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陈情表》教学案例

游戏攻略05

古文《陈情表》教学案例,第1张

古文《陈情表》教学案例
导读:  课例背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学生埋首在象牙塔中,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不够,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不熟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忧虑。而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而言,从学生的作文中,最能看出学生的文化素养。环顾四周,高一学生分不清司马光与司

 课例背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学生埋首在象牙塔中,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不够,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不熟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忧虑。而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而言,从学生的作文中,最能看出学生的文化素养。环顾四周,高一学生分不清司马光与司马迁;高二的学生让韩愈去跟王安石做政敌;高三的学生作文时除了李白杜甫苏轼之外再也举不出其他的例子……这都不是个别现象。当学生不以不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而惭愧,而以说不上几个红透半边天的韩国歌手的名字为羞耻时,我们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岂能熟视无睹、坐视不管呢众多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的无人问津,诚信、谦恭、孝顺等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渐渐被人们抛弃,“美丽的汉语”正在学生的口中、笔下变得越来越苍白乏味,诸如此类现象,无不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做些什么恰巧本学期的课文中选录了李密的《陈情表》,我于是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展开了对于古代“孝道”的讨论。

 授课时间:2007年3月

 授课地点:101多媒体教室

 授课班级:高二(9)班

 课型:组内公开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二、知识回顾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回顾一下昨天学过的课文内容,检测一下课文中字词的掌握情况。(指名学生解释屏幕显示的划线词语,对个别难理解的词语,联系语境启发提示)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犹蒙矜育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 臣之辛苦 生当陨首

 三、由课文标题展开思考

 师:李密他这是在向谁陈情为什么要陈情

 生1:向当时的皇帝。皇帝想让他出来做官,可是他祖母有病要他照顾。

 生2:他不想做官,就写这篇文章来推辞。

 师:“他祖母有病要他照顾”是理由,但是,李密真的“不想做官”吗我们读过课文,他以前做过官没有那时他祖母就没有年老体弱,宿疾缠身吗

 生1:做过官,我查过资料,他以前是蜀汉政权的外交人才,很受重用,他对刘禅的看法很好,想辅佐他成就一番事业。

 生2:课文中提到一句“夙婴疾病”,可以想象老人的身体总是不会太好的。

 师:看来,李密不是不想做官,而是——

 生:暂时不能去做官。

 师: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晋武帝为人又阴险多疑。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师:下面,我们看看李密“陈”的什么“情”

 生1:他陈的是当时他的真实情况:幼年多病,父死母嫁,祖母抚养他。

 生2:而且祖母现在病得很重,离不开他。

 师:这个理由大家觉得充分吗

 生:充分啊,事业晚一点再追求也可以,但人死了就不能复生了,你不是跟我们说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吗

 师:说得很好,不过我们也要记住古代封建社会的另一条“真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果李密眼里只有自己和祖母,因为这个理由就不去就职,晋武帝不发火吗他还应该陈述哪些方面的情,让晋武帝不发火又不怀疑他,同意他的请求呢

 生:对朝廷忠心,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师:说得好!李密不仅陈孝情,还必须陈忠情,只有这样,才能够打动皇帝。下面,我们看李密是如何“陈”“情”的。

 四、课文内容梳理

 1、学生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

 2、教师质疑,要求学生用文中相关内容回答,变相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师: 生:

 (1)祖母年龄多大生活能否自理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2)祖母由孙子侍奉,父亲何在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儿媳何在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4)可有伯伯叔叔 既无叔伯

 (5)有无兄弟姐妹 终鲜兄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6)其他亲戚能否帮忙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7)家中有无能干的仆人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8)既然李密自幼无父无母,那他如何长大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9)祖母抚养他容易否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师:这是一个很悲惨的故事,但作者用的是非常精炼的文字来叙说的。中间很多的内容是需要靠我们的想象去补充、去填空的。你想想那个“孤弱”而可怜的孩子,没爹没娘的',在几乎绝望了的情况下,被老祖母抚养了,就这祖孙俩,度过了多少“零丁孤苦”的岁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啊!这八个字中有多少内涵。你用想象去填补那“零丁孤苦”的细节吧!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搀扶;孩子饿了、病了,哇哇哭喊着,上哪儿去觅食寻药啊还有旁人的冷眼,旁人的欺侮,老祖母靠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来独立支撑着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家啊!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师:我们可以想象,当作者回忆身世,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内心涌动着的是怎样的辛酸悲凄之情。我们再把这一段齐读一遍,请大家体会李密的心情,读出那种凄苦悲凉的意境来。

 小结:之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3、请一位同学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诵读的情况进行点评。

 学生点评:读得流畅,有节奏感,但是欠缺感情,对感情的体会还不十分到位。

 师:肯定点评意见,并请同学们讨论这一段的感情

 生1:前面提到朝廷给他封的官,从孝廉、秀才、郎中一直到洗马,可以说是步步高升,不管李密内心想不想要,但对这样的破格提拔,他都应该表示感谢的,文中也说了,“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嘛,所以我认为,这一部分应当表现他的感激之情。

 生2:后半部分就完全不同了,李密说他不想做官,惹恼了皇帝,于是又是下诏书,又是让郡县、州司上门逼迫。读这一段文字时,我觉得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连接发生的,皇帝这么苦苦相逼,李密的日子想必很不好过。

 师: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生:“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师:“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生:进,去入朝为官,就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坚持不肯奉诏,便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李密处于一种忠孝两难的境地。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

 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4、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

 师:肯定学生感情的充沛饱满。

 师:第三段的感情其实也就是承接上文而来的,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生:感激。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师: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但是,李密虽然明言自己陷入了忠孝难以两全的狼狈境地,而暗中却置武帝于两难选择之中。大家能看出来吗

 生:他是采用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办法。晋武帝号称“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那么李密的这种情况更是“特为尤甚”,更应当受到“矜育”。而今我要尽孝,你苦苦相逼,让我出仕,甚至不惜杀戮,使我不能尽孝,岂不与你的治国之道相违背吗

 师: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在这里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师: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情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生1:祖母九十六岁了,活不了多久了。

 生2:祖母病得很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生3: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生4:先养祖母,然后再去就职。

 师:很好,同学们回答非常正确。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这个对比很直观,也很有说服力。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摆在眼前的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合情合理,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显示):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师:到此为止,李密的“情”算是陈完了。那么他的愿望能否实现呢请看练习二中《古文观止》上的一段话。(显示)

 “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帝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李密的这一次真情告白宣告成功。大家从这段文字中找找看,李密成功的奥秘在哪里。(真、诚)关于真情实感,对于作文的意义,教师稍作展开。

 [多媒体]  修辞立其诚

 ——刘勰

 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悲者不哀,强亲者不和。

 ——庄子

 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从本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密对他的祖母的一片拳拳挚爱。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更多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课堂反思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渗透在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教学 *** 的长处如何发挥这是摆在每一个老师面前的问题。这些难题在这一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采用“以读为经,以悟为纬,读悟结合”的 *** ,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文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文言文教学,很适合运用传统的教学 *** 诵读法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诵读是达成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诵读中自创情境,与文本言语碰撞、交流,是教师最愿意看到的。本文是一篇情满笔端,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作者无论是诉自己的孤苦之情和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还是述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之情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都十分感人。这个特性,决定了它是最适宜用诵读法进行教学的课文。在整堂课中,齐读、抽读交替出现,边读边议,议后再读,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当时他进退两难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情。除此之外,整个课堂的设计还强调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边读边悟的机会。在文言文学习中,朗读可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读出了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起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本堂课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对于学生难以弄懂的问题,教者安排了一些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有基础知识方面的,有理解方面的,数量不是太多,但有深度,质疑问难中,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探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由教师一人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学生或者鼓励学生去分析。学生在阅读时只猜测文章大概意思,不注重字词落实,对作者写作意图、感情等方面往往片面地推测或断章取义。但学生喜欢反驳与己不同的意见,乐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在教学中设置一些适量的质疑问难,以引起他们的讨论或争辩。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加以正确的引导,恰当地梳理问题,可使他们加深对字词的印象和对文意的理解,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认知能力的提高。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课堂气氛显得比较热烈了。教师在整节课中,只作向导、顾问,乃至伙伴的角色。这种设计,教与学的双方不是以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出现,而是互相激发思维和情感的一个个的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课堂评价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有四大看点:

