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那些娱乐项目?

游戏攻略0136

农村有那些娱乐项目?,第1张

农村有那些娱乐项目?
导读:1、秧歌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2、村戏村戏,指的是乡村演的草台戏,有鼓乐伴奏的舞台表演,乡下娱乐活动之一。3、乡间庙会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

1、秧歌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

2、村戏

村戏,指的是乡村演的草台戏,有鼓乐伴奏的舞台表演,乡下娱乐活动之一。

3、乡间庙会

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4、打扑克

在农村会进行打扑克来消遣,扑克是指用纸 *** 这种道具来玩的游戏,称为扑克游戏,如德州扑克。一副扑克 *** 有54张 *** ,其中52张是正 *** ,另2张是副 *** (大王和小王)。

5、打麻将

麻将,起源于中国,粤港澳及闽南地区俗称麻雀,由中国古人发明的博弈游戏,娱乐用具,用竹子、骨头或塑料制成的小长方块,上面刻有花纹或字样,北方麻将每副136张,南方麻将多八个花 *** ,分别是春夏秋冬,梅竹兰菊,共计144张。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 篇1

 活动来源:秧歌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舞蹈,是中国民间艺术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它具有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形式风貌,氛围欢快热烈,广泛流传于民间。红绸舞是秧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它欢快奔放、淳朴热情,能够很好地诠释人们在欢乐、丰收等重大场合中的喜悦心情。舞蹈选用的音乐是一首传统民间音乐,节奏活泼欢快,变化丰富,能带给人们欢快喜庆的情绪。本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红绸秧歌舞",欣赏、感受它的淳朴热情;参与、体会它的喜悦欢快;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丰富民族认知,激发幼儿对秧歌的喜爱之情。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活动感受舞起红绸扭秧歌的热闹气氛,在已有直观经验的基础上满足幼

 儿跃跃欲试的愿望,享受参与舞蹈的快乐。

 2.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感知红绸秧歌舞的表演形式与特点,丰富认知经验。 。

 3.技能目标:在乐曲的伴奏下自由欢快地舞起红绸,发展对乐曲的感知和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

 的能力。

 4.创造力培养目标:初步尝试模仿和创编舞蹈动作,发展创造力。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活动前欣赏几个“红绸秧歌”舞蹈作品,了解秧歌欢快奔放、淳朴热情的特点,丰

 富动作语汇。

 2.物质准备:丰收情景背景。

 3.环境准备:多媒体设备、成品舞《红绸秧歌》,录音机,幼儿用《红绸舞》音乐磁带两盘,教师用

 《红绸秧歌》音乐磁带一盘,大红绸子每人两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一)师生谈话,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二)欣赏秧歌舞蹈作品《红绸舞》,初步了解红绸秧歌舞的表演形式与特点,丰富幼儿动作语汇。

 师小结:“红绸舞"是我们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秧歌舞蹈,音乐热闹、欢快、喜庆。每年秋天庄稼

 丰收的时候,还有过大年、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时候,人们开心极了,就会聚集在一起手拿红绸子跳起红

 绸舞庆祝节日,表达自己快乐、激动的心情。

  二、展开

 (一)初步探索学习在身体下方、两侧、头上方舞动红绸的动作。

 1.鼓励幼儿模仿、探索上肢舞红绸的 *** 。

 2.邀请3名幼儿逐一展示动作,引导其他幼儿观察、学习。

 (引导幼儿重点学习红绸在身体下方、两侧、头上方舞动等动作)

 3.探索学习下肢基本步和上下肢配合练习。

 (1)师:“在挥舞红绸时,我们脚上还走什么样的步子这个套掌毳来参一爹攀澄幼儿园教育活动亲

 倒及评析动作叫踏步,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好吗” (教师哼唱乐曲,引导幼儿

 练习)

 (2)教师哼唱乐曲,引导幼儿由下肢动作自然过渡到上下肢配合练习动作。(如:做踏步挥舞红绸)

 师:“我们一起来做踏步,一二三四……红绸子前边甩,红绸子两边甩。"

 4.带领幼儿完整表演作品,发展幼儿动作的随乐性和协调性。

 (1)教师哼唱乐曲,带领幼儿完整做动作。(一遍)

 (2)带领幼儿随音乐完整做动作。(一遍)

 (二)继续尝试创编舞动红绸的其他动作。

 1.邀请3个具有代表性动作的幼儿展示舞动红绸的动作,带领大家模仿学习。(引导幼儿重点学习

 在体前舞∞字、在体侧自下而上划圆圈、在体前由外向里划圆圈等动作)

 2.探索学习下肢基本步和上下肢配合练习。

 (1)师:“在挥舞红绸时,我们脚上还可以走踏步,但是踏步的动作可以放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好吗放慢走,一、二、三、四……”

 (2)教师哼唱乐曲,引导幼儿由下肢动作自然过渡到上下肢配合练习动作。(如:做踏步在体前舞∞

 字等)

 3.带领幼儿完整表演作品,发展幼儿动作的随乐性和协调性。

 (1)教师播放乐曲,带领幼儿完整做动作。(一遍)

 (2)带领幼儿随音乐完整做动作。(一遍) ‘

 (三)鼓励幼儿随乐曲随机、自由表演红绸舞,体验自由创编舞蹈的乐趣。

  三、结束

 (一)小结活动过程。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秧歌——红绸舞,每位小朋友都自己编出了漂亮的舞红绸的动作,.

 真棒呀!”

 (二)教师表演自编红绸舞。

 师:“今天呀,老师也编了一个漂亮的红绸舞;小朋友想看吗’,

 (三)延伸活动

 师:“老师表演的红绸舞,小朋友喜欢吗让我们 *** 室继续跳舞好吗"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课前和导入部分的舞蹈欣赏使幼儿充分感知红绸秧歌舞的表演形式与特点,丰富动作语汇。随后运用启发谈话、鼓励表演、同伴模仿、整理提高等 *** 帮助幼儿调出以往欣赏积累的感知经验, 自由地进行创编表演。活动中幼儿充分体验到自我表现、自由创编舞蹈的愉悦和成就感,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目标。

 专家点评“红绸舞"欢快奔放、淳朴热情。本次活动作为中班教材,重点立足于引导幼儿“简单模仿和创编舞蹈动作"。因此,在经验准备中必然要通过提前欣赏几个相关舞蹈作品,感知它的音乐和动作特点,丰富动作语汇。教师在活动中创设出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幼儿感受舞起红绸扭秧歌的热闹气氛,在已有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跃跃欲试,享受参与秧歌舞蹈的快乐,体验创编过程的成功喜悦。活动的结构分三个版块:之一版块是通过谈话和幼儿表演,激发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引导幼儿欣赏一段红绸秧歌舞,再次让幼儿调出以往欣赏积累的感知经验,初步了解红绸秧歌舞的表演形式与特点,丰富幼儿动作语汇,为解决活动重点做准备。第二版块是引导幼儿尝试创编舞绸动作,解决活动重、难大红绸子舞起来蕊影悬琴鬻雾黪藿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点。在创编动作过程中,教师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幼儿探索尝试创编舞动红绸的动作。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舞蹈和乐曲的理解自由表演红绸舞,体验自我表现、自由创编舞蹈的乐趣。在第三版块.中,教师表演自编的红绸舞,将红绸秧歌舞欢快、奔放和淳朴、热情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将舞蹈活动的气氛推向 *** 。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了红绸秧歌舞的风格特点,丰富了动作语汇,,-达到对秧歌舞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2、告诉幼儿要做一个勤劳的人。

 3、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0个正方形格子、20个萝卜、2个呼啦圈和小白兔头饰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游戏

 冬天到了,为了过冬小白兔要找很多的食物储存在家里,如果它们怕冷不出去找吃的就会饿肚子。小朋友,你知道小白兔喜欢吃什么吗(萝卜)小白兔走路的时候是怎么走的?(跳着走),小白兔找萝卜很辛苦,要走很远的山路,又要过桥,又要钻山洞。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只勤劳的小白兔,到山的那一边去找萝卜,好吗?

