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为什么称为石头城

游戏攻略03

南京为什么称为石头城,第1张

南京为什么称为石头城
导读:因为南京城内有一处名为“石头城”的景点,这里曾经是南京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曾是南京的中心,所以人们才会将南京称之为“石头城”。石头城的历史要从战国时期开始说起。周显王三十六年楚威王出兵越国,在取得战争胜利之后不仅将越王给杀害,还侵占了

因为南京城内有一处名为“石头城”的景点,这里曾经是南京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曾是南京的中心,所以人们才会将南京称之为“石头城”。石头城的历史要从战国时期开始说起。周显王三十六年楚威王出兵越国,在取得战争胜利之后不仅将越王给杀害,还侵占了越国多处城池,这其中的就包括吴地。为了便于管理这些多出来的疆域,楚威王在此设立了金陵邑。除此之外,他还下令在此地的清凉山上修筑城池。

百年之后秦国统一六国,金陵邑在成为秦朝疆域之后被更名为秣陵县。等到了三国时期,因诸葛亮认为此地“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故而孙权听取他的建议将都城迁移至秣陵。来到此地之后孙权先是将它的名字改为建业,后又在原有清凉山城池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石头城。因这座石头城利用自然形成的石墙作为城墙的一部分,从而得名“石头城”。

因为清凉山毗邻长江,所以石头城一直被视为重要军事要塞,也因此引来无数人竞相争夺。在隋唐时期,这座石头城也属于南京的核心地区。但是随着长江江水的不断西移,它的军事价值也随之削弱,故而中心地区慢慢丧失。石头城惨遭废弃之后,刘禹锡还曾为它写了一首名叫《石头城》的诗作。进入五代十国后,石头城中因为修建了一座兴教寺而再次受到百姓关注。再之后便就是明朝时期下令修建的南京城墙,这石头城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因为这座石头城在历史上曾经担任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它那“石城虎踞”之名更是远近驰名,所以人们一度非常习惯于用“石头城”来称呼南京。石头城也因此成为南京诸多别称中的其中一个。

大理国,中国中古时代国家。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都城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大理国是宋代以白族为主体在今云南建立的民族政权。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南诏贵族郑买嗣灭蒙氏自立,改国号为"大长和"。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杨干贞灭郑氏,拥立赵善政,改国号为"大天兴"。天兴国存在仅十个月。 杨干贞即废赵氏自立,又改国号为"大义宁"。杨干贞"贪虐无道,中外咸怨"。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段思平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口号,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的反抗势力,驱逐杨干贞,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理",亦即段氏大理。段氏之所以取得胜利,在于他的"减税粮、宽徭役"的政策和"更易制度、损除苛令"的改革,得到人民广泛支持。

段思平传十二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四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寿辉传正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升泰在位二年去世。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史家称之为"后理国"。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

大理政区与南诏相当。据《元史·地理志》,"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大理前期在此广大区域内设首府(大理地区),二都督(会川、通海),六节度(弄栋、银生、永昌、丽水、拓东、剑川);二都督有时也称节度,因而共为八个,所以有"云南八国"之称。大理后期曾设置八府、四郡、四镇。八府是大理首府以外的善阐(今昆明)、威楚(今楚雄),统矢即弄栋(今姚安)、会川(今会理)、建昌(今西昌)、腾越(今腾冲)、谋统(今鹤庆)、永昌(今保山);四郡是东川(今会泽)、石城(今曲靖)、河阳(今澄江)、秀山(今通海);四镇是西北的成纪镇(今永胜)、西南的蒙合镇(今巍山)、西部的镇西镇(今盈江)、东部的最宁镇(今开远)。后理国时,分封高氏子孙于八府,世袭驻守;四郡的统治者有高氏,亦有他姓。

大理的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王称骠信,下设清平官,有坦绰、布燮、久赞、彦赞。其中彦赞为大理所增设。清平官下有"九爽"。