 如教者自我评述中所说的那样,力图达到一种理想境界,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让他们乐意自由地发表见解、质疑讨论、参与学习。而教师则在一旁巧妙地穿针引线,当好顾问。

 这个顾问的含金量也是要高一些的,还须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者引导点拨的语言较能展现语文学习的魅力,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引力,让学生深切地喜欢上语文老师,继而喜欢上语文课。

 教者敢于设置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既能培养学生主动求索的能力,又能将教者自己置于招架学生问难的境地中游刃有余,完成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传统文化中“孝”的人文内涵得到彰显。

 语言的工具性、基础性也得到落实。以检测字、词、句的形式巩固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多种形式的。

你这种情况属于认知上的错误

仆人一般是指专门照顾某一个(或几个,如:家庭)的性质,达不到你说的几万的工资。

给别人做事:这个是正确的,工作都是“给别人做事”但报酬归你了。你在给别人做事”的同时,别人也在为你服务。

希望能帮助到你

7

甄嬛传细节暗示解析

查看全部332个回答

懒懒懒01

2022-11-01

关注

1端妃在识破富察贵人小产是皇后所为后,当日晚上身子骨就好利索了,马上奔到碎玉轩提醒刚有身孕的甄嬛要当心,但不是叫甄嬛当心皇后而是无辜的华妃!

2皇后每次头风发作都是一场阴谋,最明显的一次是她趁年羹尧请走宫里太医后马上假装头风,一边说怕把事闹大不想惊动皇上,一边却故意把事闹大让全后宫嫔妃去给她侍疾,并声称太医院的太医全被年羹尧叫走,自己请不到太医,从而来把年羹尧推到风口浪尖上,想借机打压年羹尧和华妃,但后来经温太医向甄嬛证实太医院当晚其实是有太医当值的,是皇后故意不让请的!也是从这里开始,甄嬛识破了皇后的真面目!话头要从甄嬛被废离开皇宫到佛寺修行以后说起,没有了甄嬛,皇帝表面上宠幸安陵容和祺贵人,心里其实并没有放下。皇帝自己也在办公之余对苏培盛发牢骚,我们可以从他的牢骚里听出来不满——眉庄温柔细心,但是太端着,相处起来累;安陵容虽然会唱歌会制香而且温柔乖巧,但是不通诗书,性格又过于畏怯;祺贵人虽然漂亮活泼,但是有些浅薄粗俗,文学修养不高,缺乏高级情趣。当初皇帝废弃甄嬛,一方面是打压政治斗争后她和母族甄家的势力抬头,另一方面是恼恨甄嬛的倔强。在皇帝眼里,就算自己把甄嬛当成了纯元的替身,甄嬛也应该感恩戴德喜不自胜,怎么能和自己“与君长诀”呢?实在是不识抬举。所以皇帝就像谈恋爱时分分合合的小情侣一样在气头上一口气拉黑删除了对方的所有****,把甄嬛废弃到了佛寺里。可是时间会抚平怒气和愤恨,日子一天天过去,本来就已经很喜欢甄嬛的皇帝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从前的种种美好,甄嬛温柔而俏皮、能畅聊诗书又不过分卖弄掉书袋子,和甄嬛呆在一起就是开心。皇帝越怀念,心里越不是滋味儿,他十分后悔自己一时之气把这朵解语花给扔到宫外去了,现在怎么也找不到一个这么合心合意的妹子了。但是自己毕竟是皇帝,难道还能做一个舔狗主动再把被废弃的女人追回来?不可能。作为九五至尊,他也没办法把这种后悔对别人诉说,只能寄情于工作,拼命工作,把时间尽量填得满满的。然而我们都知道洪水只能疏不能堵,越堵越要出乱子,郁闷、悔恨又委屈的情绪在皇帝心里越憋越浓、越想越气,直到又一年的四月十七——甄嬛的生日,憋出事了,皇帝在安陵容宫里发起了高烧,病倒了。

古代没有抗生素,高烧并不好治,皇帝高烧不退,昏迷不醒。这可是大事,太后拖着病体来看望皇帝,太后信得过的嫔妃被安排轮流侍疾,各位王爷也必须入宫侍疾。本来正在和甄嬛甜蜜蜜的果郡王也就不得不呆在宫里,只能和甄嬛写写情书来维系彼此的思念之情。

耽搁了一个多月,皇帝终于好起来了,果郡王高高兴兴地准备出宫回家,结果在路上就碰到了叶澜依。叶澜依穿着青绿色的衣服,面对果郡王一脸的笑容。短短的几句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几个信息:一,果郡王和叶澜依早就认识,平时也有一些往来;二,叶澜依本来的“编制”是在圆明园,这次进宫原本是为了给皇帝准备立夏的驯马节目,由于皇帝病体初愈,节目取消,她可以回圆明园去了;三,叶澜依容貌美丽,果郡王对叶澜依开玩笑说皇帝看到她,必定会惊艳。果郡王常年陪皇帝下棋、赏画、聊恋爱心得,对皇帝的审美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的。即便只是开玩笑,果郡王也没有理由信马由缰胡说八道,如果叶澜依只是普通的庸俗脂粉,相信是入不了皇帝的眼的,显而易见叶澜依容貌美丽并且比较符合皇帝对女性的审美偏好。

在这里我们发现果郡王有个特点,就是很擅长和奴仆们打成一片。他和贴身小厮阿晋讲道理,态度很耐心,语气也不像是上对下,更像是和朋友对话;浣碧被气哭那一次,果郡王的几句话,不仅宽慰了浣碧,还稍稍点拨了她,虽然浣碧没听进心里去;这次和叶澜依的对话,也很像是地位完全平等的朋友,听不出来王爷和宫女的身份差别。单看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对比剧里的其他人,我们会发现果郡王这个特点是很另类的,和大多数同阶层的人是不太一样的。眉庄在和妙音娘子狭路相逢被挤兑了之后,采月嘟囔了几句,眉庄就说:“背后议论小主,成何体统。”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宫女奴仆和嫔妃是两个等级,不管上级怎样,下级也没有资格去议论评价;苏培盛和槿汐的对食事件里,如果不是甄嬛竭尽全力营救,皇帝完全可以舍弃苏培盛这个服侍他数十年的老仆人;华妃对贴身丫鬟颂芝还算不错,但这是因为颂芝是多年的奴仆并且忠心耿耿。对宫女福子,华妃辣手摧花直接淹死在井里;甄嬛性格属于谦和悯下的,但很多时候对流朱也有训斥的语气,并不像果郡王一样对奴仆态度平等而友好。苏培盛说果郡王的性子是最和缓不过的,但是人总会一定程度受到其阶级局限性的影响,果郡王的行为和态度,细想起来不同寻常。

甄嬛在果郡王的私宅清凉台养病时,浣碧对丫鬟采苹、采蓝的身份有所疑虑,阿晋对她解释说:她们都是普通的侍女,并非通房丫头或者姨娘。并且果郡王府的奴仆,都是漂泊无依的,被果郡王救了回来才来这里服侍。那么叶澜依呢?她是因为什么缘由和果郡王相识的呢?

