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小时候的故事

游戏攻略02

朱元璋小时候的故事,第1张

朱元璋小时候的故事
导读:朱元璋小时候的故事:朱元璋在十一、二岁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她的父母都去世了,他只好到村里的财主家打工,由于小孩子也没有什么力气,财主家就让他放牛。传说当年有个云游的方士,寻找龙脉,望见天子气,一路寻访便来到凤阳一带,见到这里地美人灵,料定一

朱元璋小时候的故事:

朱元璋在十一、二岁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她的父母都去世了,他只好到村里的财主家打工,由于小孩子也没有什么力气,财主家就让他放牛。

传说当年有个云游的方士,寻找龙脉,望见天子气,一路寻访便来到凤阳一带,见到这里地美人灵,料定一定会有贵人出现。这一天,这个方士来到一处山坡。

可巧就是来到了朱元璋放牛的山坡下,那方士远远的望见,在前方有一团五彩祥云升起,走近一看这团五彩祥云竟然是从一个放牛娃身上发出的,方士立马感觉到这里标的蹊跷。

就在此时,方士走到近前一看,这个放牛娃正在呼呼的睡觉,只见他的四肢张开,摆出了一个“大”字,而他头下枕有一条扁担,恰巧是个“天”字。

那方士走上前去推了推这个孩子,便想叫醒他,谁知道这个小孩子没有醒来,而是一翻身,把扁担压到腰间,用胳膊抱着头继续睡。

那方士愣了一愣,在放眼,看这形状正好像个“子”字,暗地想这人不正是未来的“天子”吗想到这里,方士吓了一跳。

慌忙将这个放牛的孩子叫醒,一问姓名,此人正是朱元璋。那个方式就记下朱元璋的相貌特征,便又去云游天下了。

扩展资料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举兵北伐。

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帝北逃,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制度,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

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朱元璋

明朝最有能力的皇上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白手起家创建基业,扫平群雄建立大明,开创洪武之治,是明朝功绩更大的皇帝。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1、徐达

徐达(1332~1385),明朝开-事统帅,字天德,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徐达出身农家,少有大志,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

2、汤和

(1326—1395年),字鼎臣,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汤和幼孤,和朱元璋是好友,后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升千户;写信邀请朱元璋参加义军,后随朱元璋下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太平(今安徽当涂),功升统兵元帅,其后又下金坛、常州,以功晋升御史大夫。

3、吴良

吴良(1323年-1381年),初名国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明初名将,吴良早年随朱元璋起兵,为帐前先锋,累功至指挥使,镇守江阴,他在江阴十年,抵御张士诚,成为朱元璋的东南屏障,使其无东顾之忧。

4、吴桢

吴祯(1328年-1379年),初名国宝,字干臣,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名将,江国公吴良之弟。

5、花云

花云(1321~1360),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属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状貌魁伟,面黝黑,骁勇绝伦,1353年,花云佩着剑,到临濠(今凤阳)投奔朱元璋,被授以兵马,从此为朱元璋作战。

6、陈德

陈德(1378年),字至善,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杞国公,至正十三年(1353年),投奔朱元璋,加入起义军。

7、顾时

顾时(1334-1379),字时举,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滕国公,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顾时投靠明太祖,成为起义军的一员,累积战功升任元帅,其后参与了平定张士诚的战争。

8、费聚

费聚(1390年),字子英,五河(今安徽五河)人,明朝开国将领,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9、耿再成

耿再成(1362年),字德甫,泗州五河县(今安徽五河县)人,元末明初将领,泗国公,至正十二年(1352年),耿再成投奔朱元璋。

10、耿炳文

耿炳文(1334年-1403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明朝开-事将领,官至大将军,以功封长兴侯。

11、唐胜宗

唐胜宗(1335—1390),濠州人(家谱记载:立谱于1403年后,明代南京凤阳府定远县凤停乡毛城村离城三十里马桥渡人),即老人仓(今仓镇)马桥河边,明朝开-事将领。

12、陆仲亨

陆仲亨(1336年—1390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吉安侯,至正十三年(1353年),为朱元璋所招揽,加入起义军。

13、华云龙

华云龙(1332年-1374年),定远(今安徽滁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将领,淮安侯,元末时聚众起兵,后率众归附朱元璋,此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

14、郑遇春

郑遇春(1333年—1390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名将,唐朝宰相郑畋之后,先锋郑遇霖之弟。

