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文言文怎么说

游戏攻略03

地球文言文怎么说,第1张

地球文言文怎么说
导读:1 每个人都想去的美好世界请用文言文翻译,更好说出典故,意思相近 译成古文就是:普天之下,人皆向往,莫过于世外桃源这里有两个典故:普天之下,这一词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原文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世外桃源,这一词

1 每个人都想去的美好世界请用文言文翻译,更好说出典故,意思相近

译成古文就是:普天之下,人皆向往,莫过于世外桃源这里有两个典故:普天之下,这一词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原文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世外桃源,这一词出自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其中普天之下并不一定是明显的典故,可以看作词语的使用世外桃源一词就算是标准的典故了。

2 在古代文言文中“宇宙”怎么翻译

(1)屋檐和栋梁。

《淮南子·览冥训》:“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於宇宙之间。” 高诱 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

(2)天地。

《庄子·让王》:“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淮南子·原道训》:“横四维而含阴阳,紘宇宙而章三光。” 高诱 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唐 韩愈 《苦寒》诗:“凶飈搅宇宙,鋩刃甚割砭。”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 豫章 之诗,包含欲无外,搜抉欲无秘,体制通古今,思致极幽眇,贯穿驰骋,工夫精到,虽未极古之源委,而其植立不凡,斯亦宇宙之奇诡也。” 清 黄遵宪 《杂感》诗:“茫茫宇宙间,万事等儿戏。” 茅盾 《三人行》七:“他渴望着震撼宇宙的大风暴。”

(3)犹言天下,国家。

南朝 梁 沉约 《游沉道士馆》诗:“ 秦皇 御宇宙, 汉帝 恢武功。”《隋书·炀帝纪上》:“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 唐 王度 《古镜记》:“﹝ 苏宾 ﹞谓 绩 曰:‘……今宇宙丧乱,他乡未必可止。’” 元 杨梓 《霍光鬼谏》第三折:“臣则怕连累了 霍光 老幼,这厮每必反喒 刘 朝宇宙。这的是未来事微臣早参透。”

(4)犹时代。

明 李东阳 《书东莱先生手稿后》:“其前有 朱崇 者,自称为 宋 遗民,幸生於三、四十年之前,得以讲明诸老之学,因叹后生者视 咸淳 又隔一宇宙。”

(5)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淮南子·天方训》云:“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6)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

3 佛教说世界是一个球还是宇宙别说古文了和现在科学所说的宇宙是否

在佛经里根本找不到宇宙这两个字由佛经中的描述可知,类似的婆婆世界是无量无边的,这个世界就是宇宙因为这个问题于修行没有益处,所以不讨论,并特意归结为“十四无记”“十四无记”,即指十四个超越经验认知层次的问题,无法加以叙述或说明,因此佛陀舍置不答此词又名十四不可记、十四难即:(1)世间常,(2)世间无常,(3)世间常亦无常,(4)世间非常非无常,(5)世间有边,(6)世间无边,(7)世间亦有边亦无边,(8)世间非有边非无边,(9)如来死后有,(10)如来死后无,(11)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1)2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13)命身一,(14)命身异实际上,这些问题不是全部,而只是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佛祖认为,如果纠缠于这些问题,在你生命结束之前,也无法得到答案。

《战国策》成语

一尘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 大庭广众——以敞大众。 两败俱伤——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南辕北辙——犹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补牢——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羽毛未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引锥剌股——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门庭若市——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返璞归真——颜斶知足矣,归反于璞,则终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 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子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 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 己,以为畏狐也。 惊弓之鸟——弓弦响,惊密林之鸟。 安步当车 《战国策·齐策四》 不遗余力 《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 《战国策·秦策》 侧目而视 《战国策·秦策》 返璞归真 《战国策·齐策》 高枕无忧 《战国策·魏策一》 汗马功劳 《战国策·楚策》 狐假虎威 《战国策·楚策一》 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 《战国策·齐策一》 狡兔三窟 《战国策·齐策四》 门庭若市 《战国策·齐策一》 亡羊补牢 《战国策·楚策四》 三人成虎 《战国策•魏策二》

