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灯具是以哪种材料为主?

游戏攻略07

战国时期的灯具是以哪种材料为主?,第1张

战国时期的灯具是以哪种材料为主?
导读:以青铜器为主。战国时期青铜灯具的形制主要有人俑灯、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和仿日用器形灯,其中更具代表性的是人俑灯。人俑灯大小悬殊极大,有仅12厘米的,也有高达664厘米的。造型都是人物持灯状,人物形象有男有女,多为身份卑微的当地人形象。持灯方

以青铜器为主。战国时期青铜灯具的形制主要有人俑灯、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和仿日用器形灯,其中更具代表性的是人俑灯。

人俑灯大小悬殊极大,有仅12厘米的,也有高达664厘米的。造型都是人物持灯状,人物形象有男有女,多为身份卑微的当地人形象。持灯方式也是千姿百态,绝少雷同,有跽坐,有托举,有站立,很明显为服侍贵族的下人。人俑灯的灯盘有圆环凹槽形、盘形、带鋬盘形等,盘中通常有烛钎。一人俑所持的灯盘,一到三个不等。目前考古上已经发现的人俑灯有银首人俑灯、铜人擎双灯、跪人灯、当户锭、人骑马灯、人形吊灯、跽坐人铜灯、人骑兽灯、铜牺立人擎盘灯、人骑骆驼灯、羽入座灯、七人乐舞吊灯等等。

齐国武士人形铜灯是战国时期人俑灯里十分有名的一件。齐国武士人形铜灯于1957年出土于山东诸城,通高239厘米,盘径115厘米,出土时还随附一柄添油用的长柄铜勺,勺长227厘米。此灯总体造型为一身着短衣、腰束宽带的男子,擎灯男子粗壮有力,圆眼阔口,立于盘龙形镂空圆座之上,向左右张开的双手各擎一灯盘,一副武士的模样。此铜灯设计巧妙、造型新颖,用神力、神勇兼具的人俑造型,形象地体现了齐人尚武的传统。据考古分析,此人形铜灯应为战国时期齐国宫廷使用灯具。

多枝灯(又称树形灯)也是战国青铜灯具的一个重要品类,但它的质地不是仅有青铜,也有陶和铁,据历史资料显示还有玉质的多枝灯。多枝灯的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形体高大,一般高1米左右。多枝灯树干的顶端置有灯盘,或以朱雀装饰,树干下有灯座。树干(灯柱)上分层伸出枝条,枝头亦托有高低错落的灯盘,盘中多有立烛钎。此外,树枝还上穿插各种小人物、小动物等做装饰,使整个灯具看起来生动有趣。根据灯盘数目,多枝灯又可分为“五枝灯”、“七枝灯”、“九枝灯”、“十支枝灯”、“十三枝灯”、“十五枝灯”等,其中更具代表性的是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出土的十五连枝铜灯。十五连枝铜灯高845厘米,全灯由大小八节接插而成,每节有榫铆,移动时便于安装和拆卸。十五连枝铜灯的装饰极为华丽,灯盏错落有致,树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等,情态各异,妙趣横生,是战国两汉时期连枝灯的代表作

在古代,最初人们是用陶盆盛水以鉴容,因此,盆又称为鉴。进入青铜时代以后,开始用青铜来 *** 镜子。多为圆形,正面微凸,光洁明亮,用以鉴容。背面中间有钮,用以系绳悬挂。周围铸有纹饰,富有艺术性。在中原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镜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四面商代晚期的铜镜。圆形,有的背面铸有叶脉纹、连珠纹等纹饰,中央有半环形钮, *** 粗糙。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铜镜发现也很少,说明在青铜礼器发达的时期,青铜生活日用品的生产是不发达的。

到了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期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青铜礼器衰落了,而铜镜等日常生活使用的青铜器的生产大为发展起来,并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例如在湖南长沙发掘的战国时期的楚墓,约四分之一都随葬有铜镜。楚国的铜镜主要有山字纹镜、蟠螭纹镜、四兽纹镜等;往往以细密的羽状纹作为地纹,含锡较高, *** 十分精致。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铜镜可以作为中原地区的代表,工艺十分精湛,有金银错镜、镶玉嵌琉璃镜、镜面与镜背分别用含锡量不同的青铜制成的复合镜等。此外还有武士骑马持剑与野兽搏斗的狩猎纹镜等,表现社会现实生活,十分生动。

秦汉以后,铜镜继续发展,出现了铸有铭文的铜镜,尤其是透光镜的出现,反映了制镜工艺的高度水平。隋唐时期铜镜 *** 工艺达到了高峰,如瑞兽葡萄镜、月宫镜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明清时期玻璃镜开始流行,取代了铜镜,成为主要的鉴容用器。

在日常生活用品中,铜带钩也在战国时期得到了普遍的使用。铜带钩是革带上的带,一般为琵琶形。前端较细,作成钩首,多呈兽首形。钩身微曲。后端粗圆,背面有圆钮。钩首与圆钮分别扣入革带两端的孔中,用以束腰。考古发现,中原地区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铜带钩,时代早于周边地区的发现,说明带钩首先是中原地区发明的,而不是北方鲜卑族的创制。战国时期的带钩以铜带钩为主,此外,还有金带钩、银带钩、铁带钩与玉带钩等,有的 *** 非常精致,不仅实用,而且是精美的装饰品。例如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包金嵌玉银带钩,长184厘米,呈琵琶形,底为银托,面为包金的浮雕兽首,上面嵌有三个白玉块,两端的玉块中心又各嵌有一颗料珠,钩首用白玉制成,十分精美,代表着战国时期工艺技巧的高度水平。秦汉时期带钩广为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带钩衰落,被铰具所代替。

在日用品中,青铜灯在战国时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内盛油脂或蜡烛,点燃用以照明。其形状多仿陶豆,但战国时期也出现了许多造型复杂生动的精品。例如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连盏树形灯、银首人形灯等。其中银首人形灯,高664厘米。中间是一个站立的身着长袍的男子,头系银质,两眼嵌宝石,面部表情愉悦恬静。右手握一条螭龙,螭龙口衔一个高高的灯柱,柱顶为灯盘。灯柱上又有螭龙蟠绕,并有一只猴子在攀援。左手亦握住一条螭龙,螭口托住另一个矮灯的灯盘。造型生动,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战国时期除铜灯以外,还有陶灯与玉灯等。秦汉时期青铜灯更为盛行,著名的有河北满城西汉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等。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和礼器等其中青铜礼器十分发达,这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显著的民族特点青铜礼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或将乐器与礼器并列)四大类食器包括炊器和饮食器,主要有鼎、鬲、盂等酒器包括饮酒器和盛酒器,主要有爵、壶等水器主要有盘等乐器主要有钟、鼓等