15、郑遇霖

郑遇霖(1332年-1355年),元末明初红巾军朱元璋部将领,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荥阳侯郑遇春之兄。

16、郭兴

郭兴(1330-1383年),一名子兴,濠人,其弟为武定侯郭英,妹为郭宁妃,元末投郭子兴义军,后归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鄱阳湖水战时,郭兴建议朱元璋使用火攻,大破陈友谅,获封巩昌侯,死后获赠“陕国公”,谥“宣武”。

17、郭英

郭英(1335-1403年),明初将领,濠州人,祖籍山东巨野,后迁到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他与兄长郭兴从朱元璋起兵,负责宿卫,朱元璋称郭英为“郭四”,先后跟随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地,身经百战。

18、胡海

胡海(1329年-1391年),字海洋,安徽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其最初为土豪赤塘王担任总管,后归顺朱元璋。

19、张龙

张龙(1397年),行省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军事人物。

20、陈桓

陈桓(1393年),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普定侯。至正十三年(1353年),投奔朱元璋,加入起义军,此后随军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北伐元朝。

21、谢成

谢成(1339年—1394年),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永平侯,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加入朱元璋起义军,随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战争。

22、李新材

李新材,明初将领,航海侯(追封恩国公),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27岁的朱元璋,率徐达、汤和、华云龙等淮西二十四将离开濠州,在城外,于胡大海夫妇汇合,智取张家堡驴 *** 寨护寨武装三千人,打下定远,收编缪大亨私家武装两万人。

23、张赫

张赫(公元1324年-公元1390年),临淮(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前期军事将领。

24、周德兴

周德兴(1392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江夏侯。明太祖朱元璋同乡,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从朱元璋起兵,此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斗。

1、把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文,朱元璋很喜欢太子朱标,在朱标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本来想要传位给朱标。但太子朱标感染风寒不治身亡,朱元璋和马皇后商量以后传给了朱标的儿子皇孙朱允_,但这导致了后来的靖难之役。

2、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3、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4、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安徽凤阳。

朱元璋,汉族,原名朱重八,出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328年10月28日),濠州钟离人。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为朱世珍 ,母为陈氏。 

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元璋,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

根据他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扩展资料:

朱元璋家乡:

凤阳,古称“钟离”、“濠州”,滁州市下辖县,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处于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之间。北濒淮河与蚌埠市淮上区、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大通区、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接壤。

凤阳是全国较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举世闻名的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是八仙之一的蓝采和的成仙之地,是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之地,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

凤阳县东西长7464千米,南北宽496千米,总面积19495平方千米,总人口为749万(2009年底),县人民 *** 驻府城镇西华路人民广场。凤阳县辖14个镇、1个乡。

凤阳有中国花鼓之乡、中国帝王之乡、中国改革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石英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树莓之都等美誉。2018年12月,入选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100强。

——凤阳县

1、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2、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吴元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3、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丁未时,即:戊辰年壬戌月丁丑日丁未时,排行第四。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祖居泗州盱眙。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朱元璋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德裕,最后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因其友汤和的一封信,被迫参加了起义军,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洪武元年(1368年1月23日),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朱元璋出身贫寒,也没有很高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成为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传奇皇帝。

扩展资料: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参考资料:

-朱元璋

朱元璋别称:朱重八、朱兴宗、朱洪武。字号:字国瑞。所处时代:明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出生时间: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去世时间: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主要作品:《庐山诗》《赠四仙》《入如来禅》《无题》《宝光废塔》等。主要成就: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开创洪武之治。

关于朱元璋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朱元璋的诗词

《入如来禅》、《无题》、《赠四仙》、《庐山诗》、《无题·鸡叫一声撅一撅》、《庐山诗·庐山竹影几千秋》、《牧羊儿土鼓》、《东风·我爱东风从东来》、《谕临蒸县官》、《闻人岭南郊行》、《思亲歌·苑中高树枝叶云》、《题神乐道士》、《钟山云》、《宝光废塔》、《钟山·游山智盘旋》、《游钟山·钟山阳谷梵王家》、《新雨水》、《游钟山》、《咏南越》、《赓僧韵》。

二、家族成员

祖辈

祖父:熙祖裕皇帝朱初一祖母:裕皇后王氏父亲:仁祖淳皇帝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母亲:淳皇后陈氏兄弟姐妹