电视剧很快给了我们答案。皇帝百无聊赖去圆明园散心,走到了百骏园,一走进来就看到了飒爽英姿正在驯马的驯马女叶澜依。这女子既美丽又英气,如烈马一般充满野性的魅力。正像从前皇帝喜欢的华妃一样。自从华妃去世后,皇帝的身边再也没有同类型的嫔妃,他一下子就看中了叶澜依,迫不及待地册封叶澜依为答应,召她进宫。叶澜依满心不情愿,因为之前果郡王说过等有空了一定来看她,可是皇帝要召她进宫,她等不到果郡王了。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叶澜依自然无法抗拒皇帝的旨意,但她用冷若冰霜的态度表达着自己的拒绝。她主动要求住在清静远人的宫室,对皇帝一丝笑容也没有,侍寝以后趁皇帝睡着偷偷服食避子的药物。之后果郡王和叶澜依见面,说起前尘往事,原来叶澜依是七年前重病垂危被果郡王找来太医医治,自此和果郡王结识。果郡王鼓励叶澜依振作起来,在这个她讨厌的环境努力好好活下去。也就是说,叶澜依和采蓝采苹一样,从前都是漂泊无依被果郡王所救的人。而她们也一样深深感佩于果郡王曾经的恩情。

剧情到这里,在叶澜依身上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点——她为什么有避孕药?宫禁之内,她和果郡王如何能够相约见面?我们从前面的剧情可以了解到,嫔妃想要弄点药或者药材,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眉庄想搞到有助于怀孕的药,需要求助于太医;安陵容能够配制含有麝香的舒痕胶,一方面是因为安陵容的父亲从前就做香料生意,可以给她捎来名贵难得的香料。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皇后暗中支持安陵容,皇后可以通过她在太医院的关系搞到药材;敦亲王福晋给甄嬛赠送过一次人参。总体而言,后宫嫔妃想要弄到药物,必须通过一定的人际关系或者说是渠道。众所周知叶澜依无依无靠,并没有母家。服用避孕药的时候她刚刚进宫没多久,和其他嫔妃也没有往来,按常理推测也不会有太医愿意提供避孕药给她。那么问题来了,她的避子药是从哪里来的?有一种可能是,在进宫之后有人偷偷提供给叶澜依避孕药;另一种可能则是,叶澜依有备而来,就是打定了主意不跟皇帝生孩子,所以进宫的时候就带了避孕药来。嫔妃偷偷服用避孕药,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欺君之罪了。叶澜依不过是一个十五六的少女,而且平时的职业也只是驯马,她能够在进宫之前就预判形式,做出判断和选择,其机敏与果决也令人感到一丝讶异。

如果说以上的事情只是说明叶澜依很勇敢,也很有胆量,后面的故事走向则让我意识到叶澜依身上还有更多的谜。甄嬛掩盖和果郡王谈恋爱的事实,把果郡王的孩子移花接木为皇帝的孩子,别的假好作,只有孩子足月就要瓜熟蒂落这件事是个难题。按照甄嬛与皇帝和好的时间线来算,双胞胎正常的出生,在皇帝和后宫众人眼里就是早产,那么好好的孩子为什么会早产?皇帝非常关注这对双胞胎,如果这个难题处理得不好,甄嬛甚至都可能要背上罪责。也就是说,其实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找人背锅,但是这个锅不能让无辜的人受到惩罚。那么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我们最终看到的表面情况是,一贯怕猫的甄嬛在回宫的路上碰到了一大堆猫儿,导致甄嬛受惊而早产。然而背后的实情是,这堆猫儿是叶澜依用自己的宠物团绒召唤而来的。也就是说,撇开叶澜依对甄嬛表面上不友善的态度,实际上是叶澜依设好了夜猫的埋伏,替嬛制造了受惊的”条件“,从而顺理成章让甄嬛的正常生产变成了受惊早产,糊弄了皇帝和后宫众人。这件事对于甄嬛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皇帝盯着,对方阵营的皇后、安陵容、祺贵人甚至盯得更紧,如果操作得不好,很容易出大事。叶澜依的驯兽技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夜猫冲撞而“早产”,既没有人因此而受责,也把产期的问题遮掩了过去。叶澜依的人设是不与后宫其他嫔妃来往,对待皇帝也很冷漠。她和甄嬛的接触也很少,那么我就更加疑惑了,叶澜依怎么就能如此“贴心”地帮甄嬛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呢?而且还处理得这么干净利落。

假如我们说,夜猫早产事件只是一个巧的不能再巧的巧合,那么滴血认亲事件的时候,叶澜依的表现就更惊人了。祺贵人刚刚对着皇帝揭发甄嬛与温实初私通,叶澜依就打发了自己的侍女到甄嬛宫里去通风报信。恰好浣碧从果郡王府回到了宫里。但是我们要看到,破局的 *** 并不是浣碧自己想出来的,是叶澜依直接通过侍女指点:更好也有甘露寺的人来指证静白说的是假话。当时槿汐陪着甄嬛身陷景阳宫,叶澜依已经算到甄嬛宫里只剩下浣碧和玉娆。玉娆虽然有主见,但毕竟经历尚浅;而浣碧并没有槿汐那样的才干,她只能做一个比较好的执行者,但不能成为智囊,因此叶澜依就直接替她们指出了操作的具体方向。而且细思极恐的是,叶澜依这一番话说明她很了解甄嬛在甘露寺的遭遇,这不是很奇怪吗?甄嬛平时和叶澜依来往很少,也没有讲过往日的苦难,叶澜依是怎么知道这些细枝末节的呢?由此可见,叶澜依虽然表现出避世的态度,但实际上她对宫内外的各种事情,心里很有一笔账,她自有自己的信息渠道,绝非仅仅只是一个无依无靠孤僻内向的孤女。

接着,叶澜依有了更精彩的表现。静白师太一登场便“揭发”了一堆甄嬛和温实初密会的私事。一时之间皇帝的脸色非常难看。叶澜依就在这个节骨眼出来,表示自己听得头疼,要回宫休息。但是离场之前却假托自己想供奉海灯而与静白攀谈。我们要注意到叶澜依的话说得很有技巧——她先是假意客套说静白久居佛寺,进宫不易。接着表明自己想通过静白在甘露寺供奉海灯。我们站在静白的角度就会发现,这两句话都是静白爱听的。首先之一点,静白作为证人,本来就很想证明自己立场客观,没有受到利益牵扯。叶澜依说静白进宫不易的这深居个话头对静白无疑是有利的,因此静白连忙接过话说自己确实很少来到宫里,只在两年前为宫里送过佛经。而第二点供奉海灯对于静白来说是有利可图的事情,静白自己也没想到居然还能做成一笔新的生意,进宫作证一趟居然还有这等意外的好事!因此忙不迭地献勤儿,先奉承叶澜依是皇帝的新宠,接着又强调由于叶澜依位份只是贵人,不需要也不合适去供奉太大的海灯。我们注意到电视剧里给了祺贵人和皇后两个人的镜头,说明她们对叶澜依的突然发问是意料之外的,也有点摸不清她的意图。而实际上结合后面的剧情我们就知道,叶澜依看似不经意的问题,却直接戳穿了静白作为证人的公正立场,而且妙就妙在还是静白自己把自己戳破的——她不是说她两年没有进宫吗?怎么叶澜依是新宠的事情她门儿清?还知道叶澜依的位份不高?所以当叶澜依问完这句话以后,虽然祺贵人口吐芬芳指责温实初和甄嬛暗通款曲,但皇帝并没有真的听到耳朵里,只是问甄嬛“你有没有?”甄嬛表明自己”没有“。皇帝坐姿都放松了,因为人精皇帝已经知道静白的证言并不是那么可靠。叶澜依声称头痛而离场,一方面怒刷了一把不爱掺和后宫闲事的人设,另一方面也为莫言师太的登场打好了铺垫。静白师太狼人自爆自己跟宫中关系匪浅,那么如果甘露寺有其他尼姑来作证自然就变得可信多了。再加上六阿哥顺利通过滴血验亲测试,皇帝对甄嬛已经去了大半疑心。叶澜依带来的莫言动之以理、玉娆晓之以情这一套组合拳更是把皇帝打得晕头转向。

