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几个值得深思的小情节,重要情节李沁饰演的小娥泡枣

游戏攻略010

白鹿原中几个值得深思的小情节,重要情节李沁饰演的小娥泡枣,第1张

白鹿原中几个值得深思的小情节,重要情节李沁饰演的小娥泡枣
导读: 1、白鹿原中几个值得深思的小情节,重要情节李沁饰演的小娥泡枣2、关于《白鹿原》的文化立场3、陈忠实《白鹿原》:浓缩成经典10句话,句句揭示了何为人心,是什么呢?4、白鹿原说了件什么事5、《白鹿原》抄录(3)6、白鹿原中性的原句是什么《白鹿
  • 1、白鹿原中几个值得深思的小情节,重要情节李沁饰演的小娥泡枣
  • 2、关于《白鹿原》的文化立场
  • 3、陈忠实《白鹿原》:浓缩成经典10句话,句句揭示了何为人心,是什么呢?
  • 4、白鹿原说了件什么事
  • 5、《白鹿原》抄录(3)
  • 6、白鹿原中性的原句是什么

《白鹿原》这部电视剧是来源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鹿原》。是现在作家陈忠实先生的作品,为了获得茅盾文学奖在最初的原稿中删减了四万多字,中间有好多的故事情节都是都是现实的案例,故事情节跨度较大,时间较为较远,拍出来的的电视剧难度较为困难,其实现实远远要比电视中更加残酷,如果想要了解里面的情节,请参考原著。

我也说说几个看看,不知道是否符合你说的细思极恐的标准

田小娥泡枣儿

在小说原著中,田小娥嫁给了可以当他爷爷的郭举人,除了做饭扫院子倒尿盆以外,还要每天用自己的 *** 滋润三颗干枣,第二天一早给郭举人空腹服下,但是调皮的田小娥偷偷的把枣子泡到尿壶里。这个习俗并非作者凭空编造,而是古已有之,又称“养枣”。在民间信仰里,凡是与生殖系统有关的器官,或者是自然界中形状相似的生物,都会被认为有滋阴壮阳的作用,至今如此,你可以想想现在人们对鹿茸、虎血、鲍鱼、胎盘、各种腰子、各种鞭、苁蓉、锁阳等食物或药材的推崇。

棒槌会( 棒蚌谐音

在白鹿原东南方向的秦岭山地有一座孤峰,凡是女的不能生育的,都归结到女方身上。

每年六月三日到六日为棒槌神会日。一般都是由婆婆引着不孕的媳妇装作走亲戚出门,竹条笼儿里装着供品和自食的干粮,上边用一条布巾严严地遮盖起来。先由阿婆把供品敬奉上去,然后婆媳俩人在棒槌神前点蜡焚香叩拜一毕,再挤出庙门时,婆婆给媳妇从头顶罩下一幅盖脸的纱布,俩人约好会面的地点,

婆婆就匆匆走开了。这时候,藏在树干和石头背后的男人就把盖着脸的女人拉过去,引到一个僻静的旮旯里,谁也不许问谁一句话,就开始调逗交媾。这些男人多是临近村庄爱占便宜的年轻人。完事以后,媳妇找到婆婆立即回家。有些婆婆还不放心,引着媳妇再烧一回香再叩拜一回,再次把媳妇推到黑暗里去,而且说:“咱们远远地跑来好不容易,再去一回更把稳些。”第二年,得了孩子的媳妇仍由婆婆领着来谢神。那时候,婆婆牵着媳妇的手绝不松开,谢罢棒槌神就早早归去了。

其实这里更加说明了男尊女卑,不一定都是女方的事情,有些男方的事情却不好明说,通过 白嘉轩娶了七个老婆一直没有身孕看,应该前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以下是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希望大家补充

1、白嘉轩从16岁开始娶妻,一共娶了七个老婆,前六个全部死于非命,前四个媳妇死后,他爹说在卖一头骡子,一头骡子就能换一个媳妇。想想现在找个媳妇是多少苦难啊?

前头六个女人已经花光了父亲几十年来节俭积攒的银钱,而且连着卖掉了两匹骡子。槽头现有的红马和黄牛即使全拉到集上卖了,也不够订一个媳妇的骋礼,他现在订一个女人比先前订五个女人花的钱都多,再说卖了牲畜怎麽种地?他翻来覆去想过无数次,只有卖地一条路可循。越到后面娶媳妇越难,但是为了传宗接代,还是义无反顾地买了,并且它的父亲和奶奶都是同意的。

2、 她和他生下七女三男,只养活了两个女子和嘉轩一个娃子,另外七个有六个都是月里得下无治的四六风症,埋到牛圈里化成血水和牛粪牛尿一起抛撤到田地里去了。当时的救助 *** 是孩子出生的时候拿着草药往孩子的脑门上面熏压。那时候孩子夭折的风险是很大的,但是死了的孩子是怎么处理的,放到牛棚里面埋掉,作为肥料,第二年用来灌溉田地。

3老白第六房媳妇,跟老白睡了之后看到了前五房的鬼魂,很有可能是当时白嘉轩不能生育,被他父亲或者奶奶给毒死,当时男的不能生育是很没有面子的,所以很有可能是被毒死的,当时前几个女的的情况都被告知了。

4、白孝文刚开始去田小娥的窑,一脱衣服就软。白孝文是长子,是要继承家业族长的,从小被他父亲教育施压,娶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女人,交欢的事情都是女方教的,因此爱上这件事情,他的父亲和奶奶看他时间消瘦的脸色,及时 *** 他的行为,因此他留下了阴影。后来解开了束缚,活成了自我。

5、鹿子霖祖宗鹿勺勺,为了学厨卖 *** 。成名之后让乞丐轮爆当年的师傅。俗话说得好,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在此就说暗示了鹿家的结局不会很好。

6、碗客睡了原上好多人家的婆娘,一两个粗瓷大碗就睡一次,后来被铡了的时候说:来生还做碗客,还睡你们婆娘。说明了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想要得到一些,就要付出很多的东西,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7、当时一个媳妇晚上饿的睡不着,起来听见丈夫和婆婆对话,媳妇没了可以在娶,要是咱们都饿死了,就彻底完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媳妇吓得连夜跑回家,听见家里父母说便宜了外人还不如便宜了我们,这个媳妇吓得疯了。

