在战国七雄中,为什么历史选择了秦国一统天下

游戏攻略03

在战国七雄中,为什么历史选择了秦国一统天下,第1张

在战国七雄中,为什么历史选择了秦国一统天下
导读:历史回眸秦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10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 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之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

历史回眸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10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 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之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

战略规划

秦国实现统一中国这一战略目标不是历史的偶然,细读历史,其必然性跃然纸上: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与李斯、尉缭等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目标,这是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条件下做出的正确决策:战国末期,七雄分治天下,为增强国力,七雄相继展开了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赵国的武灵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国商鞍变法,实施耕战政策,强调规则与秩序,法治重于人治,国力逐步强盛。秦国在地理位置上进可攻,退可守,军事力量远胜于其他六国,形成了一强六弱的战略优势,为秦国实施统一中国的战略奠定了基础。

组织与策略

秦国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建立了高度集权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秦王是更高统帅,设立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承担国家行政、军事和监督职能,三者均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建立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建立了全国垂直管理、集中统一的行政、军事执行系统。

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竞争策略是秦国取得胜利的保证。在既定的战略指导下,秦国成功实施了两方面的策略:一、采纳尉缭的连横策略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二、实施范睢的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策略步骤,即消灭毗邻的韩赵,攻燕灭魏,解除了北方之忧,最后消灭两翼的强敌齐楚,统一全国。

完善的军事制度保障了秦国的战略执行能力。秦国的军事制度是在商鞍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军权高度集中于秦王,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体制严密,战争的发动与中止、高级武官的任命与撤换、兵员的征集与调动,都由秦王掌握;兵役制度也较为完善,秦国沿袭了战国时代的郡县征兵制;军训制度较为严格,秦律规定,射手发弩不中,御手不会驾车,骑士和马匹课试最劣者均要受罚,有关督训官吏及负责选募者也要受罚;秦朝制订了《厩苑律》,对马匹的放牧、 *** 、管理均有规定。

资源获取与配置

商鞅制定的延续135年的耕战国策证明了秦国在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商鞅认为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秦国通过严谨的法律实现了对农业耕作和生产资料进行有效的管理,秦律详细规定了农业播种时种子的数量、对牛的饲养管理制度;同时兴修水利:派李冰修建都江堰,使四川平原成为秦国粮仓,秦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识破韩国的阴谋,继续任用韩国人郑国修建郑国渠,保证了秦都咸阳的粮食供应;秦国的水利工程技术更大程度地保障了粮食生产,为发动战争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在后勤保障方面,秦国显示了突出的优势。秦赵长平之战,秦军曾经投入了60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500公里。60万的一支秦国军队,远离国土,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以当时的条件,秦军的后勤供应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保证屠睢率领的50万秦军扩展南方疆土,任命史禄修建灵渠,打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使巴蜀粮仓的后勤物资快速顺利运至南方,使秦军顺利平定南方土著;为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蒙恬带领30万秦军修建改造了长城,为保障山东半岛的后勤物资供应北方军队,修建了自咸阳至九原(包头西)的长达700多公里的直道,为秦国迅速投放部队、及时输送粮草,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

在人力配置方面,秦国堪称其他六国的典范。在秦国,17岁看来是男子成年的标志。申报年龄(傅籍)以后,国家就可以随时征召喜这样的成年男子上战场,直至60岁才能免兵役,为军队的士兵选拔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入伍以后,要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出不同的兵种,秦军的兵种分为车、步、骑、水四个基本兵种,在每个兵种里还可以细分;在战斗编制方面,实行部曲制,根据作战的需要和总兵力多少,配备不同的作战指挥团队和参谋人员(称为幕府),部队既有独立兵种作战编制,又有混合兵种作战编制,从而形成不同的秦军军阵,战后,曲以上指挥机构即行撤销,将军交出兵权,部队恢复平时建制,士兵分别归建或复员。

在生产技术方面,其他六国无一能及。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而兵马俑坑的黄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秦剑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顶峰,它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足以证明秦人青铜制造技术的先进;秦军的弩机成为匈奴骑手的致命武器,秦军弩机及部件和箭头达到了相当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弩机的部件可以互换,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生产组织方面,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而且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为这只军队生产提供标准化的兵器,足见秦国武器生产组织方面的管理水平之高。