滴血验亲对于甄嬛是回宫后的另一个巨大考验,又是叶澜依帮助她通过了这个考验。如果说夜猫冲撞早产事件不过是一个巧合,那么滴血验亲也是巧合吗?当然不是,叶澜依就是目的很明确地在帮助甄嬛。她所表现出来的多谋,并不像是素日清冷孤僻的孤女。我对叶澜依产生了更多的迷惑。最开始我在想,叶澜依暗恋果郡王,种种表现是这名身世飘零的孤女的一腔痴

端妃在识破富察贵人小产是皇后所为后,当日晚上身子骨就好利索了,马上奔到碎玉轩提醒刚有身孕的甄嬛要当心,但不是叫甄嬛当心皇后而是无辜的华妃!

2皇后每次头风发作都是一场阴谋,最明显的一次是她趁年羹尧请走宫里太医后马上假装头风,一边说怕把事闹大不想惊动皇上,一边却故意把事闹大让全后宫嫔妃去给她侍疾,并声称太医院的太医全被年羹尧叫走,自己请不到太医,从而来把年羹尧推到风口浪尖上,想借机打压年羹尧和华妃,但后来经温太医向甄嬛证实太医院当晚其实是有太医当值的,是皇后故意不让请的!也是从这里开始,甄嬛识破了皇后的真面目!话头要从甄嬛被废离开皇宫到佛寺修行以后说起,没有了甄嬛,皇帝表面上宠幸安陵容和祺贵人,心里其实并没有放下。皇帝自己也在办公之余对苏培盛发牢骚,我们可以从他的牢骚里听出来不满——眉庄温柔细心,但是太端着,相处起来累;安陵容虽然会唱歌会制香而且温柔乖巧,但是不通诗书,性格又过于畏怯;祺贵人虽然漂亮活泼,但是有些浅薄粗俗,文学修养不高,缺乏高级情趣。当初皇帝废弃甄嬛,一方面是打压政治斗争后她和母族甄家的势力抬头,另一方面是恼恨甄嬛的倔强。在皇帝眼里,就算自己把甄嬛当成了纯元的替身,甄嬛也应该感恩戴德喜不自胜,怎么能和自己“与君长诀”呢?实在是不识抬举。所以皇帝就像谈恋爱时分分合合的小情侣一样在气头上一口气拉黑删除了对方的所有****,把甄嬛废弃到了佛寺里。可是时间会抚平怒气和愤恨,日子一天天过去,本来就已经很喜欢甄嬛的皇帝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从前的种种美好,甄嬛温柔而俏皮、能畅聊诗书又不过分卖弄掉书袋子,和甄嬛呆在一起就是开心。皇帝越怀念,心里越不是滋味儿,他十分后悔自己一时之气把这朵解语花给扔到宫外去了,现在怎么也找不到一个这么合心合意的妹子了。但是自己毕竟是皇帝,难道还能做一个舔狗主动再把被废弃的女人追回来?不可能。作为九五至尊,他也没办法把这种后悔对别人诉说,只能寄情于工作,拼命工作,把时间尽量填得满满的。然而我们都知道洪水只能疏不能堵,越堵越要出乱子,郁闷、悔恨又委屈的情绪在皇帝心里越憋越浓、越想越气,直到又一年的四月十七——甄嬛的生日,憋出事了,皇帝在安陵容宫里发起了高烧,病倒了。

古代没有抗生素,高烧并不好治,皇帝高烧不退,昏迷不醒。这可是大事,太后拖着病体来看望皇帝,太后信得过的嫔妃被安排轮流侍疾,各位王爷也必须入宫侍疾。本来正在和甄嬛甜蜜蜜的果郡王也就不得不呆在宫里,只能和甄嬛写写情书来维系彼此的思念之情。

耽搁了一个多月,皇帝终于好起来了,果郡王高高兴兴地准备出宫回家,结果在路上就碰到了叶澜依。叶澜依穿着青绿色的衣服,面对果郡王一脸的笑容。短短的几句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几个信息:一,果郡王和叶澜依早就认识,平时也有一些往来;二,叶澜依本来的“编制”是在圆明园,这次进宫原本是为了给皇帝准备立夏的驯马节目,由于皇帝病体初愈,节目取消,她可以回圆明园去了;三,叶澜依容貌美丽,果郡王对叶澜依开玩笑说皇帝看到她,必定会惊艳。果郡王常年陪皇帝下棋、赏画、聊恋爱心得,对皇帝的审美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的。即便只是开玩笑,果郡王也没有理由信马由缰胡说八道,如果叶澜依只是普通的庸俗脂粉,相信是入不了皇帝的眼的,显而易见叶澜依容貌美丽并且比较符合皇帝对女性的审美偏好。

在这里我们发现果郡王有个特点,就是很擅长和奴仆们打成一片。他和贴身小厮阿晋讲道理,态度很耐心,语气也不像是上对下,更像是和朋友对话;浣碧被气哭那一次,果郡王的几句话,不仅宽慰了浣碧,还稍稍点拨了她,虽然浣碧没听进心里去;这次和叶澜依的对话,也很像是地位完全平等的朋友,听不出来王爷和宫女的身份差别。单看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对比剧里的其他人,我们会发现果郡王这个特点是很另类的,和大多数同阶层的人是不太一样的。眉庄在和妙音娘子狭路相逢被挤兑了之后,采月嘟囔了几句,眉庄就说:“背后议论小主,成何体统。”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宫女奴仆和嫔妃是两个等级,不管上级怎样,下级也没有资格去议论评价;苏培盛和槿汐的对食事件里,如果不是甄嬛竭尽全力营救,皇帝完全可以舍弃苏培盛这个服侍他数十年的老仆人;华妃对贴身丫鬟颂芝还算不错,但这是因为颂芝是多年的奴仆并且忠心耿耿。对宫女福子,华妃辣手摧花直接淹死在井里;甄嬛性格属于谦和悯下的,但很多时候对流朱也有训斥的语气,并不像果郡王一样对奴仆态度平等而友好。苏培盛说果郡王的性子是最和缓不过的,但是人总会一定程度受到其阶级局限性的影响,果郡王的行为和态度,细想起来不同寻常。

甄嬛在果郡王的私宅清凉台养病时,浣碧对丫鬟采苹、采蓝的身份有所疑虑,阿晋对她解释说:她们都是普通的侍女,并非通房丫头或者姨娘。并且果郡王府的奴仆,都是漂泊无依的,被果郡王救了回来才来这里服侍。那么叶澜依呢?她是因为什么缘由和果郡王相识的呢?