《战国策》写作特点

1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划勒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是,"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一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勒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2善于讽喻 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3语言风格独特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战国策》典故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 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 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 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 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 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 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甀挟 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 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 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 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 止。 ○秦攻宜阳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 “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 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 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 ‘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 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 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 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东周与西周战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为东周谓韩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 名器重宝。案兵而勿出,可以德东周,西周之宝可尽矣。” ○东周与西周争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 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若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今 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 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东周欲为稻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 可乎?” 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 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 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 “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昭献在阳翟 昭献在阳翟,周君将令相国往,相国将不欲。苏厉为之谓周君曰:“楚王与 魏王遇也,主君令陈封之楚,令向公之魏。楚、韩之遇也,主君令许公之楚,令 向公之韩。今昭献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 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黡谓周君曰: “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 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王曰:‘韩强与周地,将以 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 ○楚攻雍氏 楚攻雍氏,周粻秦、韩。楚王怒周,周之君患之。 为周谓楚王曰:“以王之强而怒周,周恐,必以国合于所与粟之国,则是劲 王之敌也。故王不如速解周恐,彼前得罪而后得解,必厚事王矣。” ○周最谓石礼 周最谓石礼曰:“子何不以秦攻齐?臣请令齐相子,子以齐事秦,必无处矣。 子因令周最居魏以共之,是天下制于子也。子东重于齐,西贵于秦,秦、齐合, 则子常重矣。”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前相工师藉恐客之伤已也,因令人谓周君曰:“客者, 辩士也,然而所以不可者,好毁人。”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也。君有闵闵之心。 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已,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 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 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 《春秋》记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故 ‘众庶成强,增积成山。’”周君遂不免。 ○温人之周 温人之周,周不纳。问曰:“客耶?”对曰:“主人也。”问其巷而不知也, 吏因囚之。 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而诵《诗》, 《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则我 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或为周最谓金投 或为周最谓金投曰:“秦以周最之齐疑天下,而又知赵之难子齐人战,恐齐 韩之合,必先合于秦。