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桂海虞衡志》说:"大理地广人庶,器械精良"。峨眉进士杨佐到大理买马路过姚州时,看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元初郭松年到大理,见到云南(今祥云)青湖的"灌溉之利达于云南之野";白崖(今称渡红崖)地区居民辏集,禾麻蔽野,赵川甸(大理凤仪)有神庄江贯于其中,溉田千顷,以故百姓富庶,少旱虐之灾。畜牧业亦颇为发达,大理产马,每年都有数千匹经贵州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用象皮 *** 的甲胄,形式精巧,质坚如铁;披毡、彩漆器皿、马鞭鞍辔等颇有名。冶铁业水平甚高,云南刀 "吹毛透风",为南方各族人民所珍视。冶铜技术纯熟,工艺精巧。今存大理的铜佛像显示了冶铜规模的宏大和造型艺术的高超。

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达和繁荣。大理对外贸易相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东至戎州(今四川宜宾),西至身毒国(印度),东南至交趾(今越南北方),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与中原贸易有四川、邕州(今广西南宁)两条道路。以邕州横山寨(今广西田东)的互市榷场最为繁荣。当时大理商人输往内地的商品有马、羊、鸡等畜禽,刀、毡、甲胄、鞍辔、漆器等手工业品,以及麝香、牛黄等药物。从内地输入的则有汉文书籍、缯帛、磁器、沉香木、甘草等药材和手工业品。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起了促进作用。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大理、善阐、威楚、永昌等城市。善阐成为与祖国内外密切联系的枢纽。元代统一云南并建为行省后,即以之为省会。

大理王族自认是 *** 的遗裔,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的。南诏时已用于写作,但广泛使用则是大理时期。这时产生了用白文写作的《白史》、《国史》等历史著作和诗歌、曲本、传说等文艺作品。转韵体的白文诗较著名,其结构是每章十联,每联两段,每段四句,前三句七字,后一句五字,每段最后一字押韵。

大理描工张胜温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绘的《大理画卷》(亦称《张胜温画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卷中诸像,相好庄严,傅色涂金,并极精彩"(清高宗跋)。 "笔笔工细生动,金碧灿烂,光彩夺目,天南瑰宝也"。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其《造幢说》是研究大理历史的宝贵资料。石雕共有大小神佛二百多尊,更大的天王像高达一米多,最小的座像仅十多厘米,神情姿态各不相同,面部表情严肃而不呆滞,衣冠服饰细致逼真,比例匀称,造型优美,刀痕遒劲,极备精巧,为滇中艺术之极品。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大理统治者好佛,对佛教在云南的传播有深远影响。段思平岁岁建寺,铸佛万尊。据《南诏野史》载,大理段氏二十二传,竟有八人避位为僧,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亦称 "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其政权和宗教虽不能说完全合一,但界限几乎泯灭了。

大理三百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北宋初年,王全斌平蜀,大理奉牒庆贺。宋太宗赵徽时,大理首领百万(王)乞内附,册封为"云南八国都王"。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诏黎州"造大船于大渡河以济西南之朝贡者"。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赵佶赐大理国王段和誉为"云南节度,大理国王。"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在邕州(今广西南宁)置市马场,交易盛极一时。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大理人李观音得等到邕州议马匹交易,换回大量汉文书籍。他们在给当地官府的文书中附有诗句说:"言音未会意相和,远隔江山万里多。"表达了大理各族与内地人民亲如一家的心情。

元初郭松年《大理行纪》说:"宋兴,北有大敌,不暇远略,相与使传往来,通于中国。故其宫、室、楼、观、语言、书数,以至冠婚丧祭之礼,干戈战阵之法,虽不能尽善尽美,其规模、服色、动作、云为,略本于汉。自今观之,犹有故国之遗风焉。"这一概说,简要而确切地说明了西南边疆的大理与祖国内地的密切关系。

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

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938-1253)