8、白灵怀孕被送往根据地,结果碰上肃反。被自己人活埋,白灵从始到终都是一个正面角色,是小说中一个正面的角色,出淤泥而不染的角色,这样也许是更好的结局。

9、 鹿子霖再不好也没用对自己的儿媳妇下手,喝酒后误以为儿媳妇是自己媳妇,但是清醒后发现不是,第二天儿媳妇把饭中放了一把稻草羞辱他,后来儿媳妇想羊入虎口,反被鹿子霖羞辱,后来发疯胡说,被自己的父亲冷先生下了制哑药,死后发现下身溃烂。

10、冷先生散尽钱财找田福贤救鹿兆鹏,田福贤是收了钱真办事,但是当时为什么不救救自己的亲人女儿。

11、白嘉轩求雨的时候拿铁条穿透自己腮帮,烧红的铁条是真真实实 *** 去的,在电视剧中美化了情节,出现了白鹿,也在此预示百家后代定会出现人物,结局会好。

12、 白孝文最后出息了,光宗耀祖后,继续掌管家族,曾经的过去没有人再提起,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13、白孝文最终把黑娃给处理了,当时是更好的兄弟,白孝文曾经对黑娃说,如果你出现危险,我倾家荡产也要救你,最后睡了他的媳妇,还杀了他。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什么是文化立场?《白鹿原》的文化立场是什么?小说如何体现它的文化立场?

解析: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更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标一帜的。因此,早就该有一本关于它的评论专集出版了。

好的作品,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评论的,包括否定性的批评。早在1993年《白鹿原》问世之初,就好评如潮,不仅评论界以一种显然久违了的热情表示了肯定与称赞,而且广大读者争相购买、传阅、议论,新闻媒体也好不容易找到了做文章的题目,一时间形成了所谓“陕军东征”的热门话题。当然,也存在着争议,有些不同看法,这本来是很正常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一本《白鹿原》评论集,我以为无论对读者领略这部作品的深层意蕴,对研究者作进一步的探讨,抑或对作家本人,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举双手赞成。因此,当这本评论集经过先后几位论者多方搜求并最终由李建军编定时,何启治先生打 *** 给我,命我作序,我便欣然允诺,虽然自分能力有限。

我是在《白鹿原》刚刚刊行问世时就仔细读过这部作品的,作者的笔力和作品的凝重、苍茫,令我折服,让我震惊,一时思绪浪涌,兴感云屯。直觉告诉我,在秦地的柳青、杜鹏程这些当代小说大师之后,陈忠实攀上了一个新的制高点,他同时也大大超越了自己的同辈作家。然而我至今没有写过一篇《白鹿原》的评论,只在北京关于这部作品的研讨会上做过一次不长的发言,另外在一篇关于文学鉴赏的地域文化因素的论文和一篇叫做《“陕军东征”之我见》的文章里作为个例,有所涉及。所以如此,一是我想让自己初读后的纷繁思絮和激越情怀沉淀沉淀;二是在稍长一点的时段里印证自己最初的那些直觉,它们也同样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与磨洗。新近,为了写这篇序言,我又重读了《白鹿原》,感觉依旧新颖。那厚重而又极具表现力的语言,那细致而又洗练到让人难以忘怀的细节,那一个个命运独特而又个性突出的人物性格以及他们的命运,那整体的浑厚、苍凉而又深邃得颇带神秘感的地域文化特色,还有那血泪交流、悲剧交叠的沉重的历史氛围,等等,都仍然引我遐思,让我感喟。我坚信它有恒久的艺术魅力,虽然已经有了那么多的评论,我仍然觉得有话可说,我应该相信自己初读时的直觉。

收在这本评论集中的文章,有许多在初发表时我就在有关报刊上读过,还有相当一些,过去不曾读过。无论以前是否曾经寓目,这次写序,我都把入选的文字,从头到尾,逐篇读过,并且做了笔记。读完这些评论之后,我有这样一些突出感受:其一,《白鹿原》以其丰厚的内蕴,包括思想的、文化的、政治的、伦理的、社会历史的,民俗风习的、人情人性的等等,还有相当成熟的艺术技巧,包括结构、叙述、语言运用等等,为批评家们提供了评说的对象,供他们开掘、阐释、发挥。评说的角度是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同时也是深入肌理的。这说明《白鹿原》是经得起批评的,它没有被有分量的批评压碎,而是在这些批评中更见光华。其二,这本评论集中所收的文章,并非《白鹿原》评论的全部,而是选收。尽管水平互见参差,但多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足备一家之说,能够从中见出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具体作品的评论上所可能达到的境界。其三,可以明显看出,虽然评论对象是同一个《白鹿原》,但批评家的个性差异是相当大的,各人的才性、气质、行文风格自不必说,就是批评观念,批评 *** ,批评标准也相当不同,因而就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的多元互补的评论格局。这种格局,恰好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多元大格局在一部具体作品评论中的缩微展示,可以以小见大。其四,,《白鹿原》是很难说尽的,尽管这个集子选收了四十余篇评论和阐释文章,但还有一些重要的方面,没有涉及到,或虽有涉及却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力度。这说明,对《白鹿原》的研究,还大有可以深入的余地和可以拓展的空间。其五,《白鹿原》的接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的艺术审美价值,文化历史价值和思想认知价值的基本上被承认,它的终于能在上一世纪中国长篇艺术精品长廊里占有一个公认的位置,广大读者的欢迎固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但出版社的力荐,评论界的卓有见地的阐释与评价,则尤其功不可没。