薪酬激励和绩效考核

秦国制定了严格的军事等级制度。高级军官不同级别的是:将军、将、校尉和军候;低级军官分为二五百主、五百主、百将、屯长、什长和伍长等,各级别军官所带亲兵卫队的人数因级别不同,同时他们的服饰、铠甲、饮食和休息标准也因级别有明显差异;军工分为四级:相帮、工师、丞到和工匠等。

秦国在目标管理方面实现了责任分解到人。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和生产时间。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 *** 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

秦国在考核激励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商鞅变法实施的军功授爵制度: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军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级,可以传子,可以享受贵族级别。爵位的高额收益激励着每一位士兵冲锋陷阵,军队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同时,秦国对违反法律的惩罚措施更为严厉和残酷:大雨使陈胜、吴广在内的900名戍边的壮丁耽误了行期,按照秦法,误期当斩;在兵器生产中,如果兵器质量有问题,按照秦国的法律,厂长首先遭受处罚。

1为什么秦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秦能统一中国,是时代偶然,历史的必然 首先,秦国是当时比较强盛的国家之一,兵强马壮,猛将如云(例如白起,号称“人屠”),再加上前几代君王的积累,直到嬴政时代,秦国的积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时,秦国无论从政治,外交,军事,人才等方面都超越其他诸侯国了,最后当然是按部就班,一口一口的吃掉其他国家 而秦朝的建立意味着中国历史打开了新的篇章 其实真正推动历史进步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变化换句话来说,人类在不断地进步,从奴隶社会(周)到封建社会(秦)是历史的必然,而秦国不过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假如没有秦国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国家最后统一中国,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从而载入史册 所以,秦能统一中国,是时代偶然,历史的必然。

2秦国的历史阐述秦国的起源,发展,灭亡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

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

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

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 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

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

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请参看秦统一中国之战。 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之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国自商殃变法之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奖励耕战“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处于一孔”的基本国策。秦内修明政理以储军国之资,外开疆辟壤与列国争衡。

秦国统治者运用严酷无情的法家思想以赏罚为二柄,彻底的动员了倾国之力,投入到战国时代规模宏大而惨烈的兼并战争中。 自秦孝公起至秦统一天下的一百五十余年的时间里,被称为“虎狼之师”秦军与东方列国大小百余战,累计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五十余万。

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大战场上,冷血的秦人踏着六国之人的尸骨与鲜血走上了统一之路。 前237年秦王赢政亲政的这一年,被强秦连续折腾了一百余年的东方六国以无还手之力,各国弱势以成,天下合纵无望,而强秦独步天下随时便有泰山压顶之势。

六国君主面临累卵之危,无论再怎样垂死挣扎也无法改变秦国所具有的压倒性优势了。秦国与各国总摊 *** 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对此,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李斯与韩非的授业恩师,战国晚期的大学者荀子就曾预言这个纷争了四百多年的天下,将在二十年之内统一。

前230年至前221年的十年的时间里,秦国统治集团经过精心的谋划与筹备,力图一次战争只针对一个对手,以每两年为一阶段消灭每一个国家。为此,秦国令全国男子书年进行了总动员,随即秦国的百万虎狼之师对六国发动了灭国之战。

史记中所载:“秦尚黑,秦崇水德。 ”不难想象,如黑云蔽日一般的秦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天下,北方四国首当其冲。

前230 年秦将内史腾攻韩,韩王安被俘、前228年大将王翦率秦军经数日激战消灭了赵军主力,攻破邯郸,虏赵王迁,赵公子嘉突围逃往代郡。前226年秦军大举伐燕,燕王喜与代王嘉(赵公子嘉)联合抗秦,燕代联军迎战秦军于易水之滨,燕军大败溃不成军。

秦军乘势突入燕境直取蓟城,燕王喜仓促弃城率残部远遁辽东。前225年,被秦军四面合围,只剩下一座孤城的魏王豹,妄图坚守大梁,垂死挣扎。

秦军决黄河之水灌城,城中百姓尽成鱼鳖,是年三月城破,魏王豹被杀。 至此,秦国把注意力转向了南方的楚国。

与中原国家不同,楚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南方大国。 楚国地大物博,极盛时期,统治着淮河以南,东过三峡西至吴越的广袤领土。