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改国号为后理。

蒙古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行省,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蒙古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置大理路,辖境包括现今大理、洱源、规山、祥云、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腾冲等地。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云南内地共设有助个府),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大理、祥云、宾川、洱源、云龙等县。这当中,作为洱海周围的大理县也数易其名,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置太和县,1913年改名大理县,羊直学城也就改称大理城。

前大理(938-1094)

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 文德 (7) 戊戌 938

神武 (1) 甲辰 944

文经帝(~思英) 文经 (1) 乙巳 945

文成帝(~思良) 至治 (6) 丙午 946

广兹帝(~思聪) 明德 (2) 壬子 952

广德(14) 甲寅 954

顺(圣)德(1) 戊辰 968

应道帝(~素顺) 明正(17) 己巳 969

昭明帝(~素英) 广明(11) 丙戌 986

明治 (8) 丁酉 997

明统 (1) 乙巳 1005

明圣 (1) 乙巳 1005

明德 (1) 乙巳 1005

明应 (5) 乙巳 1005

宣肃帝(~素廉) 明启(13) 庚戌 1010

干兴(1)壬戌 1022

秉义帝(~素隆) 明通 (4) 癸亥 1023

圣德帝(~素真) 正治(15) 丁卯 1027

天明帝(~素兴) 圣明 (1) 壬午 1042

天明 (2) 壬午 1042

兴宗孝德帝(~思廉) 保安 (8) 乙酉 1045

正安 (4) 癸巳 1053

正德 - 1057

保德 - 1074

明侯 (2) - 1074

上德帝(~廉义) 上德 (1) 丙辰 1076

广安 (4) 丁巳 1077

上明帝(段寿辉) 上明 (1) 辛酉 1081

保定帝(~正明) 保立 壬戌 1082

建安 - -

天佑 (3) - 1091

大中(1095-1096)

富有圣德表正帝(高升泰)(大中国主) 上治 (1) 乙亥 1095

后大理(1096-1253)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天授 (1) 丙子 1096

开明 (6) 丁丑 1097

天政 (2) 癸未 1103

文安 (3) 乙酉 1105

宪宗宣仁帝(段正严,本名誉,又名和誉) 日新 (2) 戊子 1108

文治(12) 庚寅 1110

永嘉 (7) 壬寅 1122

保天 (8) 己酉 1129

广应(10) 丁巳 1137

景宗正康帝(段正兴,又名易长) 永贞 (1) 壬辰 1148

大宝 (7) 己巳 1149

龙兴(17) 丙子 1155

盛明 (1) 辛卯 1171

建德 (1) 辛卯 1171

宣宗功极帝(段智兴) 利贞 (4) 壬辰 1172

盛德 (5) 丙申 1176

嘉会 (4) 辛丑 1181

元亨(13) 乙巳 1185

安定 (3) 戊午 1198

英宗亨天帝(段智廉) 安定 (1) 庚申 1200

凤历 辛酉 1201

元寿 - -

神宗(段智祥) 天开(21) 乙丑 1205

天辅 (1) 丙戌 1226

仁寿 (3) 丙戌 1226

孝义帝(段祥兴) 道隆(22) 乙亥 1239

天定贤王(段兴智) 道隆 (1) 辛亥 1251

天定 (3) 壬子 1252

(注:此年表与流行年表稍有不同)

后大理之相国(1096——1253)

高国主(高泰明) (20) 1096

高泰运 (3) 1116

中国公(~明顺) 1119

高顺贞

中国公(~量成) (9) 1141

高贞寿 1150

中国布燮(~寿昌)

高观音隆 兴政

明国公(~贞明) (2) 1174

高观音妙 1176

高观音政

高阿育

高逾城隆

高泰祥 (16) 1237

元代大理总管(1257-1387)