收在本书中的首篇评论是雷达的《废墟上的精魂》。这篇文字,理路沉雄劲锐,穿透力极好,写得华滋勃郁,情文并茂,且论证分析,多有独到见地,能够发人所未发,见人所难见,可以说是之一篇给了《白鹿原》以系统全面的准确评价的文章。这篇文章,不仅以其准确的评价,对于一般读者的阅读,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许多见解至今未被超越,而且相当真实地记录了批评主体在欣赏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巨大的震撼和魅力。好的评论文章,当然能够从中见出对批评对象的准确把握,但这也同时未始不可以从中见出批评家本人的学力,阅历,眼光和识断。《废墟上的精魂》正是如此。职业的评论家,固然有一双特别挑剔的眼睛,但如果遇到好的作品,总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并且会在这一兴奋中迅速建立起与作家作品的交流关系,激活自己相对应的知识积累和人生体验,形成共鸣和共振,于是万途竞萌,灵感纷至沓来,秉笔而书,便有了好的批评文字。我敢断言,雷达的《白鹿原》论正是在类似于这样的昂奋状态下形诸笔墨的。评论的水平,不是评论对象的水平,而是评论家的水平,也就是说敏锐地捕捉对象和准确地把握对象的能力,正足以见出评论家的实力。在我所读过的雷达的作家品论中,这篇《废墟上的精魂》是很有代表性的,属于他的上乘之作。正是《白鹿原》的成功和出现,为如雷达这样颇具实力的评论家们提供了对象,提供了驰骋才思的空间。这样,我们便在《白鹿原》的评论中,看到了当代中国几代批评家的一次小小的汇集,一次实力和水平的展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说,《白鹿原》能够反映九十年代我国文学创作所达到的水平,那么,围绕《白鹿原》而形成的这道评论的风景线,也能够反映我国当代文学批评所达到的水平。

朱寨称《白鹿原》为“扛鼎之作”。鼎乃国之重器,扛鼎,誉其举重的神力。朱寨是当代文学批评界公认为德高望重的前辈,他有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参照,因而,他的这个评价就颇具权威性。其实,绝大多数有关《白鹿原》的精彩评论,只要说到点子上,触及要害处,都无不证明了他的上述论断。

世纪之末,中国的文化思想有一股反思的潮流,其反思的对象以中华民族的百年历史行程为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军事、道德、学术等几乎所有社会生活的领域,但反思的主体始终是以知识界,即我们这个民族专司思考的群体,为骨干,为中坚的。这股反思的潮流,初起于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不久。就是说,它是被一场持续十年的人为的浩劫提上日程的。当其初起之时,是以接续伤痕文学并很快漫卷文坛的“反思文学”为先导的。到八十年代中期,这种反思开始突破纯政治的眼界,有了更多的文化方面的探究与扣问,甚至出现了相当自觉的文化传统的溯源,这就在文 流上衍变出了名噪一时的“文化寻根”小说。进入九十年代,由于历史发展的某些特殊的条件,再加上新旧世纪之交面临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回顾与前瞻的心理趋向,知识界的反思,逐步向更广阔的学术领域扩展,而文学的反思,也仿佛是总结了、综合了七十年代反思文学和八十年代“文化寻根”小说的成果,向更深邃、更幽微的历史生活的层面突进了。《白鹿原》就是这一反思潮流的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单以小说而论,在它之前面世的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张炜的《古船》,在它之后面世的王蒙的“季节系列”,刘心武的《四 *** 楼》,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李佩甫的《羊的门》等,都具有明显的反思性质。反思,必然要变换角度,变换评价的观念和标准,不可能完全站在事情发生的当时的立场上。就时间的跨度而言,《白鹿原》的主要故事都发生在上一世纪的前五十年,只有少数地方提到六十年代的“文革”。类似的题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红旗谱》等,都涉及过。但《白鹿原》写出了新意。它虽然仍有政治的视角,但却不再拘泥于原先的政治框架和僵化观念,而且超越了事件发生当时狭隘的党派意识。更重要的是作家有了更为开阔的大文化的视野,在这样的视野之下,许多过去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的东西,充实到艺术的画卷中来了,许多过去根本不可能看到的那些深隐的,乃至多少显得神秘的层面、因素和意义,终于开掘出来了。在我看来,这就是《白鹿原》能够给人以震撼,让人耳目一新的重要原因了。“扛鼎”之议,首先与此有关。因此,许多有眼光的评论家,都注意到了《白鹿原》的这种变换角度的反思的特点。雷达为了说明这一点,还专门把《白鹿原》和《艳阳天》作了对照的分析和评论。指出浩然因为事事、处处与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挂钩,而“不知遗漏了多少文化意蕴和精神空间”。王仲生《民族秘史的扣询和构筑》,洋洋万言,更是把反思作为自己展开全部论述的一个基本支点。王仲生既然把反思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上来对待,他就不能不首先着眼于创作主体的分析。他认为,作家是站在一个现代的立足点上来进行反思的,处于这一反思的中心的,始终是人的命运。这样,他就从《白鹿原》叙事中捕捉到了更为根本、更为要害的民族生存问题。在他看来,民族生存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既是《白鹿原》反思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点。而王仲生也正是从“民族生存的历史反思”,“民族生存的文化反思”,“民族生存的生命反思”这样三个不同的角度,支撑起他解读《白鹿原》的理性架构。评论家在这里既评价着作家的反思,同时也是伴随作家而进行着他自己的反思。评论家的这种由反思而引致的反思,虽说是在作家反思的延长线上,却相互发明,起着一种放大原作品的反思的作用。

关于反思,王仲生还说,陈忠实不是听从既定的结论,并从这结论出发,预设框架,而是立足于自己对生活的解读和反思。其实不止王仲生,其他批评家都是从反思的角度,读出了《白鹿原》的新意,找到自己的兴奋点的。李星的评论文章题为《世纪末的回眸》,回眸,也就是反思。文学的反思,当然离不开理性之光的透析与烛照,但它是审美的,而非论理的。它体现在作家所创造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中,渗透于活动在这幅画卷里的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人物的命运中,性格中,心理活动和外部行动中。因此,批评家也像一般读者一样,在《白鹿原》中首先看到的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及其命运,而反思的性质及意义,则是从对人物性格及其命运的解析中读出的。比如李星就从陈忠实的同时也可以说是他自己的“世纪回眸”中读出了“白嘉轩就是几千年中国宗法封建文化所造就的一个人格的典型”;读出了“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也是最后一个男子汉。在他身上包容了伟大的中国文化传统全部的价值——既有正面,也有负面”。确实,白嘉轩是读者翻开《白鹿原》所碰到的之一个人物,也很可能是读完《白鹿原》给他留下难忘印象的之一个人物。雷达的感受与李星接近,他说白嘉轩实际上是作者要写的人格神,他看出了这个人物身上传统文化的积淀,更看出了人物身上的悲剧性的矛盾。