 2、介绍游戏规则

 分为男女两组,让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戴上小白兔的头饰,一路用跳的方式去找萝卜,要经过小桥钻过山洞才能找到萝卜,然后回家。在规定的时间内哪组小朋友找的萝卜最多它们的冬天就过得最舒服。

 3、游戏开始,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4、游戏结束,总结游戏。

 告诉幼儿我们要做一个勤劳的人,这样才不会饿肚子。

  活动反思:

 幼儿对扮演小动物的角色很感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极力的投入到角色中去,通过游戏幼儿知道做人的简单道理,要学会做一个勤劳的人,幼儿玩得和快乐。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 篇3

 资源利用:草地、石阶

 参加对象;10个中班家庭。

 目标:练习连续跳跃,培养幼儿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

 准备:袋鼠袋

 玩法:

 一、活动身体。

 二、跳石阶:家长和孩子一起自由跳石阶。

 三、孩子和家长轮流套上袋鼠袋在草地上或在石阶上跳。

 四、游戏"小袋鼠救妈妈"。袋鼠妈妈生病在家,小袋鼠从规定的地方同时出发,跳回家,领着妈妈从家里再跳到医院。看哪一家庭最快。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认识游乐设施的安全使用方式

 享受玩游乐器材的乐趣

  活动准备:

 户外游乐器材

  活动过程:

 1、老师带着幼儿到户外的游乐器材绕一圈,并在每个游乐器材前停留一下,向幼儿说明玩游乐器材可能发生的危险,再指导幼儿正确的玩法。

 三轮车:

 (1)不用跑的帮小朋友推车。

 (2)要轮流玩,不抢着玩。

 滑梯:

 (1)不从滑口处爬上去。

 (2)不用头倒着溜滑梯。

 (3)在溜滑梯上不推挤碰撞。

 秋千:

 (1)不要荡太高。

 (2)不帮小朋友推秋千。

 (3)不站在秋千后面。

 2、接着请几位幼儿示范该游乐器材的正确玩法。

 3、问幼儿当很多人想玩同一个游乐器材时,该怎麽办?引导幼儿排队等待或先玩人较少的,比较不会浪费时间,再让幼儿在游乐区玩一番。

 4、回到教室,请幼儿分享游戏的项目及心情,最喜欢哪一样游乐器材,再与幼儿回顾刚刚玩游戏器材的安全事项,看看自己是否都做到了,给自己鼓鼓掌。

 活动评估:能遵守游乐器材的使用常规;能开心的玩游乐器材。

 活动结束后,让幼儿学习排队等待的常规。

 这个游戏教案可以在保证孩子的安全的基础上,让孩子学会排队,学会谦让,以及一些安全意识,比较值得学习。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初步掌握挖、掏、捧、抓等动作。

 2、通过“大带小”的合作形式,体验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用袋子装好的衣服、帽子等服饰饰品。

 2、各种动物胸饰每种2个。

 3、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朋友》

 在音乐声中,找到与自己相同动物胸饰的小朋友。

 二、游戏《找宝藏》

 1、老师讲解规则,幼儿找宝藏。

 要求:找到了宝藏,大班的孩子把宝藏给小班的孩子打扮起来。

 2、幼儿介绍自己找到的宝藏。

 3、幼儿找宝藏

 要求:找到了宝藏,小班的孩子把宝藏给大班的孩子打扮起来。

 三、游戏:《快乐的舞会》

 “我们今天打扮得那么漂亮,一起来开个舞会吧!”

 (编辑),中班游戏:沙堆里的宝藏(混龄班)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 篇6

 准备材料:

 1、有壳的花生、糖果、红枣若干粒(分别放在三个盘子里)。

 2、形式排列卡三张:纸制卡片,绘有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花生、糖果、红枣及表示排列方向的箭头。

 3、牙签若干

 直接目的:尝试用三种不同种类的食物按一定数量进行有规律地排列。

 间接目的:

 1、观察能力的培养

 2、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迁移能力的培养

 活动提示:

 1、将教具端放到卷毯上,请幼儿说出食物名称。

 2、出示形式卡之一张,请幼儿回答:“箭头表示什么?”(从箭尾到箭头表示一个方向。)

 3、形式卡上按“糖、花生、枣”的顺序连续重复排列三组,教师用牙签将形式图划分为三小节(牙签放在枣与糖之间)。

 4、请幼儿观察并引导幼儿讨论:

 他们被分成了几组?

 每组有哪三种食物?

 每组中谁在前?谁在后?谁在中间?

 三组排列完全相同吗?

 5、请幼儿跟着老师将形式排列卡的内容点读两遍,注意每读完一小节后要稍作停顿。鼓励幼儿记住图形排列规律。

 6、请幼儿将实物与图形从左往右对应,并按原有规律继续排列。

 7、排列完毕,老师与幼儿一起点读并确认排列结果,如发现错误要及时调整。

 8、分别出示第二张、第三张形式排列卡,引导幼儿独立完成操作。

 9、教具归位时要注意从左往右有秩序地整理,可一组一组地收。

 错误订正:

 1、形式排列卡及表示排列方向的箭头。

 2、教师的引导及帮助。

 延伸变化:

 1、学习将物体按组内数量递增的规律重复排列。

 2、学习将物体按组内数量递减的规律重复排列。

 3、学习将一个物体按数量递增、另一个物体按数量递减的规律同时排列。

 中班数学活动:藏起来的花瓣(找规律

 活动目标:

 1、体验在数学活动中找规律快乐。

 2、能认真观察物体的颜色排列规律,并按规律进行排列。

 3、学习用多种方式探索和寻找物体的排列规律。

 活动准备:

 1、按红、黄、黄规律穿成的花瓣项链,盒子,记录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1、出示ABAB直线型花瓣项链,引导幼儿观察项链的颜色排列规律。

 (1)请幼儿讨论花瓣颜色的排列顺序。

 (2)教师将幼儿的讲述内容用颜色标记做记录。

 2、出示ABB环形花瓣项链,感知环形项链的颜色排列规律。

 (1)出示ABB环形花瓣项链,引导幼儿观察其颜色排列规律。

 (2)教师根据幼儿讲述内容用颜色标记做记录。

 (3)教师引导幼儿沿相反方向观察项链颜色排列顺序,并记录排列规律。

 (4)让幼儿观察、比较不同方向花瓣排列的顺序。

 3、游戏:“猜一猜”。

 (1)将项链中的一部分藏在盒子里,请幼儿猜猜盒子里藏的是什么颜色的花瓣。

 (2)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再打开盒子,进行验证。

 (3)根据幼儿掌握情况,隐藏不同数量的花瓣再次进行游戏。

 4、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简单介绍操作内容、操作 *** 。

 (2)幼儿操作。

 之一、二组:画一画。

  *** :请幼儿从串珠卡片中抽出一张,根据卡片上的提示在白纸上画出一串项链。

 第三、四组:猜一猜。

 请幼儿猜一猜山洞和大树后面藏着什么样的动物和娃娃?

 5、活动评价。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观察、感知生活中一些物体上的花纹排列规律,如地垫、餐桌布、床单、衣服等,丰富幼儿有关排序的经验。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 篇7

 一、活动内容:

 角色游戏《超市、银行、幼儿园》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按意愿独立地确定游戏主题的能力,主题鲜明而稳定。

 2、让幼儿学会协商分配角色,与同伴积极交往,友好合作。

 三、活动准备:

 1、超市、银行、幼儿园等主题游戏玩具。

 2、让幼儿了解超市、银行的工作性质、内容。

 四、活动过程观察及调整:

 1、教师出示超市、银行、幼儿园等的主题游戏玩具,直接引入游戏。师说 “今天我们来玩角色游戏,这些玩具可以玩什么主题的游戏?”