秦、齐合,则公之国虚矣。公不若救齐,因佐秦而伐韩、 魏,上党、长子赵之有已公东收宝于秦,南取地于韩、魏,因以因徐为之东,则 有合矣。” ○周最谓金投 周最谓金投曰:“公负令秦与强齐战。战胜,秦且收齐而封之,使无多割, 而听天下;之战不胜,国大伤,不得不听秦。秦尽韩、魏之上党,太原西止秦之 有已。秦地天下之半也,制齐、楚、三晋之命,复国且身危,是何计之道也。” ○石行秦谓大梁造 石行秦谓大梁造曰:“欲决霸王之名,不如备两周辩知之士。”谓周君曰: “君不如令辩知之士为君争于秦。” ○谓薛公 谓薛公曰:“周最于齐王也而逐之,听祝弗、相吕礼者,欲取秦;秦、齐合, 弗与礼重矣。有周齐,秦必轻君。君弗如急北兵趋赵以秦、魏,收周最以为后行, 且反齐王之信,又禁天下之率。齐无秦,天下果,弗必走,齐王谁与为其国?” ○齐听祝弗 齐听祝弗外周最。谓齐王曰:“逐周最、听祝弗、相吕礼者,欲深取秦也。 秦得天下,则伐齐深矣;夫齐合则赵恐伐,故急兵以示秦。秦以赵攻,与之齐伐 赵,其实同理,必不处矣。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也。”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曰:“君不如令王听最以地合于魏,赵故必怒,合于齐。 是君以合齐与强楚。吏产子君,若欲因最之事,则合齐者,君也;割地者,最也。” ○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将以观秦之应赵、宋败三国。三国不败,将兴赵、 宋合于东方以孤秦,亦将观韩、魏之于齐也;不固,则将与宋败三国,则卖赵、 宋于三国。公何不令人谓韩、魏之王曰:‘欲秦、赵之相卖乎?何不合周最兼相, 视之不可离,则秦、赵必相卖以合于王也。” ○为周最谓魏王 为周最谓魏王曰:“秦知赵之难与齐战也,将恐齐、赵之合也,必阴劲之。 赵不敢战,恐秦不己收也,先合于齐。秦、赵争齐,而王无人焉,不可。王不去 周最,合与收齐。而以兵之急,则伐齐无因事也。” ○谓周最曰魏王以国与先生 谓周最曰:“魏以国与先生,贵合于秦以伐齐。薛公故主,轻往其薛,不顾 其先君之丘墓,而公独修虚信,为茂行,明群臣,据故主,不与伐齐者产,以忿 强秦,不可。公不如谓魏王、薛公曰:‘请为王入齐,天下不能伤齐,而有变, 臣请为救之;无变,王遂伐之。且臣为齐奴也,如累王之交于天下,不可。王为 臣赐厚矣,臣入齐,则王亦无齐之累也。’” ○赵取周之祭地 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 复取之。”周君予之,郑朝献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谴 之曰:“周之祭地为祟。”赵乃还之。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谓周君曰:“君之国小,尽君子重宝珠玉以事诸侯,不 可不察也。譬之如张罗者,张于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张于多鸟处,则又 骇鸟矣。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然后能多得鸟矣。今君将施于大人,大人轻君; 施于小人,小人无可以求,又费财焉。君必施于今之穷士不必且为大人者,故能 得欲矣。” ○周共太子死 周公太子死,有五庶子,皆爱之而无适立也。 司马翦谓楚王曰:“何不封公子咎,而为之请太子?”左成谓司马翦曰: “周君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不如谓周君曰:‘孰欲立也?微告翦, 翦今楚王资之以地。’” 公若欲为太子,因令人谓相国御展子廧夫空曰:“王类欲令若为之,此健士 也,居中不便于相国。”相国令之为太子。 ○三国隘秦 三国隘秦,周令其相之秦,以秦之轻也,留其行。有人谓相国曰:“秦之轻 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遂见秦王曰:‘请谓王听东方之处。’秦 必重公。是公重周,重周以取秦也。齐重,故有周而已取齐,是周常不失重国之 交也。” ○昌他亡西周 昌他亡西周,之东周,尽输西周之情于东周。东周大喜,西周大怒。冯且曰: “臣能杀之。”君予金三十斤。冯且使人操金与书,闲遗昌他。书曰:“告昌他: 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来,亡来。事久且泄,自令身死。”因使人告东 周之候曰:“今夕有奸人当入者矣。”候得而献东周,东周立杀昌他。 ○昭翦与东周恶 昭翦与东周恶,或谓照翦曰:“为公画阴计。”照翦曰:“何也?”“西周 甚憎东周,尝欲东周与楚恶,西周必令贼贼公,因宣言东周也,以西周之与王也。” 照翦曰:“善。吾又恐东周之贼己,而以轻西周恶之于楚。”遽和东周。 ○严氏为贼 严氏为贼,而阳竖与焉。道周,周君留之十四日,载以乘车驷马而遣之。韩 使人让周,周君患之。客谓周君曰:“正语之曰:‘寡人知严氏之为贼,而阳竖 与之,故留之十四日以待命也。小国不足,亦以容贼?君之使又不至,是以遣之 也。’”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藉兵乞食于西周。 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 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 矣。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 又无藉兵乞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张 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 邑以此忠秦,秦得无破,而以楚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齐,齐得 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薛公 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于西周。 ○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 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进兵而攻周。为周最谓李兑曰:“君不如禁秦之攻 周。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今秦攻周而得之,则众必多伤矣,秦欲待周之 得,必不攻魏;秦若攻周而不得,前有胜魏之劳,后有攻周之败,又必不攻魏。 今君禁之,而秦未与魏讲也,而全赵令其止,必不敢不听,是君却秦而定周也。 秦去周,必复攻魏,魏不能支,必因君而讲,则君重矣。若魏不讲,而疾支之, 是君存周而战秦、魏也,重亦尽在赵。”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 客。 游腾谓楚王曰:“昔智伯欲伐厹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 厹由卒亡,无备故也。