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找阅读题~高分

游戏攻略03

帮我找阅读题~高分,第1张

帮我找阅读题~高分
导读:二、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议论文《有多少书可以重读》,完成3~6题(14分)有多少书可以重读 吴锡平有多少书可以重读?盘点时下的阅读生活,我们无法放弃这样的追问。因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因为书是文化产品,担负着传承文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议论文《有多少书可以重读》,完成3~6题(14分)

有多少书可以重读 吴锡平

有多少书可以重读?盘点时下的阅读生活,我们无法放弃这样的追问。因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因为书是文化产品,担负着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的历史责任,不是快餐和一次性消费品,还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出版繁荣、阅读昌盛的时代,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避。

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内在的省察,其指向永远是向着内心,是对心灵负责,无需赶潮流和时髦。能否经得起重读,应该是检验一本书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从本质上讲,阅读是寂寞的,那些像时装一样引领时髦阅读生活的畅销书,其生命力是颇为可疑的。虽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畅销书都不能重读,但至少相当部分不能重读的书在畅销书的排行榜上都能找到。

盘点时下的书界流行风潮,那些接近一次性用品的畅销书大抵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一是自恋型,包括一些文艺界的明星大腕、美女和神童作家、通过某些新闻事件爆得大名的“泡沫”人士撰写的带有个人自传性质的“自白”、“心声”和“不得不说的故事”之类的图书,其中充满了暴露和自恋:或絮絮叨叨倒腾些鸡零狗碎,或不自量力对什么都指手画脚,或装腔作势扭捏发嗲,其情其状注定其短命;还有一些“神童”的父母在子女一朝成功后,大谈特谈那些纯粹属于个体差异并不具备推广价值的培育经验。

二是搭顺风车型,你这边出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火了,我就跟着出《我能动谁的奶酪》、《谁也动不了我的奶酪》、《我要动谁的奶酪》、《我不想动你的奶酪》、《奶酪够了》、《谁敢动我的奶酪》……或者是某部电视剧或者**火爆了,图书出版界也来凑个热闹,来个各领 *** 。

还有就是空壳型的,这种书大多空有一个壳子,靠炒卖概念来维持,将一个浅显得几乎“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稍加改造,来统领一个寡淡且冗长的故事,敷衍成一部“厚重”的著作,再贴上心理励志、青春成长之类的标签推上书市。还有就是在文字中大量加入插图,也不管和文章有没有或者有多少内在联系,只为加大图书篇幅,多赚些银子。有时候甚至能把几万字的文字量出成页码在300页以上的单行本,徒有一个华丽的外壳。

翻检一下自己的书架,相信很多读书人都有过清理这些一次性的文化消费品的经历。要避免和这些不受欢迎的朋友照面,就不得不加强防范了。走进书市,翻开报纸,打开电视,都得时刻警惕,那些看起来一本正经的所谓书评、书介,那些印着某某名家倾情奉献、倾力推荐的所谓精品,那些高踞排行榜多少多少周的所谓宣传,大多是要大打折扣的。把握住这点,择书也就变得简单了,你有时也可以避开它们,径自走向那些寂寞的书架,去选那些在寂寞中散发思想光华的好书。

在数量上的庞大和浩繁面前,质量永远有压倒一切的说服力。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哪一篇不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经历无数人诵读留存下来的文化的种子?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阶梯上排列的都是优秀的文化成果和穿越时空魅力永存的深邃思想,而能否经得起重读应该是一把衡量的尺子,只有那些在反复阅读中仍不失本质和品性的作品才能丰富人的心灵和文化的记忆。

“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纷至沓来的书流书潮,我们不仅需要锤炼一双洞若观火的明亮眼睛,更需要一颗冷静理性、求真务实的心灵,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书潮中辨清良莠,择而读之,才能摒弃糟粕,获益营养,享受清丽的书香和高雅文化的滋润。

3、本文作者认为,怎么样的书可以重读?(3分)

4、文中画线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1)不受欢迎的朋友:

(2)“乱花渐欲迷人眼”:

5、下面关于读书的名言,与作者观点相近的一句是 (3分)

A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治愚。(刘向)

B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上没有阳光。(莎士比亚)

C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D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伏尔泰)

6、有人认为要多读读流行畅销书,也有人认为要多读经典名著。你认为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4分)

(二)阅读散文《天使的声音》,完成7~12题。(16分)

天使的声音

乔叶

当我之一次教女儿使用“谢谢”这个词的时候,她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这是一种礼节。”“什么是礼节?”“礼节就是各种惯用形式。”我用字典上的解释来敷衍她,然后很快岔开了话题。“大人们的事情,我老是想不明白。”女儿叹了口气,没有再问下去。不过,从那以后,她还是很乖地在各种场合说着“谢谢”。

一天下午,过马路的时候,她突然问:“是不是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说声‘谢谢’?”“那当然!”穿过斑马线,她拉住我的手,让我在路边站住,问道:“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谢谢警察叔叔为我们指挥交通?”“是的。”“可是,他每天指挥这么多人,为什么却没有一个人去谢他呢?”“因为没有人认为有这个必要”,我真想这么说,然而想了想,还是笑道:“因为他要工作,要是每个人都跑去谢他,他还怎么工作呢?”“可是,好多天好多天,我都没有看见一个人去谢他呀!”女儿郑重地说。“妈妈,我想谢谢他。”“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谢他。”我小心地斟酌词语,“要是这么说,我们要感谢的人就太多了。纺织工人为我们织衣料,我们应当感谢;老师教我们知识,我们也应当感谢;医生为我们看病,我们也要感谢。这一辈子要谢的人,谢都谢不完了。”我又好笑,又担心,又充满了不耐烦,可是我又能怎么对她讲,告诉她“这是个功利世界,你谁都没有必要去感谢”。我不能。

“妈妈,其实我一直想谢谢您。”女儿突然说。望着她小小的面容,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对“谢谢”这个词的理解和使用得一向是多么呆板和可笑。多少年了,我已经不懂得“感谢”的核心意义了。我所谓的感谢不过是一个单纯的社交词语。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 *** 出冰冷的钢筋骨架。

谢谢,为什么要感谢?你为我做了什么呢?你给我多少好处?你能帮我什么忙?你为了我,还是为了你自己?紧张而繁华的生活渐渐让我们淡漠了一切、怀疑一切、利用一切、也玷污了一切。我们不知感恩,没有 *** ,机械地随波逐流。我们常常感叹找不到真实的东西,却不明白是我们心中的噪音,掩盖了耳边天使的歌声。

“妈妈,我可以向他说声谢谢吗?”女儿又问,“可以,不过要等他换过岗。”我认真地答应她,她高兴地点了点头。

我们站在路边的柳树下等了半个小时,那位警察终于下岗了,我领着女儿走到他的面前。“什么事?”他问。“我要谢谢你,你指挥交通太辛苦了。”女儿说。警察愣愣地看着我们,许久,他“噢”了一声,笑道:“你看,你看,这有什么,这有什么,天天这样的,天天这样的。”

我们默默地走在街上,我忍不住对女儿说:“妈妈也想谢谢你。”“为什么?”“不为什么,不为什么也可以谢的。”我说。

是的,不为什么也可以感谢的。或者说为了爱,为了感觉,为了彼此存在的需要,为了一些简单而朴素的事情,甚至仅仅为了活着本身,我们就可以有无数感谢的理由。而我之所以感谢女儿,也许仅仅是因为她的话语,像是出自天使的声音。

(选自央视国际网:电视散文)

7、标题“天使的声音”,在文中有哪些含义?(3分)

11 “我”之一次教女儿使用“谢谢”这个词的时候,用字典上的解释来敷衍她;女儿要向警察叔叔说声“谢谢”的时候,“我”却认真地答应了她。 “我”的态度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3分)

12,女儿是怎样理解和使用“谢谢”这个词的?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分)

13文中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联系具体内容做一点分析?(3分)

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 *** 出冰冷的钢筋骨架。

14阅读本文,联系生活,请你说说对 “感谢”的核心意义的理解。(3分)

三、文言文阅读(24分)

(一)阅读《捕蛇者说》(16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A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B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C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D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5、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⑴殚:________ (2) 齿:________(3)犯 (4)毒

16、 翻译:(4分)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17、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悍吏之来吾乡(的) B积于今六十岁(到)

C而吾以捕蛇独存(凭、靠;或因为) D吾徇徇而起(表修饰)

18、蒋氏的话通过对比,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分)裴佶尝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又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施千匹。

注 裴佶:人名 阍者(hūn):看门人。

19、加横线词与“将鞭之”中的“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无丝竹之乱耳 B、君将哀而生之乎

C、渔人甚异之 D、填然鼓之

20、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 )