刚找到的,偶也在写这项稍微修改了一下,一些不必要的就删除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虽然自人类诞生以来,黑暗与光明就同时陪伴着人类,但是无论是任何时候黑夜都不是被人们所喜爱的,人们向往的永远都是光明。在黑暗中,人们会感到恐惧不安;黑暗也是罪恶的温床。在原始时代,每当夜晚降临就成了野兽的世界,他们在黑暗中肆无忌惮地袭击着人类。当文明诞生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及到如今的现代,黑暗都是犯罪的更好掩护,有多少的罪恶是诞生在这无穷无尽的黑暗之中?但是每当太阳升起,黑夜过去,感觉就有重新迎回了所有希望。但是太阳每天晚上依然会落下,于是在对光明的追求和渴望之下人们认识了火,然后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其实,人类点燃起的之一堆火,就是人类 *** 出的之一盏灯。而随着人们对火的认知逐渐加强,人们就开始思索如何保存火,于是照明工具,即灯就应运而生。

油灯

原始时代,所谓的灯,其实指的就是火炬

最早的灯,其实应该就是火炬。根据考古学家们的发现,在距离现代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建筑遗址中发现了火炬的痕迹。在宁夏海原菜园村的一处窑洞内壁上,有很多个孔洞,这些孔洞都有长期火烤而留下的焦痕。说明这些孔洞是用来插放火炬的。《礼记》记载:"烛不见跋",孔疏:"跋,本也,本,把处也,古者未有蜡烛,唯呼火炬为烛也。"《礼记》中记载:"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周礼》中记载:"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 《诗经》中记载:"庭燎者,树之于庭,燎之为明,是烛之大者。"这些文献中记载的"庭燎"、"烛"、"燋"等指代的都是火炬,只是根据使用地点不同而赋予的不同的称呼。比如说可以拿在手上的小火炬叫做"烛",插在地上的较大火炬叫做"燎","庭燎",顾名思义就是插在庭院里的火炬。而"燋",应该指的就是没有点燃或者是熄灭了的火炬。

玉质油灯

虽然有了火炬的出现,但是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灯。有燃料、有灯芯、有盛放燃料支撑燃烧的容器,才能够称作是一盏完整的灯。蜡烛出现的不算太早,有人认为,在三代早期的时候,中国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灯的。因为这个时期的人们都是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太阳升起就出门打猎种地、太阳落下就回屋休息睡觉,火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用来烹饪食物和取暖,以及威吓野兽,自然也就用不到灯具。而到了三代晚期的时候,生产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不再仅仅只是白天工作,夜晚也一样要进行活动。

但是这种认知纯属无稽之谈,因为在考古学家们发现的遗址当中,有面积多达二三百平方米的巨大建筑物,并且这些建筑物都是以茅草为房顶,以木头为房柱的建筑物。这样的房间里,如果大规模的放置火炬,一定会引起火灾的;如果放的少了,就无法达到照明的效果。所以虽然蜡烛出现的不早,但是灯具在商朝早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并且燃料是油脂。

青铜灯

从出土的文物当中就有商代早期的青铜灯,并且这种器具在商代后期的墓葬中也有很多。不过三代早期的时候,灯具的确非常稀少,主要还是因为生产力落后,再加上使用的燃料也很珍贵,所以灯具就不是很发达。所以大部分的时候,还是只能使用火炬。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灯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出现

我国古代灯油的材料最开始用的就是膏:"膏者,脂也",也就是用动物的脂肪炼制而成的油脂,而脂肪多的动物一般都是能够被人们食用的,而那个时候能够吃得起肉的人家是非常少的。再加上那个时候提炼油脂的工艺不是很成熟,所以这种灯油是非常少的。登游戏上,那么灯具自然不会很多。最早最普遍的灯具,应该是豆形灯。"豆"原本是一种盛放食物的容器,最上面是一个圆形的盏盘,中间是一个长短不一的直柄,最下面是一个喇叭状或者是圆形的底座。后来在原本盛放食物的地方放入了灯油,再配上灯芯,就成了一个非常简易的灯。

《尔雅》中有记载:"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这种豆形灯,因为 *** 材质的不同,所以名字也不尽相同。而数量较多的比较明显能够看出来就是灯的灯具北方线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的有一座战国玉勾连云纹灯,这也是一座典型的豆形灯。

油灯

这座灯是用新疆和田青玉 *** 的,灯盘是正圆形,表面光滑,外侧一圈遍布勾连云纹,盘心五瓣花行灯台凸出,灯柱和灯座同样为玉质,雕饰精美。这座玉灯是先秦灯具中的经典之作,仅此一件,绝无仅有。除了豆灯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灯具,但是也都是从豆灯演化而来。先秦时期的灯具分为无檠灯和有檠灯,前者就是极其简单,简单的只有一个灯盏的灯具。

后者的种类便很多,有着各种各样的设计,多数以人或者鸟兽为造型。这个时候这些灯具就已经不再仅仅只是照明的工具了,它已经变成了一种具有高度实用性的艺术品,成为了身份的象征,也就是说非富即贵才能够用得起这样的灯。比如战国的坐人铜灯、楚烛俑铜灯,这些都是以人为形状的。并且有檠灯并不一定只有一个灯盏,有一种连枝灯,就是在灯柱上按照一定规律一次有序地延伸出了多个枝丫用来放置更多的灯盘,有几根枝丫就有几盏灯盘,并以灯盏数量来命名。

比如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十五连枝灯,就是有十五个灯盘。到了秦汉的时候,连枝灯更加流行。到了魏晋以后,连枝灯仍然是非常流行的奢华之物,更有很多人将它作为陪葬品放入墓中。

连枝灯

除了豆行灯以外,还有鼎行铜灯、器行灯,比如汉代更流行最有特色的卧羊铜灯、耳杯形灯等等。到了汉代的时候,灯具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发明了带烟管的灯具,有单双管之分。功能是用来将油烟好的灰烬导入贮水的灯体内部,一则可以保持室内的清洁;二则可以加强空气对流,使燃烧更加充分,既不浪费灯油、也可以让灯火更亮。这种烟管灯通常都是可以拆卸的,清洗和携带都非常方便。造型同样是动物和人物以及其他各种造型。

到了汉朝末代以及魏晋之时,瓷器逐步取代了青铜器,各种陶瓷 *** 的灯具也逐渐出现。陶瓷 *** 的灯具不仅耐用耐高温,而且最主要的是便宜,这就意味着普通老百姓也用得起。虽然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瓷器,但是那个时候的技术不够成熟, *** 出来的瓷器很粗糙,到了春秋时期烧制的技术逐步提高之后,瓷器的质量才有所进步。而魏晋之后烧瓷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可以烧制出比较完美的青瓷了。

连枝灯

魏晋之后,蜡烛逐渐普及,灯具又在原本的基础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西京杂汜》记载:"闽越王献高帝……蜜烛二百枝。"再联系汉代出土的铜灯里发现有残蜡,而且东汉晚期已出现细长柱状的烛台,可以推断在最晚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蜡烛作为灯油,只不过这种蜡是蜂蜡。因为蜜蜡珍贵,所以烛台灯也就非常稀有,一直到魏晋之后,蜡烛在中国逐渐普及开来,烛台灯渐渐变多。即使到了唐朝时期,蜡烛仍然是一种稀缺品,普通的人家是用不起的。由此可见灯油的演变,对灯具的造型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灯油的原料从蜜蜡、到膏、再到虫蜡,灯具从豆形灯,到管形灯,最后变成了高钎烛台。早期的蜡烛是在树枝上涂上油脂,实际上完全没有蜡。因为动物脂肪融化太快,所以必须要放在灯盘上才行,从而有了豆形灯。

