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是天地所生 伏羲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 吗 雷神是怎么出现的

游戏攻略012

女娲是天地所生 伏羲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 吗 雷神是怎么出现的,第1张

女娲是天地所生 伏羲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 吗 雷神是怎么出现的
导读:[2]我国古代神话里的雷神不止一个,最有名的一个,出自《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姜源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约期而生子。”说的便是它了。姜源生下的

[2]我国古代神话里的雷神不止一个,最有名的一个,出自《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姜源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约期而生子。”说的便是它了。姜源生下的孩子取名为后稷,被认为是周民族的始祖,描写这段故事的诗歌《生民》也被收入了《诗经》之中。又传说华胥氏也有过类似经历而生伏羲,于是后来也有人把伏羲和后稷混为一谈。

还有一个叫做夔,住在东海流波山上,像只没有角的牛,苍灰色,只有一只脚,能够自由出入海水之中。每进出时必有大风雨,同时吼声如雷。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士兵被蚩尤找来的各路山精水怪所迷惑,黄帝决定用些特别的材料来做面鼓,激励士气。于是上面这两位就倒了大霉,前者被抽了骨头做鼓槌,后者被剥了皮蒙成鼓。

黄帝还有个搞医疗的臣子名叫雷公,其事迹已不可考,只知他曾派使者采药,使者迷路而化做啄木鸟,或者后世雷公总是一副鸟脸的出处就在这里了。以龙身的形象而论,游戏里的雷神当以雷泽的那个可能性居多。

雷神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于雷电的自然崇拜,因为远古时代,气候 变化异常,晴朗的天空会突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雷电有时会击毁树木,击丧人畜。使人们认为天上有神在发怒,进而产生恐惧之感,对之加以膜拜。神的形象也从单纯的自然神逐渐转变成具有复杂社会职能的神。

对于雷神的形象,《山梅经·海内东经》中有记载,文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这种形象是半人半兽形,人们认为雷声在天,而龙亦飞腾于天,将二者结台在一起,便会有雷雨;又将其腰问想象有一鼓,鼓发雷声。后来雷神的形象进一步变化。《酉阳亲俎·前集》说“猪首,手足各两指,执一赤蛇啮之”;《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一说“豕首鳞身”;《铸鼎余闻》卷一说“大首鬼形,白拥项,朱犊鼻,黄带,右手持斧,左手恃凿,运连鼓于火中”;《集说诠真》引《搜神记》说“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余,状如六畜,头如猕猴”;《唐国史补》说“其状如彘,秋冬伏于地中”;《夷坚丙志》卷七说其形如奇鬼,“长三尺许,面及肉色皆青。首上加帻,如世间幞头,乃肉为之,与额相连”。总之雷神形象不定,体形或龙、或人、或兽;脸彤或人头、猴头、猪头、鬼头。周秉以后,雷神被称为雷师,或雷公,《楚辞·离骚》:“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又《开元占经》曰:“五车东南星名曰司空,其神名曰雷公。”无论称雷师还是雷公,当时人们崇祀的雷神只有一位,并以农历六月廿十四为雷公生日,称为“雷公诞”,是日人们均要奉祭雷公。到了元代,雷神的形象还没有定型,因为元代有“雷公旗”,所画雷神仍为“大首鬼形”或“力士之容”。明清时代,雷神的形象趋于统一,其标准形象概为《集说诠真》中所述:“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颤,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傍,环悬连鼓五个,左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可见雷神此时最明显的特征是猴脸、尖嘴,所以民间有之“雷公脸”、“雷公嘴”的说法。