天定贤王(段兴智) (3) 1257

段实(又名信苴日) (21) 1261

段忠 (1) 1283

段庆(又名阿庆) (22) 1284

段正 (9) 1307

段隆 (13) 1317

段俊 (1) 1331

段义 (1) 1332

段光 (11) 1333

段功 (20) 1345

段宝 (15) 1365

段明 (1) 1381

段世 (5) 1382

钟祥,东通武汉,北接襄阳,西连荆门,南抵荆州,水陆交通便利,扼控郧邓荆襄,既为兵家必争之地,又为文化发达之乡。在历史上,钟祥名贯中原、荆楚,地位显要。钟祥历史悠久,尧舜洪荒,鲧禹治水,筑高台、开沟渠,在畅通黄河、理顺长江的同时,开出了一条汉水。钟祥即在汉水中游的东岸,江汉平原北端。今钟祥城中的兰台、阳春台、子胥台,就是当时楚人先祖所筑。历夏、商、西周,钟祥又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文明时期逾越四千余年。沧浪之原,汉水之滨,智慧的钟祥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郢中文化,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址、名胜古迹。

钟祥,春秋战国时称郊郢、郢中,西汉时称郢县,东汉三国时称石城,两晋南北朝时称竟陵郡、长寿县,唐宋时称郢州,元朝时称安陆府,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开始称承天府、钟祥县,清朝称安陆府、钟祥县,县城至今仍称“郢中”。钟祥的文化风貌和特色,表现于“一主三辅”。一主:是楚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楚文化繁荣发展的中心;三辅:(一)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争夺的关键地带之一;(二)完整精美、金碧辉煌的明代古建筑群体——明陵、明宫、明殿;(三)源远流长、历朝连贯的综合文化遗产。

所谓一主即:钟祥——郢中,是楚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楚文化繁荣发展的中心

之一,这里是楚国强凌江汉的开疆立国之地。公元前八世纪,楚子熊通强兵过汉,会盟诸侯,自号为楚武王,从此拉开了强大楚国的序幕。钟祥,就是楚武王豢养战鹰、练兵演阵、征伐江汉诸国的前哨阵地、陪都郊郢。《春秋左传》记载:公元前710年,楚武始强凌江汉;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开始伐随;公元前704年,楚屈瑕军次于郊郢,抵御随、绞、州、蓼四国之师;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再次征随;操练“荆尸”的阵法,用孓戟武装军队,病逝于郊郢樠木山下。夫人邓曼、令尹斗析、莫敖屈重秉承楚武王遗志,会盟随侯于汉水之东;楚国大军渡到汉水西岸,才发丧祭奠楚武王。

今钟祥境内汉水西岸二公里的丘陵黄土坡(地名),有一大片东周墓葬群。1988年从墓葬中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就有楚武王与夫人邓曼伐随时期的重要实物。此地距钟祥城四公里,紧邻此墓葬群西北隅还有“十三庙”(地名)墓葬群。黄土坡墓群中出土的器物有玉、铜、铁、陶诸类器具,铜器则有鼎、豆、敦、鬲、匿、盘等物。其中一青铜圆盘中刻有铭文“惟正月初吉丁亥邓子与叔兵盟盘无期子子孙孙永漾”字样(系初步译文):“邓子与叔兵盥盘”,系出兵洗手之盘。楚武王的夫人邓曼是邓国国王邓子的女儿,邓子是楚武王的岳丈。楚武王偕同夫人邓曼是以郊郢为基地开边拓疆、强盛楚国的。“邓子与叔兵盥盘”中的铭文,正好与《春秋左传》对“楚王始强”的记载结合,同时“黄土坡墓葬群”也正好与邓曼济汉而后发丧祭奠楚武王的地址相合。

第二,郊郢——郢中,在战国中后期,曾为楚都。《史记·楚世家》载:“郢中立王……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以为顷襄王。……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巧妙劝谏楚顷襄王发奋图强、恢宏楚业。楚顷襄王理政于郢中兰台之宫,他便请“王綪缴兰台,饮马西河,定魏大梁”。北宋《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已有定评。