A 会其退朝 B 如之何其使使斯民饥而死也

C 佶至宅看其姑 D 其两膝相比者

21、划横线的句子的句式属于 ( ) (3分)

其译文是 。

22、可从文中找出的一个成语是 ( ),短文中的姑父是一个( )的封建官僚。(3分)

裴佶尝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又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施千匹。

注 裴佶:人名 阍者(hūn):看门人。

25、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5分)

1)会:适逢,正遇上 2 )竟: 完,结束

3)须臾:片刻 4 )倨: 傲慢 5)饭:

26、加横线词与“将鞭之”中的“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D )

A、无丝竹之乱耳 B、君将哀而生之乎

C、渔人甚异之 D、填然鼓之

27、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 B )

A 会其退朝 B 如之何其使使斯民饥而死也

C 佶至宅看其姑 D 其两膝相比者

28、 划横线的句子的句式属于 ( 判断句 ) (3分)

其译文是 这一定是个给人贿赂的人。

29、可从文中找出的一个成语是 ( 前倨后恭 )(3分)

30、短文中的姑父是一个( 虚伪而又贪婪 )的封建官僚。(3分)

10指女儿说 “谢谢”的声音,又指来自内心深处毫无功利的真诚的声音。(意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11一方面,女儿的言行,使我对“谢谢”的理解和使用撇开了功利;另一方面,我要呵护女儿天真纯朴的爱心,所以态度有了变化。(意对即可,一点2分,两点3分)

12女儿认为“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说声‘谢谢’”(1分);她是一个天真纯朴,充满爱心的可爱的小姑娘(2分)。

13这句话把一颗真诚的心(感谢)比作“茅草”,把成年人的功利冷漠比作“钢筋骨架”;这个比喻形象揭示出:成年人不是出于感恩和爱,而是出于实惠和利益去理解使用“谢谢”,一旦没有实在的功利需要,内心就冷漠起来。(修辞分析2分,内容2分)

14答案要点:“谢谢”不仅仅是个礼节性词语,不仅仅出于功利的需要,它是出于对生活、对他人的感恩或感激,是出于内心真诚的爱。(2分)

19 “在寂寞中散发思想光华的好书”可以重读。(或能够“丰富人的心灵和文化记忆”的书可以重读)(2分)

20 (1)比喻一次性的文化消费品(2)比喻繁多杂乱、质量参差不齐的出版物使人眼花缭乱。(每题2分,共4分)

21 C(2分)

22 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3分)

  瑞典

  瑞典人 瑞典人高高个儿,金发碧眼,冬天戴顶羊毛帽儿。他们生性腼腆、含蓄寡言,认真、勤奋,难得对自己一笑。瑞典人喜按习惯行事,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为的只是在出发上班前有足够时间阅读晨报。——因为上班总在八点后才开始,所以可推断瑞典人的阅读速度并不那么快。 除了自己,瑞典人通常关注的事物依次为:金钱、所从事的职业、家居、冰球,然后才是家庭。他们也喜爱动物,这里主要指的是狗。在自行车后面牵一条巨大的阿尔泰猛犬,花上几个小时穿过城镇街道,对他们来说是寻常事情。 瑞典人通常都很守时、诚实、可以信赖、干净整洁,拥有自己的牙齿,也很守法。说他们守法的依据尤其体现在人行十字路口。不论天气多么糟糕,他们宁愿站在雨中淋个湿透也决不横闯空无来车的红灯。同样,他们总不忘记系安全带,从不酒后开车,总及时交纳电视费、申报税单,遛狗时总带只塑料袋。等而往之,不一而足。 瑞典人十分警觉,除了打喷嚏,绝少冲动行事。对他们来说,所有的决定都是生死悠关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他们会先尝上至少十种不同的奶酪,才下定决心买仅仅二十克其中的某一种。正是这种警觉性,使得他们不会轻易将自己投入婚姻之舟。他们会先与一个女性同居,生一两个孩子,然后——如果没有发现问题的话——才向她求婚。 谈到婚姻,瑞典人与大多数欧洲人也是相当不一样。所有家庭主妇能做的事,从烹饪到缝一颗扣子,他们都能做得更好。事实上也是如此,除了母乳奶孩子,所有的家务事都是分担的。 瑞典人喜欢显得知识面广泛,可以花几小时去研究诸如核能、第三世界、环境污染、南非形势、大蜈蚣的性习惯之类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只好少注意那些次要的事情,如邻居的名字,或者某一种啤酒是否该受禁等等。 如果涉及到保健问题,多数瑞典人不免有些盲从。他们常有规律地在周末时间里去最近的林子里跑步,花数小时在地下室里蹬固定于地板上的自行车。由于牢记卫生问题在心里,许多瑞典人也已放弃了抽烟、食糖和晚间的咖啡,也不会在晚十点后才上床,不会与陌生人混在一起。 但瑞典人更具特征的是他们对平等的感觉,即人与人一样。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拥有同样的姓,如Svensson,Nilsson,或者Persson,挣差不多的税后工资,对家具的品味相同,穿的相像,想的一样,都驾驶Volvo车,都到Majorca去度暑假。 瑞典人是决不承认有任何偏见的。所有的外国人对他们来说都像瑞典人一样,尽管他们自己实际上并不会有南斯拉夫、希腊、土耳其、波兰、意大利、芬兰或者捷克斯洛伐克的朋友。除了姓名、生活习惯、在厨房里养殖蔬菜、挟带刀剑、抢劫银行、靠社会救济生活、挑拣职业、饲养兔子、打老婆、说瑞典语时好像在嘴里放了个粘胶块等等之外,他们可以肯定外国人跟他们自己实在没有多大区别。 还要说的话,可以简而言之:瑞典人热爱阳光,痛恨排长队,喜欢之一个登上公共汽车,讨厌冬天;享乐 *** ,却不容忍吉普赛人,相信国家卫生和福利局所说的一切,却怀疑上帝,崇拜Ingemar Stenmark,只在饮酒时才会喝醉,是地道的爱国主义者——连 *** 上也绘着瑞典国旗,每周去酒品专卖店访问两次,却只在圣诞期间探访父母,上英文班学习,等等等等。当然,瑞典人也难免会因一些事情而恼怒

  丹麦人

  丹麦人在社交场合举止优雅,从不大声说话,也从不显出焦急慌张。

  丹麦人办事比较缓慢,他们虽是斯堪的纳维亚人中最轻松的,但是,丹麦人在工作时间内仍然十分严肃,态度保守,认真。进出其办公室时,勿忘以握手礼。销售态度更好采取较温和的姿态。若被邀请到对方家中作客,一定要带上鲜花去,更好先人把鲜花送去,或带上一些非同一般的精美礼品,务必准时,这是基本原则。

  丹麦人心地好,朴素,不急躁,沉着而亲切。计划性强,凡事都是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所以,办起事来很缓慢,比如商务谈判的时候,就必须从头按照顺一说明,否则,就不理会。

  在丹麦,应邀到私人家中做客时,应于约定时间的1刻钟内到达。按惯例应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或巧克力、酒等作为礼物。在餐桌上,丹麦人敬酒有许多规矩。客人不应先敬酒,要等主人敬酒后才能敬酒。另外,主人没说“请”之前,任何人不应碰酒杯。丹麦人与客人交谈时,总习惯双方离的稍远些,一般以12米左右较为适宜。

  服饰礼仪 丹麦人在正式社交场合很注意着装整齐,通常西装革履,衣冠楚楚。举行盛大晚宴时,人们还习惯穿夜礼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衣着较随便,穿各式流行服装的都有,不少人喜爱着运动服。在夏季,丹麦的一些海滨胜地,到处可见穿著游泳衣裤的游客。

  仪态礼仪 丹麦人举止大方,性格豪放,他们在一块交谈时喜欢离得稍远些,这只是一种民族习惯,并不是有意疏远对方,他们其实是很善于结交异国朋友的。丹麦人与南欧人不同,他们约束较少,行为较自由,但也有不少的规矩。譬如,你到当地人家中拜访,进门后如果主人请你脱大衣,则表明主人愿意久留你,否则就是主人不想久留你。

  相见礼仪 丹麦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有的丹麦姑娘还保留一种古老的习俗。她们在高雅的场合与有身份的男子见面时,常施屈膝礼,有的还将手伸出,手掌自然下垂,这是让对方施吻手礼的表示。丹麦人不喜欢甚至忌讳四人交叉握手,他们在招待朋友时还认为用一根火柴或用打火机打一次火给三个以上的人点烟是不吉利的。