油灯

蜜蜡则是蜜蜂采蜜所制的蜂蜡再由人工摘取加工而成,《蜡灯赋》中记载:"列华盘,铄凝蜡。浮炷颖其始燃,秘闱于是乃阖。旁映文楹,仰晖丹桷,赫如烛龙吐辉,烂若翳阳复旭。"此时的蜜蜡仍然没有灯芯,是加工之后融化使用的。所以此时的灯具并不是细长形的,而是比较粗的管状。而虫蜡则是白蜡虫幼虫分泌产生的物质。因为白蜡的熔点很高,所以 *** 成的蜡烛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并且如果制成细长状可以有效地提升照明性能,于是蜡烛的形状逐渐发生变化,并且白蜡得到大范围使用是在明代的时候。因此唐宋时期的灯具仍然不是以后期的细长状为主。

小结:

当白蜡自明朝开始,逐渐取代风浪而成为蜡烛的主要原料之后,蜡烛就变成了我们后世常见的那种细长状。而原本的短钉状的烛钎式灯具也逐渐演变成了高钎烛台。清朝的高钎烛灯的 *** 更是炉火纯青, *** 出来的烛台也更加精美豪华。比如乾隆时期的蓝玻璃刻花烛台和锤胎珐琅烛台等等。尽管灯具一直在不断进行着改进,灯油也从油膏,到蜜蜡再到虫蜡不断进步,但这也掩盖不了它们极其昂贵的成本,普通家庭根本用不起。并且在燃烧之时,气味极其难闻。

烛台

即使灯具更为廉价,灯油太贵也是一样的。所以必须要寻到一种廉价的灯油,于是植物油便出现了。植物油用于助燃最早是在北魏,《齐民要术》中有记载。到了隋唐五代时期,植物油大街上卖的到处都是。在北宋和南宋的一些文献中,均记载了植物油用来助燃的事例,并且十一种植物油里,可用于助燃的就有六七种。由此可见,从魏晋开始一直到明清,蜡烛虽然已经出现并用于照明,但价格昂贵,富贵人家不可用。于是植物油便一跃成了照明燃料的"宠儿",而其中又以油菜最为划算:易种植、出油量大,价格便宜。因此在照明所使用的植物油里,菜油是最普遍的。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望有以教我!

解析:

远古的照明是从火开始的,北京猿人洞中,发现过大量的灰烬堆积,五十万年前还没有灯,只能采用火光来照明。当时,火不单是为了照明,还可用来烤熟食物、取暖等。随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出了“炬”、“燎”、“烛”。汉代时称作“镫”后简为“灯”。

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出土。通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出自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的墓葬,作跪姿宫女执灯形,通体鎏金,璀璨夺目。宫女穿宽袖长衣,梳髻,戴巾;灯盘、灯座及执灯宫女的右臂处可拆卸;灯盘中心有一钎可插蜡烛,灯罩与灯盘可转动开合,便于调节灯光亮度和角度。宫女右臂为烟道,烟经底层水盘过滤后,便有烟而无尘,可减少室内的烟炱以保持清洁。灯上有九处刻铭,计65字,其中有“长信”二字,为汉文帝皇后窦氏所居宫名。长信宫灯造型优美,构造精巧,为汉代灯具中的杰作,体现了古代匠师的创造才能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从环保角度来分析, 青铜灯具中绝大多数是燃油灯,当时的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而且油脂和灯心同在一个灯盘里面。虽然点灯时灯盘里面的油脂沿着灯心慢慢上升到火焰里,但是仍然会有一些没完全燃烧的炭粒和燃烧后留下来的灰烬,随着油面的上升和热气流挥发,造成室内烟雾到处弥漫,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汉代的青铜灯具中,有一些在设计上就解决了如何消烟除尘,放置环境污染的为体。这一类灯具,称之为“釭灯”《宣和博古图》卷十八著录了一件双烟管鼎行灯,铭文为:“王氏铜釭锭”。“虹”应为“釭”之假字。南京大学历史系所藏一件“釭辗”,也是双管鼎行灯。 灯的定名,是因为灯上装的弯性中空导烟管,如同车釭。带烟管的灯统称釭灯釭灯又可简称为釭。釭灯上除了装有导烟管,灯的体腔都是中空,用以贮清水。长信宫灯、凤灯、鼎行灯、牛形灯、雁鱼灯、鹅鱼灯都属于釭灯。釭灯的导烟管分单烟管和双烟管两种。鼎形灯的烟管,是从灯体的肩部伸出,既可做烟道,又兼做灯的把手。象生形灯具则巧妙利用形体本身的有机部分作为导烟管,如人的手臂,牛的双角,凤、雁、鹅的颈等。烟管的一端连着中空的等体,另一端连着复钵形的灯盖。当灯盘中的灯火点燃时,烟尘通过灯罩上方的灯盖被吸入导烟管;再由导烟管使烟尘溶于体腔内的清水,从而放置了灯烟污染空气,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这使汉代灯具在功能方面更先进的发明创造,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的地位。西方的油灯知直到十五世纪才由著名的意大利科学家、工程师、画家达芬奇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18世纪时法国人肯开和瑞士人阿干德进一步用玻璃灯罩代替铁皮灯罩,并完善了油灯和灯罩的一系列设计,从而初步解决了控制油烟污染的问题。

从器形结构来看, 它的结构非常科学,它的尺度适宜,汉代的灯具,动物形和人物形灯,高度一般在20-50厘米,我国至两汉的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贵族府邸,由于追求宏伟的气魄,外形庞大,室内空间就显得十分空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使,这个时期的人还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俗。所谓坐,实如今日之跪,曲其足向后,以膝抵地抵席,臀部依托在脚后跟上。 下降了,所以一些常用的器物,如几、案、床、榻、灯具等都比较低矮。据史料记载,汉魏的独坐式小榻高度一般只有12—18厘米,为了充分发挥灯具的是明功能,青铜灯具的尺度一般都偏小而适宜人的视觉空间。长信宫灯高为48厘米,在精致的灯座上面置有灯罩,灯光从臆测找出,与人们跪坐时眼睛的视线基本适宜。而现代立灯的高度,一般为146-180米,这是由现代人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决定的。

造型生动,在处理人与灯的关系时,充分调动了各种文艺手段。… …(长信宫灯)其造型为宫女跪坐,右臂自然举起,左臂伸向右方,手持灯盘;人体形态生动,神态端庄安详,衣纹疏密有致,简介流畅。右臂瞎的灯盘点燃时候,灯烟通过右臂被吸入中空的人体内,丝毫不影像人们对灯具的关上,反而由于灯火的映照,增添了宫女形象的美丽,达到了使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