第三,郊郢——郢中以兰台之宫为中心,发展了楚文化的代表文学样式《楚辞》,培育了屈原(平)、宋玉等著名文学家。南北朝时梁朝人刘勰,在其文论名著《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故知烨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术也。”兰台,今存明清时兰台书院一座,台东侧有宋玉井,井上有亭。第四,巫乐歌舞,是楚文化的代表艺术样式,著名楚歌《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都产生于郢中,并传唱天下。今钟祥城中留有阳春台、白雪楼遗址。楚国著名歌舞艺术家莫愁女善歌舞,钟祥是莫愁女的故乡,今有莫愁村、莫愁湖和莫愁渡遗址。楚国乐器有铜乐、陶乐、石乐、革乐、丝乐等类。钟祥境内出土了大批楚乐器,如编钟、编磬、石钹等。

楚文化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钟祥博物馆陈列的文物,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人们的审美情趣,多方面地体现了楚文化的特色。例如,一件楚戈的杆座,花纹精细、外观象一只鸡,还有大量的楚剑、楚箭、楚戈矛和楚钱币等等。

所谓三辅即:之一辅,钟祥以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在东汉末年至赤壁大战、彝陵之战前后,一直是魏、蜀、吴三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争夺的关键地带之一。

钟祥,东汉三国时叫石城,初为荆州刘表所辖,中为魏将乐进、蜀将关羽所据,城东龙山建有传递消息的烽火台,后为东吴北方重镇。刘备、诸葛亮从襄阳至江陵斜趋汉津,就在钟祥城西。东吴大将黄盖、韩当,都在石城任过官长、封过都侯,钟祥城西、荆襄古道,今留有关羽牧放赤兔马的放马山,古旌阳(今名丽阳)路上,今存明朝立有刘关张三结义石刻像的小桥,钟祥城中,有关羽与乐进大战的青泥山、龙山烽火台遗址。

第二辅,明文化甲于楚。钟祥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故乡,当时,钟祥城又为承天府治所,与顺天府(北京)、应天府(南京)齐名天下,城中宫阙号为“三楚巨观”,即完整精美、金碧辉煌的明代古建筑群体——明陵、明宫、明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显陵,是我国明代单个帝王陵墓中规模更大的一座,陵墓周长七华里又二分,占地面积二千七百四十七亩三分二毫,合公制约183.15公顷。显陵,与嘉靖降生的兴王宫、纯一转节的元佑宫,殿宇宫墙,交相辉映。

第三辅,源远流长、历朝连贯的综合文化遗产。久远的沿革,雄踞的形势,使钟祥——郢中,在唐宋年间,就已被描述为“汉水风帆控上游,古今形胜冠中州。”郢中城东,楚人先祖于此生息,有沙里淘金的“金港”;舜帝南巡,驻帐兰台,种下兰花,土人献金,率相歌舞。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说《白雪》之曲为:“《白雪》者,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曲名也。”梁武帝肖衍自襄阳发兵金陵,军屯汉江东岸之九里,今钟祥有九里乡、肖家店,紧邻县城郢中镇之东九华里。阳春白雪,屈宋遗风,汉唐以来,许多名人志士,慕名到钟祥——郢中游览咏赞,其中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陈子昂、白居易、郎士元、韩愈、许浑、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公安派袁中道、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清人郑板桥、毛会建、张裕钊、左宗棠等等,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墨宝。明朝著名竟陵诗派,正式形成于承天府钟祥。其初为“金河社”,社址位于今钟祥石城大道。

郊郢——郢中——安陆——承天——钟祥,正象北宋王安石登白雪楼所吟赞的:“郢人烂漫醉浮云,郢女参差蹑飞鸟。”“但看城头云起处,郁葱烟树万家春。”昌盛的历史文化使钟祥扬名于昨天;到明天,钟祥将一定更加繁荣、文明,不愧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江西开发的历史,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约于公元前202年(汉高帝初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公元291年,即西晋元康元年,改设江州,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隋朝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分别为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抚州和信州。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15道,洪、饶、虔、吉、江、袁、抚、信8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五代时期,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后辖于南唐。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 南昌红谷滩新区