 2、师幼一起回忆上次游戏

 情况,指出游戏中的不足,提醒幼儿在这次 游戏中改进。

 师:小朋友也发现了游戏时我们有些地方做得不够,这次游戏时我们更要改 正了,做个讲礼貌、爱护玩具的好孩子,好吗?

 3、幼儿自选主题,合作布置游戏场景。

 4、引导幼儿分配和协商角色,可用“自报公议”、“猜拳”的 *** 解决。

 刚开始幼儿还在争吵着当同一个角色,在老师的建议下,学习着用谦让、猜 拳的 *** 来解决问题。

 5、幼儿游戏,教师指导:启发幼儿各游戏主题串起来玩。

 6、结束游戏:

 (1)、组织幼儿独立地、有条理地归类摆放玩具和整理游戏场地。

 (2)、让幼儿自评各自玩的游戏情况。

 2 幼儿园中班游戏活动课教案-《穿衣服,系鞋带》

 游戏目标:

 1、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并教会小朋友穿衣服、鞋帽等技能,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2、培养幼儿做事要有始有终的习惯。

 游戏准备:

 1、由教师准备布娃娃一个,并准备适合娃娃穿的衣服、鞋帽;

 2、向家长说明本活动的目的,并争取家长长期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要求家长为孩子准备合适的衣服鞋帽,利用幼儿自带的衣服鞋帽布置表演场景;

 3、准备挂衣架和仪表镜,或利用教室墙壁镜;

 4、邀请家长观看孩子们穿拖衣服鞋帽的表演活动。

 游戏过程:

 1、帮娃娃穿脱衣服鞋帽引发幼儿自己动手穿脱的兴趣;

 2、让幼儿动手练习给娃娃穿脱衣服等,从而掌握一系列的技能和要领,同时满足幼儿亲身体验的心理需要;

 3、引导幼儿自己练习穿脱衣服,边学边练,学做结合;

 4、采用表演形式,比一比谁穿得整齐、摆放整齐。让幼儿在接受训练的过程中达到练习熟练,熟中求巧,形成习惯。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 篇8

  游戏目标: 练习对话主动表达并与成人交谈,学说完整句。

  游戏准备: 幼儿自制的 ***

  游戏过程:

 1、学习打 *** (集体教育)。

 (1)观察模仿教师打 *** 。"喂,您好!我是李老师,请您帮我找 ×××接 *** 好吗?" × ×× 接 *** (教师替代)。"您好!您是××× 吗?我是李老师,今天下班后您能来我家吗?":好的,欢迎您。"再见"。

 (2)教师给幼儿打 *** ,让幼儿学习如何接 *** 。

 "您好!我是 ×××"您有什么事吗?"幼儿在实践中学习一问一答的语言,练习使用简单句。

 (3)幼儿二人一组练习打 *** 。

 教师帮助幼儿学习一问一答的对话。练习主动与人交谈。主动发问,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2、游戏区内自由"打 *** "。

 幼儿园中班语言游戏:小动物进城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并会根据动物的主要特征编成谜语。

 2.能听懂并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激励幼儿积极动脑参与编迷猜谜活动。

 3.体验听说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动物成一幅,警察帽两顶,各种动物小放在幼儿椅子下。

 2、学会唱"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教师介绍进城 *** :想要进城必须将自己扮成小动物,守城人喜欢猜谜语,他看到别人要进城就会念一首儿歌"城门开开,城门关关,想要进来,让我猜猜。"等他念完后,进城的人必须将自己扮演的小动物编成谜语请他猜,如果你编的好,守城人就能猜出来,那么你就能被请进城,如果编得不好守城人猜不出,你就不能进城。明白了吗?提问:

 (1)门卫看到别人进城会念什么?(学儿歌)

 (2)小动物怎样才能进城?

 你们会编谜语吗?编谜时注意不能把答案说出来。(出示一动物图)教师引导幼儿集体编谜。"这是谁呀?如果你是小猫,那么你怎样编谜才能让别人猜出来呢?请你想一想,可以从小猫有什么本领、小猫的叫声、他喜欢吃什么来编。"

 在你的椅子下也有动物土,请你拿出来看一看你是什么动物,然后编一编,还可以编给后面的听课老师猜。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 篇9

  活动目的:

 1、通过分离、挖、塑造、经验回忆等活动,感知探索沙轻、细小、不溶于水及加水后容易塑造的特性。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引起幼儿对周围自然物的关注,培养幼儿爱护周围自然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玩沙工具一筐、水若干桶、纱布、吸管若干。

  活动指导:

 1、运用沙子宝宝的秘密这个话题引起幼儿活动的愿望。

 师:我们今天要和沙子宝宝交朋友。沙子宝宝呀,最喜欢和知道它秘密的小朋友玩。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找一找沙子宝宝的秘密吧。

 2、运用各种工具,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感官感知沙的特性。

 (1)用纱布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水桶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3、组织幼儿积极讨论玩沙活动中的发现。

 幼1:我发现沙子很细小、很轻。、

 幼2:我发现沙子很轻,不小心会飞到眼睛里。

 幼3:我发现沙子倒进水里时,沙子不会像奶粉一样化掉。

 小结:所以我们小朋友在玩沙的时候不要把沙子拿来扔,避免沙子飞到眼睛里。

 4、再次玩沙,引导幼儿用水把沙浇湿,观察沙子遇水后结块的变化。

 往沙箱中倒入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的区别,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

 小结:沙子可以和水一起玩,那么我们小朋友也可以利用水和沙子一起做游戏。

 5、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小组造型,体验干沙和湿沙的任意造型。

 幼儿自由分组玩沙,教师适当引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共同完成本次任务。

 6、评价幼儿的表现。

 你们今天表现都很棒,都找到了沙子宝宝的秘密。沙子宝宝说下次还想和你们做游戏呢!

 7、整理玩沙工具,洗手洗脚。

 请值日生帮忙整理好今天的玩沙工具,教师与保育员组织幼儿排队,并帮助幼儿有序地洗手和洗脚,最后回活动室。

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 *** ;教学案例描述的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1、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秧歌亦称“社火”,由原始的春祀秋报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成,和政秧歌自14世纪(明代)逐步成形以后,经17世纪的清代、20世纪初的民国近600年历史的演变发展,到21世纪初,仍保留着传统的特色和玩春牛、竹马、旱船等传统节目及庄稼会,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各秧歌队中所有角色均由男性扮演。

2、具有博大精深的包容性。其特色鲜明,人数众多,场面宏大,气势恢宏,花样繁多。除了主体多,还能容纳百戏,阵容庞大。适应性强,有规模宏大、节目内容丰富的大秧歌,也有小村庄组织形式单一的小秧歌。

3、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政秧歌因地域不同,形式上有了明显区别。之一,有地蹦子和高跷的区别,和政县的罗家集、马家堡两个乡镇部分山区地带,还保留着古老的地蹦子秧歌,其余乡镇为高跷秧歌。第二,有大鼓和小鼓的区别。和政秧歌中的大鼓数量较少,少则一面,多则八面或十面,小鼓数量多,一般有二十至四十面组成(但必须是双数),可变换队列队形,变换击法,表演形式多样,传统打法有:雪花盖顶、古树盘根、鹞子翻身、牡丹开花等。城关、三合、新庄和吊滩一带为大鼓秧歌,其余地方多为小鼓秧歌。

4、具有极强的宣传推广性。和政秧歌不仅是传统上的春祀秋报的敬神形式和群众文化活动,而且也对宣传 *** 的方针、政策,宣传和政、推介和政、展示和政风采、提升和政知名度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秧歌曲唱词的创新上,如《玩牛歌》:“三农政策放光芒,农民(的)生活有保障;千年奇迹免皇粮,百姓(的)心里暖洋洋;义务教育免杂费,贫困(的)学生上学堂;合作医疗真实惠,农民(的)身心保健康;与日俱进谋发展,富民(的)政策万代传!”