  餐饮礼仪 丹麦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尤爱吃面包,副食爱吃牛肉,羊肉,蔬菜则常吃西红柿,洋白菜等。丹麦人喜欢喝酒,所以每次宴请客人时,总要指定一人为司机,他滴酒不沾,否则不论喝多少,都不准开车。他们平时常饮咖啡,酸牛奶和花茶。 喜丧礼仪 丹麦 *** 注重对国民普及性教育,全国各类学校都开设有性知识的课程。男女青年感情外露,交往非常自由,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意中人。丹麦发罗群岛的渔民有过捕豚节的习俗。当地人去世后,有土葬和火葬两种方式,信奉路德教的人按传统的宗教仪式举行葬礼。

  商务礼仪 前往丹麦进行商务活动最适宜的季节是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5月。6月至9月当地的商人多休假。另外,丹麦实行五天工作制,办公时期一般是从上午8时或9 时到下午4时。同丹麦商人谈判前,更好能制定一个完备的建议再提交给他们,他们不喜欢无休止地讨价还价。丹麦人善于推销。所以,在与丹麦商人打交道时应当注意计划性,只有靠优质商品总能顺利打开市场。 旅游礼仪 丹麦旅游业发达,它有服务周到的民航客机飞往世界名地,国内有旅游专用机,在丹麦,自行车是与汽车同等重要的交通工具,全国有300多万辆自行车,这是丹麦不同于其它欧洲国家的特色之一。坐出租车不必付小费。

  主要禁忌 丹麦人忌讳13和星期五。他们忌讳有人打扰他们,找他们谈公事。他们不喜欢谈论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话题,也不喜欢别人打听有关他们的私事。

  荷兰人

  我们都知道,荷兰俗称“郁金香王国”和“风车王国”,美丽的郁金香和充满“ *** ”的唐吉诃德打下了荷兰的烙印。但不知你是否知道,英文中有这样一句俗语“Lets go Dutch!”翻成中文意即为“AA制”,好像是说荷兰人天性“抠门儿”,无论做什么都会同对方算得清清楚楚,且十分推崇“AA制”。于是,有幽默细胞的美国人就把“让我们去做荷兰人”引申成为“AA制”。 荷兰人曾经是欧洲最正统的民族,并且至今仍是讲究清洁卫生的典范。他们性格坦率,开诚布公,如果你去过荷兰,印象较深的事一定会包括当地人的窗户全都不挂窗帘这一点。“我们全家人干自己的事,为什么会怕被外人看见?”这是位荷兰老人的说法。所以,如果你喜欢看“西洋景”,更好的去处是荷兰。

  而对有些荷兰的新生代来讲,他们的行为和年岁大的人完全相反。他们故意不讲卫生甚至拒受洗礼,而事实上,这些行为只是为了表达他们对荷兰当局的一种不满情绪,他们的政治倾向似乎是反美的。如果你在日常工作中不得不与这些带反叛性格的年轻人一起周旋的话,更好的对策就是聆听他们的观点,然后毫不生气地表达你的观点。他们似乎欣赏诚实的不同意见,一旦看到你对他们的非难并没有过分的反应,他们也就不会就政治问题纠缠于你了。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

  荷兰人比较朴素,没有比利时人的贵族气息。荷兰商人也很注重商业 道德,这是因为荷兰是靠对外贸易起家的商业国,对贸易的认识特别深刻。 荷兰是个弱小的国家,荷兰人是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中最赞成欧洲一体化的,他们讨厌欧洲其他国家人民过分地国家主义观念。荷兰人文化素养高,且很会做生意。正如本文开头中所说,对善于“斤斤计较”的人种来说,会做生意是他们天生的本钱。从传统上看,荷兰人善于赚钱而且善于理财,可是他们随便放弃了北海天然气的开采,使税收收入减少这件事至今让荷兰人耿耿于怀。所以,你不要拿这件事来讥笑荷兰人,它完全是荷兰人自己的家事,他们并不渴望接受你的友善的意见和批评。荷兰人愿意谈论政治和 *** 中令人眼花缭乱的党派,你不妨在这方面多费些口舌。

  欧洲更大的几家公司都与荷兰有密切的联系(例如,菲利浦、壳 *** )。荷兰人善于建立国际商务关系,他们非常具有竞争性,这从他们的海上救助业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和德国人一样努力签订好合同,和你打交道时,他们会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获得额外的利益。人们曾批评荷兰的救助船船长,指责他们有时会一直等到遇难船的船主答应他的条件时,才动手进行救助。 他们喜欢花一些时间预先对商业协定和会谈做些计划,他们不喜欢你不通知就去拜访他们。这一点不像在中国,人们常常会在出访时说:“没有什么事,只是刚好路过,顺便来看看而已”。

  在商业习惯方面,荷兰人在商谈中会时时插入闲谈,还会端出咖啡边喝边谈。面谈以后,要记住写信给对手提起这次面谈,目的是确认所谈判的内容。其他国家的人一般不会讲荷兰语,而他们会讲很多种外国话。几乎你遇到的每个人都会讲英语和德语。因此,你不用担心和他们交往会有语言障碍,如果他们自己进行协商,就改用荷兰语,即使你在旁边,他们也不担心泄密。荷兰人有时候不太讲情面,但他们自认为可以很好地与外国人相处。

  所以,同荷兰人打交道还不算太难,只要你记住“LetsgoDutch!”这句话,不要随便不带钱包就同他们去吃饭 就行了

  芬兰人

  在很多的书籍上看过的芬兰人的典型特征就是安静、腼腆。他们不善表达,却相当地诚实,能给人很强的安全感。所以每当我用“ *** ile"来形容芬兰人给我的感觉时,他们的脸上都是露出惊诧的神情。事实上我所见过的芬兰人中的确也有面无表情冷冰冰的人,但更多的还是会很友善地微笑,即使我们互相之间并不认识,彼此微笑着说句”hi"也从不觉得尴尬。有时候甚至习惯了以微笑来代替言语,当我们发现有些沟通困难的时候。小帅应该是属于很传统的一个芬兰人吧,沉静、内敛而又极其善良,相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又是很特别的一个,他不喜欢酒吧的嘈杂,不喜欢轻率地对待感情,喜欢摄影这类安静的活动,热爱周围每一个微小的生命~~~走在路上,他会去闻每一种花香,会随手捡起别人仍在地上的树枝或者垃圾,甚至会扶起被风吹倒的单车~~~任何时候,他都是那么平静,都是那么认真地听你讲话,那么耐心地解答你的问题。这样一个人,真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芬兰人:食不可无鱼 就像俄国人不能没有伏特加,芬兰人则是———食不可无鱼。芬兰有着蜿蜒漫长的海岸线,又有着大大小小数千个湖泊,水产资源得天独厚。三文鱼(即马哈鱼)、波罗的海青鱼、鲑鱼、淡水鳕鱼各具风味,炮制 *** 也五花八门,有烟熏、明火烤、蒸等等。

  夏季是品尝三文鱼、白鱼和波罗的海青鱼的更好季节,芬兰人宴会上首选的是烟熏马哈鱼。他们用特殊的纸将鱼包起来烤。白鱼、鲷鱼和波罗的海青鱼也可以被熏制或烧烤,用桦木夹板把一排青鱼整齐地夹住烧烤,这样的烤鱼不仅肥嫩异常,还带着一丝隐隐的桦木清香。

  7月至9月是芬兰人品尝一种名叫“蜊蛄”的小龙虾的季节,他们常常举行“小龙虾聚会”。而冬季最馋人的莫过于刚刚从冰窟窿里打捞出的江鳕、白鱼和其他鳟、鲑类鱼。在冬季,这些鱼类的肉质变得异常纯嫩鲜美,最适合生吃和盐渍。