  路。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13路和南丰、铅山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府,下辖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更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属。清朝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更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至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947年划回安徽,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其中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的21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11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 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省的行政区划曾经有过多次调整和变动。南昌市为江西省会

  江西省山区丘陵多,水面广,地形复杂,气候各异,丘谷相间,河流交错,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发展地方特产的天然基础。

  近年来,全省在树品 *** 、创品 *** 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充分发挥江西自然资源,开展多种经营,优选了: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广昌白莲、大鄣山有机茶、万载龙芽百合、瑞昌山药、大余金边瑞香、樟树杜仲、奉新碧云大米、江西米粉、鄱阳湖清水大闸蟹、鄱阳湖青虾、彭泽鲫鱼、崇仁麻鸡、兴国灰鹅、安福火腿、英雄乳品、井冈毛竹、吉安香樟等20种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影响大、经济效益好的品 *** 土特产品走向市场,不仅能繁荣了市场,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还换取了外汇,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

  勤劳智慧的江西人民巧妙地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以传统的 *** 技艺,生产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其中有不少品种自古至今一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江西风味特产

  南昌特产

  风味烤卤 南昌米粉 石头街麻花 麻辣烫 油炸小品 李渡毛笔 丁坊酒

  南昌瓷板画像 胡卓人蕲蛇药酒

  吉安特产

  遂川腊味之王--遂兴板鸭 安福火腿

  九江特产

  九江羽绒制品 九江陈年封缸酒 星子金星宋砚 修水宁红茶 九江桂花酥糖

  瑞昌山药 鄱湖银鱼 庐山云雾茶 湖口豆豉

  赣州特产

  南康无核毛桔红柚 南康粉蒸肉 安远柑桔 会昌大果金柑 麦饭石高级保健茶

  兴国甜橙 龙南坳背梨 崇义阳岭茶 *** 银毫 棉枣

  盘龙 *** 高级绞股蓝绿茶 牛心柿 小布金桔 南康辣椒酱

  抚州特产

  崇仁麻鸡 南丰蜜桔 黎川食用菌 华绿保健蛋 资溪板栗 广昌白莲饮料

  江西名优特产

  庐山云雾茶

  庐山云雾茶产于“奇秀甲天下“的庐山。素有"六绝":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

  婺源茗眉绿茶

  婺源茗眉绿茶,素以“珍眉”著称。形细嫩如眉,质幽香如梅,是婺源绿茶中的珍品,全国名茶之一。特点是嫩芽纤纤如眉,条索紧结壮实,叶底碧绿有光,香味鲜浓醇厚,汤色清澈明亮。饮者曾有“一见顿觉清爽,再饮精神更旺”的赞语。

  遂川狗牯脑茶

  狗牯脑茶,是江西珍贵名茶之一。它产于罗霄山脉南麓支脉,遂川县汤湖乡狗牯脑山。此茶的特点:它叶片细嫩均匀,碧色中微露黛绿,表面覆盖一层柔细软嫩的白毫,茶叶五至七片,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黄,茶味清凉、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经久不去。

  井冈翠绿茶

  井冈翠绿茶产于海拔八百余米,群峰环抱,佳木葱郁,云雾缥缈的井冈山茨坪。井冈翠绿茶有“色泽绿、汤色绿、叶底绿”三大特色 。

  浮红茶

  景德镇不但瓷器享誉寰,还生产一种名叫“浮红”的名贵红茶。

  “浮红”起始于清代末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浮红”以色、香、味皆优而受到人们的称道,一向被视为茶中珍品。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里,就有“商人重得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描写。

  九龙茶

  九龙茶产于安运县境内海拔一千多米的九龙山上。这里地势高峻,峦峰重叠,山青水秀,树木茂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极宜于茶树芽叶的生长。 《安运县志》记述:“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搓之,拍之焙之,穿封之”。可见其鲜叶采摘之细致讲究,制造工艺之精巧。

