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什么著名的寺庙

游戏攻略09

陕西有什么著名的寺庙,第1张

陕西有什么著名的寺庙
导读: 1、陕西有什么著名的寺庙2、唐僧从多少年开始去往西天取经出发的寺院是什么3、唐朝八大古寺有那些4、《唐朝穿越指南》第四章:娱乐生活要抓紧5、西安人气更高的千年古刹,香火很旺,下大雪也不断有人烧香礼佛6、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八大宗派发源地7、
  • 1、陕西有什么著名的寺庙
  • 2、唐僧从多少年开始去往西天取经出发的寺院是什么
  • 3、唐朝八大古寺有那些
  • 4、《唐朝穿越指南》第四章:娱乐生活要抓紧
  • 5、西安人气更高的千年古刹,香火很旺,下大雪也不断有人烧香礼佛
  • 6、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八大宗派发源地
  • 7、西安的佛教分别是哪些宗

大慈恩寺

闻名于世的大雁塔所在的寺院就是大慈恩寺,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迄今已有1350余年的历史,当时是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唐玄奘曾在大慈恩寺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也是他亲自督造的。

华严寺

华严寺是华严宗的祖庭,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由僧人杜顺创立。寺院位于现在西安市南十五公里的少陵原半坡,由初建到以后数百年间,无高大殿堂建筑的记载,而只记有凿原为窟,以安置佛像及僧众居住,华严寺可以说是黄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

青龙寺

青龙寺初创于隋开皇二年,当时称灵感寺,是佛教密宗寺院。日本著名留学僧“入唐八大家”中的六家都受法于此,后成为创立日本真言宗的祖庭,因此青龙寺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寺。

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为密宗祖庭,始建于晋武帝泰始二年,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在繁华而喧闹的古都西安,大兴善寺古柏森森,遮天蔽日,给人以无限的幽雅与肃穆。

广仁寺

广仁寺是陕西省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公元1703年由清圣祖康熙皇帝敕建,并且亲自题写匾额“广仁寺”,建成后,历界青、藏地区的活佛、喇嘛上京,均在此住寺瞻礼。

香积寺

香积寺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为净土宗祖庭,历经千年风雨,古塔巍峨,寺院清幽,雕梁画栋,流丹溢彩,法像庄严,引得国内外的游人、居士、高僧大德的顶礼膜拜。

唐僧西天取经起始时间: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

唐僧西天取经起始寺院:陕西西安洪福寺。

扩展资料:

唐僧取经西行之途:

,从长安起始,西行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

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

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余里。

洪福寺简介:

洪福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樊村乡西樊村南神禾原北崖,韦曲樊川岳村和西樊村之间。与少陵原畔的兴国寺遥遥相望。寺院位置可以俯瞰广袤富饶的樊川村镇、农田。  洪福寺创建于唐代,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寺以诸神普降洪福而得名。初创时间已不可考。

参考资料来源:玄奘 -

玄奘之行-

陕西西安洪福寺-

1、兴教寺

倚少陵原而建的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这里是我国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的长眠之地。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圆寂后,葬于白鹿原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风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

兴教寺坐北朝南,门内钟鼓两楼夹道对峙,气象庄严,远眺终南山,峰峦叠嶂,景色秀丽,是佛教人士游览和瞻仰玄奘遗迹的胜地。寺内藏有明代铜佛像、缅甸玉佛像各一尊,还有历代经卷数千册。周总理曾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此瞻仰玄奘墓塔。

兴教寺塔又称玄奘灵塔。位于长安区兴教寺慈恩塔院内,玄奘(602年-644年),唐代高僧,唯识宗创始人之一。圆寂后初葬白鹿原,总章二年(669年)迁葬今址立塔,建立寺,肃宗赐额“兴教”。

2、观音寺

新津观音寺坐落在县城南约75公里的永商镇宝桥村境内,面临邛水,背负群山,苍松翠柏,清水环绕,山如九峰拱卫,状如莲花,故有"莲华接翠"之称。1956年8月16日,公布为四川省之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以惊世绝伦的明代壁画著称。

3、兴国寺

兴国寺,也叫兴国禅寺,位于济南市区的千佛山上。千佛山位于山东济南市历下区。兴国寺坐落在千佛山阴山半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创建于隋开皇年间,时称"千佛寺"。唐贞观年间,经扩建,改称为"兴国禅寺" 。

4、洪福寺

洪福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地区,拥有彩塑的瑰宝的寺庙位置忻州洪福寺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东北23公里之北社东。建筑原为一座寺院。现存坐北朝南正殿五间、东配殿五间、西配殿拆剩两间,南面山门一座和四周围墙。2000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

寺院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

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之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6、禅经寺

禅经寺是始建于隋,是唐代长安城樊川八大寺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小江村南神禾原北崖,与华严寺相对。历史沿革禅经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樊川神禾塬北麓。与长安少陵塬畔的华严祖庭华严寺隔川南北相望。该寺始建于隋朝,兴盛于唐朝。

7、牛头寺

唐代古寺--牛头寺位于长安区韦曲镇东南少陵原畔勋荫坡上,距西安城约12公里,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 牛头寺建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又一说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改名为福昌寺,元佑元年(1086)复名牛头寺至今。

8、法幢寺

法幢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山公园南禅寺旁边,是青海省更大的汉传佛教比丘尼寺。法幢寺始建于1943年,原来位于西宁市城西区园树庄。2003年为给西塔(西宁--塔尔寺)高速公路建设让路,该寺从园树庄搬迁到这里,这里原是"南山文苑"旧址。

-兴教寺

-法幢寺

-牛头寺

-禅经寺

-华严寺

一、长安城五大热门静电一日游开团!——名胜

1、灞桥风雪

灞桥,位于长安城东十多公里处的灞河上,是长安的东大门,连接着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灞河为长安八水之一,发源于秦岭蓝田县的蓝谷之中,横贯长安东郊,西北流浐水汇入,又北流注入渭水。据说灞河上最早的桥是由秦穆公修建的,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将原滋水改称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成了我国最古老的石墩桥。