又如进场曲:“党 *** 下政策英明,分牛羊,划土地万民欢迎,尕鹦鸽声声叫各显神通,国有强,民有富,天下太平;前五角踏的是五谷丰登,中五角扭的是风调雨顺,鬼子哥,妖大嫂前后照应,打鼓匠打了个国泰民安。”

再如出场曲:“党委 *** 好领导,为民日夜操劳,知民心,遂民意,生活越过越好;将令正,作风高,践行 *** ,八荣辱,做对照,(人民)地位步步提高。”

5、具有固定的表演时间和线路。和政各地的秧歌在入冬后农闲时节由各村社德高望重和技术娴熟的“把式”倡导、组织,并进行排练。在正月初三以后陆续“出马”(外出表演),然后依照各自活动的范围进行演出,一般是按清代地方的会社组织和信奉地方神庙的范围,形成一条串乡表演的路线,称作“马路”,并逐步形成如下四个传统的秧歌会:正月十三秧歌会,凡城关镇麻藏以下及三合、陈家集、梁家寺、达浪、卜家庄及新庄乡北部等地秧歌队,都要在正月十三集中在和政县城会演,俗称“上十三”,正月十三秧歌会是有县内参加秧歌最多、规模更大的秧歌会。正月十六秧歌会,罗家集、马家堡一带的秧歌队,在正月十六集中于罗家集茨洼河会演。正月十七秧歌会,买家集镇、新营乡、新庄乡南部以及城关镇麻藏一带的秧歌队,在正月十七集中于买家集镇大族村盘那寺中降香会演。历史上陈家集、梁家寺乡的秧歌队,也有正月十七日上赵家寺(属东乡县百和乡)集中会演的传统,今已废止。石咀社火——庄稼会,买家集镇石咀村群众在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迎“喜神”的活动叫庄稼会,其主旨是迎喜神。它不同于其他各地的秧歌,一般有20多人进行表演,内容多以“祈福禳灾”为主,是和政县唯一保存下来的、更具传统的社火。每个秧歌队根据各自的马路结束演出叫“歇马”、“谢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倾听理解并排列歌词的图标,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的记住歌词。

 2、培养幼儿与同伴交流、合作的集体观。

 3、发展幼儿大胆的表达能力和创编能力。

 活动准备:幼儿操作卡片四组,教具一组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自由发言

 1、孩子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你知道什么叫梦想?

 2、梦想就是好想好想做的事情,现在你好想做的是什么呢

 二、老师范唱,幼儿认真倾听

 1、老师的梦想都在歌曲里,我有几个梦想?

 2、再听一遍,我的梦想都是什么?

 3、出示操作板:请小朋友听着歌曲把老师的梦想找出来放在操作板上,四个小朋友一组,

 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看谁的小组更先成功。

 4、看着自己排好的操作板,一起唱一唱歌曲。

 三、创编歌词,述说梦想

 1、老师的梦想在歌曲里了,我们把自己的梦想也唱到歌里去。

 2、选择自己的梦想,一起唱一唱。

 3、你最喜欢歌曲的那句话,唱给大家听听。

 活动延伸

 把操作板放区角活动中,孩子自己绘画自己的梦想,唱唱自己的梦想。

篇二

 活动来源:

 秧歌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舞蹈,是中国民间艺术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它具有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形式风貌,氛围欢快热烈,广泛流传于民间。红绸舞是秧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它欢快奔放、淳朴热情,能够很好地诠释人们在欢乐、丰收等重大场合中的喜悦心情。舞蹈选用的音乐是一首传统民间音乐,节奏活泼欢快,变化丰富,能带给人们欢快喜庆的情绪。本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红绸秧歌舞",欣赏、感受它的淳朴热情;参与、体会它的喜悦欢快;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丰富民族认知,激发幼儿对秧歌的喜爱之情。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活动感受舞起红绸扭秧歌的热闹气氛,在已有直观经验的基础上满足幼儿跃跃欲试的愿望,享受参与舞蹈的快乐。

 2、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感知红绸秧歌舞的表演形式与特点,丰富认知经验。

 3、技能目标:在乐曲的伴奏下自由欢快地舞起红绸,发展对乐曲的感知和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4、创造力培养目标:初步尝试模仿和创编舞蹈动作,发展创造力。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活动前欣赏几个“红绸秧歌”舞蹈作品,了解秧歌欢快奔放、淳朴热情的特点,丰富动作语汇。

 2、物质准备:丰收情景背景。

 3、环境准备:多媒体设备、成品舞《红绸秧歌》,录音机,幼儿用《红绸舞》音乐磁带两盘,教师用《红绸秧歌》音乐磁带一盘,大红绸子每人两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一)师生谈话,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二)欣赏秧歌舞蹈作品《红绸舞》,初步了解红绸秧歌舞的表演形式与特点,丰富幼儿动作语汇。

 师小结:“红绸舞"是我们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秧歌舞蹈,音乐热闹、欢快、喜庆。每年秋天庄稼丰收的时候,还有过大年、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时候,人们开心极了,就会聚集在一起手拿红绸子跳起红绸舞庆祝节日,表达自己快乐、激动的心情。

 二、展开

 (一)初步探索学习在身体下方、两侧、头上方舞动红绸的动作。

 1、鼓励幼儿模仿、探索上肢舞红绸的 *** 。

 2、邀请3名幼儿逐一展示动作,引导其他幼儿观察、学习。

 (引导幼儿重点学习红绸在身体下方、两侧、头上方舞动等动作)

 3、探索学习下肢基本步和上下肢配合练习。

 (1)师:“在挥舞红绸时,我们脚上还走什么样的步子这个套掌毳来参一爹攀澄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动作叫踏步,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好吗”(教师哼唱乐曲,引导幼儿练习)

 (2)教师哼唱乐曲,引导幼儿由下肢动作自然过渡到上下肢配合练习动作。(如:做踏步挥舞红绸)

 师:“我们一起来做踏步,一二三四……红绸子前边甩,红绸子两边甩。”

 4、带领幼儿完整表演作品,发展幼儿动作的随乐性和协调性。

 (1)教师哼唱乐曲,带领幼儿完整做动作。(一遍)

 (2)带领幼儿随音乐完整做动作。(一遍)

 (二)继续尝试创编舞动红绸的其他动作。

 1、邀请3个具有代表性动作的幼儿展示舞动红绸的动作,带领大家模仿学习。(引导幼儿重点学习在体前舞∞字、在体侧自下而上划圆圈、在体前由外向里划圆圈等动作)

 2、探索学习下肢基本步和上下肢配合练习。

 (1)师:“在挥舞红绸时,我们脚上还可以走踏步,但是踏步的动作可以放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好吗放慢走,一、二、三、四……”

 (2)教师哼唱乐曲,引导幼儿由下肢动作自然过渡到上下肢配合练习动作。(如:做踏步在体前舞∞字等)

 3、带领幼儿完整表演作品,发展幼儿动作的随乐性和协调性。

 (1)教师播放乐曲,带领幼儿完整做动作。(一遍)

 (2)带领幼儿随音乐完整做动作。(一遍)