  瓷器

  景德镇是驰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镇的瓷器,质地光洁,色釉绚丽,品种繁多,造型优美,装饰新颖,技艺精湛,享誉古今。

  文房四宝

  李渡毛笔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生产历史。传说秦代蒙恬以明“柳条笔”不久,咸阳人郭解和朱兴由中原流入江西临川要渡一带,传授制笔技艺。经过世代相传,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制笔工艺,博得了历代诗人墨客的青睐赞誉。

  顶

  2

  2007-11-3 19:16 回复

  solitary20

  9位粉丝

  2楼

  婺源县是江西的一块宝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文房四宝之一的婺墨也以“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特色受到世人的推崇。

  铅山连史纸,是江西历史悠久的传统名产。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有很大发展,享有“妍妙生辉”的称誉而闻名于世。

  玉山县玉山下锦溪之滨有奇石,石色苍青有光泽,石质纯净,偶有金星数点,石之细美犹如丝罗纹理,取之制砚,曰罗纹砚。

  金星砚又名金星宋砚。砚石中散嵌着金色云母,闪闪发光,因而得名。

  驰名中外的龙尾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由于婺源从唐代武德元年率到宜和三年,一直属于歙州,所以过去称歙砚。从唐代开元年间开始,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龙尾砚的特点是:石质坚韧,纹理慎密,涩不留笔,滑不抠墨,贮水不耗,历寒不冰,久经磨研,平而不凹,就砚壁而言,有桃型、钟型、琴形等,砚台水池为月池、天池、灵芝池、荷叶池等,图案有浴牛、听雨、秋声、飞带等十八种。

  江西山地特产

  赣州市山地特产赣南蜜瓜,九龙茶,花姑,山香园片,安远相橘,红瓜子,红砂糖,中华猕猴桃,赣州麻通,绿凉苦瓜酒。

  吉安县山地特产吉安樟脑,吉安樟木箱,大汾折扇,泰和乌骨鸡,新干商洲枳壳,遂川金桔,峡江鱼时鱼,遂川生姜。

  江西土特产品

  香茹、木耳、石耳、玉兰片

  茶叶

  双井绿、眉峰云毫、甜茶、山峪茶、凤凰舌尖、仙姑茶、雷峰尖茶、屏峰针尖、白鹤羽尖、鸣山仙茶、杨储峰、龟山毛尖、宝峰云雾等

  副食

  糟鱼、大板瓜子、红枣、香菇、竹笋、黑芝麻、满口香炒货等

  萍乡烟花 TOP

  萍乡烟花生产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迅速,现已有烟花品种六百多个,远销日本、美国、香港、法国、德国、泰国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萍乡烟花分高空火箭类,地面旋转类、地面礼花类、地面花筒类、造型玩具类、钉轮吊挂类、手持类、叶珠类、芜茜花类等九大类。其燃放起来,造型多异,璀灿多姿、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出口烟花中的“彩盘花”、“菊花满图”、“银河”等二十多个品种分获省、部级优质荣誉证书。

  江西赣菜风味

  赣菜(又称江西菜)历史悠久,是在继承历代“文人菜”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乡土味极浓的“家乡菜”,主要由南昌、赣州和九江(以鱼席著称)等地方流派组成。其主要风味特色是:原汁原味、油厚不腻、口味浓厚、咸鲜兼辣。主要风味名菜有:三杯鸡、清炖泰和鸡、清蒸荷包红鲤鱼、永新红烧狗肉、炒血鸭、炒勺子肉、小炒鱼、石鱼蛋、银鱼藕丝、砂锅甲鱼、板栗鸡、腊肉藜毫、广昌冰糖莲子、石耳炖鸡、干炸石鸡、圆笼粉蒸肉、栗子泥、鳅鱼钻豆腐、生烧野鸭、乌云追白云、油焖笋、文山鸡丁、荷叶肉、粉蒸鱼、家乡豆腐、冬茹野鸡、空心鱼丸汤、东波肉、水浒肉等。几年来,赣菜普遍受到中外旅游者的好评。