桥头河附近河岸堤坝上,栽植了许多柳树,早春时节,大风扬起,这一团团的柳絮漫天飞舞,像隆冬飘雪。

2、送别

按照唐朝人的习俗,他的朋友们来送行,一直送到灞桥边,可能还要在桥边的驿站里住上一夜,饮酒话别,第二天早上再送到桥头,折柳相赠,这才算是完成了送行。

“柳”与“留”为谐音,送人柳枝,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就像柳树一样随遇而安、插土就活、发展壮大。

3、兴庆宫

一进春明门,街北即是。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爱巢。

又叫“南内”,非常大,占了一坊半的地界。

4、勤政务本楼

开元天宝盛世之时,逢年过节,玄宗皇帝会登上这座楼。

5、东西市

西市胡商多、进口货多,比东市繁华热闹。

东市附近大多为达官贵人的高级住宅区。

6、长安大街

主干道宽度都在一百米以上,次干道也有几十米。街上以行人为主。普通人不许再城里跑马。

7、大雁塔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大师西天取经回来以后,为藏经译经而修建。

大雁塔秀在大慈恩寺里。大慈恩寺是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

先有寺,后有塔。

8、埋雁造塔

有一只雁以自杀的形式拯救了僧人们空空的肚子,于是和尚们葬雁建塔。玄奘在印度曾经瞻仰过那座雁塔,然后回国山寨了一版,用来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

9、大雁塔修建

大雁塔刚建成的时候,只有五层,武女皇时代重修了一次,增建为七层青砖塔,后来又增高到十层。此后历经修葺,更高达到过十一层,样子都是比较细、比较高。千年间经过几次大地震,在明朝万历年间,所剩七层唐代塔体的外表被完整地砌上了六十厘米厚的包层,造型比以前更厚重,这才算给它“定型”了。

10、曲江

长安城里最重要的公共浏览风景区。

位于长安城的东南角,园林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原本是一个天然湖泊,因为南北长而东西短,西岸弯曲,所以叫 “曲江”。玄宗皇帝时,曾经人工改造过,引来更多水流,曲江水域扩大到七十万平方米。

曲江水面附近遍建行宫台殿,南面那里有紫云楼、芙蓉苑,西面有杏园、慈恩寺。大家看身边,真是“花卉环周,烟水明媚……菰蒲葱翠,柳荫四合,碧波红蕖,湛然可爱”。看这些出来游春的唐朝人,“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

11、紫云楼

皇室禁区。玄宗皇帝特意下令沿着长安东城墙筑了一条专用夹道,供他老人家一行神不知鬼不觉不扰民地从兴庆宫来紫云楼玩乐。

12、杏园

杏园在曲江池的西边,与大慈恩寺南北相望。因此地多栽杏树,故名“杏园”。每年春天杏花开放时,灿若云霞,是曲江风景更佳处。唐朝的读书人考上更高级的“进士”以后,就在这里举行“探花宴”。

13、两街探花使

一开始,探花还不是指进士榜上的第三名,而只是大家从新科进士里推选两位最帅的小哥,称之为“两街探花使”,叫他两骑马游遍曲江附近或者长安各处名园,采摘各种早春的鲜花,特别是要采到牡丹、芍药更好。如果有别的人更早一步采得牡丹、芍药等鲜花回来,“探花使”就要受罚。采花大盗们胜利回杏园以后,就开宴啦,朝廷请客,杏园宴上还有不少歌伎参加助兴,才子佳人聚会,自然是风流韵事,也更显新科进士们的风光无限。

14、终南山

在唐朝经常被简称为“南山”。“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中的南山即是。

它是长安城高大坚实的依托、雄伟壮丽的屏障,有奇峰秀岭、碧水幽径、茂林修竹、繁华蔓草。

汉唐时代,长安居民、手工业者所用薪炭、木材、石材、药材等大都取于终南山。

15、樊川

樊川位于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西北起于韦曲塔坡,东南止于终南山北麓王莽乡,是一处长约十五公里的平川,系纵贯其间的潏河长期冲刷、下切、淤积而成的一道冲积平原。这里地肥水美,植被葱茏,林木繁盛,是初春时节长安人更爱出城踏青野游的地方。

樊川从汉代起就是长安达官贵人营建别墅之处。到了唐代更是私园别墅荟萃之地。韦、杜两族世代贵族就聚集在这里,这里还有韩愈送子读书处、樊村牛僧孺郊居,以及郑驸马池台、岑参、郎士元、权德舆、元稹等人的别墅。

这些别墅分布于樊川潏(yu)河两岸,倚原面水,拥有院池花亭,景色撩人。

16、乐游原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长安城内东部的一块高地,高地上面比较平坦,而且面积不小,离大雁塔、曲江池都很近,在那两处的北边。

武女皇时代,太平公主在乐游原上建了亭台楼阁。长安人有在三月初三、九月初九登高饮宴的习俗,每到那时候,乐游原上真是人头攒动啊。后来原上又建了一座“青龙寺”,是密宗道场,一个日本的和尚来此学习,该和尚回日本后做了一番事业。

总之,乐游原就是唐朝人登高望远、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李商隐在这里望夕阳,杜诗圣在这里望太宗昭陵,白居易在这里望十二街。我们也来望一望吧,大唐帝国那轮血红绚烂的落日,正慢慢沉入长安大城的西墙外呢。

二、秦淮风月休闲会唐朝分店盛大开业,胡姬八折!——青楼妓院

1、平康坊(里)