 (三)鼓励幼儿随乐曲随机、自由表演红绸舞,体验自由创编舞蹈的乐趣。

 三、结束

 (一)小结活动过程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秧歌——红绸舞,每位小朋友都自己编出了漂亮的舞红绸的动作,真棒呀!”。

 (二)教师表演自编红绸舞

 师:“今天呀,老师也编了一个漂亮的红绸舞;小朋友想看吗”。

 (三)延伸活动

 师:“老师表演的红绸舞,小朋友喜欢吗让我们 *** 室继续跳舞好吗"

篇三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尝试用问答、自念的 *** 来演唱。

 2、学会看标记结伴游戏,感受与同伴结伴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花灯、蜡烛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歌表演,体验歌曲的情绪。

 1、欣赏教师的歌表演《玩灯喽》。

 2、了解歌曲名称,交流欣赏后的感受。

 3、尝试用手轻轻地随乐拍打节奏。

 二、学习歌曲,尝试用问答、自念的 *** 来演唱。

 1、复习儿歌《玩灯喽》。

 2、词曲匹配,学唱歌曲。

 3、尝试用和歌曲情绪匹配的动作和表情表现歌曲。

 4、用问答、自念的 *** 演唱歌曲。

 三、看标记结伴游戏,感受与同伴结伴表演的快乐。

 1、听音乐,自由结伴,有表情地表演。

 2、根据花灯与蜡烛的颜色结伴表演。

适合扭秧歌的歌曲有:拥军秧歌、开门红、月牙五更、大东北扭起大秧歌、大姑娘美大姑娘浪、解放区的天、好运来、好日子、辣妹子、刮地风等。

1拥军秧歌:也称拥军花鼓或拥护八路军,是一首陕北民歌。该歌曲表达了陕北人民对八路军和朱总司令的拥护和爱戴。表达了对对八路军以及朱德总司令发起的南泥湾等大生产运动的赞颂。

2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具有浓郁东北二人转风格的优秀创作歌曲,大约产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流行歌坛“西北风”盛行之时。 由马金平作词、杨柏森作曲、孙莲梦演唱。

这首著名的“东北风”歌曲,以其热烈、泼辣、欢快的特点,一经流传,迅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多情而胆大的东北热辣妹子,与情郎相约青纱帐。

早到的情郎却与她玩起了迷藏,害得辣妹子手拨青纱帐而东瞅西望,也不知情郎在那个疙瘩藏,微风吹起的热浪使急切的心情更加慌张与忙乱。

扭头一看,原来情郎正在向她傻乎乎地张望,这让辣妹子又好气又好笑,恐怕要扭着情郎的耳朵嗔怒一番才罢休吧。

歌曲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生活细节,把男欢女爱的情景写得生动而又俏皮,让人忍俊不禁,东北妹子的那种豪爽、率真、活泼的性格特点,跃然眼前,真是有一种“喜剧”效果。

3好运来:《好运来》是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祖海演唱的歌曲,收录于祖海2004年1月17日发行的《好运来》专辑中。

1998年,宋祖英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了《好日子》,反响良好,但在这之后,鲜有类似作品产生。鉴于此,《好日子》词作者车行与《常回家看看》曲作者戚建波创作出了该曲。祖海在拿到歌曲后,先后做了三版编曲。

之一版过于民族风,祖海感觉状态不是很对,于是做出了第二版,但她又觉得第二版过于摇滚,便找张宏光为该曲编曲,最终做出了第三版即最终版本。

4好日子是由车行作词、李昕作曲,歌手宋祖英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于宋祖英1998年1月8日发行的专辑好日子。199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宋祖英演唱了这首歌曲,该歌曲获得当年第五届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金奖。

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了十几年,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带来的更大好处就是收入越来越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在这样的背景下,车行、李昕为宋祖英打造了这首描绘过上好日子的人们喜悦心情的歌曲。

5辣妹子是宋祖英演唱的歌曲,由余志迪作词,徐沛东作曲,收录于音乐专辑好日子。2019年,该曲获得“唱响70年﹒我喜爱的湖南金曲”评选活动金曲奖。

1989年春天,佘致迪到岳阳临湘参加湖南省音协创作笔会。当时的天气,让他想起四川、江西、湖南的共同特点,雨多、雾浓、湿气重,人们千百年来爱吃辣椒,便提笔写下《辣妹子》的歌词。

随后,徐沛东根据歌词内容,为该曲谱曲。宋祖英之一次看到该曲,不知如何开口演唱。于是,在录音棚里,徐沛东一而再、再而三的开导宋祖英,两个人一起琢磨该曲。

最后,徐沛东想出办法,让宋祖英在录制时,开动想象,把歌词当做烫嘴的辣椒,最终才录唱完成该曲。

扩展资料: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之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

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陕北地区“闹秧歌”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北宋已有陕北秧歌舞,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

参考资料:

-好日子

-扭秧歌

-秧歌

-拥军秧歌

-好运来

-辣妹子

-大姑娘美大姑娘浪

“秧歌”曲调于明万历年间传入繁峙的奋地和白马石一代(今属应县),当时只是一种在街头跑摊子演唱的广场艺术,群众称之为“玩艺儿”,又依地名称称其为“奋地秧歌”。清代道光年间,民间艺人张信,张代把各地流行的秧歌曲调,器乐曲 *** 收集起来加以改进,并吸取了其他剧种的唱腔融合于“秧歌”之中,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剧目将其搬上舞台演出,张信率先设坊教戏,把秧歌由地摊搬上舞台。道光、咸丰之时渐趋成熟。张代领班聚艺,排演《安瓜》、《借冠子》等小戏,及《杀惜》、《刘唐下书》、《九件衣》、《汗衫记》等大戏。清末民初,是繁峙秧歌兴盛时期,形成与北路梆子争雄的局面。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流传至今。1956年10月1日,繁峙县 *** 把流散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正式成立了繁峙秧歌剧团,排演《花亭),参加了山西省第二次戏曲观摩演出,获集体表演奖。张润来、孟智秀、孙春梅、武玉梅等风靡一时。。

秧歌戏的表演多在行进中或在广场,秧歌队行进在一个较宽敞的广场时,原地围起一个“场子”,围好后,有的秧歌队会在场子中间由两三个演员表演一些具有简单情节、诙谐幽默的小段子,久之“秧歌戏”诞生了。

秧歌戏形式比较灵活、自由,长于表现现实生活。尽管是山野村戏,在角色行当、动作表演、剧情结构、人物性格、语言特色方面,却并不逊色。秧歌戏的角色行当和京剧类似,分为生、旦、净、末、丑,生下又分老生、小生、武生等,旦下又分老旦、小旦、武旦等,行当周全。人物的服饰、行头、脸谱也与京剧大致相同,个别角色如徐延昭、包拯的脸谱则在细节上略有分别。

秧歌成戏后继承了小而短的传统。小是指角色小、演员少。小生、小旦,最多再加个小丑即可成一段戏,因此多被人称作“三小戏”。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须生、花脸、青衣“三大门”。短是戏短,秧歌戏没有成本连台的“大戏”,多是反映日常生活、家长里短的生活“小戏”。其音乐唱腔吸收了梆子腔的特点,形成曲 *** 体与板腔体兼容的体制,表演也有了较大的丰富和提高。

秧歌戏还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如演的多是当时的“现代戏”,演出服装、道具简单,机动灵活,唱腔是地方小调,道白用地方方言,语言风趣幽默、贴近生活等。 秧歌戏历史悠久绵长,唱腔雄浑厚重,本地的方音俚语和生活习俗的融入使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明清俗曲和地方曲调、语言融合的风格代表。秧歌戏是声腔式戏曲,其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之说,此非确数,极言其多,主要有:水胡、娃娃、头行板子、哭糜子、还魂片子、大清阳子、二清阳子、甩炮、秃爪龙、桂枝香、山坡羊、莲花落、二板起腔等等。