哥哥:长兄南昌王朱兴隆(原名朱重五)、次兄盱眙王朱兴盛(朱重六)、三哥临淮王朱兴祖(朱重七)姐姐:太原长公主朱氏、曹国长公主朱佛女后妃

皇后:马皇后,野史记名马秀英,也有称马腊梅。妃嫔:成穆贵妃孙氏,陈州人。兄孙藩,元帅马世熊义女。生怀庆公主。谥号成穆李淑妃,寿州人,父李杰。史书未有她生下皇子的记载,但有人却认为李淑妃生懿文太子朱标、秦愍王朱_、晋恭王朱__妃,她为高丽(今朝鲜)进贡的女子,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她是明成祖朱棣和周定王朱_的生母。《南京太常寺志》所载明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_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胡充妃,生楚昭王朱桢,谥号昭敬。郭宁妃,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郭英。生鲁荒王朱檀郭惠妃,生蜀献王朱椿、代简王朱桂、谷王朱_、永嘉公主、汝阳公主崔惠妃,谥号庄靖安荣,未生子女胡顺妃,生湘献王朱柏赵贵妃,生沈简王朱模郑安妃,生福清公主李贤妃,生唐定王朱_刘惠妃,生郢靖王朱栋达定妃,生齐恭王朱_、潭王朱梓葛丽妃,生伊厉王朱彝(木彝)韩妃,她为高丽(今朝鲜)进贡的女子。生辽王朱植、含山公主余妃,生庆靖王朱_杨妃,生宁献王朱权周妃,生岷庄王朱_、韩宪王朱松张美人,生宝庆公主。朱元璋死后,她因女儿年幼而幸运的成为唯一一位免于殉葬者任顺妃;生平不详郜氏,生肃庄王朱_子女

皇子

姓名

封王

母亲长子朱标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二子朱_秦愍王孝慈高皇后三子朱_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四子朱棣燕王孝慈高皇后五子朱_周定王,初封吴王_妃六子朱桢楚昭王胡充妃七子朱_齐恭王达定妃八子朱梓潭王达定妃九子朱杞赵王未知十子朱檀鲁荒王郭宁妃十一子朱椿蜀献王郭惠妃十二子朱柏湘献王,初谥戾胡顺妃十三子朱桂代简王,初封豫王郭惠妃十四子朱_肃庄王,初封汉王郜氏十五子朱植辽简王,初封卫王韩妃十六子朱_庆靖王余妃十七子朱权宁献王杨妃十八子朱_岷庄王周妃十九子朱_谷王郭惠妃二十子朱松韩宪王周妃二十一子朱模沈简王赵贵妃二十二子朱楹安惠王未知二十三子朱_唐定王李贤妃二十四子朱栋郢靖王刘惠妃二十五子朱(木彝)伊厉王葛丽妃二十六子朱楠未封王未知皇女序

封号

母亲

驸马

备注长女临安公主成穆贵妃孙氏李祺,李善长子二女宁国公主孝慈高皇后梅殷,梅思祖从子三女崇宁公主未知牛城四女安庆公主孝慈高皇后欧阳伦五女汝宁公主未知陆贤,陆仲亨子六女怀庆公主成穆贵妃孙氏王贞亮,王宁子七女大名公主未知李坚有一子李庄八女福清公主安妃郑氏张麟,张龙子九女寿春公主未知傅忠,傅友德子十女十公主未知早薨十一女南康公主未知胡观,胡海子十二女永嘉贞懿公主惠妃郭氏郭镇,郭英子十三女十三公主未知早薨十四女含山公主高丽妃韩氏尹清十五女汝阳公主惠妃郭氏谢达十六女宝庆公主美人张玄妙赵辉

三、轶事典故

发配三千里朱元璋在皇觉寺里受到其他僧人的欺负,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于是,朱元璋就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六甲圣灯主题线索:(太祖)本姓朱,祝融后裔。朱是赤色,正是火的颜色。火神祝融,炎帝之子,有大勋于天下。圣灯(圣火)指引朱元璋来到光明之顶:搁船尖,发现“十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大明光天,庇佑他登上皇帝宝座,并护佑大明朝270年后回归六甲灵山。四菜一汤明王朝建立时,百姓生活艰难。而功臣们,自然会尽情享乐一下,产生一些骄纵之气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从社会更底层上来的朱元璋深深知道民间的疾苦,也知道那些东西意味着什么。一天,他下旨宴请文武群臣,为皇后祝寿。臣子们非常高兴,以为又可以重温战争年代那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猜拳行令,一醉方休的快乐时光呢!可是让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这个宴会有些特别——之一道菜上的竟是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是两大碗青菜;最后一道是葱花豆腐汤。朱元璋逐一大赞每道菜的好处:“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喜洋洋”;“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群臣听了,顿时恍然大悟。朱元璋又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贷。”五更吹号朱元璋还创造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教训和督导方式,就是安排专人于每天夜深人静的五更时分,在谯楼上奋力吹响嘹亮的号角,随即大声唱道:“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更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天天如此,哪怕你再是猪脑子,再记不住事,也会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