长安名妓集中居住地。又叫“北里”,位于长安城靠北的地方,与聚集了大量 *** 办公楼的“皇城”隔十字路口相望。

*** 们大多住在坊东的三个“曲”(小区)里。大 *** 名妓都在中曲、南曲,北曲住的是中低档次的。

2、唐朝建筑风格

颜色与样式比后世简单大方,没有那么多繁复堆砌。大都是黑灰色屋顶,红色柱子,白色或土**墙。红墙和绿瓦都不是平民百姓能随便用的。

3、妓院名称

一般叫“谁谁家”。

非“某某馆”、“某某院”、“某某楼”。

4、平康坊潜规则“新郎君嫖资加倍”。

5、大堂

用来摆宴开席。

恩客们来逛窑子,没有进门就脱的,都是先入席饮个花酒。场地、家具、酒食、乐队都由妓院方提供,价值不菲,郎君们只要开宴,就得付钱3锾(huan),如果一直吃喝到了晚上掌灯的时候,还要翻倍。

6、都知

唐朝最顶尖的名妓, *** 里的更高级职称。据说有“都知”称号的 *** 一露面,别的 *** 都得服服帖帖低头听管教,有上进心的还暗自发奋将来要向人家看齐。

7、唐朝名妓重才艺

一、席纠;二、作诗。

8、酒令

唐朝人习惯,喝酒得行酒令。也就是设定一种规矩,让在座人等依次按规矩来做件事,做得好,大家称赞;做不好,大家嘲笑你,还罚酒。

推选出一个有威望的人当监令,负责监督整个酒令活动,大家一称呼县令的尊称叫他“明府”。

“明府”下面管两个人,“律录事”和“觥录事”。其中“律录事”就是“席纠”,也叫“酒纠”,负责宣令、行酒、判断是非对错,也就是管动嘴的,这是名妓们的专职;“觥录事”又叫“主罚录事”,是听席纠命令,负责跑腿上去罚酒灌酒的。

明府拿出一双骰子、一只酒杓(shao),由他负责掷骰子,开始行酒令。名妓席纠则掌管着一面小旗、一组筹子、一只小纛(dao)——这些东西由觥录事捧着,名妓娘子只是掌管,用时拿去,用完了还扔回觥录事处。

旗是用来宣令的。宣令,就是宣布这次酒令的规则。

都知娘子令旗一举,先饮一杯酒,发号施令,确定规则。席上众人就按照她说的规则,轮流表演下去。一个人行完令以后,席纠用纛指示下一个行令的是谁,如果有人犯规或者出错,“啪擦”一声,一根竹筹丢过去,觥录事就拎着酒壶上去灌酒。

9、良贱不得为婚

10、初夜权:求其元、获其元

11、 *** 不得随意出门。平康坊风俗,每月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 *** 们到坊里的保唐寺听尼姑们讲经说书,但得先向假母交一贯钱作为押金,才能出妓院门。而那三个“八日”,也就成了举子文人们争相去保唐寺免费看名媛的日子。

12、国忌日

*** 们的房间里还都有一块彩板,上面写着唐朝历代皇帝皇后的死亡日期。这些帝后的死亡日期叫“国忌日”,朝廷规定这一天不准玩乐,如果被抓住了要处罚。

13、胡姬

平康坊的 *** 以 *** 为主,可能偶尔也有胡姬,但大量的胡姬还是集中于西市、义宁坊、居德坊等长安城西部的坊里。而且胡姬名义上从事的职业以酒楼女侍为主,很多人也兼营陪宿,但不能说是公开的“胡妓”。

三、骑上骏马,带上豹子,一起来体验大唐更流行的户外运动吧!——贵族狩猎

1、猞猁

也叫猞猁狲、山猫,体型介于豹子和猫之间。

唐朝的高官贵族们很喜欢驯养猞猁来捕猎,它们前腿短,后腿长,擅长扑杀兔鼠羊鹿等动物,轻捷灵便、奔跑速度快、忍耐力强,爬树游泳无所不能,体型大小也正适合被放置在马背上主人身后,一起参加狩猎。

2、豹奴

唐朝的有钱贵人们也很爱养猎豹来炫耀,除了本地捉到驯养的小豹子,还有不少是西域各国“进贡”来的,一般还会附带“豹奴”。

3、藏獒

在唐朝应该已经由吐蕃传到了长安,供王孙公子们打猎和炫耀用。

4、打猎用宠物:猞猁、豹子、各种猎狗。

5、鹞

短翅飞禽。唐朝人养它用来抓鹌鹑和一些灌木丛小鸟。严格来说,这种鸟也是鹰属的,但是要比真正的猎鹰小很多。

6、鹘

比鹞大一号的驯鹰类,黑眼长羽,用来捕捉苍鹭等大鸟以及野鸭、水禽。

7、闲厩

包括五坊,狗坊、鹞坊、鹘坊、鹰坊、雕坊。

8、鹰

体型比鹘稍大一些或者差不多,区别是鹘一般是黑眼睛,而鹰是黄眼,又称“苍鹰”,可以捉野鸡和兔子。上等的鹰或者黑色,或者白色,玄宗的子侄们养的好鹰被唤为“决云儿”。

唐朝出产鹰鹘的最重要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玄宗年间那里的“渤海国”和“新罗国”,经常向长安进贡各种神骏的鹰鹘。

9、围猎

先勘察好地形,选一片林草茂密野兽多的地方,同时撒出几十甚至几百上千号人马,各就各位把那块地区包围起来。各人听着号令,敲锣打鼓飞鹰走狗地往中间驱赶猎物,直到把大量惊慌失措的野兽都集中到一片狭小地域内(比如一道凹沟里)。这时有钱大爷们才出场,冲着密度很大的猎物群发威炫技。