秧歌戏里唱得最多的两种调子是“水胡”腔和“娃娃”腔,分为男水胡、女水胡和男娃娃、女娃娃。同样分为男女腔调的还有头行板子、哭糜子和还魂片子,各分男女,韵律有所不同。有些调式因为通常男腔唱的多,女腔就慢慢被忘记了,如大清阳子、二清阳子、甩炮、秃爪龙、桂枝香、山坡羊,多为男唱;通常为女唱的有莲花落和二板起腔。这些调式的特点和作用各不相同,例如二板起腔只有一句,用于一段唱词的开头,起引入、过渡的作用;而哭糜子调多用于唱悲腔时,还魂片子多用于人物临死之前的独白。

各地的秧歌戏多以兴起或流行的地区命名,这些秧歌有的以唱民歌小曲为主,如祁太秧歌、韩城秧歌、陕北秧歌;有的民歌组合与板式变化相结合,如朔县秧歌、繁峙秧歌、蔚县秧歌,其主要唱腔和板式多来自梆子腔,板式有头性(慢板)、二性、三性、介板、散板及滚白等,其中的民歌小曲统称“训调”,包括“四平训”、“苦相思训”、“高字训”、“下山训”、“跌落金钱训”、”推门训“等,演唱时采用板胡、笛子、三弦等伴奏,俗称“梆扭子”;有的属于板式变化,如定县秧歌、隆尧秧歌,唱腔板式分慢板、二性(二六)、快板、散板、导板等,演唱时用板鼓或梆击节,大都不用管弦,只用锣鼓伴奏,因此又叫“干板秧歌”。

秧歌成戏后唱腔逐渐朝着“戏曲化”的方向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秧歌戏的唱腔体式已有四种。

一是保留早期秧歌民歌小调形态。唱腔仍是以民歌小调为主,演出小戏一剧一曲,剧名即曲名。这种秧歌戏虽然保留了民歌小调的形态,但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吸收了较多的“曲子”(主要是“明清俗曲”)和其他地域流行的唱调,曲调逐渐丰富。这类秧歌戏以晋中秧歌为代表。

二是将传统的秧歌小调简单化,成为以上、下两句无限反复的唱腔。唱腔只有一种或两三种,以唱词的字数作为唱腔的基本结构和唱调。这类秧歌戏有泽州秧歌、平腔秧歌和汾孝秧歌。

三是以传统的一首或几首秧歌小调为基本曲调,将唱腔的曲调板式化。虽然唱腔是以“板式”称谓的,但唱腔中仍保留着“四句秧歌”唱调的基因。这类秧歌戏以晋东南的襄武秧歌为代表。

四是虽然尚保留有传统一剧一曲的曲调,但在发展中不仅使自己的曲 *** 体唱腔板式化,而且把梆子戏中各种板类的板式完整地吸收进来,与原有的曲调同用于一剧中。这类秧歌戏以晋北大秧歌为代表(包括朔州大秧歌、繁峙秧歌、广灵秧歌)。

秧歌戏的乐队早期都是以打击乐器为主,在不断的发展中,各地秧歌戏才逐渐有了管弦乐器的伴奏,使用乐器大多是当地梆子戏、其他戏或民间乐队常用的乐器。

早期秧歌的表演形式有“唱”“扮”和“演”。正是由于秧歌的多样的表演形式,才使得秧歌成为“歌”、成为“舞”、成为“戏”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 隆尧秧歌戏是由古代当地劳动人民在插秧、收获、劳作时的稻歌发展变化而来的。隆尧秧歌诞生于明末清初,形成组班登台巡演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根据表演特点和地域的不同,隆尧秧歌又分为南北中三路。隆尧秧歌的主要特点,一是表演舞台性,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完善,不同于民艺舞蹈扭秧歌。二是地域乡土性,表演风格饱含乡土气息。三是剧目丰富,据统计达二百余出。四是语言通俗,唱词道白朴实生动,口语民风浓,唱腔简单明快。五是伴奏简易,徒歌干唱,前期只有武场,以鼓锣镲梆为主,没有文场,后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场乐器。

隆尧秧歌唱腔古朴,无丝竹相配。研究、发掘隆尧秧歌对于研究河北乃至中国戏曲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隆尧秧歌孕育、产生于农田劳作的稻歌,它不是其他任何剧种的编译、分支或从属,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自己的独特位置。

隆尧秧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传统剧目。这些项目中既有隆尧秧歌的本戏, 也有其他的剧目。隆尧秧歌老艺人多无文化,所以它的本戏多无剧本,皆为师傅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已知的传统剧目加上建国以后创作的现代戏,共计200余出。隆尧秧歌鼎盛时期,曾有200多个团,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但随着部分老艺人的离世,或部分已年高龄迈,无法登台演出。青年演员因戏曲不景气另谋高就,只有个别老艺人偶尔组班演出一些小戏或折子戏。隆尧秧歌演员队伍日益老化,观众群体非常窄小,发展已陷入低谷,急需抢救保护。 定州秧歌戏又名定县大秧歌,是流行在华北平原中西部的一个古老戏曲剧种,因发源地在定州而得名。据传其源头是一种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

定州秧歌在语言、唱腔、调式、剧目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色。戏文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有大量方言俚语,生活气息浓厚;男女唱腔均以宫调式为主,演唱是用本嗓、真嗓大喊的演唱 *** 。传统演唱没有文乐伴奏,没固定调门,演员随意起调,加上管弦乐伴奏后,调值为D调。唱腔中大量运用衬字虚词。旋律以下行旋律较多,但唱法中不乏诙谐俏皮;节奏以一板一眼为主,传统板式达28种之多,仍旧保留了全用打击乐伴奏(即大锣腔)的形式;定州秧歌剧目丰富,涉域广泛,包括爱情类、节孝类、公案类、滑稽类等。

定州秧歌的唱腔独特,传统剧目保留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成为研究中国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的之一手材料。

定州秧歌戏开始只是在田里唱,后来在地头搭台唱;开始只是唱小曲,后来编成了秧歌剧。

定州秧歌编成唱本始于清朝中期,当时受其它剧种影响,一些民间艺人开始穿上简单的服装扮演人物。1926年后秧歌艺人大批崛起,定州秧歌风靡一时。1952年,定县秧歌剧团成立,1959年剧团达到鼎盛时期。

几度繁盛之后,定州秧歌逐渐走向低谷。1988年,定州秧歌剧团撤消,演员开始转入民间活动,三五成群搭伴演出。虽然秧歌在农村还拥有一批新老戏迷,但由于剧团人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其演出无论是规模、场次还是演出质量,都已远远赶不上从前。一些老艺人相继谢世,许多剧目失传。

为了抢救这一古老剧种,定州市成立了定州秧歌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了保护规划,并且成功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对抢救和保护定州秧歌来说,是一良好的契机。 朔州秧歌戏是融武术、舞蹈、戏曲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流行于朔州市及周边内蒙古南部的集宁、呼市、包头及河套一带,另河北张家口及陕西靠近山西的市县也有存在。早期为广场、街头的秧歌舞队表演的朔州秧歌历史悠久,在宋代加入了武术成分,清代后期又加入故事内容,后来以舞蹈和戏曲两种艺术形式活动于民间。

以舞蹈为主的秧歌称为“踢鼓子秧歌”,主要是在节庆和贺生日、祝寿、拜女婿、应邀还愿等民俗事象中表演。以演戏为主的秧歌称为“大秧歌”。大秧歌唱腔集中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借鉴了其他戏曲的唱腔结构和曲调,形成了独特的板腔与曲 *** 的“综合体”。剧目以道教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