揭示出白嘉轩性格和命运在百年历史行程中的深层矛盾,就会很自然地触及作家自身的文化立场,所以雷达说:“我始终认为,陈忠实《白鹿原》中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念是充满矛盾的:他既在批判,又在赞赏;既在鞭挞,又在挽悼;他既看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路障,又对传统文化人格的魅力依恋不舍。”这是一个表述得很深刻的见解,用这样的眼光分析与评价除白嘉轩以外的其他写得有特色、见光彩的人物,如田小娥、黑娃、鹿子霖、朱先生、冷先生、鹿三等,也都无不切合。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我以为,作家文化价值取向上的这一矛盾不是凭空产生的,既有其历史的根据,更有其现实的根据。从历史的根据来看,陈忠实在《白鹿原》里面对的是二十世纪前半世纪的历史生活,而他的立足点却站在世纪之末。这就是说,实写的前五十年是包含了后五十年历史生活的参照和文化观念的演进的。如果前推五十年,在前半个世纪刚结束时,《白鹿原》这样的作品,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整个二十世纪,都是中华民族从宗法的封建专制的农耕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转折期,过渡期。在这段时间内,社会现实中充满了新与旧的冲突。一方面是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传统文化在外来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不可避免的解体,另一方面又是这种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遗产的顽强存在。但它的必然走向没落的命运,却也是注定了的,无法挽回的。不过,一种古老文明的走向没落和解体,是因为它在总体上已经变得不合时宜,并不是说它已经没有了任何带有某种恒久性的可供后来者吸收与借鉴的因素。然而,在非常具体的冲突中,对立的双方都容易取一种极端的、绝对的态度。以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为例,它既有如“五四”运动的主将们所判定的“礼教吃人”的一面,也有如在“仁义白鹿村”的族长白嘉轩身上表现出来的被朱寨称为“忠诚刚烈坚毅直朴的灵光神韵”。以个人品格而论,他、朱先生、鹿三,都有许多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应该被肯定的东西。文学的反思,是从历史实际出发的,不是从抽象的政治或文化理念出发的,而历史本身就充满了矛盾,怎么能指望作家的观念变成单一的无矛盾的呢?《白鹿原》的力量,恰恰在于它非常真实地提供了像生活本身一样充满了矛盾的历史画卷,它的这种矛盾性和复杂性,就使得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批评家,可以对它进行多方面的解读。

在陈忠实的《白鹿原》里,这道亿万斯年就一直耸立于灞水水滨,展延于终南山下的古原,既是一个地理的概念,是白、鹿两大家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是寄托了作家某种象征性意蕴的载体,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

在作品中,作家叙述过关于白鹿的渺远的传说。传说是美丽的,迷人的,有几分神秘,甚至与作家的人格理想相表里,贯穿于作品之中。李建军在《一部令人震撼的民族秘史》中,专门对白鹿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解读,认为这个象征增加了作品的诗意。他还把陈忠实的白鹿意象与艾特玛托夫笔下的白鹿意象作了对照,并且联想到历代帝王的鹿苑和所谓“中原逐鹿”之类进行了发挥,是很能见出一种学术想象力的神采的。白鹿原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存在,有其临水的高岸,上部平舒逶迤的地貌,渐次抬升以至终南山麓,这个地理的存在比白鹿的传说,白鹿原的得名,都要远为长久得多。但白鹿的传说是一种文化,因而古原之以白鹿为名,也就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的性质了。当然,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或象征,白鹿原包含的不只是白鹿意象这一点,更重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在其全部活动中所形成的传统、习俗、心理、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等。

现在看来,有关《白鹿原》的评论,绝大多数都采取了文化的视角,着重于开掘这部作品所包蕴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质素,在这方面也确有不少相当精到的见地。然而,《白鹿原》提供的并非一种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画卷,而是有非常具体的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画卷。相当一批评论家的评论,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因而有所论列。

那么,浓郁而又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白鹿原》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首先,来自作家处理的这个特殊的题材,来自他在作品中所描写的物象。以环境而论,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包括风声习气、歌谣礼俗等,这些,评论家们显然都注意到了。但是,对于如小说这样的长篇叙事性作品来说,更重要的是与人物的性格有关,而这一点,如果不说是空白,至少评论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阐释。不少评论只是一般地说到地域文化品格,而落实到具体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就常常语焉不详了。其实,在《白鹿原》的人物画廊里,如主要人物白嘉轩,智者朱先生,长工鹿三和他的儿子土匪黑娃,医人冷先生,甚至刚烈而又苦命的田小娥,都无不可以作地域文化角度的深入解析。在这些人物中,朱先生似乎是最容易从地域文化角度阐释的人物了。一是他有文化人的身份,是白嘉轩以至黑娃等人物的精神导师,在人们心目中扮演着真正的教父角色;二是作家明确提出了他作为关学传人的学者素养和知识背景。王仲生在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和文化价值时,除了对其作为从封建时代末世转入半封建时代的乡村知识分子的一般情况作了必要的论说外,还对这位半是智者,半是圣人的老夫子的关学背景提了几笔。王仲生追溯到宋代关学鼻祖张载,强调了关学重实践,重经世致用的传统,这是很对的,增加了解读这一人物的文化维度和学术维度。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关学重实学,而未沉溺于后来理学家空谈心性的泥淖,本身就需要解释,需要说明。以张载而论,他固然重实学,重经世致用,但也有明显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复古倾向。从重实学、重经世致用上看,其道统乃儒者的积极人世观念。然而,关学作为一个产生于周秦故地的儒学学派来说,传统儒者的道统,并不是它的唯一的思想资源。白鹿原地处周秦故地的腹部,这一带地方是华夏辉煌的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和摇篮,同时,也是这一文明在其发展的鼎盛期的中心。这一带地处北国,水深土厚,属大陆型气候,雨量并不丰沛,生产条件相对艰苦,因而自古以来民风淳厚、尚实,这一点在文学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只要对比一下《诗经》中的秦风、豳风与产生南国的《楚辞》,就看得相当清楚了。正因为这种尚实的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所以不仅张载如此,而且在始于张载的关学学统中,这一特点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以明清之际被康熙帝玄烨誉为“关中大儒”的二曲先生李yóng@①为例,他也是以重实学、重经世致用而流誉当世的。早年颇为重视各项实际学问,著述甚丰。晚年闭门谢客,反身自修,主“悔过自新”之说,仅与流寓关中的大学者顾炎武过从密切,而顾的学问,也以尚实为特色。周秦故地孕育出来的尚实的传统,不仅在关学中获得了它的辉煌的学术体现,而且通过关学的传统,强化着这一地域本来就有的民间的尚实文化传统。自金入元的大学者、诗人元好问说:“关中风土完厚,民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其着眼点就不只是关学,而更看重的是“秦汉之旧”,在朱先生身上,如果说这种尚实的特点,由于作者对他的理想化的,有时甚至是半仙半道的艺术处理,而不无飘逸之处的话,那么,白嘉轩则表现得尤其分明。