10、京巴狗

在唐朝叫“拂林子”、“猧(wa)子”。拂林是当时人对于拜占庭帝国(东罗马)的称呼。顾名思义,这种狗本来是唐初武德年间,从今土耳其一带经过吐鲁番(高昌)进贡给唐朝皇帝的。据说这狗很聪明,很亲人,容易训练出很多技巧,又是物以稀为贵,所以在唐朝的上流社会中风行一时,贵妇人给自己画张像,都要把家养的“拂林犬”一起画进去炫耀。

再后来,这种中东、西欧地区的狗,在原产地几乎绝迹,反倒在中国一代代生存下来,近世西方人又从北京引种,重新在欧美繁衍开来,于是中国古代的“拂林犬”,变成了西方现代的“北京犬”。

四、“这位郎君,老夫能请你跳个舞吗?”——贵族男子舞蹈文化

1、唐朝著名乐舞

《秦王破阵乐》、《太平乐》、《公孙大娘剑气浑脱》。

2、打令

唐人的一种通俗性叫法,在唐以前它被文雅地称为“以舞相属”。

主人在酒席上先起舞,舞到客人身边,示意邀请客人来舞。客人起身,跟主人一起左旋右转、手舞足蹈一番,再去邀请下一个客人起身来舞。如果主人热情的话,一直要把宴会上所有的客人都邀请一遍才肯罢休。

3、唐代(和唐以前)贵族男子在公众场所跳交谊舞很常见,贵族腐女一般不会再公众米安全跳舞(以歌舞技能上位的一些半职业性质的妃妾除外),也没有看到过贵族男女混合伴舞的记载。

4、踏歌

一群男男女女手臂相挽,有节奏地整齐跺踏地面,边踏边唱歌,高兴的时候能从傍晚一直唱到第二天早晨。

五、吐蕃马球队表示:我们没有恐唐症,黑色三分钟并不存在——马球

1、大明宫梨园马球场

总体呈长方形,周长有一千步,东、南、西三面都用矮墙圈住,只在背面造了一排高台子作为观众席。台上的VIP坐席上面,还有丁武遮风挡雨,做成亭子形状。

2、幞(fu)头

唐朝男子用来宝珠发髻的布,一般是一块黑色纱罗。唐朝男性从皇帝岛百姓均郭裹幞头,是最有代表性的首服。

3、把赛马脖子上的鬃毛剪短了,或者编成三花形,马尾巴都紧紧地编扎起来,为了在比赛中不发生纠缠碰撞。

4、球杖

球杖由握柄、杖杆和杖头三部分组成,整个球杖为长圆柱体,杖头初自然弯曲成月牙形状,所以也有人叫它“月杖”。吐蕃球员的球杖只在木头表面刷了一层红漆,皇家队球员的球杖外面是包裹着兽皮的,兽皮上还有灿烂的花纹,威风凛凛。

5、球

马球比蹴鞠用的球小很多,只有拳头大,而且是木头琢成的实心球,很坚硬,没有弹性。为了便于马上骑手寻找,球面被绘上了彩漆。

6、短赛制

之一个球进了,有一方得了“之一筹”以后,就可以宣布获胜,比赛也就宣告结束。

7、长赛制

双方约定哪一队打够二十()筹,才能取胜,让比赛结束。

8、长沙窑

以向海外出口销售瓷器为主业,虽然长沙窑的瓷器在国内没有什么名气,外观和质量都不如越窑、邢窑的产品,但是它胜在物美价廉、成本低、审美迎合国外市场的品位,所以在吐蕃、波斯、大食一带很受欢迎。

9、在对抗赛中,只要双方同意,场上人数可以不必相等。

长安归来不看寺,中国最美的古寺应该是在陕西西安吧。

从公元168年,汉灵帝建宁元年,今卧龙寺前身——福应寺在汉长安城南郊建立开始, 佛教传入西安已经1900多年了。 因为大量的佛经在长安译出,各宗祖庭在长安创立,佛法从这里传至全国乃至海外,因此,人们说印度是佛教的中心,而陕西西安为佛教的第二策源地。

如果是初到西安,众多的千年古寺会让人眼花缭乱——佛寺之祖 卧龙寺 、鸠摩罗什译经的 草堂寺 、玄奘译经的 大慈恩寺 、密宗祖庭 大兴善寺 、埋葬玄奘灵骨的 兴教寺 、太平公主为武则天而立的 罔极寺 ……每一座古寺都有让人向往的理由。

但要说人气更高,香火最旺的,有一座古刹不得不提,那便是西安城南神禾原上的净土祖庭—— 香积寺。

如果把西安的千年古寺分为两大类——收门票的和不收门票的,那么大慈恩寺和草堂寺属于收门票的,香积寺、卧龙寺、大兴善寺等则属于不收门票的。

香积寺始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距今已有1300多年 历史 。它的创建者不是皇家,而是僧人——公元681年,佛教净土宗创始人之一的善导大师圆寂,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灵塔,香积寺由此诞生,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之一个道场,被公认为净土宗祖庭。

香积寺在唐代盛极一时,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也多次来寺里礼佛,还曾赐予舍利千余粒及其他佛教珍宝。

在千年岁月中,随着长安佛教的兴衰,香积寺也经历着一次次的命运起落,每逢盛世,便得到修复、佛法弘扬,每逢战乱,佛寺也跟着遭殃,建筑毁于兵火,珍宝被劫掠四散。至民国期间,香积寺衰落至极点,直到1979年之后,由 *** 主导全面振兴香积寺,香积寺才有了如今的面貌,成为西安最美古寺之一。

昨天,周一,恰逢大雪,我去香积寺看雪,本以为这样的天气寺里不会有人,没想到,进寺之后却发现早已有香客先我而来,在漫天飞雪中虔诚敬香礼佛。

飒飒的落雪声夹杂着佛歌袅袅的声音,在这里,我遇见了2020年西安最静美的一场初雪。

1、陕西西安草堂寺(古三论宗祖庭)。

草堂寺位于陕西西安南秦岭山脉的圭峰北麓,即户县境内的草堂营村。它是西安远郊的一座著名古寺,为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也是华严宗的祖庭。