四、为政举措

政治

清除权臣参见:胡惟庸案、蓝玉案明初,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了元朝,朱元璋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废除行省制。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在中央机构改革的重点是废除丞相制。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更高。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而且胡惟庸日益骄横,懈怠政事。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詹徽令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话音未落,武士们便把詹徽拿下,审判官们目瞪口呆,不再审了。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杀死,尔后,就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胡、蓝两案,前后共杀四万人。打击贪官参见:郭桓案、空印案、大诰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他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首先,他的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当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拍马屁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上到下 *** 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奉天承运,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其次,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朱元璋在位处理的贪污案

时间

主要案件洪武十五年户部官员与地方官府勾结,采取预先空白报表盖印后私自填充虚假支出数额营私肥己贪污财物。朱元璋发现后,立即将各地衙门管印的长官全部处死;副长官打百棍边疆充军。洪武十六年刑部尚书开济接受一死囚家贿银万两,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还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钱物,并导致一家二十口人全部自杀。洪武十八年又查出户部侍郎郭桓和各司郎中、员外郎与各地到中央缴纳课税的官员结成贪污团伙,采取多收少纳、捏报侵欺手段贪污国库物资折合粮食达两千四百万石的犯罪事实。朱元璋将这些贪官统统处死,各省、府、县牵连人员无一幸免。洪武十八年工部许多官员借营建宫廷之机,采取虚报工匠工役人数天数多领工银,发放时克扣工匠银两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就查处侍郎韩铎、李桢贪污受贿案,并且带出中央专门派去监督工部的工科给事中。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王志把征兵之机当作生财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袭军户所送贿银达23万两。朱元璋把他也送上断头台。洪武十九年刑部郎中、员外郎受贿虚报死亡并私放两死囚。这些贪官都被朱元璋斩首。洪武十九年礼部侍郎章祥,伙同员外郎辛钦,私自侵吞皇帝赏赐公主婚礼的银两,被朱元璋拿了个正着。朱元璋为了监督各级官吏行为,专设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职位。洪武十九年都察院御史刘志仁奉命去淮安处理一宗案件。到达后他故意拖着案子不审,吃了原告吃被告,勒索两家许多钱物,还 *** 良家民女。后被朱元璋处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61个给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贪污受贿行为,一一做了处理。洪武二十五年户部尚书赵勉伙同老婆内外受贿十几万银两东窗事发,结果夫妻二人被斩。第三,朱元璋利用“剥皮揎草”的残酷刑法处置贪官,采取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剥皮揎草”刑法,就是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皮场庙”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统”就是他的下场。这种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第四,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迁就。为了培养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国子监,为没有入仕的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他对这些新科进士和监生厚爱有加,还经常教育他们要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进士和监生下基层查勘水灾,结果有141人接受宴请,收受银钞和土特产品。朱元璋在斩杀他们时伤心的连连叹气。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和《醒贪简要录》。近两年时间编纂的《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 *** 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他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第六:允许民间百姓 *** 。明朝还有一项较为独特的制度,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明朝官吏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既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也可以直接扭送。对于封建时代的百姓而言,完全打破了一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传统惯例。赋予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权力,是中国几千年法治史中破天荒的政治创举。 *** ,在明朝,受到了朝廷的保护,不仅如此,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处理的上级官员,亦要依法论处。此外,朱元璋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以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未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未根除,晚年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哀叹。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集权统治参见:锦衣卫、巡检司朱元璋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暗中监视。有一次,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果未骗朕。”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薛祥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但是到了晚年朱元璋逐步废除了锦衣卫及其特权,以及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在地方上,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无定规。勤政廉政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当了皇帝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朱元璋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任用官吏朱元璋时期任用的官员