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它的存在,一但形成一种传统,其对于人的性格、心理,乃至思想、学术的影响与熏染,都是巨大的。它不仅能从生长于此地的普通人身上见出,而且在这里的文化人的身上,作家艺术家的身上也有相当典型的表现。单就创作 *** 来说,始自柳青,到路遥、陈忠实两位茅盾文学奖得主的深厚的现实主义血脉,其形成和传续的因素可能很多,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尚实的地域文化要素承传的事实。不仅如此,从更广的学术文化的历史承传来看,昆山顾炎武,西游秦中,晚年定居关中华阴,他的学问当然不能简单地以关学概括,但他借鉴关学以形成其经世致用的特点,也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其次,作品的地域文化风貌更来自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自身。小说,作为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虚构的产物,必然会打上他自己的精神印记。陈忠实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生于白鹿原,长于白鹿原,几十年工作在这里,学习在这里,连《白鹿原》的写作,也躲开了喧嚣的西安城,是在他白鹿原坡下的农村家里干的。退一步讲,即使这作品在西安市区建国路71号的作协大院里写,也还是在包容了白鹿原在内的三秦地域文化的中心地带。直到作品写出时的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段里,他所受到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濡染,都是在三秦文化的具体形态下进行的,即使接受他民族、他地域文化的影响,也都或在三秦文化的参照下,或以三秦文化为框架、为视角。因此,三秦地域文化对他的习染,至少不在例如白嘉轩、乃至朱先生之下。为了写这部小说,陈忠实甚至非常认真地研究过分割辖管白鹿原的三县县志。而县志,在中国传统的史志类图书中是最典型的地域文化著作。

研究和评论《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点,如果不对创作主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许多问题都很难最终说清楚,现在看来,这一点恰恰在《白鹿原》的评论中几近于空白。刘勰《文心雕龙》上有“觇文辄见其心”,“披文以入情”的话。这里的“心”和“情”,指的都是创作主体的主观方面。在这本评论集中,除了陈忠实谈到他自己创作《白鹿原》的体会时所作的一部分说明,除了李下叔《捡几片岁月的叶子》提供的少量情况,很少有人通过作品的分析与论证,细致地剖析过作家的心灵历程。批评家们看到的主要是民族文化的历史,即使沿着作者摘引于卷首的巴尔扎克“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的方向寻绎、发挥,也多着眼于作品提供的外在的艺术画卷,而很少论及这帧所谓“民族的秘史”,其实也同时就是一部被外化了的作家自己心灵的秘史。照我看来,这也许是《白鹿原》研究大可以开拓的一个领域。

尽管《白鹿原》的评论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的和空白的方面,但读完这些评论,我们仍然不能不惊叹于这部作品竟然能提供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如此大的艺术空间,供给操各种枪法的批评家们去评说,去发挥,去驰骋他们的才思。同时许多批评家也能够把他们的批评 *** 发挥到相当高的水平。

不少批评家谈到了《白鹿原》的史诗特点。史诗作为一种类型的长篇小说的质素和特点,至少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史,一个是诗。评论家们论评《白鹿原》的史诗品格,其实更多的是着眼于史,而在诗的方面则开掘和发挥得很不够。例如白烨的《史志意蕴·史诗风格》,在抓住史诗一点上做文章,是很可取的,但一是讲“史”多,而基本未涉及“志”,讲史,亦更多涉及百年的政治纠葛,至于“史诗”之“诗”,则作为风格,一笔带过,其实在这里是大有文章可做的。畅广元在与屈雅君、李凌泽的对话《负重的民族秘史》里很赞赏作家“秉笔直书的史家心态”,说“陈忠实放胆写了白灵蒙冤,黑娃屈死,白孝文得逞,把宗法制下小生产者为主要构成因子的革命所带来的历史局限,作为历史的真实活脱脱地呈现给作为读者的后来人,令其品味昨日,审度今朝,透析明天”。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深刻而又犀利的判断。然而陈忠实《白鹿原》的重史,自觉地追求诗史效应,就关中这块土地上的文化传统来说,其实是渊源有目的。周秦故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不仅有距今七、八千年的姜寨文化遗址,半坡文化遗址,而且有更早的“蓝田猿人”头骨石和稍晚的“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在汉民族的早期历史上,虽然没有出现类似于荷马史诗那样的文学形态,但并非没有自己的史诗,《诗经》中的《公刘》、《绵》等叙述周祖先的传说和历史的篇什,至少是带有史诗性质的。而这些诗的产生地,正好在关中一带。重视史,是华夏民族的重要传统,顾准把这种文化称为“史官文化”,虽更多地着眼于它的负面,但却抓住了重史这个不争的事实。先秦典籍中的《尚书》,在唐刘知几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中,被列为“记言”之史。它的被韩愈在《进学解》里形容为“佶屈聱牙”的“周诰殷盘”,显然早于孔子因鲁史而作的编年《春秋》。周《诰》之类,就产生在以关中为中心的周地。史的传统,到两汉达到了它的辉煌期。它的两个代表人物,西汉的司马迁和东汉的班固,都是关中人。一在左冯羽,一在右扶风。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太史公书》),还有他的伟岸人格,而给后世文学和史学以巨大的影响,开百代之轨则。班固的《汉书》以其严谨而称著。司马迁和班固,都出生在史官的家族。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就是治史的;班固之父班彪也是史家,而他的才气横溢的妹妹班昭则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位有成就的女史家,因为有了这个妹妹,《汉书》才最终划上了完满的句号。司马迁曾在《屈原贾生列传》里给屈原以可“与日光争光”的崇高评价,而他的《史记》也被后人目为“无韵之《离骚》”。就是说,以审美的眼光读史,人们在司马迁身上到了诗与史的结合,从史中读出了诗。这在关中的地域文化史上,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传统。准此,则我以为,在当代秦地的小说家中,始于柳青、杜鹏程,迄于陈忠实的史诗效应的追求,其文化溯源,至少是一直可以上溯到周秦、两汉的,一如白鹿原的得名。