九天应元雷声昔化天尊是雷部的更高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他下辖一个复杂的雷部组织,总部为神雷玉府,下设“三十六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各司,各分曹局”。据《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称,四府为:九霄玉清府、东极青玄府、九天应元府、洞渊玉府;六院为:太一内院、玉枢院、五雷院、斗枢院、氏阳院、仙都火雷院;诸有司为:天部廷司、蓬莱都水司、太乙雷霆四司北帝雷霆司、北斗征伐司、北斗防卫司、玉府雷霆九司及诸曹院子司。并称每个机构中均有“玉府左玄、右玄、金阀侍中、仆射、上相真仙、真伯、卿监、恃宸、仙郎、玉郎、玉童、玉女左右,司麾诸部雷神、官吏、将吏”。且称“九天雷公将军、八方云雷将军、五方蛮雷使者、雷部总兵使者”,均在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麾下听令。是经称诸司中有三十六雷公,分天、地、人三类,每类十二名。天雷十二为:神霄雷公、五方雷公、行风雷公、行雨雷公、行云雷公、布泽雷公、行冰雷公、行霄雷公、飞砂雷公、食粜雷公、伏魔雷公、吞鬼雷公。地雷十二为:纠善雷公、罚恶雷公、社令雷公、发稻雷公、四序雷公、却灾雷公、收毒雷公、扶危雷公、救病雷公、太升雷公、巡天雷公、察地雷公。人雷十二为:收瘟雷公、摄毒雷公、却祸雷公、除祸雷公、破祸雷公、破庙雷公、封山雷公、伏虎雷公、打虎雷公、灭尸雷公、破障雷公、管魄雷公、荡怪雷公。这三十六雷公掌三十六天曹刑律,严格遵照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的命令,代天实施刑罚,经称“雷司布令行至疾如风火,不可留停,降泽之处有矛,震雷之声有数,可旱即旱,可雨即雨,必奉帝令”。是经还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执掌五雷、十雷、三十六雷霆。五雷为: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十雷为:玉枢雷、神霄雷、大洞雷、仙都雷、北极雷、太乙雷、紫府雷、玉晨雷、太霄雷、太极雷。三十六雷为:玉枢雷、玉府雷、玉柱雷上清大洞雷、火轮雷、灌斗雷、风火雷、飞捷雷、北极雷、紫微璇枢雷、神霄雷、仙都雷、太乙轰天雷、紫府雷、铁甲 雷、邵阳雷、欻火雷、社令蛮雷、地祗鸣雷、三界雷、斩圹雷、大威雷、六波雷、青草雷、八卦雷、混元鹰犬雷、啸命风雷、火云雷、禹步大统摄雷、太极雷、剑火雷、外鉴雷、内鉴雷、神府天枢雷、大梵斗枢雷、玉晨雷。

至于九天应元雷声昔化天尊的来历,其说有三。其一为元始天尊九子玉 *** 王之说。如《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中即称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 *** 王,化生雷声昔化天尊,专制九霄三十六天,执掌雷霆之政,称“神雷真王”。此说还见于《道藏·九天应元雷声昔化天尊玉枢宝经》等书中。

其二为黄帝之说。如《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始开图》曰:“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以雷精起。”同上卷四《春秋台诚图》曰:“轩辕星,主雷雨之神。”《史记·正义》亦云:“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黄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历代神仙通鉴》说得更为详细:“(黄帝)封号为九天应元雷声昔化真王。所居神雷玉府,在碧霄梵气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王府五雷使院。真王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面,三十六神司之。凡行雷之时,真王亲击本部雷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也。雷公即入雷泽而为神者也。力牧敕为雷师皓翁。三十六雷,皆当时辅相有功之臣。

闻仲。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道教中雷部的更高天神。他“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他下辖是一个复杂结构的雷神组织。总部为神雷玉府,下设“三十六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各司,各分曹局”。九天雷公将军、八方云雷将军、五方蛮雷使者、雷部总兵使者都是九尊手下,诸司中有36名雷公,代天打雷,均照九尊命令。

从《易经》中我们可以知道,对于雷电,中国文化倡导的是“不惊”。但即使这样,对于古人来说,那闪电光亮,雷声轰鸣, 还是太可怕了。即使没有恐惧之情,敬畏之心也依然存在。

这种对雷电的敬畏集中表现为雷电崇拜。

雷电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自然崇拜是指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是以人格化的或神圣化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等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宗教的基本表现形态。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雷电崇拜就是把雷电作为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加以崇拜。