楚人自西周以来就有着极强的自豪感与独立精神。虽然一百年来,在秦军的凌厉的军事打击之下,没落的楚国丢城失地,屡次迁都避祸,楚国的发源地东楚地区几十座城邑大部没入秦国,楚怀王也入秦被囚,客死他乡,楚人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皆以为耻。

以至于屈子发《离骚〉之感,叹《国殇〉之悲,投汨罗江而死。应该说,在秦国十年统一战争中,秦军在楚国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李信率二十万秦军伐楚,初战不利。

前224年秦国发倾国之兵六十万,由大将王翦率领以优势兵力造成压顶之势,对楚国的心脏西楚地区发动致命一击。 楚国集中了全国的兵力迎战秦军,两军决战于淮阳一线,楚军大败,楚王也被俘。

楚国大将项燕立即在都城寿春迎立昌平君为王,继续抗秦。秦军进击淮南,兵围寿春,并发动总攻。

项燕率楚军拼死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经数日激战寿春城破,昌平君身死,项燕在绝望中自杀。 秦军分道渡江进军江南,楚国灭亡。

3回顾秦国历史

秦非子周孝王时封非子于秦邑,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秦国建立。

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秦献公之子。立时21岁,任内任用卫人公孙鞅实行变法,秦国走上富强。公孙鞅,常称卫鞅。变法20年后功成,被封商君,史称商鞅变法。)

秦始皇 前246年-前210年,在位37年(前221年嬴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

秦二世 (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年~前207年),在位3年

秦王子婴 前206年,在位47天,秦朝灭亡

4在战国七雄中,为什么历史选择了秦国一统天下

历史回眸秦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10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 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之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

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 战略规划 秦国实现统一中国这一战略目标不是历史的偶然,细读历史,其必然性跃然纸上: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与李斯、尉缭等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目标,这是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条件下做出的正确决策:战国末期,七雄分治天下,为增强国力,七雄相继展开了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赵国的武灵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国商鞍变法,实施耕战政策,强调规则与秩序,法治重于人治,国力逐步强盛。

秦国在地理位置上进可攻,退可守,军事力量远胜于其他六国,形成了一强六弱的战略优势,为秦国实施统一中国的战略奠定了基础。 组织与策略 秦国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建立了高度集权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秦王是更高统帅,设立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承担国家行政、军事和监督职能,三者均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建立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建立了全国垂直管理、集中统一的行政、军事执行系统。

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竞争策略是秦国取得胜利的保证。在既定的战略指导下,秦国成功实施了两方面的策略:一、采纳尉缭的连横策略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二、实施范睢的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策略步骤,即消灭毗邻的韩赵,攻燕灭魏,解除了北方之忧,最后消灭两翼的强敌齐楚,统一全国。

完善的军事制度保障了秦国的战略执行能力。秦国的军事制度是在商鞍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军权高度集中于秦王,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体制严密,战争的发动与中止、高级武官的任命与撤换、兵员的征集与调动,都由秦王掌握;兵役制度也较为完善,秦国沿袭了战国时代的郡县征兵制;军训制度较为严格,秦律规定,射手发弩不中,御手不会驾车,骑士和马匹课试最劣者均要受罚,有关督训官吏及负责选募者也要受罚;秦朝制订了《厩苑律》,对马匹的放牧、 、管理均有规定。

资源获取与配置 商鞅制定的延续135年的耕战国策证明了秦国在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商鞅认为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

秦国通过严谨的法律实现了对农业耕作和生产资料进行有效的管理,秦律详细规定了农业播种时种子的数量、对牛的饲养管理制度;同时兴修水利:派李冰修建都江堰,使四川平原成为秦国粮仓,秦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识破韩国的阴谋,继续任用韩国人郑国修建郑国渠,保证了秦都咸阳的粮食供应;秦国的水利工程技术更大程度地保障了粮食生产,为发动战争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在后勤保障方面,秦国显示了突出的优势。