草堂寺原为南北朝十六国后秦姚兴的“逍遥园”故址、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译经之地,是我国首创翻译佛经的国立译坊。寺曾用名“栖禅寺”,后改称“草堂寺”,这是由于当时全国各地高僧云集于逍遥园,姚兴便在园内设寺,寺内临时构筑一堂,以草苔覆顶,草堂寺由此得名。据记载,鸠摩罗什在逍遥园内与弟子翻译的经典计97部,425卷,其中包括《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等“三论”。经道生、僧肇等人对它们的大力弘传,形成了早期的三论宗。鸠摩罗什入寂于后秦弘始十五年(413),并葬于草堂寺,建塔一座,名为“鸠摩罗什舍利塔”,此塔尚存寺内。

绍兴越州嘉祥寺(新三论宗祖庭)。

日僧宜然房明道《三论玄义玄谈》认为,嘉祥大师吉藏以前称"古三论",又称"北地之三论";嘉祥大师以后称为"新三论",又称"南地之三论"。

隋唐之际,中国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开始形成了各大宗派,开皇(581-600)中,吉藏东赴越州,避居嘉祥。据《三论玄义校释》记载,吉藏大师(549-623)居嘉祥寺达15年之久,于散乱间独致意经籍,多方搜积。摄天台宗的《法华玄义》并广开法宴,听众常达千人。一时近悦远来,问道受业者不绝于途,至禹穴成市。吉藏被号为“嘉祥大师”。由于吉藏先后完成了《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章疏,大弘三论之学,研究讲解三论,后来便视作三论宗之祖,而“三论宗”亦被称为“嘉祥宗”。此后,嘉祥寺便作为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而名扬海内外。

吉藏有弟子智凯,在吉藏奉诏赴长安后,继续于绍兴嘉祥寺敷讲三论。彼时四方义学八百余人,上下僚庶,依时翔集,盛况不减当年。有高丽僧慧灌,渡海来越州嘉祥,师从吉藏,精研三论章疏。回国后,奉高丽王之命,远赴日本,宣讲三论,为日本三论宗之初祖。乃至唐贞元三年(787),高丽僧道登来越州,止嘉祥寺,学习三论

2、陕西西安大慈恩寺(法相宗祖庭)。

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为唐玄奘三藏法师翻译佛经的译场。玄奘创立我国佛教法相宗,此寺为法相宗祖庭。日本佛教法相宗亦以此寺为祖庭。

3、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天台宗祖庭)。

隋开皇十八年(598)创建。智于台州天台山开创我国佛教天台宗,此寺为我国天台宗根本道场。日本佛教天台宗及日莲宗均以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还有很多佛教宗派均与我国天台宗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

唐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义真来寺,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观,并依道邃受菩萨戒。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莲宗,奉国清寺为祖庭。大中七年(853),该宗五祖圆珍;南宋乾道四年(1168),该国临济宗初祖荣西等,都曾先后来此巡礼求法。近年来,朝拜祖庭者更是不绝于途。

4、陕西西安华严寺(华严宗祖庭)。

位于陕西长安县少陵原半坡的华严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祖法藏是实际创始人,葬于华严寺南、华严寺始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现仅存砖塔两座,东为初祖杜顺禅师塔,西为四祖清凉国师塔。四祖法名澄观,于三祖法藏殁后私淑其学,住五台山清凉寺,撰新译《华严经疏》等,后世称之“清凉大师”。

5、河南嵩山少林寺(禅宗祖庭)。

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我国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此创立禅宗,为我国禅宗各派的共同祖庭。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

6、陕西西安香积寺(净土宗祖庭)。

香积寺位于现在西安市南郊的长安县境内,也是中国净土宗祖庭,寺庙的旁边宽阔的子午大道即将修通。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善导圆寂,弟子怀惮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士宗正式创立後的之一个道场。唐朝的香积寺位於古都西安城南约35华里处,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这里南临滈河,北接风景秀丽的樊川,滈河与潏河汇流萦挠於其西,整个寺院幽而不僻,静而不寂。

净土宗的创立与创始人物有紧密的关系,该宗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

善导(613-681年)是唐朝弘扬净土宗的祖师,号“莲花第二祖”。净土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为主要经典,主要宣扬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平日持戒极严,除研读教义,劝化他人外,总是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传说他念佛一声,即有一道红光从其口中出,十声百声光明如前,称“光明和尚”。他用布施来的钱财,书写了《阿弥陀佛》数万卷,书净土变相三百于壁,把净土宗经典中叙述的人物故事用图画描绘出来。近代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出土的许多古代写经中,也有善道作品。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善导把修行的 *** 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它四种为助业,显出正名为最重要。念佛的 *** 凡有四种:1、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其与善导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由于修行 *** 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它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8世纪时,善导的《观经疏》传入日本。12世纪日僧源空依《观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传净土念佛法门,创立日本净土宗。其弟子亲鸾又开创净土真宗。

7、陕西西安净业寺(律宗祖庭)。

建于隋代(581—618)。为创立我国佛教律宗(南山律)的唐代著名高僧道宣律师的道场。历代尊道宣为律宗开祖。

8、陕西西安大兴善寺(密宗祖庭)。

创建于晋泰始至太康年间(265—289)隋唐盛时为翻译佛经的国立译场。其中,以唐开元年间来华的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翻译了大量佛教密典,贡献更大,称开元三大士,盛宏密教。日本高僧弘法大师空海师事不空弟子惠果,回国后建立真言宗。该寺是有中外影响的重要古刹。西安佛教协会所在地。

  中国佛教宗派在隋、唐时期已形成为八宗,除天台宗、禅宗成长在江南外,其他六宗均发祥成长于长安。由于当时长安高僧辈出,各有专论,已成为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 三论宗