灯体拆洗(携带)方便, 一些大型、复杂而体内中空的灯具,出来灯盘与灯体采用了注解。西伯利榫接;其他主要造型部位的结果,也多采用了分铸套合组装的形式。长信宫灯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分上下两部分)、灯盘合灯罩六个部分分别铸造后在套合组装而成。导演关分成两半,这种结构设计便于拆卸组装合清洗烟垢,组装也简单,牢固。

从光学方面来分析, 一是已有反射和聚光的装置——灯罩,特别是由灯罩的开合来调节灯光的照度与照射角度,可见当时人们已注意到控制照度的问题;二是已设有烟道,这事实上还起着加强空气对流,使燃烧充分,增高温度,增大发光强度的作用。

从审美角度分析, 装饰富丽,汉代青铜灯具的装饰纹样多样化。灯具的装饰纹样主要有弦纹、瓦纹、连弧纹、三角纹、卷云纹、鳞纹、缠枝纹、卷草纹、兽面纹、龙纹、云兽纹、驾凤纹、鸟纹、鹿纹、蝉纹、猴纹、虎纹、兔纹、蛙纹、羚羊纹、羽人纹等。装饰手法则采用了当时铜器上比较普遍运用的漆彩绘、错银、鎏金、透雕等。而长信宫灯运用以上纹式却并不多,线条及其简单,朴素典雅的宫女形象,通过通体鎏金(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的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则附着于器表上。)的青铜灯体表现出来,神态悠然,朴实无华的神态附着在富丽豪华的鎏金铜灯上,金光灿灿,显得和谐而统一。

从宫灯的构造可以明显看出,早在汉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就已经意识到了环保问题,这比西方早几千年。

从光学角度来看,已经掌握了调节光线明暗的简要调节 *** ,而现在的点灯采用的调节电阻大小的 *** 改变电流强度的 *** 使灯的明暗发生变化,虽然原理不同,但是,汉代人已经开出了我们今天的先河。

它又把美与实用性和科学性和谐的统一了起来,堪称杰作。

另外补充一下,笔者还曾经看到有种对其原理的不同看法,认为宫灯是升华器(升华樟脑、碘等能升华的物体用),而不是燃油器,此种观点看似很正确,本来,想要判断它是「灯」还是「升华器」相当困难。油的烟可以沿着弯管上升,樟脑蒸气也可能沿着弯管上升。下方座中放清水可有清洁作用,也可放入樟脑后加热。但是上方部分的蜡状残留物可以告诉我们,不是升华所得。这是因为会升华的物质(例如樟脑、碘、等)即使静置室温下也将挥发而逸失,隔了两千年根本不能在「升华器」继续存留,所以我认为此种观点不能成立。

长信宫灯作为汉代青铜灯具的典型代表,达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可以作为使用的照明工具,有可作为精美的室内陈设,这是中国古代灯具史上相当大的成就,也是我国汉代人的杰出之作!

中国最早的灯具始见于战国,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灯来看,不仅结构已比较完善,而且造型也很优美,在它以前,灯的发明和演变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时期。

“瓦豆谓之镫”揭示了灯的形制最早是从豆演变而来这一历史事实。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云:“即膏登也。”在郭璞看来,人们最早是借用盛大羹的瓦豆(镫)等一些食器皿来点燃照明的。基于这一观点,有些专家曾推测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前陈列中原始社会部分的浙江吴兴丘城出土的那件陶盉就是一盏最早的陶灯。由此可以认为,由于战国以前用来照明的用具和用来盛物的陶盉、豆等形状区别不大,人们往往混为一起。特别是陶豆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直至战国,尽管它在形制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所变化,但它的基本构造是相同的,即是一种浅盘,内底平坦,有高柄的器皿。从战国、两汉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各种陶、铜、玉和铁质豆形灯的造型来看,它们和同时代的陶豆并无明显区别。但这类豆形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平坦的浅盘中央逐渐出现了凸起的 *** 状,这种变化可能就是豆向镫的演变。

从见于发表的战国时期的灯具来看,这一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的为主体,数量有数十件。主要出自河南洛阳、三门峡,河北平山、易县,四川成都、涪陵(今属重庆市),山东临淄,湖北江陵和北京等地的一些战国中晚期贵族墓中,多为贵族实用器。陶质灯见于发掘报告的主要有湖南长沙黄土岭魏家大堆战国墓和广西平乐银山战国墓等地,其他地方虽有发现,因与传统的陶豆无异,往往被当作陶豆,并没归于灯类。这类灯应为下层社会所用,因其无法与华美的青铜灯相比,再加上很难从陶豆中区别出来,这类灯虽然数量不少,但并没有引起考古工作者重视。玉质灯仅见故宫博物院一件,为传世品,从其精美造型来看,也应是上层社会的实用器具。

战国时期的灯具造型除了个别多枝灯外,大致可分为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两大类。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实物较为少见,更具代表性的是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出土的一件十五连枝灯,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十五个灯盏,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等,情态各异,妙趣横生。

人俑灯是战国时期青铜灯更具代表性的器物。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银首人俑灯,湖北省江陵望山出土的人骑驼铜灯,山东省诸城发现的铜人擎双灯,河南省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跽坐人漆绘灯,这些灯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为身份卑微的当地人形象。持灯方式有站立两臂张开,举灯过顶;有的跽坐,两手前伸,托灯在前。一俑所持灯盘从一至三个不等。灯盘有圆环凹槽形和盘形两种形制,前者有三个支钎,后者多为一个支钎。

仿日用器形灯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实用器的演变,主要为仿豆、鼎和簋等较为常见的器皿,以豆形陶灯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铜灯。在豆形类灯中,故宫博物院的勾莲纹青玉灯应是突出代表,浅盘,细葫芦形或近葫芦形的把,喇叭口形底座。鼎形灯以1974年甘肃平凉庙庄七号战国墓出土的一件铜鼎形灯为代表,全器由身、盖键、耳几部分组成。身呈鼎形,下有三蹄足,双附耳,耳上侧有键槽,两侧穿孔,中贯铁柱。双键一端销于耳上,键中部弯曲成半圆,合之成圆环,扣住顶托,其两端上翘各为半圆,可合为上小下大的圆柱体。盖顶中心有一托,两侧两鸭头旋向状,盖反转,中心有锥尖凸起。上盖后,放下双键,旋动盖间双鸭头部即紧扣锁上,将鼎盖封闭,便为一鼎形。打开时,先旋盖,使鸭头离开双键,然后开键启盖,将双键顶端合拢后,盖孔扦入键顶,即成一灯。

秦朝的灯具,出土实物不多,但从一些文献记载中也可见其大貌,《西京杂记》卷三云:“高祖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尤其惊异者,有青玉五枝镫,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镫,镫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这说明秦代铸造的灯也是极其华丽的。出土实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66年在陕西省咸阳塔儿坡出土的两件相同的雁足灯,形制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环形灯盘,上有三个灯柱,可同时点燃三支烛。