  挪威人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挪威人性格上就很有特别之处。国内有些朋友经常来信问我.在他们眼里挪威这个国家离我们中国太遥远了,因此挪威人就像“北极熊”一样神秘。还有的朋友让我给挪威入画一张素描,以便让我们国内的人“一目了然”地能够认识挪威人。其实挪威这个国家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都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挪威人也是“包罗万象”的。俗话说:十个指头还不一般齐,人与人之间自然有许多不同,挪威也是如此,有的档次高一些,有的档次低一些。总而言之,我给挪威入画的素描只能是粗线条的,不可能面面俱到。 挪威人面色冷峻,表情严肃,且不善言谈,更不会主动地与人交往,初来挪威的外国人,对挪威人的之一印象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我来到挪威后对此也深有体会,这也可以算是我给挪威人画的之一张素描。在机场、车站、银行、邮局等公共场合和挪威人打了照面,热情些的朝你点点头,多数人往往“视而不见”一般与你擦肩而过;如果你乘飞机、火车去外地旅行,你旁边坐的是挪威人,你不要期待他会给你“磨嘴皮”,他们也许对你连眼皮子都懒得抬一下;我在挪威,周围的邻居有十几家我竟然一个也不认识,更不要说有交往了。你不去找他们,他们绝不会来找你。按照挪威的习惯,你无事登门造访,是非常不礼貌的,弄 不好只能吃“闭门羹”。因此,我在挪威差不多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日子。挪威是’一个富裕、祥和的国家,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雅。可是我不时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因为在挪威人际之间的交往太少了,很多挪威人宁肯牵着狗抱着猫溜圈、散步、逛公园,也不愿意和人聊天。你要想在这里生活,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和单调的生活。没有这个“耐性”你就不要来挪威“受洋罪”。 不过,让人“望而生畏”的挪威人,却有点“表里不一”。有人形容说:挪威人的性格就像“热水瓶”,外边凉,里面热。这话说得恰到好处。“热水瓶”才是我给挪威人画的一张真正的素描。挪威人表面看来似乎一副“拒人以千里之外”的样子,不过,表层之内却有—•副热心肠。当你和他们熟悉了,他们就会露出笑容热情相待;挪威人不主动与人交往,但是如果你主动走了之一步,他们就会走第二步,甚至第三步;挪威人一般来说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慢,不过,他们—旦认准了,就会 “孤注一掷”地去接纳。比如,如果哪位华人在奥斯陆市区新开张了一家中餐馆,开始时肯定光顾者“寥寥无几”,可是如果他的饭菜“物美价廉”,他提供的服务 “热情周到”,挪威人就会慢慢接受他、认可他,进而“乐此不疲”地“频频光顾”他的饭馆。不少中餐馆老板告诉我,做挪威人的生意绝对不能干“一锤子买卖” 的事, 要讲信誉,做生意要有长远眼光,主要赚的是“回头客”的钱。我在挪威生活遇到的热心人还真不少。有一次,我们使馆去易卜生故居参观,中途迷了路,眼看夕阳西下天色已晚,再找不到地方,参观活动就要“泡汤”了。正当我们“心急如焚”之时,正巧一对老夫妻开车路过此地,我们赶忙上前询问,老夫妻二话没说,开车在前面领路,我们“急如星火”地开了十几公里,终于在关门前赶到了参观地点。我们了却了心愿,两位老人也乐呵呵地开车走了。 我想,挪威人“热水瓶”般的性格,主要来源于特有的文化 和生活背景。挪威位于北欧,地广人稀、气候条件比较恶劣,生活自给自足并且与外界较少联系。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挪威人,崇尚大自然,却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本性善良纯朴,却不善言语和表露。即使到了今天,挪威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他们“骨子”里的东西仍然没有被“金钱”“涤荡”一空。他们有钱,可是在许多挪威人看来,“灯红酒绿”的生活远远不如去高山滑雪、去郊外散步、去大海畅游、去沙滩享受日光浴来得过瘾。难怪有些挪威人都要在深山老林里盖——栋木头房子,远离喧闹的都市。他们要的是内心的感受和内心的舒畅,而不是外在的奢侈和华丽,挪威人的这种性格确实和暖水瓶不无类似之处。

  葡萄牙人

  葡萄牙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住居欧洲葡萄牙, 国民性格多豁达;

  感情细腻喜开诚, 交往不愿心渗杂;

  话题乐于聊斗牛, 人人尊爱石竹花;

  忌讳“十三”和“周五”, 认定遇其灾萌发;

  盯视他人含歹意, 违犯必把祸惹下。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葡萄牙人性格豁达开朗,感情真挚细腻,待人热情诚恳、东于直言直语,不愿相互弯绕。他们处事认真、待客礼貌,不论身份高低,一般送客人都要亲自送到门口。他们“男尊女卑”现象较为严重,一般男人享有的权力妇女则没有,诸如选举权、选夫权,甚至在银行都不得独立帐户,未经丈夫许可也不能取得护照等等,她们有的只是繁重劳动的权力。他们逢节假日,人们普遍都喜爱野餐。古堡前、风车旁、路旁花丛等都是他们野餐的好地方。凡有过路人从近旁经过,都会受到他们盛情邀请的。他们喜欢在闲聊中畅叙本国的优点和个人的一些爱好,文明斗牛等活动,更是他们乐于谈论的话题。他们偏爱石竹花,视其为革命和胜利的象征,并常以石竹花来相互表示祝贺,还喻其为国花。他们喜欢薰衣草和雁来红,因为这些花草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作用,还会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

  葡萄牙人性格特点:与意西人大同小异

  西班牙人性格

  西班牙人的性格是典型的南欧人的性格,热情奔放,乐观向上,无拘无束,讲求实际,与英国人的矜持,德国人的古板,美国人的好动,日本人的认真有较大差别。

  西班牙人性格的更大一个特点是乐观向上。他们认为人活着不应成为生活的奴隶,而要成为生活的主人,要善于驾驭生活,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这才能其乐无穷。

  西班牙人性格的第二个特点是热情大方。凡同西班牙人接触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他们开朗坦诚,容易接近和交朋友。即使你初次结交一位西班牙人,他也会像老朋友那样无拘无束地同你侃侃而谈。

  西班牙人的性格第三个特点是自强自立。他们做什么事总喜欢自己亲自去做,不大愿意求人、依赖人。即使做不好,或力不从心,也决意要去尝试,哪怕失败了也不懊丧。他们认为投入了,努力了就是收获。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挑战和 *** 的事,他们更有一种冒险和勇往直前的勇气。无论是家教,还是社教,都鼓励这种压倒一切困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西班牙人的性格还有一个特点,便是按章办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有名言说的话:“照规定办吧”。他们认为规定是大家定的,因而是不能破坏的,很愿意用规定来约束自己,管住自己。人人以遵守规定为荣,认为自觉遵守规定是现代文明人必须做到的,它体现了现代文明人必备的素质。

  西班牙人性格特点:热情,奔放,喜欢享乐,喜欢一切拥有美丽外表的东西

  意大利人

  意大利人是典型的南欧人的性格他们热情好客,也很随便,但时间观念不强,常常失约或晚点。

  在意大利进餐时,意大利人的习惯是男女分开就座。进餐顺序一般来讲,是先上冷盘,接着是之一道,有面食、汤、米饭或其它主食;第二道有鱼、肉等,然后是甜食或水果、冰淇淋等,最后是咖啡。 用餐时要注意礼节,不要一次要的太多吃不下。在用餐过程中,不要把刀叉弄的叮铛作响,在吃面条时,用叉子将面条卷起来往嘴里送,不可用嘴吸,尤其是在用汤时,不要发出响声。每道菜用完后,要把刀叉并排放在盘里,表示这道菜已用完,即使有剩的,服务员也会撤走盘子。

  意大利人喜欢喝酒,而且很讲究。一般在吃饭前喝开胃酒,席间视菜定酒,吃鱼时喝白葡萄酒,吃肉时用红葡萄酒,席间还可以喝啤酒、水等。饭后饮少量烈性酒,可加冰块。意大利人很少酗酒,席间也没有劝酒的习惯,随意。

  应邀到朋友家作客时,特别是逢年过节,应给主人带点礼品或纪念品。礼品的包装要讲究。收到礼品后,主人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并说一些客套或感谢的话。另外,到意大利人家作客,不要早到,稍晚点为好

  意大利人性格

  意大利国土狭长,象一只长靴。北面与奥地利、瑞士、法国、克罗地亚相接壤,南面跨海遥望非洲大陆。在历史上,意大利北部曾被奥地利、瑞士、法国等多次占领,而意大利南部则深受西班牙和 *** 文化的影响,历史背景迥然不同。1861年意大利实现了全土统一。在此之前,各地分裂为大小不一的独立都市国家。

  短短的100多年无法改变各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不仅南北之间差异悬殊,各个地区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习惯、传统、历史、饮食文化、语言、及风土人情。因此当地人的性格与气质也是五花八门。

  同处一国之内,地方风情如此千差万别,这样的国家是很罕见的。而意大利人又特别以自己家乡为荣。有一句话说∶“每一条街上的教会钟声都值得珍爱。”这句话里透出了对自己家乡的深情,也表现了与他乡之间展开的强烈的竞争意识。这从每次足球场上发出的喝倒彩,以及闹出人命的斗殴中也能看出来。

  “没有爱情,生活则不可想像”——开朗的南方人

  正像上面说的那样,初次与一个意大利人见面,了解他是哪里人,了解他的生活背景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是这样,意大利人之间也认为知道对方是哪里人,是交往时至关重要的因素。

  首先从外表上来看,一般来讲,身材高大、皮肤略呈金色、棕色头发、蓝眼睛的人大多是意大利北方人。越往南去人们的个子就越发矮小,肌肤、头发、眼睛的颜色却越来越深。我们心目中的豪爽、典型的意大利人其实是意大利南方人。--论坛上哪位能考证一下 托蒂