电视剧很快给了我们答案。皇帝百无聊赖去圆明园散心,走到了百骏园,一走进来就看到了飒爽英姿正在驯马的驯马女叶澜依。这女子既美丽又英气,如烈马一般充满野性的魅力。正像从前皇帝喜欢的华妃一样。自从华妃去世后,皇帝的身边再也没有同类型的嫔妃,他一下子就看中了叶澜依,迫不及待地册封叶澜依为答应,召她进宫。叶澜依满心不情愿,因为之前果郡王说过等有空了一定来看她,可是皇帝要召她进宫,她等不到果郡王了。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叶澜依自然无法抗拒皇帝的旨意,但她用冷若冰霜的态度表达着自己的拒绝。她主动要求住在清静远人的宫室,对皇帝一丝笑容也没有,侍寝以后趁皇帝睡着偷偷服食避子的药物。之后果郡王和叶澜依见面,说起前尘往事,原来叶澜依是七年前重病垂危被果郡王找来太医医治,自此和果郡王结识。果郡王鼓励叶澜依振作起来,在这个她讨厌的环境努力好好活下去。也就是说,叶澜依和采蓝采苹一样,从前都是漂泊无依被果郡王所救的人。而她们也一样深深感佩于果郡王曾经的恩情。

引子:

修昔底德陷阱——外国泊来的名词,大意是既成霸主型国家必然对新兴的后起国家进行遏制,后起之秀也必然对既成霸主进行挑战,这样战争就难以避免!

这个理论对不对,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但在我国历史上却的确有这样的案例,其中比较经典发生在两千年的战国,也就是赵国和秦国那些事儿。

修昔底德陷阱

一、源起

周天子分封天下,把天下分成大大小小好多块,给自己留下数量和面积都可以忽略不计的一小块地盘。按周天子的想法,自己是天下共主,上天的儿子,天下的主人,所有的诸侯国无论地盘大小都是自己的仆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嘛!

但是,他想简单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这些分封出去的诸侯,手上有兵、有钱、有国土,独立单干的要素都占齐了,还需要共主做什么呢?还怕您这个"天子"什么呢?

更何况,诸侯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利益纠葛,相互竞争甚至是斗争越来越剧烈,周天子几乎无能为力。到了战国更是如此,诸侯国之间发展到直接刀兵相见,以武力夺取土地的程度。礼仪崩塌,旧秩序不复存在,诸侯间事实上进入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

战国丛林

丛林时代的规则就是强者胜利,由于历史、地理和人口等综合原因,更先浮出水面的强者是魏国、楚国、齐国这些传统势力大国。与时俱进才是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谁最能适应新环境谁才可能笑到最后。历史告诉我们,以上三国虽强,但都没能笑到最后!笑到最后者必须掌握适应环境的不二法宝,那就是变革!这个时候,真正的强者隆重登场——秦国和赵国!

二、变革

1边缘角色

秦国和赵国,同根同源,都是嬴氏部族的后人。嬴姓源远流长,据传来自颛顼高阳氏之孙皋陶,皋陶生于山西洪洞,舜因而赐以嬴姓。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嬴赵氏和嬴秦氏,也就是赵国、秦国这两支。赵国这一支始于西周造父。造父为伯益的十五世孙。《史记》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秦国那一支的祖先是非子,周孝王时造父的侄孙非子因功封于秦亭,后来发展成为秦国,非子又称秦非子。所以赵国和秦国渊源很深,祖上实际上是一家人。

在周天子分封天下的时代,嬴姓并非核心圈层的氏族,所以分封的土地也只是天下的边缘,起到拱卫天子和其它核心部族的作用。无论秦还是赵,在周天子强盛的时代甚至在战国初期,都只是二流国家。让这一切发生逆转的,是那两场变革!

不起眼的嬴姓

2最成功的变法

毫无疑问,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当时最成功的变法,没有之一!商鞅变法的结果直接导致秦国由偏安一隅的小国变成雄踞西方的超级大国。这个制度是当时更先进的制度,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从法律上保证了私人权益,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二是鼓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种和奖励战功两个方面,无论身份,只要有功就可以得到地位和金钱上的鼓励,更大程度调动了基层农民的耕战积极性。这也是商鞅变法的核心,是秦国变成超级战争狂魔的关键。三是建立县制。君主直接派人到基层管理地方事务,极大提高行政效率。

由此三点,秦国强势崛起,东出一统天下几成定局,唯一的悬念是东北方那个亲戚!

商鞅舌战群雄

3打造最强军

相较于商鞅变法,赵国的变法不算彻底,尤其在破除传统氏族大夫特权方面乏善可陈,但赵国在局部领域的改革却又是卓有成效的,那就是赵武灵王在军事领域的自我革命,历史上它有个专有名词——"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顾名思义就是穿胡服,学习骑射技术。咋一听没啥特别的,但实际上是一场军事制度和技术的深层次革命。主要三个方面:

一是建设了一个新兵种——骑兵。传统上 *** 把骑马和射箭当做两门科目,赵武灵王学习胡人的经验,把两者合二为一,组建了一支擅长骑马射箭的特种部队,战斗力实现量级提升。二是在简化服饰。把传统宽袖大袍的汉服改为简单适用的胡服,军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三是融合了民族感情。胡服骑射实际上是承认了胡人的长处,有利于汉胡杂居的赵国内部实现和谐。对缓解四面都是强敌的地缘压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胡服骑射

三、陷阱

经过各自的改革,秦赵两国各自走上崛起之路。秦国要快一些,率先称霸,赵国稍晚,但崛起速度很快,对秦国的霸主地位形成挑战!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走上法家治国的道路,耕战一体,不仅国力迅速崛起,而且超强的战争动员力更是让东方六国望而生畏。孝公之后,又经过惠文王、武烈王和昭襄王三代英主的不懈努力,东面收服河东大面积土地,把强大的魏国硬生生打成了弱国,南面发动鄢郢之战把楚国打得来迁都,占了无数土地不说还把人家祖坟给毁了,至于正东的韩国更是被强占了宜阳铁山,大气都不敢出。秦国之强,不次于八十年代的美国,拥有碾压各国的绝对实力!

赵国是战国中后期的明星国家,也是东方六国中的后起之秀,佼佼者。赵国经过了赵武灵王的改革,胡服骑射,大大提振了国力。赵国脱胎于晋国,底子本就不薄,再加上奋起改革,其国力增长十分惊人,一度可以与秦国想媲美!可以这么说,战国后期,如果没有赵国在前面挡住,虎狼之势的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恐怕会大大提前。

此时的秦赵对比与二十世纪下半页的美苏争霸极其相似。秦国好比美国,经过四代君主的不断积累,经济、军事综合国力超群,绝对一哥;赵国好比苏联,虽然经济比美国稍逊,但是块头大,长期发展军事,其战斗力与前者不相上下。

修昔底德陷阱已现雏形!

两国志在崛起

一山不容二虎!正是因为赵国的崛起太过迅猛,秦昭襄王这个有大抱负的君王坐不住了。不及早解决赵国这个肘腋之患,秦国肯定没有好日子过。于是一步步蚕食领土加外交上极尽羞辱之能事,就是要逼赵国出手。赵国上卿蔺相如那些脍炙人口的外交案例,一方面说明他高超的外交艺术和勇谋兼备的外交智慧,另一方面也是赵国对秦国外交忍让的客观体现!