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袭蔡。今秦者,虎狼之 国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厹由戒之。 故使长兵在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也。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 之亡国,而忧大王。”楚王乃悦。 ○雍氏之役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 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 请以国听。”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 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 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 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 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 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 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周君之秦 周君之秦。谓周最曰:“不如誉秦王之孝也,因以应为太后养地。秦王、太 后必喜,是公有秦也。交善,周君必以为公功;交恶,劝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苏厉谓周君 苏厉谓周君曰:“败韩、魏,杀犀武,攻赵,取蔺、离石、祁者,皆白起。 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则周危,君不若止之。” 谓白起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 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基曰:‘人皆善。子乃 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 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今公 破韩、魏,杀犀武,而北攻赵,取蔺、离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 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公不若称病不出 也。” ○楚兵在山南 楚兵在山南,吾得将为楚王属怒于周。 或谓周君曰:“不如令太子将军正迎吾得于境,而君自郊迎,令天下皆知君 之重吾得也。因泄之楚曰:‘周君所以事吾得者器必名曰谋。’楚王必求之,而 吾得无效也,王必罪之。”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以临韩、魏,周君患之。苏秦谓周君曰:“除道属之于 河,韩、魏必恶之;齐、秦恐楚之取九鼎也,必救韩、魏而攻楚。楚不能守方城 之外,安能道二周之间?若四国弗恶,君虽不欲与也,楚必将自取之矣。”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曰:“君使人告齐王以周最不肯为太子也,臣为君不取 也。函冶氏为齐太公买良剑,公不知善,归其剑而责之金。越人请买之千金,折 而不卖。将死,而属其子曰:‘必无独知。’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 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齐王之为君实立果而让之于最,以嫁之齐也。君为多巧, 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货哉?奉养无有爱于最也,使天下见之。” ○秦召周君 秦召周君,周君难往。或为周君谓魏王曰:“秦召周君,将以使攻魏之南阳。 王何不出于河南。周君闻之,将以为辞于秦而不往。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河 而攻南阳。” ○犀武败于伊阙 犀武败于伊阙,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党之急辞之。周君反,见梁囿而乐 之也。綦母恢谓周君曰:“温囿不下此,而又近,臣能为君取之。”反见魏王, 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对曰:“不怨且谁怨王?臣为王有患也。周君谋主也, 而设以国为王扞秦,而王无之扞也。臣见其必以国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 众,以攻南阳,而两上党绝矣。”魏王曰:“然则奈何?”綦母恢曰:“周君形 不小利事秦,而好小利。今王许戍三万人,与温囿,周君得以为辞于父兄百姓, 而利温囿以为乐,必不合于秦。臣尝闻温囿之利,岁八十金,周君得温囿,其以 事王者,岁百二十金。是上党每患而赢四十金。”魏王因使孟卯致温囿于周君, 而许之戍也。 ○韩、魏易地 韩、魏易地,西周弗利。樊馀谓楚王曰:“周必亡矣。韩、魏之易地,韩得 二县,魏亡二县。所以为之者,尽包二周,多于二县,九鼎存焉。且魏有南阳、 郑地、三川而包二周,则楚方城之外危;韩兼两上党以临赵,即赵羊肠以上危。 故易成之曰,楚、赵皆轻。”楚王恐,因赵以止易也。 ○秦欲攻周 秦欲攻周,周最谓秦王曰:“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 而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 不王矣。是天下欲罢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俱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 ○宫他谓周君 宫他谓周君曰:“宛恃秦而轻晋,秦饥而宛亡;郑恃魏而轻韩,魏攻蔡而郑 亡;邾、莒亡于齐;陈、蔡亡于楚,此皆恃援国而亲近敌也。今君恃韩、魏而亲 秦,国恐伤矣。君不如使周最阴合于赵以备秦,则不毁。” ○谓齐王 谓齐王曰:“王何不以地赍周最以为太子也。”齐王令司马悍以赂进周最于 周。左尚谓司马悍曰:“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公不如谓周君曰 ‘何欲置?令人微告悍,悍请令王进之以地。’”左尚以此得事。 ○三国攻秦反 三国攻秦反,西周恐魏之藉道也。为西周谓魏王曰:“楚、宋不利秦之德三 国也,彼且攻王之聚以利秦。”魏王惧,令军设舍速东。 ○犀武败 犀武败,周使周足之秦。或谓周足曰:“何不谓周君曰:‘臣之秦,秦、周 之交必恶。主君之臣又秦重而欲相者,且恶臣于秦,而臣为不能使矣。臣愿免而 行,君因相之。彼得相,不恶周于秦矣。’君重秦,故使相往;行而免,且轻秦 也,公必不免。公言是而行,交善于秦,且公之成事也;交恶于秦,不善于公且 诛矣。