宰相李善长(凤阳府定远县人,今属定远县)胡惟庸(凤阳府定远县人,今属定远县)功臣封公爵封侯爵封伯爵其他徐达、常茂、邓愈、冯胜、李文忠、李善长、汤和蓝玉、傅友德、康茂才、金朝兴、郭英、丁德兴、冯国用、耿再成、胡大海、廖永安孟善、刘伯温、耿炳文、陆仲亨、唐胜宗、周德兴、华云龙、郑遇春、陈桓、谢成李新、费聚、俞通源文豫章、何文辉、花茂、缪大亨、武德、宁正、王铭、叶旺、袁兴、袁义、郑用、刘成、郭云参谋刘基、章溢、宋濂、朱升、叶兑在位年号洪武:1368年—1398年,共使用31年。洪武

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公元1368年1369年1370年1371年1372年1373年1374年1375年1376年1377年干支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洪武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公元1378年1379年1380年1381年1382年1383年1384年1385年1386年1387年干支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洪武

21年

22年

23年

24年

25年

26年

27年

28年

29年

30年

公元1388年1389年1390年1391年1392年1393年1394年1395年1396年1397年干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洪武

31年公元1398年干支戊寅军事

军事建制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率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北伐残元明太祖北伐是明朝建立后针对北元的八次军事行动。明太祖北伐

次数

时间明北伐灭元之战1367年—1369年明太祖之一次北伐1370年明太祖第二次北伐1372年明太祖第三次北伐1380年明太祖第四次北伐1381年明太祖第五次北伐1387年明太祖第六次北伐1387年—1388年明太祖第七次北伐1390年明太祖第八次北伐1396年外交朱元璋登基之初曾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面对日本的羞辱,朱元璋恼羞成怒,扬言出兵,要征服日本。但最终并未真正出兵,在留给接班人的丹书铁券中,朱元璋规定日本为“不征之国”。经济

与民休息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县官来朝见,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休养生息”。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 *** 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军屯和商屯。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兴修水利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成绩卓然。朱元璋出身农民,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在朱元璋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移民政策大明建国之初,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疫病流行、黄河、淮河、运河连连泛滥,中原、江南人口锐减,而山西却未经大战,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人口相加,还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洪武八年,洪水暴发,淹了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数省,洪水冲垮海堤,海水倒灌,把明朝廷的主要税收--盐场也一并冲毁。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迹罕见。正所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为此,朱元障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发展生产。增加中原和江南人口。明朝洪武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更大,历史最久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迁移行动,涉及人数达百万之众。其声势之大,范围之广,旷古绝今。自古就有民谚:“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武移民不仅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空间,而且移民与当地土著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经过长期的交融交换,地域文明必然会相互照应,培育出新的文明种子,为大明帝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为汉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文化

紧抓教育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登基后,他就采取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 ***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马亮任职考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类似的事很久以前就发生过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后,朱元璋召儒臣谈论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马懿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和马懿,出身草野,能与皇帝议论国事,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教学生吗?对待“高级教师”(国子学官),朱元璋的标准更高了,除了关注国计民生,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呵呵,可以想见,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师,尤其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国子学官们,日子真是如履薄冰!民族朱元璋曾禁止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限制 *** 内部通婚,明代 *** 没有优待身份。但朱元璋“御制至圣百字赞”以及明皇室关于修建 *** 寺和保护 *** 寺宗教职业人员的谕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 *** 的宗教生活。社会

养老政策朱元璋保持着朴素的农民道德,对天下老年人施以特别的尊重。他颁布《存恤高年诏》,规定“所在有司精审耆民年八十、九十,邻里称善者,备其年甲、行实,具状来闻。贫无产业,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岁加赐帛一匹、絮十斤;其田业仅足自赡者,所给酒、肉、絮、帛如之。”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怕有关部门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为了让居家养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让70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年届60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 *** 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各地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被朱元璋称为“江南之一家”的浦江郑氏的《郑氏规范》是中国传统家法族规的代表作,其中规定,每逢朔望,家长率领众人参谒祠堂后要派人击鼓,同时族中子弟大声说:“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以示对全族的训诫。族规规定:“男女年六十者,礼宜益膳。旧管尽心奉养,务在合宜。违者罚之。”“诸妇主馈,十日一轮,年至六十者免之。”所谓“旧管”是家族中负责婚丧嫁娶以及饮食的人员。也就是说,60岁以上的族人,应得到尽心侍养,餐饮方面应更加精良,还应免除老年妇女的厨房工作。抑制商人为了贬抑商人,朱元璋他特意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种种刁难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