无论鬼神多么飘渺虚无,它们依然有其现实依据。动物神在各民族无论其形态有何不同,但牛神也不会是马的样子,鹰神也不会有兔子的模样。

雷神的形象,也跟“雷电”的特点有关联——阳刚。

(一)鬼神崇拜

要理解雷神,就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

在人类早期,生产力极其低下,远古先民对各种自然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日月星辰,山川大地、草木鸟兽等,在他们心中都有神奇的力量,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先民以其有限的认识能力,对万物进行了生动的神化,图腾、动物神、植物神的观念开始产生。同时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祖先崇拜,于是,各种丧葬礼仪的礼仪在这基础上逐渐产生。后来这种对自然、图腾、灵魂和祖先的崇拜逐渐融合,发展为祖先与天神合一的观点,在这基础上至高无上的天帝被创造了出来。

殷商时期,在以信仰天帝为中心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个天神系统,并出现了专门从事人神沟通的巫祝。巫以歌舞降神,以符咒逐鬼;祝以言辞愉悦鬼神,祭祀祈福。除此以外,巫祝也除灾治病、卜吉筮凶、画符念咒。殷商时期在对神层出不穷的纷繁祭祀中形成发展了一套完善的巫祝文化。屈原的《九歌》就是对巫祝文化中的祭祀的生动描写。

周代继殷商统治天下,鬼神崇拜更为系统,并形成了“天命观”的神学理论;周人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了天神、人鬼和地祗三个系统。属于天神的有天帝及日、月、星、斗、宿、风、云、雷、雨诸神;属于地祗的有社稷、山川、五岳、四渎诸神;属于人鬼的主要是各姓的祖先及崇拜的圣贤。《九歌》里,就有分别对天神、人鬼和地祗的祭祀描写。3

(二)雷神

如上,我们说过雷电崇拜集中表现为雷神崇拜。我们先了解在我们民族中,雷神的传说。

雷神,又称雷公、雷师,为司雷之神,属于自然神,中国远古时代就有对雷神的崇拜,视其为天意代言人,能鉴别善恶,区分良莠,代天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击杀有罪之人。

雷神的形象为 *** 相杂,半人半兽。现在的雷公造像一般为 *** 相杂的力士之容,面赤如猴子,吻突如喙,爪利如鹰,一手操斧,一手持凿,做欲击之状。

雷神的形象有多种,有龙蛇形、雷鸟形、雷兽形和人形等形象,就算是龙蛇形,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共同的特征就是强壮。

如《山海经》中描绘的雷神形象为:“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也。”4其《大荒东经》则曰:“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其声如雷。”5皆为半人半兽形。

东汉王充《论衡•雷虚》所记雷神形象有了变化,曰:

“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6

基本上已是拟人化了。

1、民间传说中的雷神

民间自古崇敬雷神,流传许多雷神故事,尤以唐宋为甚。

唐宋文人笔记中,多记大雷雨后,雷神、雷鬼从空而降,雷神霹打不孝子和不法商人,及雷神娶妇等故事,反映出人们对雷神既存敬畏心理,又寄托主持正义的愿望。在这些故事中,唐沈既济《雷民传》所记雷公育子事更引人注目,该传称:“昔(雷州民)陈氏因雷雨昼冥,庭中得大卵,覆之数月,卵破,有婴儿出焉。自后日有雷扣击户庭,入其室中,就于儿所,似若孵哺者。岁余,儿能食,乃不复至。遂以为己子。(陈)义即卵中儿也。”7

元代成书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本《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将上述故事略加改造增益,写成雷神陈文玉的故事。《搜神记》卷一曰:“旧记云:陈太建(569~582)初,(雷州)民陈氏者,因猎获一卵,围及尺余,携归家。忽一日,霹雳而开,生一子,有文在手,曰‘雷州’。后养成,名文玉,乡俗呼为雷种。后为本州刺史,殁而有灵,乡人庙祀之。阴雨则有电光吼声自庙而出。宋元累封王爵,庙号‘显震’,德佑(1275)中,更名‘威化’”8

据清《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九,“宋宁宗庆元三年加封雷州雷神为广佑王。庙在雷州英榜山。神宗熙宁九年,封威德王,孝宗乾道三年,加昭显,至是封广佑王。理宗淳佑十一年,再加普济,恭帝德佑元年,加威德英灵”。9