面对秦国的全方位敌视、压制、挑衅甚至敲打,蔺相如们再怎么厉害都只能解决一时,战略上赵国该怎么办?要么忍辱负重,要么彻底摊 *** ,这是赵国统治者最终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如果运气好,赵国还可以继续搞战略模糊,把回答选择题的时间无限推后,但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到了赵孝成王赵丹这里,运气不好,隔壁的韩国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主动奉上的上党地区,要还是不要?

修昔底德陷阱正式登场,跳还是不跳?赵丹必须做出决断!

四、决断

上党是一块肥肉,更是一个天上掉下的陷阱,这个共识现代人都知道,但是对两千年前的赵国,这就是一个难题!事实上,对待上党,赵国也明确地分成了两派。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快肥肉秦国志在必得,与虎谋皮不会有好下场,赵国还是不要抢得好,以免引火烧身。但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一些人则认为,连年出兵也未必能够得到一座城池,现如今白捡上党郡17座城池何乐而不为呢?而且上党本身也可以用作对抗秦国的前进基地。

对于这个问题,学者早在700多年前的南宋学者就给出了答案,现在看了也很有道理:"秦有吞天下之心,使赵不受上党而秦得之,亦必据上党而攻赵。"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雄心,如果赵国不接受上党而让秦国得到,秦国也会凭借上党来进攻赵国。与其给秦国,不如索性自己拿下!

秦赵局势

赵国人很清楚,上党是一个饼,也是一个坑!面对重大战略选择,赵孝成王最终做出自己的决断——接受上党!上党是一碗夹生饭,赵丹决定把它吃下去。可是历史告诉我们,这碗夹生饭不仅难以消化,而且里面还带刺,赵国吃倒是吃下去了,不过自己的肚皮也被划破!

五、责任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强从软博弈到正面硬刚的巅峰对决,是两千年前这个修昔底德陷阱的终极大戏。历史告诉我们,秦赵对决,赵国以最惨烈的方式收场,精锐士兵损失四十万,其中逾二十万被直接坑杀,从此彻底失去争雄天下的本钱。那么这到底是谁的责任?这里有必要捋一捋,笔者提供三个观点:

1廉颇打得不错,但他缺乏整体观念,实际上是耍了滑头

廉颇对秦的战略是守而不是进攻!这个打法,在战术上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在战略上却错了。世界上没有关起门来防守而可以得天下的。秦国认定赵国是根本大敌,势必吃掉对方。赵国想赖也赖不掉,所以赵国守一时可以,守一世则不可能,因为赵国没有长期对峙的国力。积极应对,寻求战机是赵国的唯一出路。对于这点,廉颇是没有看到的。或者说他只是做好了为将者的本分,战略问题毕竟是赵孝成王和平原君他们的事儿。

长平对垒

2赵括打得不好,但背的锅更大

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战机没有抓好,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赵括在这场悲剧中是被迫走到舞台中央的,自然也成了更大的背锅侠。

战争前期,赵括实际是准确看到廉颇的不足之处的。上党地区秦赵两个超级大国形成对峙,五十万大军对峙三年,消耗巨大,比拼国力于赵不利,寻求战机是必然。当然这也是赵王的意志。赵括之才,用今天的话说,技术知识一流,就是操作决断不行,如果用在军前当参谋,应是最合适。抑或给予小股兵权加以历练,赵括难保不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名将。

但他的悲剧悲就悲在出现在了错误的舞台,更高掌兵者显然不适合他。但这是他本人的错吗?

3最该负责的当然是赵王赵丹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赵王的任务不是打仗,他最应该考虑的是统筹全局,从整体上考虑赵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问题。而之所以出现长平之战这种摊 *** 式的局面,赵丹和平原君赵胜等是要负主责的。接受上党,赵国的精英们把战争巨兽的视线引到自己身上,自己不得不把国力消耗到军事上,跌入修昔底德陷阱,进而失去重要战略机遇期,最终彻底葬送赵国的国运。

赵王

当然,赵国一步步跌入陷阱的事情很复杂,我们站在上帝视觉当然觉得不应该,但是换作局中人,我们不一定能做出更英明的决策!这就是历史。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1端妃在识破富察贵人小产是皇后所为后,当日晚上身子骨就好利索了,马上奔到碎玉轩提醒刚有身孕的甄嬛要当心,但不是叫甄嬛当心皇后而是无辜的华妃!

2皇后每次头风发作都是一场阴谋,最明显的一次是她趁年羹尧请走宫里太医后马上假装头风,一边说怕把事闹大不想惊动皇上,一边却故意把事闹大让全后宫嫔妃去给她侍疾,并声称太医院的太医全被年羹尧叫走,自己请不到太医,从而来把年羹尧推到风口浪尖上,想借机打压年羹尧和华妃,但后来经温太医向甄嬛证实太医院当晚其实是有太医当值的,是皇后故意不让请的!也是从这里开始,甄嬛识破了皇后的真面目!话头要从甄嬛被废离开皇宫到佛寺修行以后说起,没有了甄嬛,皇帝表面上宠幸安陵容和祺贵人,心里其实并没有放下。皇帝自己也在办公之余对苏培盛发牢骚,我们可以从他的牢骚里听出来不满——眉庄温柔细心,但是太端着,相处起来累;安陵容虽然会唱歌会制香而且温柔乖巧,但是不通诗书,性格又过于畏怯;祺贵人虽然漂亮活泼,但是有些浅薄粗俗,文学修养不高,缺乏高级情趣。当初皇帝废弃甄嬛,一方面是打压政治斗争后她和母族甄家的势力抬头,另一方面是恼恨甄嬛的倔强。在皇帝眼里,就算自己把甄嬛当成了纯元的替身,甄嬛也应该感恩戴德喜不自胜,怎么能和自己“与君长诀”呢?实在是不识抬举。所以皇帝就像谈恋爱时分分合合的小情侣一样在气头上一口气拉黑删除了对方的所有****,把甄嬛废弃到了佛寺里。可是时间会抚平怒气和愤恨,日子一天天过去,本来就已经很喜欢甄嬛的皇帝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从前的种种美好,甄嬛温柔而俏皮、能畅聊诗书又不过分卖弄掉书袋子,和甄嬛呆在一起就是开心。皇帝越怀念,心里越不是滋味儿,他十分后悔自己一时之气把这朵解语花给扔到宫外去了,现在怎么也找不到一个这么合心合意的妹子了。但是自己毕竟是皇帝,难道还能做一个舔狗主动再把被废弃的女人追回来?不可能。作为九五至尊,他也没办法把这种后悔对别人诉说,只能寄情于工作,拼命工作,把时间尽量填得满满的。然而我们都知道洪水只能疏不能堵,越堵越要出乱子,郁闷、悔恨又委屈的情绪在皇帝心里越憋越浓、越想越气,直到又一年的四月十七——甄嬛的生日,憋出事了,皇帝在安陵容宫里发起了高烧,病倒了。

古代没有抗生素,高烧并不好治,皇帝高烧不退,昏迷不醒。这可是大事,太后拖着病体来看望皇帝,太后信得过的嫔妃被安排轮流侍疾,各位王爷也必须入宫侍疾。本来正在和甄嬛甜蜜蜜的果郡王也就不得不呆在宫里,只能和甄嬛写写情书来维系彼此的思念之情。