  三论宗是以姚秦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依据。此宗是注重研究理论性的学说,而弘传于僧肇。昔日印度龙树著有《中论》以“八不”之说为中心,多方面发挥宇宙万法当体性空而无于缘起的中道之理。又著有《十二门论》以解释一切有为无为诸法皆空之义,龙树的弟子提婆,著《百论》,破斥一切有所得邪计邪执。三论宗所依的这三部正典,原系鸠摩罗什在西域沙车从须利耶苏摩探究方等经典及《中》《百》《十二门》等论。姚秦时来到长安盛倡龙树、提婆之学,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僧肇又从罗什受业,助其译经,著《般若无知论》《宗义》及《不真空论》,发挥诸法缘生性空之理而确立了三论宗义。

  三论宗的中心理论,是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此说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等一切万有只是众多的因缘和合而生,所以无自性,无自性即毕竟空无所得。为了阐明这空无所得的道理,更立有破邪显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三种法义。又依无所得理,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迷无悟,湛然寂灭,实无成佛可得。但依假名门,也说迷悟和成与不成。这就是由于众生根器有利钝,感障有厚薄,成佛也有迟速之义……

  什肇之学原在北方流行,后得僧朗传播流入南方,梁武帝时,曾在栖霞寺大弘三论之学。后有吉藏发扬摄岭相承的学说才建成为一大宗派。隋大业二年(606)吉藏到长安住,著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诸疏及《三论玄义》。唐武德时吉藏被选为十大德之一。吉藏一生讲三论一百多遍,并著《大乘玄义》《二谛义》等。他发扬罗什、僧肇乃至僧诠、法朗一系的三论义学体系。从而完成三论一宗的大业。此宗曾传入日本,在奈良时代甚为流行。但三论宗吉藏一系流行不久,即因天台宗、慈思宗相继盛行而逐渐衰微。由于三论原译自草堂罗什,故罗什被尊为宗祖,草堂也因此而奉为祖庭。

  (二) 律宗

  律宗,是中国佛教中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的一个宗派。它所依据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以广释戒律,胜弘律学为宗旨。

  据僧史记载,汉地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曹魏嘉平中(249—253)。当时中天竺昙柯迦罗来到洛阳,看见中国僧人只剪落须发,而没有受戒,于是译出《僧祗戒心》,即摩诃僧祗部的戒本,以为持戒的准绳。又请梵僧建立羯磨法(即受戒规则)创行受戒。此后二百余年,印度流传的《十诵律》等四部广律,也先后在中国译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毗尼母论》等五种。通称为“四律五论”。

  四律是:①《十诵律》60卷。②《四分律》60卷。③《摩诃僧祗律》40卷。④《五分律》30卷,均为姚秦时所译。五论是;①《毗尼母论》8卷。②《摩得勒伽论》10卷。③《善见论》18卷。④《萨婆多论》10卷。⑤《明了论》一卷。为姚秦、刘宋时译。

  《四分律》译出后,流行于南北各地,并弘通独盛蔚为一宗。此宗译出60年后,北魏孝文帝时代(471—496),先有法聪律师在平城开讲此律。到了慧光律师,对《四分律》的研习弘通逐渐盛行。造《四分律疏》百二十纸,并删定《羯磨戒本》,奠定了此宗的基础。后来形成四分律宗是智首的法系。智首在长安弘扬律学30余年,他的弟子道宣继承他的遗范,广事著作,并用大乘教义解释《四分律》,大兴四分一宗。

  道宣,京兆人,15岁出家,从智首受具足戒,钻研律学。唐武德七年(624),道宣人终南山住净业寺和丰德寺潜心著述,历经太宗直至高宗乾封二年(667)圆寂,前后弘宣律学40年,著有《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三卷,《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二卷,《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12卷,《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六卷,《比丘尼钞》六卷,合称五大部。

  中国佛教各宗,向以律宗为基础,故《十宗略说》《八宗纲要》,各宗派源流等,均以律宗为首列。律是经、律、论三藏之一,从教义上讲,戒是戒、定、慧三学之首。道宣律师在论律中指出:“戒本防非,谅符身口,定惟静乱,诚约心源;慧取闲邪,信明殄感。”故凡学佛者戒为首要。经云:“佛灭度后,以戒为师,若无戒律,便无佛教。”

  中国佛教律宗是以道宣为开祖,以净业寺为祖庭,因寺在终南山,后人即称道宣所弘传的《四分律》学为“南山宗”,并称道宣为“南山律师”。道宣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千人,特出的有大慈、文纲等,文纲和他的弟子道岸相继弘传其遗教。此外,道宣门下弘景的弟子鉴真于开元年间在扬州大明寺以戒律化导一方。时有日僧荣睿等来华求法,于天宝元年到扬州礼请他到日本弘传戒律,他历尽艰辛前往日本,在奈良筑坛传戒,敷弘律藏,日本律宗由此肇始。

  南山律在宋元时代虽被漠视,明末清初又有大德弘传。近代律学大家弘一大师称:“南山律依《四分律》而成,能适合我国僧众之根器。”故至今出家僧徒仍以《四分律》学为行持之楷模。

  与道宣同时并弘《四分律》的还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开创的相部宗;西太原寺东塔怀素开创的东塔宗,与道宣并称律学三家。

  (三)净土宗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创自东晋庐山慧远,至唐初善导而立宗。以三经一论为依据,三经者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一论即《往生论》。以持名念佛为宗旨,以往生净土为目的。晋安帝元兴元年(402),慧远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周续之等123人,于精舍阿弥陀佛前建斋立誓,结社念佛,共期西方。