这里的雷神,并不算上什么大神,只是拥有神迹而已。甚至,在某些传说中,雷神是作为恶神的身份出现的。10

2、道教中的雷神——善恶之神

道教吸收民间的雷神信仰,并加以改造,建造了一个雷神系统,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雷部更高尊神,居住在神霄玉府,下统三十六员雷神天君,后世附会其为轩辕皇帝,执掌天、地、水、神、社五雷,为众生之父,万灵之师,操生死大权,专惩恶人;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尊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面,由三十六位雷神掌管;凡行雷之时,天尊亲自击本部雷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共同兴发雷声,与此相应,道教中有招请雷神的雷法,此法以符箓法术为用,降妖捉鬼,炼度亡魂,召神驱邪,兴云致雨。

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卷十二、十八等,已将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作为乞求雨雪的启请神灵,北宋后的雷法道士又以之为施行雷法的使役神。后者肇始于唐,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卷一《叶迂韶传》载,一次雷雨中,雷公被树枝所夹,不能脱身。后为叶迁韶所救出,雷公“愧谢之”,“以墨篆一卷与之曰:‘依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我兄弟五人,要闻雷声,但唤雷大、雷二,即相应。然雷五性刚躁,无危急之事,不可唤之。’自是行符致雨,咸有殊效”。11

北宋末兴起的神霄,清微诸派,以施行雷法为事。声称总管雷政之主神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师、雷公为其下属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即假托普化天尊之口,向雷师皓翁讲经说法,命对“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者,“即付五雷斩勘之司,先斩其神,后勘其形,……以至勘形震尸,使之崩裂”12云云。

旧时各地多有雷神庙,清末黄斐然《集说诠真》云:“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鹯,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民间传说还是在道教说法中,雷神的地位并不高。它只是听从于天帝甚至其他神明的一个代表自然界力量的神而已。

那么在以前呢?比如远古时期?

四、远古的更高之神

我们认为,在远古时期,雷神的地位是十分崇高的。它就是更高神。

在天帝观念产生之前,雷神的地位是很高的。这在农牧地区有着显著体现,在一些民族的观念里,雷神甚至就是更大的神。

“不信神,信雷神”、“天上雷公更大,地上母舅更大”、“除了雷公老子,谁也不怕”……这些民间俗语,也保存着古代先民对雷神敬畏之心。

后来,“天”、“上帝”的观念形成后,雷升神格开始降低,地位下降为从属神。雷神崇拜也逐渐衰落。

(一)远古的更高神

费尔巴哈说过这样一段话:

……甚至在开化民族中,更高的神明也是阻击激起人更大怖畏的自然现象之人格化者,就是迅雷疾电之神。有些民族除了“雷”一字之外,没有其他字眼来表示神。……连天才的希腊人也干脆地把更高之神叫做雷神。那个Thor或Donar,即雷神,在古代日耳曼人,至少北方日耳曼人,以及芬兰人和列多尼人中,也是最老的最尊的最受普遍崇拜的神。(费尔巴哈:《宗教本质演讲录》,林伊文译,商务印书馆1937,30页)

如他所说,雷神在古代人类观念中有着至高的地位。

在中国亦然。在天帝观念未形成之前,雷曾是更高神。

证据有二:

1、在早期,雷神的形象为龙或龙身人首,而在古代龙的地位是极高的。我们上文引用的《山海经》有“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也”一句。另,《淮南子·地形训》有“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这样的句子。《山海经》是保存中国古代甚至远古时代神话传说的重要典籍,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到中国人把他们最崇拜的动物“龙”的形象赋予雷神,说明雷神的地位也必定是极高的。而《淮南子》的辞句与《山海经》很相似,可能是参考了后者之后写的。但考虑到《淮南子》的成书时间,我们至少可以判定这种雷神为龙形的观念在汉代依然存在。

2、远古的一些人格神,被视为雷神之子或直接就被认为是雷神。伏羲之母华胥在于雷泽感雷神而生伏羲,黄帝之母见大电光绕北斗而产黄帝,故他们都被认为是雷神之子。而在其他的传说中,黄帝就是雷神。黄帝别名轩辕,轩辕就是雷神的名字。(注释:《太平御览》卷五有“轩辕,主雷雨之神”一语。)《艺文类聚》卷二引《河图帝纪通》,“黄帝以雷精起”。这些都说明了,在伏羲、黄帝时期,雷神才是更高神。