  他们性格开朗、快乐乃至于喋喋不休;他们总是把工作放在其次,最热衷于喝酒、聚餐、歌舞与恋爱……质朴而热忱地欢度着人生。对这些南方人来说,如果没有爱情,生活简直就不可想像。

  这些男人能说会道,常常洋洋自得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过反过来说,他们内心浪漫、一往情深。正因为如此,一旦他们移情别恋,结局令人难以预料,这一点可要多加注意。他们重视传统风俗,如果你当了他的新娘,他们会在街心广场邀上两、三百人摆上两天两夜的婚宴。真是一个“教父”的国度。结婚竟然能成为盛大的节日。

  南方意大利人表面上嘻嘻哈哈、不拘小节、令人容易坠入情网,可事实上他们也有深沉和细腻的一面。他们重视与家族之间的感情,即使双方同是意大利人,也会因此感到困难重重。只谈恋爱还没有关系,如果想结良缘,没有家族之间的充分交流与默契,结婚是难于上青天的。

  与此相反,不少北方的意大利人追求上进、野心勃勃,工作勤奋而努力向上。他们不像南方人那样尽情玩乐、没有节制,待人也有分寸,比较城市化。北方的职业女性多数抱有男女平等的思想。

  米兰与上海一样,象一个大熔炉,容纳着为了工作而来自各地的意大利人。来自南方的移民到了第二代就变得“北方化”。在米兰常常还能遇到一些父母亲分别出生于南方和北方的“混血儿”。

  同是意大利人,却由于出生地区的不同而导致外表、气质大相径庭。这一点实在是既不可思议,又令人趣味盎然。

  意大利人性格特点:热情,奔放,不拘小节,做事随便,注重仪表,富有创造力

  英国人

  英国人注意服装,穿着要因时而异。他们往往以貌取人,仪容态度尤须注意。英国人讲究穿戴,只要一出家门,就得衣冠楚楚。虽然英国人已无昔日的雄风,可是自负心特别强。中、上层的人士由于过着舒适的生活,因此,养成了一种传统的"绅士"、"淑女"风度。但他们守旧,一般都热衷于墨守成规,矜持庄重。一般家庭喜爱以前几代传下来的旧家俱、旧摆设、旧钟表而炫耀于人。首都伦敦有许多"百年老店",而且越是著名的商店,越对原有的式样或布置保持得越完整。汽车发动机虽然换上新型号的了,但车型还要尽量保持过去的老样子。伦敦有两家邮局,一年365天昼夜营业,从不休息,据说这是遵循英国的古老传统而保留下来的。

  英国人性格孤僻,生活刻板,办事认真,对外界事情不感兴趣,往往寡言少语,对新鲜事物持谨慎态度,具有独特的冷静的幽默。他们保守、冷漠,感情轻意不外露,即便有很伤心的事,也常常不表现出来。他们很少发脾气,能忍耐,不愿意与别人作无谓的争论。英国人做事很有耐心,任何情况之下,他们绝不面露焦急之色。

  英国人性格特点:刻板,保守,做事认真,对人有礼

  字数要求有限,有些法国和德国没能在此呈现。请见谅。

  如果想了解更多,请发信息给我~ =)

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封建经济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由于可以拥有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产品,因此,劳动积极性比奴隶高得多。中世纪时代铁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并且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国在16、17世纪,在江南一带城市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生产关系中滋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明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它的尽头。从那时候起,欧洲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兴起已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势头。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佛教、基督教、 *** 教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教”。儒家学说则主宰了中国的思想领域。这种文化现象虽然对封建社会的巩固一度有推动作用,而当资本主义兴起后,它就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障碍。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飞跃。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

----------------

1、定义:

中世纪( the middle age )一词更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于 15 世纪提出来的.他把西欧 5 ~ 15 世纪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纪,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 17 世纪末德国史学家凯列尔在其所著世界史中,之一次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到 18 世纪,中世纪一词被欧洲历史学家普遍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说,清末翻译西方世界史著作时采用过来。中世纪是适用于西欧的、特有的一个概念,应用于其它地区时我们常用世界中古史来取代。

2、起迄年代:

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认识也不同。国内过去传统上定上限为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限为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以革命夺权为标准划线,现多不用。现在教科书定为下限 15 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但上限仍为五世纪.

英国剑桥中世纪史对上限介绍了十二种说法,它以 284 年罗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为世界中世纪史开端,下限采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国灭亡为界.此说在西方较流行,象《欧洲中世纪简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划定时限时,下限都是 15 世纪,上限则 3 ~ 5 世纪不等。

3、分期:

中古时期各地差别太大,以西欧为标准:

5 ~ 10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封建化时期);

11 ~ 14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兴盛时期;

14 ~ 15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时期;

------------------

中世纪

"中世纪"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原因在于,历史上并不曾真正有过 一个叫作"中世纪"的朝代,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思想家或其它人 认为自己是"中世纪人",所谓的"中世纪"是后人创造的

"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公元15—16世纪意大 利人文主义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他们认为, 在罗马帝国衰亡直至自己所处的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世纪",即"中 世纪"17世纪末,德国历史学家克利斯托弗 凯列尔在其所著《通史》中, 首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从18世纪末,"中世 纪"的概念便被西方学术界长期沿用下来

"中世纪"没有绝对的时间界限西方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世纪" 始于公元500年左右,终于1500年左右,前者的代表性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的 灭亡,后者的代表性事件则是新航路的开辟其中,又以1000年,1350年 为界,分为中世纪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中国大多数历史学家都习惯 于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中世纪"的开端,而下限则争议颇多, 有的主张以公元16世纪尼德兰革命为断限,有的主张以新航路的发现为断 限,但更多的是把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下限

典型的"中世纪"概念有着特定的地域界限和情感色彩当西方文艺复 兴时代的启蒙思想家创造"中世纪"一词的时候,他们意念中所指的并不是 整个世界,也不是整个欧洲,而仅仅限于指天主教所统治的地区,即中欧和 西欧从感情上说,他们对亚洲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和 *** 文 化及拜占庭文化是十分向往的,对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更是崇拜得五体投 地;而对公元6至16世纪间"蛮族"的入侵而造成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极为不

满,对教会垄断文化事业也大不以为然,遂将这段历史斥之为"野蛮","未 开化","专制",称这段时期为"黑暗时代"这些启蒙思想家在痛骂"中 世纪"西方黑暗的同时,又慨然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己任,从而形成"文 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随着"中世纪"一词使用日广,它逐渐演变为封建社会的代名词,用于 指封建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样,"中世纪"一词不 再专用于指西方,而成了可用来表述任何一个国家历史上处于封建社会这一 发展阶段上的历史的概念按照这种用法,由于各国进入和结束封建社会的 时间先后不一,其"中世纪"也就无法一致,如中国较早进入封建社会,其 中世纪可上溯至春秋战国乃至更早的时代,其下限则可延伸至清末乃至民国 时代,而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及非洲,美洲广大地区进入封 建时代较晚,其"中世纪"分别开始于公元11—17世纪不等时间上的这种 差异给同一时代各国历史的比较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更为重要的是,将具有特定涵义的"中世纪"这一概念拿来泛指世界各 国历史,在注意了经济上生产方式这一共同点的同时,却忽视了各国文化发 展的巨大差异"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总体上处于衰落的趋势,游牧民族的

入侵造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大破坏,使古典文化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整个西 方社会的文化水准也因此而大为下降,教会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 用者,尽管能够保存下来的十分有限而"中世纪"其它地区的文化却是另

外一副景象:在近东地区,拜占庭帝国从一开始就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 自居,积极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拜占庭帝国衰弱后,悄然兴起的 俄罗斯继承了其文化遗产在中东地区, *** 世界的 *** 们按照 ***

教教义的教导,向世界各先进国家广求知识,使 *** 文化迅速发展,达到 了相当高的水平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虽因内部分裂和外敌入 侵而使其古代灿烂的文化受到相当破坏,但仍有一定的发展,而同样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古典文明非但未受到大的破坏,反而在不断吸收,

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将古典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