  庐山慧远之后,在北方弘传净土法门的就是北魏时代的昙鸾,他在洛阳遇菩提留支,授以《观经》而专修净业。后至山西玄中寺,自行化他,流布弥广,奠定了后来净土宗的基础。

  其次是唐初的道绰,在山西石壁玄中寺继昙鸾之后弘扬净土法门,发明掐珠念佛,数豆念佛,大力推行持名念佛,凭借弥陀愿力往生极乐国土。

  至唐贞观中,善导前往玄中寺从道绰听讲净土要旨。后到长安,在光明寺、实际寺宣扬净土教义,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往生礼赞偈》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以文章之多少论轻重,而是抓住本质展示净土立教的精神。由昙鸾首倡,经道绰推广的持名念佛,至善导终于被确定下来。《观无量寿佛经疏》的宣示,确立了净土立教的宗旨,汤用彤先生说:“中华净土宗为初唐高僧善导所创。”因而普遍尊善导为净土宗开祖,并以善导的塔庙——香积寺为祖庭。

  唐开元中,善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等著作已被日僧玄昉带回日本,后被日僧源空所崇奉,确立纯粹念佛,他力往生的教义,创立了日本净土宗。

  (四) 法相宗

  法相宗。亦称唯识宗,因此宗在慈恩寺开创,故又称慈恩宗。是中国佛教一个大乘宗派。此宗崇奉印度大乘佛教中从弥勒、无着、世亲相承而下。直到护法、戒贤的瑜伽一系学说,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及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场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迦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依据,阐扬法相、唯识的义理,故称法相宗或唯识宗。

  此宗是由于玄奘翻译及其有关思想十分丰富就奠定了法相宗理论的基础,由弟子窥基著疏阐扬始建立了本宗。它是一个有高深哲理的宗派,它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玄奘门下的主要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以及被视为别系的圆测等,对唯识一宗的理论都有著疏,发扬师说,弘传其宗。但直绍其传,又能光大者当推窥基。窥基著有《瑜伽论略纂》《杂集论疏》《百法论疏》《因明大疏》等,有“百本疏主”之称。法相一宗内容从此充实。而盛极一时,自后慧沼、智周传承两代,各有阐扬。日本学问僧道昭、智通来长安从智周学习,还将法相宗传人日本从未中绝。

  (五)华严宗

  华严宗是唐代高僧贤首大师(法藏)所开创的一个佛教宗派,因又称贤首宗。此宗所依经典是《华严经》,因此名宗。又因此宗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也称法界宗。此宗的学统传承,一般作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杜顺原名法顺,曾师事因圣寺僧珍,受持定业,后住终南山宣扬《华严》,教化道俗,著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智俨从杜顺出家,受戒后到处参学,后从智正听受《华严》,著有《华严经搜玄记》十卷、《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等,并经常讲说《华严》。法藏依智俨为师,并听受《华严》,深通玄旨。28岁在太原寺为武太后讲《华严经》,至此广事讲说、著述并参加翻译。译成《新华严经》,连讲30余遍,著有《华严经探玄记》20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华严游心法界记》一卷,《华严经旨归》一卷,《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华严三昧观》一卷,《华严经传记》五卷,《华严经问答》等。他还吸收了玄奘所译经论中的一些教理,用以发挥《华严》圆融无碍的缘起学说。晚年撰《新译华严经略疏》,写到第19卷而圆寂。此宗的观门、教相,到法藏才建立周备,从而开创了华严一宗。

  法藏的弟子很多,又经其慧苑、法铣两传至澄观。澄观从法铣研习《华严》,深通玄旨,曾作《随疏演义钞》90卷,并著有《华严经纲要》三卷,他以恢复华严的正统为己任,专心弘扬法藏教义。他的弟子宗密得到他的《大疏》及《随疏演义钞》,从事研习,深得旨趣。随侍数年,后入终南山的圭峰兰若,以诵经修禅为业,著有《华严经论贯》五卷,注《华严法界观门》等,他的学说是融合华严宗与禅宗的禅教一致论。宗密圆寂后,遇着会昌法难,经论散佚,此宗一度衰微,到了宋代又有复兴,历元、明、清尤由不少大德继续弘传。

  (六)密宗

  密宗,亦称真言宗,是中国佛教传授密教的一个宗派,由于此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相应而获得成就,故名密宗。

  密教在印度为大毗卢如来开创,在印传了四代。于唐高宗永徽年中,有印度沙门阿地瞿多来长安抄译《陀罗尼集经》12卷。并在长安建立陀罗尼普 *** 坛,传授灌顶。在中国弘传纯粹密教乃至蔚然建立宗派的,实始于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的瑜伽密教。

  中国密教的建立源自善无畏从那烂陀寺密教普德、达摩掬多传授瑜伽三密总持法门。唐玄宗开元四年(716),从中印度携赍梵本,经西域来到长安弘化。玄宗礼为国师,于大兴善寺设立译经院。他于开元五年即译出《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七卷,唐沙门一行亲承讲传,笔受口诀,撰成《大日经疏》20卷,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善无畏又继续译出《苏悉地羯罗经》六卷,并撰《禅要》一卷。他的传授以胎藏界密法为主,开元二十三年(735)圆寂,葬于龙门西山。

  在开元八年(720),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同他的弟子不空相继也来到长安弘法,建立曼荼罗灌顶道场,其所传弘以金刚界密法为主。由于善无畏、金刚智和弟子不空的弘传,为两京许多缁素学者进行灌顶,始形成了以修持密法为主的一个宗派——密宗。

  开元二十九年(741)金刚智圆寂后,弟子不空于天宝元年(742)率弟子含光、慧(上巩下言)、李元宗等僧俗37人航海到狮子国,依止普贤阿阇黎,入坛重受金刚顶瑜伽秘密总持、五部灌顶、曼荼罗法、三十七尊护摩等法,并广搜密乘经轨等千二百卷,于天宝五年(746)返归长安,玄宗延至宫中,设内道场,请受灌顶,又开坛广为四众授法。