耽搁了一个多月,皇帝终于好起来了,果郡王高高兴兴地准备出宫回家,结果在路上就碰到了叶澜依。叶澜依穿着青绿色的衣服,面对果郡王一脸的笑容。短短的几句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几个信息:一,果郡王和叶澜依早就认识,平时也有一些往来;二,叶澜依本来的“编制”是在圆明园,这次进宫原本是为了给皇帝准备立夏的驯马节目,由于皇帝病体初愈,节目取消,她可以回圆明园去了;三,叶澜依容貌美丽,果郡王对叶澜依开玩笑说皇帝看到她,必定会惊艳。果郡王常年陪皇帝下棋、赏画、聊恋爱心得,对皇帝的审美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的。即便只是开玩笑,果郡王也没有理由信马由缰胡说八道,如果叶澜依只是普通的庸俗脂粉,相信是入不了皇帝的眼的,显而易见叶澜依容貌美丽并且比较符合皇帝对女性的审美偏好。

在这里我们发现果郡王有个特点,就是很擅长和奴仆们打成一片。他和贴身小厮阿晋讲道理,态度很耐心,语气也不像是上对下,更像是和朋友对话;浣碧被气哭那一次,果郡王的几句话,不仅宽慰了浣碧,还稍稍点拨了她,虽然浣碧没听进心里去;这次和叶澜依的对话,也很像是地位完全平等的朋友,听不出来王爷和宫女的身份差别。单看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对比剧里的其他人,我们会发现果郡王这个特点是很另类的,和大多数同阶层的人是不太一样的。眉庄在和妙音娘子狭路相逢被挤兑了之后,采月嘟囔了几句,眉庄就说:“背后议论小主,成何体统。”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宫女奴仆和嫔妃是两个等级,不管上级怎样,下级也没有资格去议论评价;苏培盛和槿汐的对食事件里,如果不是甄嬛竭尽全力营救,皇帝完全可以舍弃苏培盛这个服侍他数十年的老仆人;华妃对贴身丫鬟颂芝还算不错,但这是因为颂芝是多年的奴仆并且忠心耿耿。对宫女福子,华妃辣手摧花直接淹死在井里;甄嬛性格属于谦和悯下的,但很多时候对流朱也有训斥的语气,并不像果郡王一样对奴仆态度平等而友好。苏培盛说果郡王的性子是最和缓不过的,但是人总会一定程度受到其阶级局限性的影响,果郡王的行为和态度,细想起来不同寻常。

甄嬛在果郡王的私宅清凉台养病时,浣碧对丫鬟采苹、采蓝的身份有所疑虑,阿晋对她解释说:她们都是普通的侍女,并非通房丫头或者姨娘。并且果郡王府的奴仆,都是漂泊无依的,被果郡王救了回来才来这里服侍。那么叶澜依呢?她是因为什么缘由和果郡王相识的呢?

电视剧很快给了我们答案。皇帝百无聊赖去圆明园散心,走到了百骏园,一走进来就看到了飒爽英姿正在驯马的驯马女叶澜依。这女子既美丽又英气,如烈马一般充满野性的魅力。正像从前皇帝喜欢的华妃一样。自从华妃去世后,皇帝的身边再也没有同类型的嫔妃,他一下子就看中了叶澜依,迫不及待地册封叶澜依为答应,召她进宫。叶澜依满心不情愿,因为之前果郡王说过等有空了一定来看她,可是皇帝要召她进宫,她等不到果郡王了。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叶澜依自然无法抗拒皇帝的旨意,但她用冷若冰霜的态度表达着自己的拒绝。她主动要求住在清静远人的宫室,对皇帝一丝笑容也没有,侍寝以后趁皇帝睡着偷偷服食避子的药物。之后果郡王和叶澜依见面,说起前尘往事,原来叶澜依是七年前重病垂危被果郡王找来太医医治,自此和果郡王结识。果郡王鼓励叶澜依振作起来,在这个她讨厌的环境努力好好活下去。也就是说,叶澜依和采蓝采苹一样,从前都是漂泊无依被果郡王所救的人。而她们也一样深深感佩于果郡王曾经的恩情。

剧情到这里,在叶澜依身上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点——她为什么有避孕药?宫禁之内,她和果郡王如何能够相约见面?我们从前面的剧情可以了解到,嫔妃想要弄点药或者药材,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眉庄想搞到有助于怀孕的药,需要求助于太医;安陵容能够配制含有麝香的舒痕胶,一方面是因为安陵容的父亲从前就做香料生意,可以给她捎来名贵难得的香料。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皇后暗中支持安陵容,皇后可以通过她在太医院的关系搞到药材;敦亲王福晋给甄嬛赠送过一次人参。总体而言,后宫嫔妃想要弄到药物,必须通过一定的人际关系或者说是渠道。众所周知叶澜依无依无靠,并没有母家。服用避孕药的时候她刚刚进宫没多久,和其他嫔妃也没有往来,按常理推测也不会有太医愿意提供避孕药给她。那么问题来了,她的避子药是从哪里来的?有一种可能是,在进宫之后有人偷偷提供给叶澜依避孕药;另一种可能则是,叶澜依有备而来,就是打定了主意不跟皇帝生孩子,所以进宫的时候就带了避孕药来。嫔妃偷偷服用避孕药,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欺君之罪了。叶澜依不过是一个十五六的少女,而且平时的职业也只是驯马,她能够在进宫之前就预判形式,做出判断和选择,其机敏与果决也令人感到一丝讶异。

如果说以上的事情只是说明叶澜依很勇敢,也很有胆量,后面的故事走向则让我意识到叶澜依身上还有更多的谜。甄嬛掩盖和果郡王谈恋爱的事实,把果郡王的孩子移花接木为皇帝的孩子,别的假好作,只有孩子足月就要瓜熟蒂落这件事是个难题。按照甄嬛与皇帝和好的时间线来算,双胞胎正常的出生,在皇帝和后宫众人眼里就是早产,那么好好的孩子为什么会早产?皇帝非常关注这对双胞胎,如果这个难题处理得不好,甄嬛甚至都可能要背上罪责。也就是说,其实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找人背锅,但是这个锅不能让无辜的人受到惩罚。那么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我们最终看到的表面情况是,一贯怕猫的甄嬛在回宫的路上碰到了一大堆猫儿,导致甄嬛受惊而早产。然而背后的实情是,这堆猫儿是叶澜依用自己的宠物团绒召唤而来的。也就是说,撇开叶澜依对甄嬛表面上不友善的态度,实际上是叶澜依设好了夜猫的埋伏,替嬛制造了受惊的”条件“,从而顺理成章让甄嬛的正常生产变成了受惊早产,糊弄了皇帝和后宫众人。这件事对于甄嬛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皇帝盯着,对方阵营的皇后、安陵容、祺贵人甚至盯得更紧,如果操作得不好,很容易出大事。叶澜依的驯兽技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夜猫冲撞而“早产”,既没有人因此而受责,也把产期的问题遮掩了过去。叶澜依的人设是不与后宫其他嫔妃来往,对待皇帝也很冷漠。她和甄嬛的接触也很少,那么我就更加疑惑了,叶澜依怎么就能如此“贴心”地帮甄嬛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呢?而且还处理得这么干净利落。