具有影响的文化之一这些带有根本性的差异是"中世纪"一词很难反映出

来的正因为如此,一些历史学家在研究西方以外的世界史尤其是文化教育

时,尽量避免使用"中世纪"一词,而用"中古史"等代替,迫不得已而用

之时,也多加以界定

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差异,也是为了照顾文化发展自身的

完整性,本书的"中世纪"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时间界定在欧洲,我们叙

述的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350年的历史;在中国,我们叙述的是隋唐宋元间

的历史(公元581—1363年);在日本,我们叙述的是自公元646年大化革

新至公元16世纪室町幕府统治结束时期的历史;在印度,我们叙述的是自笈

多王朝以至德里苏凡国家时期的历史(约公元220—1526年);在 *** ,

则基本上是公元6至14世纪的历史

欧洲中世纪生活习俗

生活习俗主要是指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它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水平、文化传统、自然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欧洲中世纪,尤其是公元5 世纪,战争十分频繁。古代文化被摧毁,古代繁荣富足的城市生活不见了,新的欧洲居民不再建设剧场、浴池、道路,古代艺术消亡。古代文学、文字只有少数人能懂。欧洲通行着英国人、德国人说的日耳曼语,法国人、意大利人说的罗曼斯语,古代语言文字消灭了。在战火中,在斧砍、刀劈、剑刺的战争中蛮族人带着他们的生活习俗来到欧洲。这是一个陌生的欧洲。

5—10 世纪的欧洲人,还保留许多野蛮的生活习俗。在英国传教的圣徒卡尼法斯(675—754)抱怨说:“英国人完全无视婚姻关系,他们不要合法妻子,象马或驴一样过着放荡和*乱的生活”。(《狂欢史》79 页美帕高帕特里奇著)“公元610 年爱尔兰的阿尔斯特女王率领她的宫廷命妇来见库楚雷恩,女王和她的命妇们上身 *** ,并将裙子撩起,以便下身显露。这一举动是表示对库楚雷恩的极大敬意。”

中世纪初期,战争频繁,新兴的王国不断地征战扩充领土。那个时代法兰克人曾认为打仗掠夺是最光荣的事业,劳动种田是无能的表现。从5 世纪到8 世纪他们还未能停下来改善自己的文明程度,8 世纪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欧洲的新统治者接受古代文明的过程十分缓慢。其中意大利、法国由于罗马的传统影响大,文明程度也稍高。

11—15 世纪欧洲习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时教会起了重要的作用。教会教化人们脱离野蛮的习俗,倡导纯洁的生活。要求神职人员坚持独身主义。把生活中的纵欲倾向当成罪恶,宣扬禁欲主义,宣扬鄙视金钱,反对奢华的观念,宣扬所有的欢乐都是罪恶的观念。教会不仅通过教士进行宣传,还通过国家政权和教权进行惩戒。这个时期残暴好战的野蛮之风已不是主流,而禁欲之风盛行。教会反对服饰之美,甚至反对个人的清洁卫生,清教徒反对唱歌跳舞,反对狂欢节,反对愚人节。“在他们那儿,我们可以看见大量的对跳舞的指控材料和禁令”(帕特里奇《狂欢史》92 页)。教会的作法已超出纯净人们道德的范畴,实际上是打着教会和国家维护道德的旗号,反对人们正当生活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个时期禁欲与反禁欲的明争暗斗长期进行着。这些直接影响着中世纪欧洲的生活习俗、娱乐习俗。

(1)服饰习俗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服饰习俗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色,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统治时期,基督教对欧洲服饰影响巨大。由于基督教教义鄙视钱财,反对豪华,“中世纪下层民众的服装以简洁朴素为尚,妇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宝捐给教会,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素淡”(《古今中外服装珍闻趣事》)。

中世纪宗教统治下欧洲服装的颜色、式样都很单调,颜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样以拖地长袍为主。古罗马豪华的拖加袍被废弃了。

中世纪初期,欧洲人服装简朴,平民贵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纪男式服装有内衣外衣,衣式颇似我国古代的袍,但较紧身。裤长可将脚套进,裆短,裤带系于脐下。脚穿长筒或短筒袜,有时脚到腿都裹上布条。贵族及上层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长方形或圆形斗篷,斗篷固定于一肩,或系于胸前;劳动者上衣较短。法国查理大帝“只披法兰克人之衣服——用带束紧之麻布裤,用带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53 页)。冬天穿水獭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贵族腰间有宽大饰带,

用以束紧衣服和佩戴宝剑,平民不准佩剑;衣料以麻布,毛织物为主。东方丝绸价格昂贵,以等量黄金计价,只有少数贵族能穿。《罗兰之歌》(法)、《亚瑟王之死》(英)有所记述。服装的等级差别主要表现在衣服质地和产地不同,贵族穿细麻布,穿意大利产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贵重毛皮;

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织物。

女式服装为长至脚踝的紧身长衣,两袖长而窄,外面穿一件宽松长袍,袖短于长衣。长衣领口较宽大,领口衣袖衣缝可有各种装饰镶边。斗篷从头顶披下来。

10 世纪男服变得更为贴身合体。英国男子的紧身衣上半贴身合体,下半象长至膝部的衣裙,宽松而舒展。紧身衣为套头式。紧身衣外披一件斗篷,并用一个大饰针别在胸前。这时女式服装变得宽大,衣袖加肥加长,头发蒙在披巾里边,身体被斗篷蒙起来。她们的内衣很长,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盖。圆口衣袖,衣服装饰华丽,很受拜占庭的影响。她们的头发用一块面纱蒙起,其端点重于背后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纪宽松的衣服变得瘦窄,使身体曲线得以突出。并于身后系带,衣袖逐渐宽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纪出现了圆饼式头饰,它可以遮阳保护眼睛隔热,主要为十字军所戴。上衣流行前开襟式,将前襟分成两片。女式衣服为系带紧身衣,上衣紧贴身体,下面是宽大的衣裙,两部分之间用线缝起,两袖宽松拖长,其剪裁 *** 是上下衣分裁后缝合,与以前使用

一块大布不同。

13 世纪男女服装趋于一致,男服还有紧身衣及各式各样的外衣,圆饼头饰,帽式装饰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长筒袜、靴鞋。男子戴一顶中亚式小帽。这时护身外衣流行,适合旅行穿用,这种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边有缝,手臂可以伸出来活动。另外这时期流行封闭式马甲式外衣,上身如马甲,下面可长至膝下,这种无袖长衫,肩部向两侧延伸加长,就成帽式装饰衣袖了。13 世纪劳动者的长衫长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脚下有无跟鞋,裤子于脚跟处有一圆洞,以便穿脱。夏天穿宽敞麻裤,上身 *** ,

冬天穿短外衣和无袖套头衣。妇女穿长袍,中间有缝,可便于劳动,收获时裙子口袋可装农作物。当时禁止农民穿好料子及颜色华丽的衣服。

14、15 世纪后,欧洲服装开始有了变化。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往来,东方文明的影响,欧洲服饰发生了许多变化,贵族男女追逐时尚,贵族妇女争奇斗妍,男子不拘礼节;贵族与平民的服装有了更明显的不同;衣服式样变化,衣料品种增多。《巨人传》载中世纪衣料有绸缎、丝毛混纺、呢绒、大马士革呢、条呢、金线缎、各种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装、短装、衬衫、短披,女人有连衫长裙、晚礼服等。饰物有念珠、指环、链条、宝石、钻石、翡翠、珍珠、玛瑙等。服装力求摆脱古 *** 俗,追求时兴。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和纽扣装饰。

14 世纪男士的夹衣流行,夹衣两层,十分贴身,衣袖设计合理,可以自由活动手臂,便于全身活动。夹衣上有十几个扣子,夹衣衬里有细带可将瘦腿裤上端与之相连接;紧身外衣穿在夹衣之外,高领外衣兴起于14 世纪末;衣领将两耳覆盖,颈后衣领盖过后脑,下部裙衣拖至地面;这时期的斗篷用一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观为圆弧形,又长又宽。妇女服装主要是带袖紧外衣和无袖长衫。由一块布作成,领口宽,衣领偏低,这就是14 世纪欧洲妇女流行的袒领衫,领口有圆形、角形、方形,领口开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无袖、短袖的,臂膀 *** ,腰带提得很高。男女服装都讲究装饰。男裤与鞋连成一体,脚掌以皮革为底,脚下还穿无底长靴,靴上带有马刺。紧身男裤是两条裤管分开穿着,前后有长外衣遮挡。后来上衣越来越短变成夹克式外衣,15 世纪外衣更短,成为不能遮羞的服饰。妇女的袒领晚礼服与男人的短外衣服装遭到神父的反对。15 世纪宗教改革家杨胡斯指出“由于女人穿着脖颈大开特开的服装,所以任何一个人都能直接看到她们闪烁光辉的肌肤直至 *** 的半个 *** 。”(《羞耻心的文化史》施莱贝尔著三联书店)

男人服饰的变化也被人认为是不文雅。1390 年在召开宗教会议的康斯坦茨地方市议会颁布了告示:“仅穿短上衣出入舞会或上街的人要格外留意,要将身体前后遮盖好,不要露出耻部。”(《羞耻心文化史》83 页)告示发出不久短裤加长,并且与类似袜子的脚部的装饰缝在一起,后来又出现了用结实布料缝制的股袋,用以遮住耻部。