朔州秧歌长期在当地流行,并演变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为研究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流传以及演变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朔州秧歌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分散四处的艺人自愿组合,集中起来走村串镇演出,朔州大秧歌进入了昌盛时期,剧目除演传统的出、会、 本戏以外,还演出移植剧目。1953年国家委派有关人员协助选拔技艺较高的艺人,组织起 朔县新乐剧团,成为大秧歌之一个有组织的演出团体。1956年,剧团正式改名为朔县大秧歌剧团,招收了之一批女演员,行当再次扩大。1966年剧团被迫停演,第二年解散,艺人返乡,一直到1970年剧团恢复,艺人们再次回团,并招收了第三批学员,并在全县成立了21个业余秧歌剧团。“文革”结束后,戏曲获得新生,1977年历史剧重返舞台,1979年文化部艺术研究院为朔州大秧歌传统戏《泥窑》录像。20世纪80年代,朔州大秧歌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朔州大秧歌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面临严重的生存问题。

由于创编人员匮乏、优秀演员流失、没有固定的排练场所、经费严重短缺等原因,大秧歌剧团只能参加一些公益演出或社会活动,面临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 繁峙秧歌戏流行于繁峙县及周边地域。

“秧歌”曲调于明万历年间传入繁峙的奋地和白马石一带(今属应县),当时只是一种在街头跑摊子演唱的广场艺术,群众称之为“玩艺儿”,又依地名称其为“奋地秧歌”。清代道光年间,民间艺人张信、张代把各地流行的秧歌曲调、器乐曲 *** 收集起来加以改进,并吸取了其他剧种的唱腔融合于“秧歌”之中,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剧目将其搬上舞台演出。

繁峙秧歌戏的剧目有86个,经常上演的七十多个,其中有早期的民间小戏,又有逐渐发展的连本大戏。繁峙秧歌唱腔结构由板腔体和曲 *** 体混合组成,其中板腔体的基本板式有10种,曲 *** 体的“训调”有17种,另外还有若干个小调,器乐曲 *** 75个。

繁峙秧歌戏是由民间舞蹈演变成为戏曲的,它的唱腔融汇了多种类型戏曲唱腔的形式,为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1956年,繁峙县 *** 曾把流散的艺人组织起来,正式成立了繁峙秧歌剧团。剧团成立后,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演员,并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

2006年,繁峙秧歌就国务院公布列为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繁峙秧歌的专业班社和业余班社逐渐恢复活跃起来,传统剧目等又出现在舞台上。 华州秧歌全称为华州秧歌戏,又称布衣戏,以华县赤水镇的蒋家村、郭村、南北会头坊村、东阳乡的江村和高塘镇的秧歌最为有名。

华州秧歌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关资料记载:它起源于汉代的“傩舞”,由宋代“村田乐”演化而来,兴盛于清道光、光绪年间。1957年被定名为“渭华秧歌”,《华县志》中称之为“华州秧歌”。

20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华州秧歌盛行一时,多次参加省市文艺表演,获得广泛赞誉。经过“文革”时期的短暂停顿后,华州秧歌在20世纪70年代又焕发出勃勃生机,1975年曾参加全省的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1982年在“渭南地区民间文学普查汇报会上”,《卖杂货》、《办年货》、《石榴娃烧火》、《小喜接妹》等剧目,受到好评。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华州秧歌戏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繁荣与活力。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市场逐年处于滑坡状态,演出人才匮乏短缺,剧本创新停滞不前,使得华州秧歌戏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2004年以后,华县 *** 用于普查、调研、挖掘、整理华州秧歌戏资料,支持省民间文学艺术家、剧作家搜集、挖掘、整理华州秧歌戏小戏,印刷出版《渭华秧歌》一书。华县文体局聘请有关专家,对华州秧歌戏进行考察、论证,挖掘其价值,并抢救性地排演了华州秧歌戏中的30多个经典小戏。2006年至2007年又组织专人对华州秧歌戏再次进行普查、搜集、整理,形成了文字、音像资料;对艺人进行了录音、录像,建立了华州秧歌戏艺术档案。并将华州秧歌申报为省、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华州秧歌也在师徒传承的同时,逐渐走上专业团体演出的程式。 在平山县西部山区的许多村落,每逢农闲一直流传着唱秧歌戏的民风,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而平山县一带的秧歌戏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所以称为平山西调秧歌戏。

据《平山县志》记载,1853年(咸丰三年)秧歌即风靡乡里,常因唱秧歌而耽误农事。因而官方颁布禁令。石家庄以东为东路秧歌,石家庄以西为西调秧歌,因所在地区方言不同,所唱秧歌腔调有别,因而有东西之分。

平山为西调秧歌,又称大秧歌,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只有武场乐器、鼓、锣、旋子、镲。它以“七唱八打九不闲,小袄套大衫,外加一坎肩,一唱门对门,二唱打地摊,行头自己做,人称包袱班”的演出形式。

每逢年节,庙会有群众自发组成团体演出,几乎没有文人参加,因此全部为口传心授,一代一代传授下来。和京剧相比,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唯独没有末。

所演剧目,都是些民间琐事,传说故事,家长里短,打老婆训孩子的轶闻趣事。

平山西调秧歌的唱腔委婉动听,以多变的上下句词调和长短点的打击乐伴奏形式,形成了通俗简练,易唱易懂,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

清朝末年,在艺人崔天宝的口口相传下,出现了秧歌传人李同祥(艺名“抓心旦”)等人,并形成了几大流派。其中“同祥派”影响更大。1926年(民国15年)时,西调秧歌在平山县仍相当普遍,几乎村村都有秧歌戏。解放后,西调秧歌有所创新和发展,改编加工了一些朝代戏,在腔调和音乐方面进行的改革,尝试改变秧歌不带弦的传统,开拓了秧歌卦弦先例。后来,在平山县古月镇刘家沟村、白龙池村还流传手抄西调秧歌剧本30余个,这两个村还有演出活动。但总体上处于传人少,难发展,亟需保护的状态。 苇子水秧歌戏是门头沟区较为古老的民间戏曲剧种,它是由秧歌与其他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结合而形成的。秧歌戏起源于明代嘉庆年间前后。

苇子水秧歌戏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主要由有单皮鼓、檀板等,整场戏只用锣鼓、不用丝竹;演出时打一阵“家伙”,唱一段戏文;伴奏铿锵有力、节拍鲜明,唱腔苍劲豪放,高亢激昂。另据考证,秧歌戏很像明清时期盛行的高腔戏(以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只用打击乐伴奏,音调高亢,富朗诵意味的特点),而苇子水村的秧歌戏的唱腔及伴奏均有明代高腔戏的特色,主要唱腔为“摔锣腔”、“大秧歌调”等,有些近似湖南花鼓调音韵。剧目有《赵云截江》、《张飞赶船》等。

苇子水村秧歌戏具有浓郁地方民间戏特色,其剧目内容保留完整,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对于研究京西民间戏曲有一定历史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历史上京西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商贸往来提供了历史资料。此外,苇子水的秧歌戏还丰富了当地人民的业余生活,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戏种。

虽然苇子水秧歌戏在国家、 *** 的帮扶下,演出队伍的道具、服装、乐器等已得到更新,但由于老艺人年事已高,演出队伍同样存在着后继乏人的困境,迫切需要培养新的传承人。 祁太秧歌是源于山西太谷的一种民间小戏,也称太谷秧歌、晋中秧歌。最初起源于农业劳动,是农村耕作者伴随农事活动而传唱的一种民间小调, 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时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传唱的民间小调逐渐把动作、舞蹈、武术、技艺融入其中。发展成为可表演欣赏的“地秧歌”和“过街秧歌”;后又借鉴了外地民间艺术的精华,由街头演唱逐渐发展成为拥有388个剧目的地方小戏。