秦赵长平之战,秦军曾经投入了60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500公里。

60万的一支秦国军队,远离国土,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以当时的条件,秦军的后勤供应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保证屠睢率领的50万秦军扩展南方疆土,任命史禄修建灵渠,打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使巴蜀粮仓的后勤物资快速顺利运至南方,使秦军顺利平定南方土著;为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蒙恬带领30万秦军修建改造了长城,为保障山东半岛的后勤物资供应北方军队,修建了自咸阳至九原(包头西)的长达700多公里的直道,为秦国迅速投放部队、及时输送粮草,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 在人力配置方面,秦国堪称其他六国的典范。

在秦国,17岁看来是男子成年的标志。申报年龄(傅籍)以后,国家就可以随时征召喜这样的成年男子上战场,直至60岁才能免兵役,为军队的士兵选拔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入伍以后,要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出不同的兵种,秦军的兵种分为车、步、骑、水四个基本兵种,在每个兵种里还可以细分;在战斗编制方面,实行部曲制,根据作战的需要和总兵力多少,配备不同的作战指挥团队和参谋人员(称为幕府),部队既有独立兵种作战编制,又有混合兵种作战编制,从而形成不同的秦军军阵,战后,曲以上指挥机构即行撤销,将军交出兵权,部队恢复平时建制,士兵分别归建或复员。

在生产技术方面,其他六国无一能及。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

而兵马俑坑的黄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秦剑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顶峰,它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足以证明秦人青铜制造技术的先进;秦军的弩机成为匈奴骑手的致命武器,秦军弩机及部件和箭头达到了相当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弩机的部件可以互换,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生产组织方面,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而且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为这只军队生产提供标准化的兵器,足见秦国武器生产组织方面的管理。

5在历史上为什么有人高度评价秦始皇,有人贬低他

见识多少的和侧重点的问题。

有些人只看到了秦朝的律法严酷,秦始皇焚书坑儒(儒生和术士),和修建长城的奴隶百姓。 这三点确实存在,但秦朝自商鞅以来就是推崇法家,法律严明,做不到孔子的仁政,这点确实不好。

焚书是烧毁了很多学派的著作,除了保留法家的还有其他国家的史书,这是为了统一思想,但其他的一些书还保留着,并没有想别人说的除了秦国的全都没有了。但秦始皇还是功大于过的统一六国和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这我们都知道,要是没他,我们可能就像西欧一样,分裂成一个个小国家,使用着不同的文字,说着不同的语言。

修长城抵御匈奴,这算一个,那是对百姓来说是一种负担,但这其实也为那些劳工提供了工作岗位。还教出扶苏那么陌人如玉的公子,感觉就是不是别人所说的那种暴君(哈哈,这开玩笑总而言之不能只听别人说,还是自己去深入了解,然后分析。

6秦国历史究竟该如何评价

秦国历史严格来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野心家的历史,他的出现的存在,代表了中国夏商周贵族阶级政治的破灭和“联邦制”国家的结束,古代中华进入了大一统国家和门阀士族政治的时代。

周朝打败了商朝,因为生产力和制度不足的原因,不足以控制这么大的天下,于是分封贵族子的和功臣去各地封国,制造了一个巨大的联邦国家,而这些国家的矛盾,发展方向,军事方向,由周天子仲裁。也就是说这里就是一个东亚国际社会,周就是东亚国际秩序的缔造者,捍卫者和首席执政者。

而最早的国家里,是没有秦的。秦的祖先,是周朝开始走下坡路时崛起的。

他最早给周天子养马,因为养的好,所以封了一个小地方,有了一支小部队,后来周朝自己作死,导致周天子出逃,这时秦的祖先敏感的发现了机会,亲自带领部队保护了天子。于是周天子给秦国画下了一个大大的鱼饵:西北之地的蛮戎,占据着陕西地区,这里土地肥沃但是满是蛮族,周天子不想分割自己手里的土地,就画了这么一副泡影,给了秦国一片不属于周朝的土地。

但是秦的祖先,奋力开拓,竟然一代代人把这片土地啃了下来,成为了疆土辽阔,物产丰美的秦国。秦因为战功起家,民风剽悍,而且因为缺乏文化,向来尊重外来人才,于是唯才是举只要你又才能,出身品德都不看,只要你有才我就用。