关于战国至秦朝时期的照明时的燃料,由于出土实物的限制,目前还不能确定,从文献资料结合灯盘的中间都有尖状烛插来看,应是前文所述的一种可以置立的易燃“烛”。对当时“烛”的 *** 和材料,贾公彦疏:“以苇为中心,以布缠之,饴密灌之,若今蜡烛。”据此我们可知,当时所谓的“烛”,一开始不过是一种由易燃的苇一类的细草或含油质较高的松和竹等的细树枝束成的火把而已。后来可能是人们在长期煮食牛、猪等动物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这些动物油脂易燃和耐燃性,便把这些动物油脂收集在诸如豆、鼎和簋等一类的容器中,在用“烛”照明前将其外层沾涂上这些油脂,或在“烛”外层用布一类的东西缠绕后,再往里灌入油脂,可使灯亮得更为长久。这可能就是“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由来。如甘肃平凉庙出土的鼎形灯中,出土时鼎内就盛有泥状油脂。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有秦始皇入葬“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的记载。

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工艺有了新发展,对战国和秦的灯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由于两汉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灯具也成了随葬品中的常见之物。众多出土实物表明,这一时期的灯具不仅数量显著增多,而且无论材质或是种类都有新的发展,这说明灯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了。从质地看,在青铜灯具继续盛行的同时,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之外,还新出现了铁灯和石灯。从造型上看,除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之外,新出现了动物形象灯。从功用上看,除原有的座灯外,又出现了行灯和吊灯。

如同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一样,两汉时期的青铜灯具也主要以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为代表的,分布在河北满城、江苏南京、山东临淄、广西梧州、湖南长沙及山西、河南等地两汉王族大墓中,多为实用器和宗庙用器。这些青铜灯具从器型上可分为人俑灯、兽形灯和器形灯三大类。另外,战国时期的多枝灯在两汉也是常见的种类。从用途上可分为座灯、行灯和吊灯。青铜座灯与战国时相比更大的变化是出现了以长信宫灯为代表的一批带烟道式座灯,这类灯具由灯盘、灯罩、灯盖、烟道和多作灯座的收集烟灰的器体等几部分组成。灯盘供点燃灯火,盘中大多都有烛扦,应是插置烛体所用。灯罩由可以移动的弧形屏板构成,既可挡风,又可随意调整灯光强弱和照射方向。灯盖可起到遮挡灯烟外溢的作用,让烟灰随烟道进入器体。收集烟灰的器体可储存清水,来溶解收进的烟灰。由于全器各部分既有机结合在一体,又可以拆卸,也利于经常清除灯内的积灰。这类灯具可称得上是最早的保洁灯。行灯是一种没有底座和立柱,只在灯盘下设三矮足,而在灯盘一侧装有扁鋬的器形灯,也有人称之为拈灯,拈与行用意相近,都是说它可以行动中持之照明。山东、河北、河南和湖广等地都有这类灯的出土。吊灯是一种用来悬挂的灯具,这类灯发现较少,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两地,以长沙出土的人形吊灯为代表,由灯盘、“人体”和悬链三部分组成。圆盘中有一烛扦,旁有一输油口与“人体”相通。“人”双掌前伸捧起灯盘,“人体”中空,背部设盖用来集取灯液,在“人体”的双肩、臀部设三环钮,与三条活链相结,系于一圆盖上,盖顶立一凤鸟,其上用于悬挂活链。整座器物造型新奇,重心平稳。

两汉时期的陶质灯多出土于中小型两汉墓中,范围较广,主要是中下阶层为先人作的随葬冥器。其造型以多枝灯和俑形灯为主。多枝灯以河南洛阳涧西出土的一件十三枝陶灯更具有代表性,此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的底为一大圆形灯盘,盘中蹲一龟,龟上竖圆柱形灯柱,柱上分两级各伸四根曲枝以承托灯盏,灯盘上亦立有各承一灯盏的四根曲枝,灯柱顶端放置一朱雀形圆灯盏。在灯柱、曲枝、灯盏和盘沿上,有羽人、龙、蝉以及花叶等立体雕饰。下部是一大喇叭状的圆足灯座,外形似群峰环抱的山峦,自下而上分层堆塑各种形象的人和动物。对这种有多种装饰的多枝灯,人们双称之为陶百花灯。俑形灯以河南灵宝张湾的东汉墓出土的一件俑顶灯为代表,下为一蹲座抱子陶俑,一只高筒状灯盏立在俑的头顶,这类陶灯在河南济源、灵宝等地汉墓中有出土,河南、上海、安徽等地博物馆都有收藏。

两汉时期,铁质灯具的出现与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及铁器的普遍运用密不可分。但就全国来看,铁质灯具发现得并不多。河南洛阳烧沟一座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铁灯,高达73厘米,下部有一圆形底座,中间有一灯柱,沿柱向四外伸出三排灯枝,每排四枝,共十二枝,每枝枝头都有一圆形灯盏,在灯柱顶上站立一展翅欲飞的瑞鸟,可作为当时铁质灯具的代表。

就两汉照明燃料来看,虽与战国时期的照明燃料相比没有质的变化,但在对油脂的使用上却出现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在出现了加捻来照明的油灯。魏晋以前,我国传统的古灯,不论采取何种外形,就点灯的方式,即灯蕊(炷)和灯盘(盏)的关系而言,都是“盏中立炷式”。以两汉最常见的豆形灯为例,其圆形灯盘正中,常有一枚支钉,又称“烛扦”,根据它的有无,人们将灯分为油灯和烛灯两大类。其实在汉代除单独点的烛以外,油灯的灯炷也叫烛。更确切地说,则前者叫縻烛或麻烛,后者包括灯在内的整体叫膏烛。縻烛、麻烛是将麻去皮后的麻秸缚成束点燃照明,膏烛的灯烛也是由麻秸等分成束而成,但比麻烛的束要细小得多。由于作为油灯的灯炷的烛,本身就是灯的组成部分,所以有些铜灯在铭文中把烛灯连为一词。对灯和烛关系叙述最清楚的是桓谭,他在《新论·祛蔽篇》说:“余后与刘伯师夜燃脂火坐语,灯中脂索而炷燋秃,将灭息。……伯师曰:‘灯烛尽,当益其脂,易其烛……。’余应曰:‘人既禀形体而立,犹彼持灯一烛,……恶则绝伤,犹火之随脂,烛多少,长短为迟速矣,”这里说的燃脂火为点油灯即膏烛。“持灯一烛”指的是用麻秸作的烛灯即麻烛,它一般插在灯盘中的支钉上,沂南与河南邓县长冢店画像石及山西省大同司马金龙墓所出漆屏风上刻画的灯,灯火皆立在灯盘当中,即是“盏中立烛式”之灯的真实写照。然而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铜灯,在灯盘内残存的灯炷是用数根细竹条缠在一起做成的。不过火炷除呈支钉形外,还有的做管形,将灯炷插入内,也可立于盏中。当然,如果将麻秸束成下粗上细之状,不用火炷,似亦可直接立在灯盘中,若干汉代铜灯中未见火炷,或许就是这种做法的反映。