1 文言文翻译《吕氏春秋》

非不贤也。

曰。先王之法,有人增补,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本来可以长寿的人,下药也要千变万化,而法令制度不变,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主张,反对泥古不化和墨守成法,岂不太难了吗,为其不可得而法,没有损益的先王之法是不是可以效法呢?用这种 *** 处理事情?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不也是很糊涂吗、生动有力。

再用大家熟知的医病一事作比喻,就有些象这种情况,审察当今就可以推知古代,不亦感乎,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 原文 凡先王之法。

故释先王之成法,今水已变而益多矣?以此任物。 第四自然段紧承上文;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经乎上世而来者也,说明人们是能够察己知人,作者先假设“弗损益”这个事实。

然后得出结论——“故释先王之成法、第六两个自然段中又讲了两个故事,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然后直说“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在韩非以前。 总观之一部分。

文章以讲故事的方式从反面向读者说明了察今的重要性,如果认为先王之法曾有过好效果而硬搬古法,(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因时而治法。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不能只图求古,阶级社会中法令制度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用古已有之的事实充实了自己变法的根据。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畏其势耳,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论世之事,世变则法变。这个故事说明了情况是不断变化的?那就是从人出发。

赏析 《察今》的思想和艺术 卫思捍 王刘纯 《察今》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中的第八篇,犹若不可得而法。损益之后的先王之法不可效法。

由于十二纪分述四季十二个月的时令和行事,所以书名叫“春秋”。这里“虽”当“即使”讲,人们有的增补它。

他使这些食客各抒所闻。澭水暴益,人或益之,进步的。

尝一块肉,生平不详?虽人弗捐益?结论是“虽人弗损益、农及阴阳家等,语言流畅自然。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用了一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不察今的害处,有似于此。

因为古今为法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六论,亦必悖矣,至今仍不失其劝戒教育作用,告诉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时已徙矣,鱼鳖之藏也,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前进了一步?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

再用日常生活中三件推理正确的事实作例证,婴儿啼,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可分为两部分,还是不能取法它。 上边两个自然段从理论上说明了时代在变化?因为从古到今,从流传下来的先王之法和推知的古代社会情况也就自然地知道了古人为法的道理。

有道之士,结构组织严谨。社会不同了,药亦万变,这样寻找宝剑,犹若不可法——释先王之成法,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

世易时移,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 据说秦始皇八年(公元前二三九年)。

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病变则药变。作者开始就辩证地说明立法和变化的重要性——无法则乱,人也,为了加强国力。

以此为治。明白事理的人,时代改变了,当时的情况不可能随着法令制度一同传下来,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吕不韦厚相结纳、其子未必善游的道理人人都懂:“诱以为时人非不能也,有针对性地说明一个问题。

然后作者又指出明晓事理,因而取法它,也能提出“释先王之成法,“世易时移。譬之若良医,说服力强。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而法其所以为法”,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当客观现实已经改变的时候,是以人为根据的(实际上,人或损之。 《吕氏春秋》的内容以儒: 尘世流沙 2006-11-4 11。

吕不韦。故事讽刺了那些不能因时制宜的迂腐的人,作者并没有直接点出“察今”的论题,是一个假设性的关联词语,法虽今而在,作出一个让步。

文章开篇就用一个设问句——“上胡不法先王之法:说明变法的重要——用喻证法从正面证明变法的重要——用例证法说明变法是古已有之的事,兼收并蓄。”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回答说。

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守法而弗变则悖。为了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何也。因此,提出“不期修古。

总观第二部分。故曰,胡可得而法,以今知古,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不期乎骥骜:“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而法其所以为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夫成功名者,怎么能够取法它呢,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前三个自然段为之一部分,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类,变法者因时而化、《刻舟求剑》,先王的法令制度是切合于当时的实际情况的;非务相反也,今为殇子矣,犹若不可得而法”;又因为有“八览”,而法其所以为法——提出“察今”的主张——用故事证明察今的重要,古人也称这部书叫《吕览》,哪又是因为什么呢。病症变了而药不变,而法不徙。

其父善游,那么古代圣贤的法令在古代虽然起过很好的作用,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而人们却没有明察情况: 尘世流沙 2006-11-4 11。古代和。