  不空于大历九年(714)圆寂,他的特出弟子有含光、慧超、惠果等六人,而以青龙寺惠果承其法脉。有日僧空海于贞元二十年(804)赍国书来长安从惠果受两部大法,及诸尊瑜伽等,后归日本,开始弘传瑜伽密教。开创了日本真言宗,被誉为弘法大师。日本真言宗现发展为48个派,1200万人。

  关于汉地相传的密宗教义,在观诸法空、无相理的基础上,结合着三密、四曼、诸曼茶罗、本尊瑜伽等事修,实行“当相是道,即事而真”的现行方便,以期现证悉地乃至成佛为宗旨。

  汉地密宗有金刚界、胎藏界两部,金刚顶部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依之建立金刚界曼茶罗。胎藏部以《大日经》为根本经典,依之建立胎藏曼茶罗。以上两种曼茶罗传入我国不久,互相授受,就融合为一体了。

  附:

  (一)信行所创的三阶教

  信行,是我国隋代倡导三阶教(佛教一个支派)的一位大德。俗姓王,今河南安阳人。17岁出家,于相州法藏寺受戒,博涉经论,重视行持。认为佛教须应时宜,实行济度,不应空讲理论。又比丘生活方式,对于菩萨行颇多不便,因此,他于法藏寺舍了具足戒。

  信行舍戒后,极力宣扬大乘利他精神,并且亲服种种劳役,节衣缩食,救济贫穷并供养三宝。虽舍戒而并不还俗。于是有一些僧徒造门诘问,信行说明他要创立新宗的企图。他认为隋代已是末法时代,应因时设教,以法验人,从而依末法观创立三阶教义。他把整个佛法分为三阶,阐明机教相应与根行相契。谓之一阶为大乘根机,属于正法时代;第二阶为三乘根机,属于像法时代,以上之一二阶教中有大小差别之法,名为别法;第三阶为世间普通的根机,属于末法时代,不论大小乘法,必须普敬普信,名为普法。普法就是末法众生惟一得救的法门,有很多人从他化导,奉以师礼。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他在相州光严寺,发愿为皇帝诸师父母乃至一切众生,施舍身命财物,建立礼佛、转经、众僧、众生、离恶、头陀、饮食、食器、衣服、房舍、床座、灯烛、钟呗、香、柴炭、洗浴等16种无尽藏行,“愿施无尽,日日不断”,直至成佛为期。开皇七年(587),信行已经48岁,他写信给相州知事,誓愿顿舍身命财物,从事无尽藏的布施,要求相州知事代为奏闻,让他推行这个志愿。

  这时左仆射(丞相)高熲,闻信行盛名,因请隋文帝召他入京,并施资于长安真寂寺建立别院,供养信行居住。信行教导弟子悉行头陀乞食,日止一餐,他又效《华严经》常不轻菩萨的榜样,路上遇人,不问男女,悉作行礼,谓之“普敬”,他领导的教团很快得到许多道俗的信奉。他晚年多病,于开皇十四年(594)圆寂于真寂寺,年55岁。弟子净名、慧了等300余人,依林葬法,收其遗骨起塔于至相寺旁,门徒殁后皆葬于此,建为信行塔院,称为百塔寺。

  三阶教把全部佛教依时、处、人分为三类,每类又各分为三阶。所谓时的三阶,即以佛天灭度后初五百年正法时期为之一阶,次五百年像法时期为第二阶,一千年后的末法时期为第三阶。所谓处(即所依世界)的第三阶,处有净土、秽土之分。净土是之一阶一乘所依的世界,秽土是第二阶三乘及第三阶世间众生所依的世界。所谓人的三阶,是依人的根机而区别的。之一阶是最利根的一乘,包括持戒正见与破戒不破见两种根机。第二阶是利根正见成就的三乘,包括戒见俱不破和破戒不破见两种根机。第三阶则为戒见俱破的世间颠倒众生的根机。

  三阶教以苦行为宗旨,反对净土宗所提倡的念佛三昧,主张不念阿弥陀佛,只念地藏菩萨。说一切佛像是泥龛,不须尊敬;一切众生是真佛,所以要尊敬。这些宗旨与当时佛教界的理论和行持不协调,因此不断受到打击,终至断绝。

  三阶教被隋文帝接纳后在长安化度寺即真寂寺及光明、慈门、弘善、慧日五寺建立三阶道场,以化度寺为中心,建立无尽藏院。以后发展到京城内55寺各有三阶禅院,其住持相续近200年,僧尼二众有千人以上,都奉三阶教法。从信行圆寂后,至唐开元年间前后百余年三阶教遭到四次打击,历经隋开皇二十年,唐武周证圣元年,圣历二年至开元十三年(725)命诸寺三阶院除去隔障,和大院相通,使三阶教僧与一般僧侣同居,不得别住。所有三阶教籍全部除毁,至此,三阶教逐渐消亡。

  三阶教的七阶礼忏,由信行编出有《七阶佛名》,作为日常礼佛忏悔的仪式,即所称《礼佛忏悔文》,是三阶教徒持诵的课本。《七阶佛名》的礼诵次序是:敬礼常住三宝,叹佛功德,普光佛等53佛,释迦佛等35佛,宝积佛等25佛,忏悔文、梵呗文、说偈文、三皈依文、无常偈等。这一系的宗教仪式,成为后世中国僧侣晚课及“打普佛”的母本。

  (二)天台宗所依法华经渊源于古长安

  天台宗这个佛教宗派,是由隋朝天台山一位大德智凯,称智者大师所开创,后世称之为天台宗。此宗的教义正依《法华经》,所以也称法华宗。据《法华》一经,本译自草堂寺(在今户县)罗什法师。天台宗虽然说产生和成长于江南,而其传播实渊源于古长安。例如,日本国的日莲宗是根据草堂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而创宗,他们便尊罗什为祖师,拜草堂寺为祖庭。所以说天台宗是属于长安佛教传播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