假如我们说,夜猫早产事件只是一个巧的不能再巧的巧合,那么滴血认亲事件的时候,叶澜依的表现就更惊人了。祺贵人刚刚对着皇帝揭发甄嬛与温实初私通,叶澜依就打发了自己的侍女到甄嬛宫里去通风报信。恰好浣碧从果郡王府回到了宫里。但是我们要看到,破局的 *** 并不是浣碧自己想出来的,是叶澜依直接通过侍女指点:更好也有甘露寺的人来指证静白说的是假话。当时槿汐陪着甄嬛身陷景阳宫,叶澜依已经算到甄嬛宫里只剩下浣碧和玉娆。玉娆虽然有主见,但毕竟经历尚浅;而浣碧并没有槿汐那样的才干,她只能做一个比较好的执行者,但不能成为智囊,因此叶澜依就直接替她们指出了操作的具体方向。而且细思极恐的是,叶澜依这一番话说明她很了解甄嬛在甘露寺的遭遇,这不是很奇怪吗?甄嬛平时和叶澜依来往很少,也没有讲过往日的苦难,叶澜依是怎么知道这些细枝末节的呢?由此可见,叶澜依虽然表现出避世的态度,但实际上她对宫内外的各种事情,心里很有一笔账,她自有自己的信息渠道,绝非仅仅只是一个无依无靠孤僻内向的孤女。

接着,叶澜依有了更精彩的表现。静白师太一登场便“揭发”了一堆甄嬛和温实初密会的私事。一时之间皇帝的脸色非常难看。叶澜依就在这个节骨眼出来,表示自己听得头疼,要回宫休息。但是离场之前却假托自己想供奉海灯而与静白攀谈。我们要注意到叶澜依的话说得很有技巧——她先是假意客套说静白久居佛寺,进宫不易。接着表明自己想通过静白在甘露寺供奉海灯。我们站在静白的角度就会发现,这两句话都是静白爱听的。首先之一点,静白作为证人,本来就很想证明自己立场客观,没有受到利益牵扯。叶澜依说静白进宫不易的这深居个话头对静白无疑是有利的,因此静白连忙接过话说自己确实很少来到宫里,只在两年前为宫里送过佛经。而第二点供奉海灯对于静白来说是有利可图的事情,静白自己也没想到居然还能做成一笔新的生意,进宫作证一趟居然还有这等意外的好事!因此忙不迭地献勤儿,先奉承叶澜依是皇帝的新宠,接着又强调由于叶澜依位份只是贵人,不需要也不合适去供奉太大的海灯。我们注意到电视剧里给了祺贵人和皇后两个人的镜头,说明她们对叶澜依的突然发问是意料之外的,也有点摸不清她的意图。而实际上结合后面的剧情我们就知道,叶澜依看似不经意的问题,却直接戳穿了静白作为证人的公正立场,而且妙就妙在还是静白自己把自己戳破的——她不是说她两年没有进宫吗?怎么叶澜依是新宠的事情她门儿清?还知道叶澜依的位份不高?所以当叶澜依问完这句话以后,虽然祺贵人口吐芬芳指责温实初和甄嬛暗通款曲,但皇帝并没有真的听到耳朵里,只是问甄嬛“你有没有?”甄嬛表明自己”没有“。皇帝坐姿都放松了,因为人精皇帝已经知道静白的证言并不是那么可靠。叶澜依声称头痛而离场,一方面怒刷了一把不爱掺和后宫闲事的人设,另一方面也为莫言师太的登场打好了铺垫。静白师太狼人自爆自己跟宫中关系匪浅,那么如果甘露寺有其他尼姑来作证自然就变得可信多了。再加上六阿哥顺利通过滴血验亲测试,皇帝对甄嬛已经去了大半疑心。叶澜依带来的莫言动之以理、玉娆晓之以情这一套组合拳更是把皇帝打得晕头转向。

滴血验亲对于甄嬛是回宫后的另一个巨大考验,又是叶澜依帮助她通过了这个考验。如果说夜猫冲撞早产事件不过是一个巧合,那么滴血验亲也是巧合吗?当然不是,叶澜依就是目的很明确地在帮助甄嬛。她所表现出来的多谋,并不像是素日清冷孤僻的孤女。我对叶澜依产生了更多的迷惑。最开始我在想,叶澜依暗恋果郡王,种种表现是这名身世飘零的孤女的一腔痴情。但是叶澜依的种种表现说明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她有一定的消息渠道,她能够弄到避孕药,她对后宫的各种势力角逐也并非懵然不知。她绝不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痴情女子而已。她有可靠的信息渠道,她能了解甄嬛很深层次的秘密并配合做出行动。很多事情细想起来并不是她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比如说甄嬛的双胞胎的产期,这个秘密应该只有甄嬛、槿汐、浣碧、温实初和舒太妃这几个人知道,叶澜依是怎么知道的呢?

在滴血验亲事件以后,叶澜依有了更多维护甄嬛的行为。皇帝病重时疑心甄嬛,派心腹夏刈去对六阿哥刺破脚趾取血再行滴血验亲。甄嬛当时在皇帝身边,独留两个孩子在寝殿休息。之一个发现夏刈偷偷摸摸的行为的人,是叶澜依。她简直是甄嬛的守护小天使。所以,叶澜依并不像她表现出来的那样冷漠和孤僻,自从甄嬛回宫,她就一直在帮甄嬛。叶澜依,她到底是什么人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题,我重新回到叶澜依登场时的剧情细看。叶澜依入宫之前的社会关系,只有果郡王和圆明园这两个关键点。果郡王曾经救助过叶澜依,之后叶澜依作为驯兽女在百骏园供职。叶澜依被皇帝看中的时间点,恰好就是皇帝对现有嫔妃都不满的空窗期。皇帝一见叶澜依就非常喜欢,越级晋封并且相当宠爱。我们假设这是一种巧合的运气,但是在这之后,叶澜依能够知道甄嬛的一些核心机密,并频频出手帮助甄嬛解决棘手的难题。如果全部解释为巧合,未免太过牵强。我开始猜测,叶澜依,或许是果郡王府所培养的“士”,她帮助甄嬛是有组织有预谋的一种安排。舒太妃唯有一个儿子就是果郡王,舒太妃被软禁在禅院里一步不能离开,她是上一届宫斗里落败的人,难道真的不担心自己的儿子出入宫禁、留在多疑的皇帝身边的安全吗?如果担心,想办法安排一些人在宫里打探消息,也不失为一种办法。这也是为什么舒太妃深居山中也能够知道甄嬛被废入甘露寺的事。说明舒太妃虽然人在山中不能出门,但有很可靠的信息渠道。叶澜依因为美丽飒爽而被皇帝看中,可能完全是一种意外,是命运之手拨动一颗闲棋冷子无意之中进入了棋局核心。但在这之后,由于舒太妃得到的消息是爱子已经葬身黄河,唯一留下的一丝血脉便是甄嬛肚子里的遗腹子,而甄嬛又要回宫,舒太妃在宫中生活多年,自然明白甄嬛回去的凶险,会想要给未出世的孙儿排除外界的困难,在这种前提下,舒太妃授意叶澜依帮助甄嬛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假如想通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叶澜依入宫后的种种表现很合理了。首先她讨厌皇帝,她不想和皇帝发生任何的感情和瓜葛,所以她选择服用避孕药来绝育,并且毅然喝下齐妃送的避孕 *** 红枣汤。她作为一心报答果郡王的“士”,本身就早已经将个人的幸福安危置之度外了。就像战国时代的豫让,他明明可以投身富贵,但却选择了坎坷的为智伯复仇的道路。甄嬛的很多核心机密,叶澜依也通过舒太妃的情报网可以了解,从而配合甄嬛去解决难题,保证甄嬛和一对孩子的安全。后期叶澜依发现皇帝对甄嬛再起疑心,也能够狠下心来毒杀皇帝。士为知己者死,果郡王能够尊重、理解叶澜依,所以叶澜依投桃报李,用自己的全部能量帮助他守护甄嬛和他们的孩子,想想也是很令人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