上述各种灯内无论燃脂、燃油或燃蜡,灯炷大都是用麻秸等硬纤维作的,所以能直插在火炷上。此外,当时也有用软件纤维作的灯炷。软炷立不起来,本不合乎“盏中立炷式”的要求。但在此法盛行期间,狃于积习,并不像后世那样,将软质灯炷搭在盏唇上,使灯火在灯盘的口沿处燃烧,而是在灯盘中央立一小圆台,将软件炷架在台上点燃。自战国以迄隋代,都能见到这种灯具的实例。

至于两汉照明所用的油脂成分,从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的卧羊尊灯腹腔内残留有白色沉积物的化验结果来看,其含有油脂成分,说明此灯使用凝固点较低的动物油之类的油质燃料。烛灯中遗留的残烛,报道较为明确的有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一件带盖直筒杯形的卮锭中所存的烛块。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用红外光谱法分析鉴定,残烛块和牛油相似,属动物脂类。云南省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出土的一件行灯,灯盘里残存一些烛渣和一小段燃烧过的烛芯。烛芯是用八九根细竹条外面缠上一层约3毫米厚的细纤维物质做成的,尖端略为收缩,圆径约14厘米。估计当时就是以这种烛芯浸于油内,待渗透饱和后再在外面挂上动物油脂,这可能是后来蜡烛的前身。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都证明,在我国东汉以前,照明用的脂膏多为动物的脂膏。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等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见有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蜡烛的场面。在宋元的一些砖室墓中,也常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灯擎。

这一时期灯具在材质上的更大变化是,青铜灯具走向末端,陶瓷灯具尤其是瓷灯已成为灯具中的主体,汉代始见的石灯,随着石雕工艺的发展,也开始流行,另外铁质、玉质灯具和木质烛台也有出土。由于材质改变,这一时期灯具在造型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盏座分离,盏中无烛扦已成为灯具最基本的形制,多枝灯已很难见到。从整体造型来看,这一时期灯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带有承盘形座的,这类灯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有圆盘形灯盏的,如南京出土的一件三国时期青瓷熊灯,熊蹲在承盘内,用头顶着灯盏。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一件青瓷灯,灯座为浅盘,盘中心有圆柱,柱上托一莲花形小盘,盘中心有穿捻用的短管作灯头。另一种是有两层承盘,盘中心有穿捻用的短管作灯头。另一种是有两层承盘,上有一圆柱体,既可直接插入烛把,又可承托小型灯盏的,这种灯以隋唐时期瓷灯和三彩灯居多,由于它具有插置烛把和承托灯盏两重性,故这类灯又多称灯台或烛台。如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隋黄釉烛台,由三部分组成,下部是一带高足的圆盘,中部为一空心柱,上部为一带有承盘的圆柱体。

其次,汉代陶质筒状形灯具在这一时期已有了新的发展,人物器座大为减少,动物器座逐渐增多,并出现了一座托举一排二至三个筒形灯盏的情况。如1974年浙江绍兴市上蒋黄瓜山出土的一件黄釉狮形灯,在蹲伏的狮子背上所托的一长方形板上,就并排设有三个高筒形灯盏,从当时一些羊形烛座头部所设的一圆形洞口插置烛把来看,这些筒形灯盏除燃油脂外,也可作为烛台手插置烛把,故也有人称之为烛台。

其三,与汉代的一些卧羊铜灯和豆形灯相对应,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以卧羊、狮为造型的烛台和圈足宽沿瓷灯。如浙江余姚市文物委员会所藏一件越窑卧羊烛座,在羊头正中设置了一圆形洞用来插置烛把。1963年河南鹤壁集窑出土的一件白釉黑彩瓷灯,用直口,宽平沿,平底,下有喇叭状圈足。

其四,用单体的碗、盘和钵用作灯盏和烛托现象逐渐增多,并以宋代较为普遍。如在苏州文物商店所藏的一件南朝羽人青铜灯架,在羽人的胸前和两膝前各有一灯圈,这应是为承托单体碗和盘形灯盏所置。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一组仆侍女俑群中,就有一手托一烛盘的女俑。到了宋元时期,这类灯盏更多,特别是一些砖室墓的墓室壁上砌出的灯擎上,所托的灯盏也多是一件小瓷碗或瓷钵,显然这些碗或钵就是作为点燃灯盏用的。由此推之,在宋代民间有可能是大量采用小碗或小钵作灯盏的。在这种单体碗、碟类灯盏基础上,宋代还出现了一种省油灯,这种灯通常称为夹瓷灯或清凉盏。陆游《斋居纪事》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盎最省。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关于省油情况,以前因仅见于文献记载,无实物作证,人们往往怀疑它的存在,199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三峡考古队在三峡库区的涪陵石沱墓地发掘出土的一盏省油灯,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这种灯的形制提供了珍贵资料,这盏省油灯初看与普遍油盏一样,但它的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碟壁侧面有一个小圆嘴,用来向夹层中注水,这正与陆游所述基本一致。据专家介绍,这类省油灯由于在烧制过程中,陶瓷的膨胀系数不好掌握,因而不像碟形灯那样普遍。

与两汉时相比,这一时期用作照明所用的燃料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历史上所用的照明材料除现代的电外,都已在宋元时期出现。除以前的动物油脂外,植物油和蜡烛已成为主要照明材料,用石油当作照明燃料也已出现。

文献中最早提到蜡烛是在晋代,这一时期虽已出现蜡烛,但还仅限于贵族阶层,而且多以块状出现,使用时要使其加热熔化,与后来加芯直接点燃的细长形蜡烛有很大差别。灯内之蜡是熔化后作为油膏使用的,并不是制成细柱状的蜡烛。这种铜灯为蜡灯,不能叫烛台。据研究所知,中国蜡烛的原料有黄蜡、白蜡等多种。黄蜡是蜂蜡,是由工蜂腹部蜡腺分泌出来的一种蜡,为构成蜂巢的主要成分。它呈**固体状,具有比重轻、熔点高和不溶于水的特点,适于点燃。蜂蜡的利用要比白蜡早。

从文献资料分析,东汉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蜂蜡,但它的使用量和范围都有局限。白蜡是白蜡虫分泌的蜡。由于白蜡比黄蜡更具凝固性的易燃性,因此白蜡的利用起自唐代,但从隋代河南安阳张盛墓已出现细长形蜡烛模型来看,人们应在唐代以前已掌握了用白蜡 *** 蜡烛的技术,长条形蜡烛在唐代一些墓室中的壁画上也常有反映。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灯具和烛台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新材料的灯具。种类繁多和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的兴起,更开辟了我国灯具史上的新天地。

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主要是指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宫灯在清朝内务府下设造办处的宫廷专门制灯作坊以前,在宫外采购和地方贡献是宫灯的主要来源,即使在宫廷专门制灯作坊设置后,也有大量灯具是由采购而来。宫灯又反过来间接流入了民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间灯具的发展。宫灯基本上代表了明清两代灯具的更高水平。