陈忠实老师出生在陕西农村,可以说,他的大半生都是在西北那片土地上度过。相信他的创作灵感和来源,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在乡村工作的这几十年。他对中国农村有着近距离的真实体验和理解,对农村生活的积累,对农民身份及心理的了解和感受,都比常人多出很多,这也是他作品中最重要的素材。

正是因为这些最真实的体验,以及最贴近那片土地的感受,我们才得以在陈忠实老师的笔下认识了那一个个生动形象、个性鲜活的人物。《白鹿原》中,那几代人的刻画令人难忘,白嘉轩、鹿子霖、鹿三,再到黑娃、白孝文、鹿兆鹏、田小娥,他们都极具时代个性和代表性,这些人物无疑都是成功塑造出来的。

相信有很多朋友跟我一样,也非常喜欢《白鹿原》这本书,对于这本书也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吧,非常期待大家能跟我一起交流和分享这本书。

2016年4月29日,四年前的今天,陈忠实老师去世。那么今天我们就用十句陈忠实老师的经典名言,来纪念他。感谢他写出《白鹿原》这部优秀小说,让我们也曾经梦回白鹿原。

任何一种花应该靠自身的姿色存在;作家是靠作品与这个世界对话的。——陈忠实

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后,能站起也能圪蹴得下,才活得坦然,要不就只有碰死到墙上一条路可行了。——陈忠实

艺术创造是为了沟通,一部作品一旦完成了这个广泛的沟通,创造的全部目的就算实现,再无需多说一句。——陈忠实

没有经过多少周折而顺利地达到目的取得胜利,反倒使人觉得意犹未尽不大过瘾。——陈忠实

文学是魔鬼,是个美丽神圣的魔鬼;文学只是人群中千奇百怪的个人兴趣中的一种。——陈忠实

圣人不屑于理会凡人争多赚少的七事八事,凡人也难以遵从圣人的至理名言来过自己的日子。——陈忠实

世事就是俩字: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着。——陈忠实

倚势恃强压对方,打斗诉讼两败伤;为富思仁兼重义,谦让一步宽十丈。——陈忠实

人往往就是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是一种样子,好多人聚到一起时完全变成另外一种样子。——陈忠实

朋友之交,宜得删繁就简。——陈忠实

《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展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从十六岁那年娶了头房夫人起,几年间白嘉轩六娶六丧,几乎耗尽了家产,在他请阴阳先生的路上,无意间在鹿子霖的漫坡地上发现了一株奇形珍草,他的大姐夫朱先生说那是白鹿原古老传说中那只能带来吉祥的白鹿的化身。白嘉轩便使了些心机从贪图便宜的鹿子霖手中换到了那块白鹿显灵的地。接着他把祖坟迁到了这块风水宝地上,又进山娶了做药材生意的吴长贵的五女吴仙草为妻。与此同时,白嘉轩也带回来了**种子。然而姐夫朱先生却大力反对**的种植,尽管如此,并没有影响种**给白家带来丰厚的利润。此外,仙草先后为白家生下了大儿子孝文和二儿子孝武。可以说,吉祥的白鹿的化身让白家从此人才两旺。

  不久,白鹿两家因为争买土地而大打出手,引发了一场恶斗,在两家的世交白鹿镇中医堂冷先生的劝解和朱先生致书调节下,双方化解了这场争斗,两家重归于好。此事为白鹿村从县长那里赢得了“仁义白鹿村”的美誉。

  白嘉轩决定修复祠堂,得到鹿泰恒的支持,并在同鹿子霖的合作下,祠堂很快竣工,并在祠堂里建立了学堂。当年夏收后,村办学堂开学,鹿子霖的长子鹿兆鹏和次子鹿兆海,白嘉轩的儿子孝文和孝武以及白家长工鹿三的儿子黑娃都在学堂念书。鹿三以自己的诚实和勤劳赢得了白家几代人的敬重,并且白嘉轩以“三哥”相称,把他视为一家人。几年后,白嘉轩的三儿子孝义和女儿白灵相继出生。白灵满月后的一天夜里,冷先生从城里带回了革命党造反的消息,在省城和县城里军阀的频繁更替中,白鹿原陷入了恐慌中。朱先生制定了《乡约》,白嘉轩率先履行成为楷模,从此,村子里偷摸 *** 打架之类的事件几近绝迹。

  反正后鹿子霖被任为白鹿镇保障所乡约,他受命按土地和人头征税。白嘉轩对征税不满,组织各乡村民到县城交农具 *** ,虽然的了胜利,但鹿三等首领被捕,白嘉轩投案之首,并在姐夫朱先生的帮助下,赎回了被捕的人。处理交农事件的一年多里,白嘉轩整顿族规,惩治违反乡约的族人。冷先生深感交农事件后白鹿两家裂痕渐深,便把自己的大女儿许给鹿家长子兆鹏,二女儿许给白家二儿子孝武,意图调和两家的矛盾。

  白嘉轩居住在城里的二姐一家回家过年,引起了白家的骚动,白灵提出要念书,白嘉轩把她送进了学堂。第二年,二姐一家又来拜年,十天后白灵失踪,白嘉轩去城里二姐家去寻找,才发现她进了城里的新式学校。白灵以死来威胁父亲,拒不回村,白嘉轩无奈只好作罢。

  鹿家兆鹏兄弟和白家孝文兄得先后去白鹿书院进一步学习,他们走后,黑娃就收拾东西离开了学堂。17岁那年,黑娃到渭北郭举人家扛活,与郭举人的二房田小娥发生了恋情。不久,黑娃携小娥私奔回白鹿村,鹿三不认二人的关系,白嘉轩不答应让田小娥进祠堂,黑娃只得引者小娥在村东头一孔破窑洞里安家。