英国议院对于平民、普通骑士,穿的衣服与贵族穿着相同不能容忍,对于服饰上的追求 *** 也极力反对,爱德华四世时,英国下院提出了这样的文件:“不允许勋爵等级以下的任何骑士 或任何普通人,使用并穿戴任何大礼服、夹克衫、大氅。但衣着必足以下长度:当他直立时,衣着能遮盖住其 *** 和臀部。勋爵或任何更高一级的贵族,则不受此限制。”(布雷多克著《婚床》,三联书店)。

14 世纪时兴一种染色服装,上衣左边一种颜色,右边一种颜色,裤子左右腿各为一种颜色,全身上下左右分四部分分别染色。15 世纪初见习骑士的服装从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浅绿三色互相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红、黑、绿、紫几种颜色。裤、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裤子可以内侧为紫,外侧为黑。(引《世界风俗衣住篇》)。

中世纪衣服上绣的花纹以家徽为最常见。家徽本来是十字军东征识别敌我的记号,后来成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记号。14 世纪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风,妇女衣上多绣大型家徽图案,已婚妇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别绣在衣服左右。

15 世纪妇女服装向男装靠近,宽松的长衣腰间系带,外衣用宽大彩带束腰,上挂有短剑,头戴男士小罩帽,脚穿尖头鞋。

中世纪妇女发式及帽式。12 世纪妇女习惯地把头发梳在后面,扎两个辫子顺两颊垂下。13—14 世纪妇女以方形白麻布包头,在头顶打结,或在耳际用发夹别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纪头巾式样很多,有的与现代修女头巾相似,一直围到颈部以下。年轻姑娘可以在节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许的。15世纪在哥特式尖顶建筑的影响下,产生了相似的审美观的服饰,V 字领、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圆锥形,内部用铁丝或浆糊使其成型,尖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着薄纱(用高级麻布作),帽有圆环固定,前沿还可加天鹅绒。帽子价格昂贵。帽子有一个角的也有两个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纪的鞋种类很多,有皮、长统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带、腕带用皮革、麻羊毛织品 *** 。农民常穿木鞋。贵族穿尖头鞋,有时鞋尖极长,鞋尖长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规定为六英寸,绅士十二英寸、贵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贫民不准穿。

中世纪男子留长发,骑士都披长发。

神父一直穿黑色长袍戴风帽;但发式有变化。8 世纪开始为修士剃发,其仪式为“削发式”,希腊或东欧的削发式样是把头发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称为“圣保罗式”,罗马削发式样是在头上剃掉圆圆一片,四周仍留发,称为“圣彼得式”。修士剃发是代表对上帝的谦恭及献身的标志。

14、15 世纪欧洲的统治阶级追逐奢华和享乐,无视宗教戒律,在服装方面表现尤为显著。“无论贵人、贵妇,皆如儿童之喜着新衣,喜戴首饰。此为善奢侈浪费之时代,男子穿尖头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圆锥帽。此时人用三千头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奥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细珠以绣一首诗歌于襟袖之上。”(《中古及近代文化史》)

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人们对于服饰的正当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轻狂的行为,禁欲和反禁欲的斗争也表现在服装方面。人们按照美的标准不断地推进着服装的前进,直至文艺复兴,服装发展才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

拜占庭从远东经波斯运来丝绸衣料,或以丝线原料加工成薄绸,制成衣服。男式服装有紧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锁服饰做为装饰,衣长过膝,衣袖长短不一。腰间系有腰带。长身斗篷为正式庆典服装,斗篷前后镶有美丽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块有褶的长形布块,固定于双肩。

女式服装有斗篷,还有披肩(王室皇后专用)长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变而来。女外衣短至臀部,长至脚踝。户外服装是长斗篷,从头部垂落覆盖全身。贵族妇女服镶嵌金银宝石、珍珠玛瑙,劳动妇女穿无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从查士丁尼皇后的画像看,其服装华贵无比,身穿一盖住脚面的长衣,衣制下摆很宽,似裙状,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紧。腰间系各种丝带,衣服上装饰各种宝石,胸前挂着各种珍珠宝石饰物,头戴帽,帽上饰着各种宝石,耳环垂下。其服装式样有的为欧式,其丝织面料与宝石饰物产于东方。

(2)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中世纪前期的欧洲,封建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村人口增加了,广大的土地、河流、森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欧洲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_ 据阿萨勃里格斯的《英国社会史》说,公元600 年左右,萨克森人最常种植的谷物是大麦、燕麦和小麦,《瑞士》一书作者说:古代穷困的年代以燕麦、土豆类等食品为主食,喝牛奶但很少吃肉。《法兰克人史》谓:蛮族的饮料是用酒和蜜调和艾草作成的。作为欧洲饮食文化最突出的代表法国,在古代时烹调也是很原始的,法国高卢人最初的烹调就是烤制肉类,他们最喜欢吃的就是烤野猪。据说,他们用叉子把肉一块块地叉好,然后放在火上烤制、烤熟以后,加上蒜就可以吃了。这种作法很象我国新疆人的烤羊

肉串的 *** 。他们在烤吃猪肉时,还同时把烤野兔、烤鸡、烤鹅加在一起吃。饮食十分丰富。

高卢人在罗马帝国时代已走向文明,中世纪初,与法兰克人融合,建立法国,形成法兰西民族。以后法国的饮食文化和烹调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法国盛产小麦、水果和优质葡萄,两面临海,水产丰富,这些都为法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罗马高卢的饮食文化更为法国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法国到查理大帝时代,封建的庄园经济已经十分发展,吃的东西大为丰富。查理大帝约在公元800 年时发布了一道管理庄园的诏令。内容具体详实、面面俱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诏令是针对王室庄园而发的,除了其他意义外,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当时法国王室及各庄园的饮食概貌。当时饮食种类很多。从诏令上看,有:

饮料:葡萄酒、普通葡萄酒、莓果酒、熟酒、啤酒。

肉类:牛肉、小猪肉、羊肉、肥鸡、肥鹅、鱼肉。

奶类:牛奶、奶酪。

腌制类:火腿、腊肉、咸肉、咸鱼。

果品:苹果、梨、李子、山梨、栗子、扁桃、木瓜、榛子、无花果、樱

桃、葡萄、葡萄干。

蜜:蜜糖、自然蜜、蜜腊。

油:脂油、(猪油、牛油)、植物油。

调料:醋、芥末。

斋戒食品:蔬菜、鱼、干酪、植物油、蜂蜜、芥末、醋、黍米、稷、干

的和新鲜的青菜、萝卜和芜青、蜜腊。

面粉食品:面包。

所有这些食品都必须作到“颜色好看,品质优良,制备清洁”。当时的餐具是铜的、锡的、铁的和木制的杯碗。从以上餐具可知查理大帝时代没有使用叉子,是用手抓饭吃的。这时饮食的 *** *** 和饮食习惯已有很大改进。

①从单纯的烤制发展到多种烹调 *** 。

②能够 *** 腌制食物及腊肉、火腿。

③调料品种增多,菜肴滋味提高。

④有专门的厨房、面包房、酒作坊进行食品 *** 。

⑤制酒技术提高了。

⑥食品的质量、卫生、悦目都受到重视。

⑦葡萄酒啤酒为主要饮料。

欧洲人当时的主食是小麦制品,面包和通心面。瑞士的圣伽林修道院8纪以 *** “巴尼斯鲁纳提亚”新月形面包而闻名。1217 年圣诞节维也纳市民曾向奥波尔德公爵献上高级面粉制的新月面包。

通心面,欧式面条, *** 技术于12 世纪产生,13 世纪杰诺阿写了一本烹饪书,记载了面条的烹饪法,14 世纪拿波里有制造面条的工厂。10 世纪以后欧洲人开始饮用白兰地和威士忌。10 世纪酿造威士忌的技术从 *** 传入欧洲。11 世纪意大利有了制造白兰地的技术。苏格兰和爱尔兰已能从大麦芽酿造的酒中蒸馏出威士忌。

基督教的斋戒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的食俗,由于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日子要斋戒,欧洲人形成吃鱼习惯。天主教14 世纪把星期天定为禁肉日,人们就改吃鱼,鲱鱼、鳕鱼等销量大增。腌和熏的技术越来越好。12 世纪以后冬季鲱鱼的产量是鱼类中更高的、鲱鱼是储备起来的冬季食物。人们在春季收获前主要吃鱼及豆子。