祁太秧歌是集音乐、舞蹈、唱、念(道白)、做(表演)、打(武秧歌)于一体,并以唱为主的综合艺术。或一剧一曲,或一剧多曲,曲调优美动听,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主要反映祁县、太谷县及晋中农民的劳动、爱情等农村生活,情节简单,唱词多为排比句式,舞蹈动作活泼多样。表演质朴、简约、粗犷,很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祁县共有业余秧歌剧团71个,艺人2000余人。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秧歌,精华与糟粕并存。在表演上既有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艺术,也有摄取的生活中丑恶*秽的渣滓。

1951年11月,由祁县文化馆主办,建立了“祁太秧歌研改社”,在演出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推陈出新”的工作。从而,剔除了不健康的东西,整理改编了一批传统秧歌剧目,移植上演了《挑女婿》、《送嫁妆》等现代戏,《并在声腔、音乐方面,加强了节奏性,丰富了锣鼓点。有的剧目,还配以弦乐伴奏。从此,祁太秧歌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由于受多元文化娱乐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祁太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生存发展面临濒危的状况。为了使祁太秧歌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2006年根据有关部门的推荐,祁太秧歌已经正式被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襄武秧歌是一种流传于以山西省襄垣、武乡为中心以及晋中的榆社、左权、和顺等地的戏曲形式,初为襄垣、武乡一带的民间小调,后与西火秧歌相融合,在地方语言影响下,逐渐嬗变而成,是上党地区仅次于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的一个地方剧种。

襄武秧歌开始为干板演唱,群众称为“干板秧歌”和“地圪圈秧歌”,清乾隆、嘉庆年间有了半职业班社的活动。  宣统元年(1909)后,襄武秧歌从剧目、表演程式、伴奏乐器、音乐曲 *** 以至服装、舞台装置等方面都向上党梆子学习,甚至出现了秧歌夹上党梆子演唱的形式,即扮演官员的人唱梆子,扮演一般百姓的人唱秧歌,或花脸唱梆子,生、旦唱秧歌。

襄武秧歌是襄垣秧歌和武乡秧歌的合称,襄垣秧歌按照戏曲音乐声腔的分类 *** ,属于民间歌舞诸腔体。唱腔的结构形式为板腔体。唱腔以上下两句为一个基本单位,有规律地变化,反复进行。传统唱腔有流水和圪联两大类。襄垣秧歌和武乡秧歌风格不同,前者以中音区为主,有低回婉转,优美细腻的特点,后者则以高音区为主,有高亢激越、清晰明亮的特点。据考证,襄垣秧歌的传统剧目共有239本,现代剧目有157本。传统剧目中行当大都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其语言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形象风趣诙谐。代表剧目为《兰英进京》、《玉凤配》等。襄垣秧歌的现代代表剧目为《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老八路》等。

襄垣县人民剧团是一家的襄武秧歌专业剧团,当地 *** 很重视,每年都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该剧团主要以表演秧歌为主,有时也演梆子和歌舞,相比较山西省的其他县级剧团,其生存状况比较好。 蔚县秧歌,又称蔚州梆子,产生于河北省蔚县境内,流行于河北张家口地区和山西雁北、晋北地区及内蒙古部分旗县。它产生于民间,由田间小调、民歌俚曲发展而来,大量吸收早期流传于北方地区的古老戏曲声腔,形成了较完整的梆子腔剧种。蔚县秧歌以其“方言白话”和板腔体与“训调”曲目唱腔巧妙结合的形式突出了自身的特色。

蔚县秧歌产生于明末清初,至康熙年间形成了具有自己的剧目、音乐、表演、唱腔等内容的梆子腔剧种。到清朝同、光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民间班社达210多个。演出市场远及蒙古国的乌兰巴托。解放后,成立了专业的蔚县秧歌剧团。文革后期被改编为文工团,后又改为蔚县晋剧团。2005年,该团重新恢复了蔚县秧歌剧的挖掘继承、创新演出工作。 韩城秧歌是集歌、舞、说、表于一体,具戏曲元素的歌舞剧雏形的民间艺术。

韩城秧歌的曲 *** 有60个,除去歌头、歌尾、数板和一些曲 *** 变体,实际曲 *** 约有40个。这些曲 *** 情绪风格各异,节奏长短不一,歌词受曲 *** 严格限制,演唱时可即兴编唱,随意发挥,可长可短,诙谐有趣。韩城秧歌被称为“唱秧歌”或“秧歌戏”,而不是“扭秧歌”、“跳秧歌”,因为它总是以唱为主,主体是民歌。

韩城秧歌一般2-4人表演,节目以短小精悍、活泼朴素见长,歌腔优美婉转,舞蹈欢快矫健。随着剧情节奏的发展,舞蹈动作以态(姿态)为“起”,以闪为“承”,以扭为“转”,以跳为“合”;有时“大中套小”,即大动作包含小动作,如身大摆,头小摇;臂大甩,手小绕;腿大蹬,腕小转等。总之,韩城秧歌的舞蹈动作概括为:闪、扭、转、跑、摇、摆、跳;慢放紧收,大中套小,巧始刚归,下震上绕,相于急中,态于唱道。

明清时期,是韩城秧歌的定型时期。明代中叶,一些韩城文人学士在浙江、四川、云贵等处做官,身边的佣人还乡后,把南方的秧歌小调带回韩城,又汲取了秦腔、蒲剧、眉户等戏曲的不少营养,使韩城秧歌博采众长,从而独树一帜。

清朝光绪年间,韩城秧歌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韩城秧歌艺人韩敏卿带领秧歌班子进京,被慈禧太后招进宫中演出,并在宫中设立“秧歌教练”专门教演秧歌。光绪二十五年,韩城知县吉冠英为了接待清廷钦差张启华,举办了一次韩城秧歌大会演,展示了韩城秧歌迷人的魅力和精湛的艺术。

1926年春节期间,薛峰川的红艺人建德和天宝,各为本村秧歌班的领头,搭台对唱秧歌。一时之下,伯仲难分。  20世纪40年代,随着眉户、蒲剧、秦腔占领了韩城城乡的舞台,韩城秧歌一步步地走下坡路,到五六十年代,在韩城当地已很少看到秧歌的演出了。

新中国建立后,韩城秧歌被省、地、市文艺工作者挖掘并注入了新的活力,创编出了一批新的形式和内容的韩城秧歌剧目,使韩城秧歌红极一时。特别是1963年的“五一”,《扁担歌》、《女社员》等秧歌剧目在北京天安门作了专场演出,之后又赴 *** 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被灌制了唱片。

经历了“文革”时期十几年的沉寂,改革开放使韩城秧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1985年,“韩城秧歌学会”成立,随后,《韩城秧歌剧目选》和《韩城秧歌》的一系列书籍出版发行,对韩城秧歌的剧目和音乐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整理。

2008年6月,韩城秧歌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陕北秧歌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两市区绥德、米脂、佳县、吴堡、子洲、清涧、延川、安塞、志丹等地区,而绥德县的陕北秧歌最完整、最系统,更具有代表性。绥德县陕北秧歌从艺术风格可分为北路秧歌和南路秧歌,其中北路秧歌代表性民间艺术家是吴继业和李增恒,南路秧歌代表性民间艺术家是苏树旺、苏贵堂、贺俊义。

2006年,陕北秧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胶州秧歌是胶东秧歌的代表,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盛行的是胶县县城周围五十里方圆的地方,尤以大沽河一带为最盛。

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名,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 “伞头”。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翠花为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而又温柔娴静的性格。小嫚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鼓子和棒槌均为中年和青年男性,鼓子潇洒诙谐,棒槌英武矫健。

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的羽调式民间吹打乐。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特点的八分音符,贴切典型,乐曲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