  孝文和孝武从白鹿书院回到白鹿村务农。白嘉轩命孝武进山经营药材收购,让长子孝文留在家里以便将来统领家事继任族长。随后,孝文和兆鹏由父亲作主各自完婚,但兆鹏不赞同这门婚事,在鹿子霖的威逼下,勉强举行了成婚仪式。婚后没有几天,兆鹏就跑进了城里,整整一年没有再回白鹿原。直到第二年春天,白鹿镇之一所新学校落成,校长就是鹿兆鹏。

  一对士兵流窜到白鹿原,他们受奉系镇崇军刘军长之命,向乡民征粮。兆鹏组织黑娃等人放火烧了粮仓。白鹿原的办公房被刘部焚毁,在重建完工的庆祝仪式上, *** 县党部书记岳维山宣布了鹿兆鹏是***,并是 *** 的身份,让村民包括鹿子霖震惊不已。接着受兆鹏派遣去城里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黑娃归来后,在白鹿原掀起了一股“一切权力归农会”的风潮。正月初一这一天,白鹿原农民协会总部成立大会在白鹿村祠堂前的戏楼上召开。黑娃砸了祠堂,农协批斗了贪赃的总乡约田福贤和鹿子霖等,并铡了作恶多端的碗客庞克恭和三官庙的老和尚。白嘉轩对黑娃的农协运动无动于衷。而白鹿书院的朱先生却为这一场运动颇伤脑筋,他不知道在自己新修的滋水县志上是否还能写下“水深土厚,民风纯朴”的结论。

  “四一二”后国共分裂。兆鹏和黑娃逃进山里,田福贤在祠堂前的戏楼上疯狂惩治农民协会骨干。而此刻白嘉轩正领着人修复祠堂。之后,白嘉轩召集了一次族人大会,孝文手执乡约领众人诵读。鹿子霖却嘲讽白家父子只会在祠堂里弄事。他仍任白鹿原之一保障所乡约,也效法田福贤,在戏楼上惩治小娥等农协骨干。白嘉轩跪地求情,自责身为族长没有管教好族人。此时,逃往外地是黑娃已做了习旅长的贴身警卫。

  为了阻断***在原上的活动和抓住兆鹏和黑娃,田福贤召开家属会,动员跑了的农协会员回来请求宽容。小娥求鹿子霖帮忙,鹿子霖借机常去小娥的窑洞过夜,不料被光棍狗蛋发现。鹿子霖设计使狗蛋掉入陷阱,狗蛋小娥一起被抓,白嘉轩按《乡约》把二人用刺棘吊打了一顿。后鹿子霖唆使田小娥勾引白孝文。在邻村贺家坊的“忙罢会”夜里,戏迷白孝文被田小娥用手段逼进了一个破窑。等孝文回到家里,黑娃已经为了替小娥报仇将家里洗劫一空,白嘉轩的腰也被打坏。在白鹿村的“忙罢会”上,白嘉轩带伤出席。鹿兆海也出现在会场上,他已投靠 *** ,即将随军开往前线。由于政治思想的分歧,他和白灵的感情有了裂痕。而白灵毕业以后以教员的公开身份做地下工作,通过兆鹏的介绍加入了***,并且对兆鹏的感情日益加深。在共同的斗争生活中,两人的感情日益加深,终于正式结合。

  被小娥迷住的孝文经常去小娥的窑洞睡觉。白嘉轩得知后差一点气死,决定严惩孝文以整顿门风。他断然与孝文分家,并在祠堂前处罚孝文。

  一场史无前例的旱灾降临到白鹿原上,找父亲借粮被拒绝后,孝文把两亩水地和三间门房都卖给了鹿子霖。他的老婆已饿死,自己却染上了大烟,卖地卖房的钱都被他和小娥挥霍一空。不久,在饥饿和烟瘾的逼使下,只得出村讨饭。鹿子霖和田福贤见他可怜,荐举他参加了县保安大队。一月后,黑娃悄然回村给小娥送粮食,得知小娥已被人害死。他先后摸进鹿子霖和白嘉轩家中报仇,不料最后却得知是父亲鹿三杀了小娥。

  一场大瘟疫使白鹿原陷入毁灭性的灾难。据传,这场瘟疫是小娥的阴魂在作怪。鹿三的女人,白嘉轩的女人吴仙草先后染疫而死,鹿三也被鬼魂缠身。鹿子霖乘机煽动村民胁迫白嘉轩为小娥修庙塑身,重新装殓。白嘉轩严辞拒绝,并在朱先生的支持下造塔祛鬼镇邪。瘟疫果真结束了。

  在保安团当兵的白孝文已升任问一营营长,白嘉轩允诺认他这个儿子。在回家前夕,他抓住了土匪头子黑娃,但在黑娃兄弟的武力威逼下又不得不放走了他。随后,孝文回原上祭祖,还决定重盖被鹿子霖拆毁的房子。黑娃后来在孝文的劝说下率自己的队伍受降于县保安团,被任命为三营炮营营长。

  白灵组织学生大闹会场,用砖头砸伤了给学生训话的中央教育部陶部长,成了被通缉的首犯,白家因此遭到了军统的搜查。鹿兆海利用自己的身份把白灵送出城。她到了根据地,在后来的清党肃反中被活埋。差不多在白灵牺牲的同时,鹿兆海在中条山抗日牺牲的消息传导了白鹿原。白鹿原为民族英雄举行了空前隆重的葬礼,朱先生等八位在白鹿书院修县志的老先生也决心投笔从戎,上阵杀敌。不料兆鹏告诉朱先生,鹿兆海是进犯边区给红军打死的。朱先生从此闭门谢客,潜心编纂县志。

  日本人投降后, *** 的剿共和征丁征粮在白鹿原上引起恐慌。鹿子霖因受兆鹏的牵连被捕入狱,他的女人为救他而将房子和田地卖给了白孝文。黑娃决定重新做人,并拜朱先生为师。随后,在朱先生的陪同下他携新婚妻子高玉凤回家祭祖,白鹿村以更高规格个迎宾仪式接待了他。此后不久,他的父亲鹿三去世。