这其实是非常违反当时社会的规矩的,因为周朝是阶级社会,要求天子永远是天子诸侯永远是诸侯士大夫永远是士大夫,而小民永远是小民,所以小人最早指的不是道德不好的人,而是指出身不好的人,出身不好就直接绑定了道德不好,所以要远小人。秦国这种不看出身,军功发家,招纳人才的做法在当时是非常刺眼的。

但是阶级社会是落后的,有局限性的。别的军队只是被诸侯逼迫来打仗,而秦国的部队是为了杀死敌人,让自己升官发财,他们有前途,而奉行阶级的其他国家的士兵即使奋力作战,也没有前途可言。

所以秦国奉行的军功赏官和唯才是举,很快发挥了巨大的能量。被称为“虎狼之秦”,一层意思是秦国士兵悍不畏死犹如野兽,二是说秦国不遵守当时的阶级道德,是野兽之国。

秦崛起后,向西北扩张到极大的版图,又向南灭了古蜀国,修建了大量的蜀道,获得了蜀国的丰饶物资后,秦国遇到了一个强大的拦路虎——晋,晋是中原地区的超级大国,压制了秦入中原的道路,秦不得不与之交好,还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投资:辅佐流浪的公子小白当了晋国之王,还嫁了宗室女儿当皇后,所以有了成语秦晋之好。 晋的强大压制了秦,秦渐渐衰弱,但机会终于来到了,三家分晋这一重大事件导致晋国分裂为赵魏韩,来到了战国时代。

强大的魏国被天下瓜分后,秦经历外来户商鞅变法后立刻崛起,经历几代人烹调透了魏韩,南方的强国楚陷入自己的腐朽之中不能自拔,东方的强国齐因为六家攻齐元气大伤,燕国一直不是强国,拦在秦面前的只有赵了。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国力极强,不下于秦,虽然国王一代比一代昏庸,但是他们有廉颇,蔺相如,赵奢等名将名臣,即使是白起这样的军事天才打完长平之战的辉煌胜利,秦处于全局考虑也只能暂停脚步,如果再打下去就要面对齐当年面临的六国攻齐了。

秦始皇登基后,时机终于成熟,在经过艰苦的攻赵之后,其他国家不过土鸡瓦狗,魏韩作为挡在秦入中原的屏障,这么多年早就如熟透桃子,轻松摘下,赵国利用反间计除去了名将李牧,又被三面包围后也沦陷,燕国一直是个不强的国家,太子丹指示荆轲刺秦更是水中月镜中花,此时秦国灭六国又岂是死一个秦王就能暂停的?就算死了秦始皇,也不过是换个皇帝继续打而已,因为秦国几十代国君的苦心经营的梦想,就在现在! 齐国直接投降,楚国占据中华半壁江山,但他们是改革最不顺利的国家,内部争权夺利非常严重,自己拖住了自己,这么强大的楚国竟然看着秦灭六国,轮到他时,项燕反击李牧打了一个胜仗,却也不敌王翦带领的大军。 秦国终于从一介马车仆从,发展成了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帝国。

这是对夏商周的贵族阶级社会的无情碾压,也是新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唯才是举,军功起家的思路为后世留下了更大的财富。这是对过去奴隶制社会的终结,中华进入了郡县制大一统帝国的新时代。

7为什么秦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秦能统一中国,是时代偶然,历史的必然。

首先,秦国是当时比较强盛的国家之一,兵强马壮,猛将如云(例如白起,号称“人屠”),再加上前几代君王的积累,直到嬴政时代,秦国的积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时,秦国无论从政治,外交,军事,人才等方面都超越其他诸侯国了,最后当然是按部就班,一口一口的吃掉其他国家。

而秦朝的建立意味着中国历史打开了新的篇章。 其实真正推动历史进步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变化。

换句话来说,人类在不断地进步,从奴隶社会(周)到封建社会(秦)是历史的必然,而秦国不过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假如没有秦国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国家最后统一中国,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从而载入史册。 所以,秦能统一中国,是时代偶然,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