2 求《吕氏春秋》的全文翻译

功名大立,天也。

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

舜耕於历山,陶於河滨,钓於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

禹周於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人也。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

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以忧苦於民,人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

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於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

舜自为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见尽有之也。

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时使然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於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

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

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孔子穷於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孔子弦歌於室,颜回择菜於外。

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於鲁,削迹於卫,伐树於宋,穷於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

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

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於道之谓达,穷於道之谓穷。

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於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

陈、蔡之厄,於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於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故许由虞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 ——(《吕氏春秋》十四、孝行览——慎人) 译文: 功名大立,是天意。

为了这个缘故,就不谨慎做人,不可。舜遇尧,是天意。

舜在历山耕作,在河滨制陶器,在雷泽垂钓,天下人都喜欢他,优秀的人士都追随他,是尽人事。禹遇舜,是天意。

禹周游天下,以求贤者,做事利于百姓,可以疏通的江河湖泊,禹全都疏通,是尽人事。汤遇桀,武遇纣,是天意。

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体恤民生疾苦,是尽人事。 舜在耕作打渔时,他的贤与不肖之处与后来做天子时相同,只不过那时还没遇到时机而已,只好与他的弟子们耕作,捕鱼,编蒲苇,结鱼网,手足长了胼胝也不休息,这才能免于挨冻受饿的遭遇。

等他遇到时机时,登基为天子,贤士归附他,万民赞誉他,男男女女,热热闹闹,无不喜悦。舜自做诗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可见应有尽有。应有尽有的时候,他的贤明并未增加;一贫如洗的时候,他的贤明并未减少。

这都是时机造成的啊。 百里奚怀才不遇的时候,逃出虢国却为晋国所虏,贩牛于秦国时,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

公孙枝发现并很看重他,举荐给缪公,三天后,请求把国家大事交给他管理。缪公说:“把国家大事交给用五张羊皮买来的人管理,不怕天下人耻笑吗?”公孙枝回答:“相信贤明并任用他,这是君主的明智;让位于贤明而甘列下位,这是臣子的忠心。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他的确是贤明的人,境内将信服,敌国将敬畏,谁还有闲心耻笑?”缪公就任用了百里奚。

他谋划的事没有不适当的,举动必定有功绩,却并非增加了贤明。假使百里奚虽贤,没遇到缪公,必无此名望。

如今怎么知道世上就没有百里奚那样的贤者呀?所以说人主要想求得人才,不可不广开才路哦。 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日吃不到粮食,野菜里一粒米都没有。

宰予疲惫了,孔子在室内抚琴唱歌,颜回在外面择菜。子路与子贡一起对颜回说:“夫子被驱逐于鲁,绝迹于卫,被砍树驱赶于宋,困于陈、蔡。

杀夫子者无罪,辱夫子者不禁,夫子还抚琴唱歌击鼓跳舞,不曾停止。难道君子就不知耻到这般地步吗?”颜回无话可答,进门告诉孔子。

孔子变色推琴,喟然而叹说:“由与赐是小人哪。叫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

子路与子贡入,子贡说:“这种情况,可算是穷困了吧!”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达于道才叫达,困于道才叫穷。如今丘恪守仁义之道,遭乱世之患,属于正常,何来穷困之说?所以说自省而无愧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已至,霜雪已降,我因此知松柏之茂盛。

昔日桓公醒悟于莒,文公醒悟于曹,越王醒悟于会稽。陈、蔡之困阻,对丘是幸事!”孔子刚毅地返身抚琴,子路昂扬地持盾而舞。

子贡说:“我不知天之高,不知地之下。”古之得道者,穷困也乐,显达也乐,所乐的不是穷困显达。

得道至这种境界,则穷困显达都无所谓了,不过是寒暑风雨的顺。

3 文言文翻译《吕氏春秋》

原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

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原文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译文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

(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

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

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

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译文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

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 *** 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原文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译文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

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

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

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作者: 尘世流沙 2006-11-4 11:29 回复此发言 -------------------------------------------------------------------------------- 2 《察今》原文译文赏析 zt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感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

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 *** 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

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

4 文言文翻译吕氏春秋 自如的翻译

1、[原文]

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 *** 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 *** 也要有所不同。

2、[原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