从质地看,宫灯主要是用细木为框架,雕刻花纹,或以雕漆为架,镶以纱绢、玻璃或玻璃丝。纱绢灯最早可溯源于南朝宋武帝时在元宵节上出现的葛丝灯笼,历经千余年发展,明清时,随着制绢业的发达和相关工艺改进,绢纱灯无论在造型和工艺上都有了长足发展。玻璃灯又称料丝灯,最初出现在云南。宫灯在形制上除圆形的外,常见的还有六角形、八角形,也有十二角形的。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大下小,很像中国建筑中的亭子。宫灯的骨架,由近百块大小不同并刻有花纹的木片粘合而成。灯顶雕龙凤等图案,灯的各面大都绘有精致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博古、文玩以及戏剧故事等图画,每角上都悬挂各种色彩的缕穗,灯底坠红黄流苏。因此宫灯除照明外,已成为精美的工艺品。宫灯里照明燃料全是蜡烛。从用途来看,宫灯可分为供桌上使用的桌灯、庭院使用的牛角明灯、墙壁悬挂的壁灯、宫殿内悬挂彩灯、供结婚使用的喜字灯和供祝寿使用的寿字灯等等。总之,宫灯作为我国手工业 *** 的特种工艺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根据不同用途而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造型,不仅和我国古代建筑形式极为协调,即使在今天的一些豪华殿堂和住宅里也能发现宫灯造型装饰。

烛台是明清两代剧院,饭店等公开场所的常用之物,明清时宫殿照明都用蜡烛,故除宫灯外,烛台也是主要的照明用器。明清宫廷烛台从质地上可分瓷、珐琅、玻璃、金银、玉石和硬木等各种材料。在用途上可分庙堂供器和室内用器两类,并多以成对形式出现。前者形体较大,以庙堂五供形式出现为多,后者多为桌上用的小型蜡台。从造型上看,主要有带喇叭形座或覆式高足碗座的圆盘式和八角形器座八角盘式两种。在一些珐琅和金银制品中也有人物和动物擎烛盘形的。无论哪种类型的烛台基本上都由底座(有些底盘座上往往带有一大盘)、立柱和带较长烛扦的烛盘三部分组成。

明清两代的照明燃料更加丰富,石油和植物油的利用更为普遍。除陕北一带外,在西南也出现了用石油燃灯的事例,并对榨油用具和 *** 进行了详细表述:把洁净的桕子整个放入饭甑里蒸煮,蒸好后倒入臼内舂捣。臼约一尺五寸深,碓身是用石块制造的,不用铁嘴,只要采取深山中竖实而细滑的石块琢制就行。经舂捣使桕子核外包裹的蜡质层全部脱落,把蜡质层筛掉放在盘里再蒸,然后包裹后再舂榨。使桕子外面的蜡质层脱落后,里面核子就是黑子实,用一座不怕火烧的冷滑小石磨,周围堆满烧红的炭火烘热,将黑色子实逐把投入快磨。磨破以后,就用风力吹掉黑壳,剩下的全是白色的仁。将这种仁碾碎上蒸之后,用前面的 *** 包裹入榨。榨出的叫“水油”,清亮无比,盛入小灯盏中,用一根灯心草就可点到天明,其他的清油都比不上它。以燃酥油而得名的酥油灯,更是植物油燃灯的重要例证。

明清照明燃料最重要的成就是大量植物油成为制蜡原料,使蜡烛逐渐成为了主要照明燃料。特别是宫廷,更是把蜡烛作为主要照明燃料,宫灯和烛台基本上用的都是蜡烛。我国制蜡虽然可上溯到魏晋时期,但长期以来,由于蜡的取材面很窄,蜡和蜡烛的使用也仅局限在极少数特权阶层。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在长期总结制蜡和用蜡中的经验,使蜡烛的取材更为丰富,随着大量植物油成为制造蜡烛的原料,蜡烛也逐渐走向了中下层社会。对于用植物油制蜡烛的 *** 和用器,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有详细介绍:用皮油制造蜡烛的办法是广信郡创始的。……用皮油制造蜡烛的 *** 是:将苦竹筒破成两半,在水里煮胀(否则会带皮油)后,加上小竹篾箍固定,用尖嘴铁杓装油灌入筒中,再把烛芯 *** 去,便成一到蜡烛。过一会待蜡烛冻结后,顺筒捋脱篾箍,打开竹筒,将烛取出。另一种 *** 是把小木棒削成蜡烛的模型,裁一张纸,卷在上面做成纸筒。然后将皮油灌入纸筒,也就结成一根蜡烛。这种蜡烛无论风吹尘盖,经过冷天和热天,都不会变坏。而且对不同植物油在 *** 中的优劣也有评议“造烛则桕皮油为上,蓖麻子次之,桕混油每斤入白蜡冻结次之,冬青子油又次之。北土广用牛油,则为下矣。“在清代,造蜡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特别是宫廷所用蜡烛,除根据场合和用途不同有大小之分外,许多蜡烛表层还装饰有以盘龙和云龙为主的彩色花纹。蜡烛本身已成为一种工艺品。

从古体字的“灯”就能看出,灯是从豆演变而来的。当时人们是用豆脂作为燃料,将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灯芯,点燃照明。

豆是碗形的照明工具,而灯也是碗形的照明工具,但碗底却多了一个小小的尖锥,这个尖锥就叫支钉,这个小小的改变成了豆与灯的分界线。

战国时期,最早的蜡烛开始出现。可当时的蜡烛和现在的蜡烛不一样,外形并不是很规则,难以支撑站立。聪明的古人在豆的底部做一个尖锥,把不规则的蜡烛插在这个尖锥上,蜡烛就能稳稳当当地站立了。

从豆到灯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渐演变,这个圆盘大概就是战国时灯具的雏形,尖锥说明它是当时用来照明的。支钉的出现正式拉开了灯具的历史,自此,灯具历史完成了从豆到灯的转变。

扩展资料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类文明。数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懂得使用自然之火来御寒、烧烤和照明。三千多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灯具承载火烛,书写文明史。从粗糙的石灯到青铜灯,陶瓷灯到现代的电灯,灯具的历史变迁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缩影。

灯从竹、木、铁、表铜、玉、银到陶、瓷,反映了质地的演进和发展。

一、卓越的科学功能

人类生活在一个造物的世界,器物从产生开始,就与原始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现实的联系。灯具作为一种器物,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由它的功能特征所决定的。一个时代的灯具,要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相适应,要满足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新需求,就必须采用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汉代青铜灯具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堪称世界灯具史上的一支奇葩,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1、合理的尺度与构造

灯具的首要功能是照明,必须具有实用性。青铜灯具的造型尺度和结构,都是根据其实际功用确定的。

首先从造型尺度来看,不同灯具造型尺度的制定,是以使用方式的不同为依据。如连枝立灯一般立于地面,造型高度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略高于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高度。同时,立灯都不使用灯罩,当点燃所有灯盘时,室内就可以形成较明亮的大空间,符合整体照明的需要。座灯是最常用的一种灯具,一般放置在当时低矮的家具上,因此高度一般在20厘米至50厘米左右,如长信宫灯高为46cm,而汉代的书桌一般高度约30厘米至40厘米。这样,座灯放置在书案上的高度约70厘米左右,精致的青铜座灯多置灯罩,灯光从灯罩的一侧照出,与人坐下时眼睛的视线基本适宜,适合于局部照明的需要。至于夜间行路的手执行灯、提灯等等,其造型尺度都是符合人体工程学的。