山鬼花钱,民间流传广泛,特别在清代时期流传最广。很多人都将其佩戴在 帽子、腰带上,既美观的形象,可以作为一种饰品,又可以满足驱鬼辟邪的心理。山鬼花钱还多被人家用在屋角、影壁之类的地方,作为镇宅之物 。

提起“山鬼”,就想起了一个传奇故事:

“从前,臧青山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住着一个青年叫阿良,他常常上山打柴卖钱补贴家用,孝顺仅有的母亲。

邻村有一个郎中的闺女叫阿玉,时常也到臧青山中采药。渐渐地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阿玉爱上了憨厚耿直的阿良。阿良怕阿玉嫌自家贫穷,一直没敢登门提亲。

有天,林员外托媒人去郎中家为二公子提亲。阿玉立马回绝了。郎中闻知阿玉喜欢上了一个穷小子,暴跳如雷,把女儿阿玉锁了起来,不让她出门。

阿良好几日上山砍柴不见阿玉,一打听才知道缘由,从此他更加努力地打柴,希望能够赚更多的钱来迎娶阿玉。

数月后的一天,黑夜降临。而阿良还在山上拼命的打柴,不会儿便下起了大雨。他只好背着打好的柴往家赶。半路上,阿良看到浑身湿透的阿玉跌跌撞撞跑了过来,他连忙上前问怎么回事。阿玉告诉阿良,她趁她爹不注意逃出了家门。而且告诉阿良,立马跟他一起远走天涯。

阿良叫阿玉先到山上一个茅草屋里躲躲,他回趟家后再上山找她。

阿良安顿好母亲,在返回山上途中发现路上有许多的脚印,顿生不详,他连忙找到了那个湿漉漉的茅草屋,没有见到阿玉,地上一些杂乱的脚印告诉他,阿玉可能真的被抓回去了。

第二天,噩耗传来,她爹果然派人上山抓人,但是阿玉并没有被抓回去,而是被迫跳下了山崖!山崖地势险恶,加上夜暗不明。派来的也没敢下山寻找。阿良闻讯后,顿时感到晴天霹雳,悲痛不已。他一个人沿着陡峭的崖壁,一路寻找着阿玉的遗体。

最后他在泥泞草丛中寻到了阿玉的一只鞋子,却始终没找到阿玉的遗体,他握着鞋子悲天悯地大喊苍天!悲情久久的回荡在山谷之中

从此,有村民说,傍晚时分,只要经过这个山,经常隐隐约约看到有一个人影站在茅屋口,浑身湿漉漉的。越传越邪乎,此后的村民黄昏之后,绝不敢登山。

星转斗移,阿良埋藏了去世的母亲去参军,表现出众,当上了将军。

一天,阿良带着家小和部下奉命去防守疆域,恰巧路过老家,而且还要跨过这个与他有着宿命之缘的臧青山。部队走到山脚下,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

这时,天也变黑了,于是阿良命令部队住宿一夜。

是夜,阿良在梦中,看到阿玉在茅草屋口用那幽怨的眼神望着他,说你忘记了曾经的约定,娶了另外的女人了,说她一直在等他,现在却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她说要他们全部的人陪她下去!

梦中惊醒的阿良,安顿好部队和家小,他独自一人带着水果和蜡、纸上山。在茅草屋里,在悬崖边上他呼唤着阿玉的名字。而且告诉她,他之前一直在找她。除了一只鞋,什么也没找到。他请阿玉放过其他无辜的人,现在如果能够见她一面,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顿时,大地山崩地裂整个臧青山都崩掉一大半,那个茅草屋被深深的掩埋到山底下去了。

冥冥中,这两个灵魂多年分离,终于相会了,这时阿玉的灵魂正拿着另一只自己的鞋子,微笑着走来,问阿良,这个决定你后悔吗?你知道吗?那天我摔下山以后,一只野狗把我叼到山洞里去了,还没等吃掉我,这时巨石轰隆隆地把这个洞口给堵住了。野狗拼命落荒而逃。

百感交集的阿良,泪珠滚落。两个灵魂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以上几枚山鬼花钱,有方穿圆形的,有圆穿圆形的,正面文字大体相同,右铸山鬼,左铸雷公,中间文字,均是雷霆万钧,杀鬼除邪,永葆贞洁之意,背面八卦图文,包浆自然,开门见山,清代熔铸。

201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