  鹿子霖出狱后本已心灰意冷,然而突然一天,一位**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儿子来访说是兆海的妻儿,后留下了儿子走了。有了孙子的鹿子霖重新找到了生存的决心,于是去找田福贤,后仍在村里任职,又雇了长工,把坐监时卖掉的土地一块块赎回来。

  朱先生终于将《滋水县志》编纂完成并印毕,随后就谢世了。死时,朱先生化作一只白鹿,从白鹿书院腾起,消失在原坡上。1949年5月20日,鹿兆鹏回到滋水县策动起义成功,滋水县解放了。白孝文,黑娃因领导起义有功,被本别任为县长和副县长。半年后,黑娃被县长当作反革命镇压,并与田福贤和岳维山一同杀害。在台下陪斗的鹿子霖受到 *** ,从此痴呆。

  已如超脱之境的白嘉轩,忽然想起巧取鹿子霖漫坡地做坟园的事来,面对已经丧失记忆的鹿子霖,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1997年,获得了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以死了六房妻子的白嘉轩的故事开始,讲述了围绕在白鹿原上白姓与鹿姓两大同根姓氏家族的纷争恩怨,以白鹿原上的变化发展来暗喻当代社会的发展,通过白鹿原上的血缘纷争、革命争斗等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愚昧与反抗。

富有神话意味的吉祥物白鹿、世代恪守家族族规的白鹿原、六娶六丧的白嘉轩、沉迷美色虚伪至极的鹿子霖……时代的变换风云笼罩着白鹿原,旧社会的桎梏,新时代的不安,雄狮的崛起隐藏着的黑暗与无奈,在白鹿原上一幕接一幕地上演。

以下为部分精彩内容抄录:

11、饿死人已不会引起惊慌诧异,先是老人后是孩子,老人和孩子似乎更经不住饥饿。饿死老人不仅不会悲哀倒会庆幸,可以节约一份吃食延续更有用的人的生命。

只有莫名其妙的流言才会引起淡弱的兴趣,一个过门一年的媳妇饿得半夜醒来,再也无法入睡,摸摸身旁已不见丈夫的踪影,怀疑丈夫和阿公阿婆在背过她偷吃,就蹑手蹑足溜到阿婆的窗根下偷听墙根儿,听见阿公阿婆和丈夫正商量着要杀她煮食。

阿公说:“你放心,度过年馑,爸再给你娶一房,要不咱爷儿们都得饿死,别说媳妇,连香火都断了!”

新媳妇吓得软瘫,连夜逃回娘家告知父母。被母亲哄慰睡下,又从梦中惊醒,听见父亲和母亲正在说话:“与其让人家杀了,不胜咱自家杀了吃!”这女人吓得从炕上跳下来就疯了……

12、自从破烂砖瓦窑开始一直到被捆到祠堂槐树上示众,他都无法克服解开裤带不行了勒上裤子又行了的奇怪的痼疾,今天才之一回在小娥面前显示了自己的强大和雄健。

小娥仍然解不开好奇:“过去到底咋么着是那个怪样子,今日个咋么着一下子就行了好了?”

孝文嘲笑说:“过去要脸就是那个怪样子,而今不要脸了就是这个样子,不要脸了就像个男人的样子了!”

13、朱先生看见那女子挽着袖子,露出健壮 *** 的小胳膊,两只手被核桃皮染得黑紫如漆,坠着一条粗辫子的脑袋始终低垂着不抬起来。朱先生佯装找一处清水实际是想换一个角度,不料脚下踩着淤泥几乎摔倒,果然那母女听到涝池周围女人们的哗笑扬起头来。

朱先生恰在那一刻瞧见她的模样,转身就离开涝池上了官路,对媒人说:“就是这个。八字不合也是这个。”

14、教会女子学校的先生像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一律的女人,一律的穿着,连行为举止说话腔调都是一律的,只有模样的宽窄胖瘦黑白的差异;脸上的表情却同样是一律的,没有大悲大喜,没有慷慨激越,没有软溃无力,更没有暴戾烦躁,永远都是不恼不怒,不喜不悲,不急不躁,不爱不恨,不忧不虑的平和神色。

15、他怀着新鲜的却似遥远的记忆说:“我们一起宣誓的有九个人,现在连我在内只剩下三个了。三个给大哥煎了,两个随大哥走了,一个经商去了,而且发了财,咱们现在就在他屋里坐着。”百灵问:“他们没有供出你?”鹿兆鹏笑了说:“他们首先供出的就是我,算我命大。”接着又说:“大哥这回翻脸,小兄弟血流成河。大肆逮捕,公开杀害,全国一片血腥气,唯独我们这座古城弄得干净,不响枪声,不设绞架,一律塞进枯井,在全国独树一帜,体现着我们这座十代帝王古都的文明。”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颇具争议的小说,其中对男女 *** 的描写可谓是层叠不穷,把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的那种粗陋行径刻画的淋漓尽致。

那 *** 样的田小娥对于肉体的亵渎,总也不够我用自己粗陋的文字去复述。一个人没有了羞耻之心他更不会顾及灵魂以外的肉身了,她贱卖的不再是肉体了!

那白孝文也是一路货色。虽然他貌似是被引诱,但一个人不能坚守初衷,你觉得他的错误或者说过错还能被世人原谅吗?他要是还有半点良知,他也许会悔悟、羞愧的!他们敌不过的不只是身体上的那点事!

性,这个话题是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经久不衰的话题。自有亚当夏娃用树叶遮羞、偷吃禁果的传说以来,似乎人们从来没有减低对“性”这个话题的热情。为什么这个话题会让我们有如此大的兴趣呢。

曾和人闲聊说,人为何要有性?要是单纯为了繁衍后代,何必又要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要是单纯为了满足那一时的 *** ,那通过这样的方式未免太龌龊了吧?可是他们真的懂得那背后的意义吗?我想他们是不懂的。

与她的对话中我才知道,之前的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腐朽的。性是爱情的升华,并非毒药,女性也并非是受害者。情到深处自然会上升到此,如若沉溺则另当别论。

我们不一定得谈性色变,它不是肮脏的,只是肮脏的人那样认为罢了。我相信性是神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