  南昌风味食品

  南昌风味食品有:藜蒿炒、石头街麻花、南昌葡萄豆豉、甜酸荔头罐头、南昌大曲酒、南昌丁坊酒。

  赣州风味小吃

  赣州风味小吃有: 赣州小炒鱼、三杯鸡、流浪鸡、炒东坡、荷包肉、月亮花生巴、南安板鸭、梅关春酒、果蔬脆片、“牡丹亭”多味花生。

  九江风味佳肴

  九江风味佳肴有:莲藕汤、杂烩、云雾茶芯、云雾茶叶烹虾仁、豆豉烧肉、豆豉爆辣椒、黄花炒鸡蛋、玫瑰排骨、虾米煮鸡蛋、虾米煮粑、山药炖肉、金钱山药饼、板栗烧鸡等。

  萍乡风味小吃

  萍乡风味小吃有:原汁地羊、家常海参、花酿鸭掌、铁板牛肉、芙蓉鱿鱼、酥炸石鸡腿、五彩鱼钱、杨胡子米面、萍乡花果、苏轼蜜酒。

  江西省名贵特产

  工艺品

  南昌瓷版画像 安义帽扇 景德镇瓷器 婺墨 龙尾砚

  河口竹艺 会昌藤器 金溪玛瑙 李渡毛笔 宜春脱胎漆器

  新余丝绒画 萍乡纸掌画 吉安樟木箱 遂川黑折扇

  余江木雕 广丰草编 庐山竹丝画帘 德安玉雕

  井冈山竹雕 根雕

  土特名产

  南昌珍珠 樟树双竹粘 万年贡米 婺源荷包鲤鱼 乐平花猪

  赣州松香 兴国灰鹅 泰和乌鸡 崇仁麻鸡 万载三黄鸡

  南城五黑鸡 上饶白耳鸡 大余羽绒被 万载夏布

  萍乡烟花爆竹 新余苎麻 永丰菊花石 峡江鲥鱼

  井冈竹荪 红米 余江红石 水晶 庐山三石 江西鲟鱼

  鄱阳湖银鱼 信丰烤烟 广昌晒烟

  名酒名茶

  南昌大曲酒 李渡高粱酒 安义蜂蜜酒 樟树四特酒 清华婺酒

  珍珠液酒 赣州陈年伏酒 全南金樱酒 南城麻姑酒 中华杜仲酒

  吉安堆花酒 胡卓人蕲蛇药酒 上清酒 三清猴头补酒

  九江陈年封缸酒 彭泽浮红茶 婺绿茶 宁都小布岩茶

  修水宁红茶 井冈翠绿茶 遂川狗牯脑茶 饶绿茶

  庐山云雾茶 安远九龙茶

  风味小吃

  南昌石头街麻花 肉类罐头 兴国牛皮糖薯干 南安板鸭

  南康辣酱 赣州蜜饯 信丰红瓜子 南丰豆腐皮 丰城豆腐乳

  萍乡花果糕 新余葱油饼干 吉安薄酥饼 峡江米粉 安福火腿

  贵溪灯心糕 饶州牛皮糖 弋阳米果 九江桂花茶饼

  九江桂花酥糖 吴城大板黑瓜子

  黑色保健品

  南昌葡萄豆豉 樟树中草药 修水白术 新干枳壳 吉水荆芥

  万安茯苓 井冈天麻 杜仲 黄柏 厚扑 吉安车前子

  浔阳五香豆豉 都昌蔓荆子

  绿色保健品

  三湖红椐 安义枇杷 靖安板栗 江湾雪梨 香菇 竹笋

  赣南蜜瓜 会昌荸荠 南康柚子 南丰蜜椐 广昌通芯白莲

  万载百合 奉新猕猴桃 遂川金橘 万年珍珠 上饶早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