从青铜灯具的造型结构上看,为了适应多种环境照明的需要,设计出的灯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如座灯安装的灯罩具有挡风和调光的功能,有的灯罩屏板上还有镂空的菱形孔,可以散热透光。除此之外,使用者对灯具使用条件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基本条件不外乎简便和合理。具体来说,既要有良好的照明功能,又要求易拆装、易清洗、易携带,这就对灯具的结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青铜灯具的灯盘构造有豆盘形、圆环凹槽形和椭圆形,灯盘与灯体的连接 *** 主要有铸接、榫接、键、铰链、活轴等,一些大型、复杂而体内中空的灯具,除了灯盘与灯体采用了铸接、榫接,其他主要造型部位的结构也都采用分铸套合组装的设计 *** 。长信宫灯是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个部分分别铸造后再套合组装而成的,其携带拆卸便利,组装也简单牢固。从青铜灯的造型尺度和结构上的合理性不难看出,汉代青铜灯具设计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其合理、科学的设计理念对实用功能的生活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巧妙的环保功能

汉代青铜灯具的设计十分注重环境保护,解决了灯烟污染室内环境的问题。当时灯具的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虽然燃烧时产生了火焰光源,实现了照明功能,但有一些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粒和燃烧后留下的灰烬,造成室内烟雾迷漫,污染了室内的空气和环境。因此,汉代的座灯大多设计有导烟管,并于灯体内贮入清水。大部分象形灯具巧妙利用形体本身的有机部分作为导烟管,如人的手臂,牛的双角,凤、雁、鹅的颈部等,设计匠心独运、令人叫绝。 当灯燃烧时,烟尘通过导烟管溶入体腔内的清水,从而实现了环保功能。这是汉代青铜灯具在功能方面更先进的发明创造,而西方油灯直到15世纪才由意大利的达·芬奇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可见汉代青铜灯具设计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世界灯具史上的地位。

如果说商周青铜鼎是具有精神功能的象征之物,那么汉代的青铜灯则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科学之物。青铜灯具在体现功能实用性的同时,也显示出它的科学魅力,也就是技术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从而使灯具的功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独特的艺术语言

汉代青铜灯具丰富多样的艺术设计,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三维空间的艺术造型和华丽优美的青铜装饰上。

1、优美的三维空间造型

汉代青铜灯具的造型题材大多模拟人物、动植物的形象,我们称之为象形造型。这类作品的造型生动,形象优美,造型手法、简练,体现了大气、朴拙的风格,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

在人物造型上,既注重形体的外在形态,又注重形体的内在神韵。长信宫灯是一件模拟人物造型的代表作,造型为一位跪坐的深衣跣足的宫女形象,体态生动,神态端庄安祥,衣纹疏密有致、简洁流畅,可谓形神兼备。当灯火点燃后,人物面部透露出典雅、温和及淡淡的哀怨,从表面的简约、流畅的线条中显现出抽象、凝重而又深邃的含蓄美,体现了汉代工匠高超的智慧和青铜工艺的精湛。

青铜灯具的动物造型,更是丰富多彩,表现题材多取凤鸟朱雀、雁鱼鹤龟、麒麟猴鹿等,造型灵巧优美、活泼可爱,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亲切感。造型表现手法上高度概括、抽象:有的捕捉动态线,构成优美的S形,静中有动,寓动于静,产生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有的利用体积的大小、形态的动静、线条的曲直以及空间的虚实等因素造成强烈对比,通过灯体上大小不一的小鸟、小猴、小人,构成了一件点、线、面完美统一的灯具艺术品。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造型,反映了当时人们高度的艺术审美思想和高超的三维造型表现能力。

2、华丽的青铜材质装饰

“错彩镂金”是汉代青铜灯具装饰的集中体现。青铜作为灯具的 *** 材料,其材质本身就具有雍容华贵之感,再加上精美的装饰,则更显富丽。当时除了在装饰题材上采用流行的各种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几何纹外,在装饰手法上还运用了漆彩绘、错金银、鎏金、透雕等多种工艺,刻意表现出灯具的华丽高贵,反映了宫廷贵族对青铜灯具这一贵族专用品在装饰审美上的基本取向。虽然汉代也出现了一些素面的青铜灯具,但仍具有“错采镂金”之美,把人们带入一个壮丽灿烂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融的艺术世界。长信宫灯的通体鎏金,连枝立灯的交错生辉,错银牛灯的精细错银纹饰以及其他灯具上红绿彩绘的对比,充分展现出青铜灯具本身的材质美,从而给人带来了美妙、丰富的心理感受和审美感受。

汉代青铜灯具优美的艺术造型与华丽的青铜材质装饰,形成了独立的艺术设计风格,在世界灯具设计史上具有永恒的美学价值和时代特征。

二、深厚的文化内涵

灯具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它的设计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文化氛围和审美风尚的烙印。汉代青铜灯具的造型之所以大多是象形的,是因为它寓寄着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内涵,具有象形寓意的文化特征。

汉代是一个谶纬神学兴盛的时代,讲究阴阳变异和祥瑞,而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汉代儒学极力宣扬天人感应。在这种时代氛围中产生的青铜灯具,必然深受影响。因而,汉代青铜灯具造型多取自祥禽瑞兽的形象,如牛灯、羊灯、麒麟灯、雁鱼灯等。这些动物象形造型的寓意,披着一层神性的光环,寄寓了汉代人祈求永恒幸福,企慕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美好愿望。由于神秘的宗教色彩的逐渐淡化,汉代象形的青铜灯具,并不像商周青铜器那样充满庄重、威严、神秘的意味,而是显得灵巧、优美、亲近。造型上不仅有着象征美好的寓意,而且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幸福和富足生活的热切向往。其中,人物象形灯具造型,多为身着胡服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奴婢的形象,反映出封建统治者一种征服和占有的心态。当然,在青铜灯具装饰上追求华丽、高贵、神奇,也反映出封建贵族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思想。青铜灯具的象形造型艺术,从对自然形态的表层模拟发展到象形寓意,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汉代民族文化精神观念的物化载体。

汉代青铜灯具的功能与艺术在古代灯具史上闪烁着灿烂的设计之光,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而且凝聚着独特的民族艺术匠心。青铜灯具具有科学的实用功能和艺术的审美功能双重属性。其设计实用性是由本身的科学价值决定的,正是这种科学价值使其成为使用者实现便利化生活的一种科学实用器具。它的艺术属性,又使其成为民族美学价值的载体。汉代青铜灯具设计体现了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以及精神性的高度统一,它既是古代设计工匠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现代设计理念的灵感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