欧洲食物中调料是其特色,中世纪烹调用的调料是香草或药草。当时欧洲每年11 月 *** 腌肉腌鱼,为了消除鱼、肉中的腥臭味,人们要用调料。放入肉中的香辛味调料有薄荷叶、月桂树叶、鼠尾草、麝香草等。14 世纪《巴黎的家长》一书说蛋羹所需的调料香草有“薄荷花和艾菊,再加入薄荷叶、山艾叶、马吉兰叶、茴香、香菜、甜菜加上堇菜、 *** 、莴苣、并且要掺入一些姜粉”。

欧洲食俗事例一,13 世纪初英国庄园主孟福特家留下一份流水帐,帐单上表明孟福特一家以面包为主食,还有大量的肉、家禽肉、鱼,还有珍贵的松鸡和梭鱼。稻米是稀有食物,锁在安全的地方。

中世纪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封建经济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由于可以拥有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产品,因此,劳动积极性比奴隶高得多。中世纪时代铁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并且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国在16、17世纪,在江南一带城市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生产关系中滋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明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它的尽头。从那时候起,欧洲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兴起已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势头。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佛教、基督教、 *** 教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教”。儒家学说则主宰了中国的思想领域。这种文化现象虽然对封建社会的巩固一度有推动作用,而当资本主义兴起后,它就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障碍。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飞跃。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

----------------

1、定义:

中世纪( the middle age )一词更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于 15 世纪提出来的.他把西欧 5 ~ 15 世纪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纪,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 17 世纪末德国史学家凯列尔在其所著世界史中,之一次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到 18 世纪,中世纪一词被欧洲历史学家普遍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说,清末翻译西方世界史著作时采用过来。中世纪是适用于西欧的、特有的一个概念,应用于其它地区时我们常用世界中古史来取代。

2、起迄年代:

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认识也不同。国内过去传统上定上限为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限为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以革命夺权为标准划线,现多不用。现在教科书定为下限 15 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但上限仍为五世纪.

英国剑桥中世纪史对上限介绍了十二种说法,它以 284 年罗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为世界中世纪史开端,下限采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国灭亡为界.此说在西方较流行,象《欧洲中世纪简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划定时限时,下限都是 15 世纪,上限则 3 ~ 5 世纪不等。

3、分期:

中古时期各地差别太大,以西欧为标准:

5 ~ 10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封建化时期);

11 ~ 14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兴盛时期;

14 ~ 15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时期;

------------------

中世纪

"中世纪"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原因在于,历史上并不曾真正有过 一个叫作"中世纪"的朝代,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思想家或其它人 认为自己是"中世纪人",所谓的"中世纪"是后人创造的

"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公元15—16世纪意大 利人文主义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他们认为, 在罗马帝国衰亡直至自己所处的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世纪",即"中 世纪"17世纪末,德国历史学家克利斯托弗 凯列尔在其所著《通史》中, 首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从18世纪末,"中世 纪"的概念便被西方学术界长期沿用下来

"中世纪"没有绝对的时间界限西方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世纪" 始于公元500年左右,终于1500年左右,前者的代表性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的 灭亡,后者的代表性事件则是新航路的开辟其中,又以1000年,1350年 为界,分为中世纪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中国大多数历史学家都习惯 于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中世纪"的开端,而下限则争议颇多, 有的主张以公元16世纪尼德兰革命为断限,有的主张以新航路的发现为断 限,但更多的是把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下限

典型的"中世纪"概念有着特定的地域界限和情感色彩当西方文艺复 兴时代的启蒙思想家创造"中世纪"一词的时候,他们意念中所指的并不是 整个世界,也不是整个欧洲,而仅仅限于指天主教所统治的地区,即中欧和 西欧从感情上说,他们对亚洲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和 *** 文 化及拜占庭文化是十分向往的,对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更是崇拜得五体投 地;而对公元6至16世纪间"蛮族"的入侵而造成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极为不

满,对教会垄断文化事业也大不以为然,遂将这段历史斥之为"野蛮","未 开化","专制",称这段时期为"黑暗时代"这些启蒙思想家在痛骂"中 世纪"西方黑暗的同时,又慨然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己任,从而形成"文 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随着"中世纪"一词使用日广,它逐渐演变为封建社会的代名词,用于 指封建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样,"中世纪"一词不 再专用于指西方,而成了可用来表述任何一个国家历史上处于封建社会这一 发展阶段上的历史的概念按照这种用法,由于各国进入和结束封建社会的 时间先后不一,其"中世纪"也就无法一致,如中国较早进入封建社会,其 中世纪可上溯至春秋战国乃至更早的时代,其下限则可延伸至清末乃至民国 时代,而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及非洲,美洲广大地区进入封 建时代较晚,其"中世纪"分别开始于公元11—17世纪不等时间上的这种 差异给同一时代各国历史的比较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更为重要的是,将具有特定涵义的"中世纪"这一概念拿来泛指世界各 国历史,在注意了经济上生产方式这一共同点的同时,却忽视了各国文化发 展的巨大差异"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总体上处于衰落的趋势,游牧民族的

入侵造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大破坏,使古典文化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整个西 方社会的文化水准也因此而大为下降,教会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 用者,尽管能够保存下来的十分有限而"中世纪"其它地区的文化却是另

外一副景象:在近东地区,拜占庭帝国从一开始就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 自居,积极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拜占庭帝国衰弱后,悄然兴起的 俄罗斯继承了其文化遗产在中东地区, *** 世界的 *** 们按照 ***

教教义的教导,向世界各先进国家广求知识,使 *** 文化迅速发展,达到 了相当高的水平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虽因内部分裂和外敌入 侵而使其古代灿烂的文化受到相当破坏,但仍有一定的发展,而同样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古典文明非但未受到大的破坏,反而在不断吸收,

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将古典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

具有影响的文化之一这些带有根本性的差异是"中世纪"一词很难反映出

来的正因为如此,一些历史学家在研究西方以外的世界史尤其是文化教育

时,尽量避免使用"中世纪"一词,而用"中古史"等代替,迫不得已而用

之时,也多加以界定

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差异,也是为了照顾文化发展自身的

完整性,本书的"中世纪"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时间界定在欧洲,我们叙

述的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350年的历史;在中国,我们叙述的是隋唐宋元间

的历史(公元581—1363年);在日本,我们叙述的是自公元646年大化革

新至公元16世纪室町幕府统治结束时期的历史;在印度,我们叙述的是自笈

多王朝以至德里苏凡国家时期的历史(约公元220—1526年);在 *** ,

则基本上是公元6至14世纪的历史

欧洲中世纪生活习俗

生活习俗主要是指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它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水平、文化传统、自然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欧洲中世纪,尤其是公元5 世纪,战争十分频繁。古代文化被摧毁,古代繁荣富足的城市生活不见了,新的欧洲居民不再建设剧场、浴池、道路,古代艺术消亡。古代文学、文字只有少数人能懂。欧洲通行着英国人、德国人说的日耳曼语,法国人、意大利人说的罗曼斯语,古代语言文字消灭了。在战火中,在斧砍、刀劈、剑刺的战争中蛮族人带着他们的生活习俗来到欧洲。这是一个陌生的欧洲。

5—10 世纪的欧洲人,还保留许多野蛮的生活习俗。在英国传教的圣徒卡尼法斯(675—754)抱怨说:“英国人完全无视婚姻关系,他们不要合法妻子,象马或驴一样过着放荡和*乱的生活”。(《狂欢史》79 页美帕高帕特里奇著)“公元610 年爱尔兰的阿尔斯特女王率领她的宫廷命妇来见库楚雷恩,女王和她的命妇们上身 *** ,并将裙子撩起,以便下身显露。这一举动是表示对库楚雷恩的极大敬意。”

中世纪初期,战争频繁,新兴的王国不断地征战扩充领土。那个时代法兰克人曾认为打仗掠夺是最光荣的事业,劳动种田是无能的表现。从5 世纪到8 世纪他们还未能停下来改善自己的文明程度,8 世纪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欧洲的新统治者接受古代文明的过程十分缓慢。其中意大利、法国由于罗马的传统影响大,文明程度也稍高。

11—15 世纪欧洲习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时教会起了重要的作用。教会教化人们脱离野蛮的习俗,倡导纯洁的生活。要求神职人员坚持独身主义。把生活中的纵欲倾向当成罪恶,宣扬禁欲主义,宣扬鄙视金钱,反对奢华的观念,宣扬所有的欢乐都是罪恶的观念。教会不仅通过教士进行宣传,还通过国家政权和教权进行惩戒。这个时期残暴好战的野蛮之风已不是主流,而禁欲之风盛行。教会反对服饰之美,甚至反对个人的清洁卫生,清教徒反对唱歌跳舞,反对狂欢节,反对愚人节。“在他们那儿,我们可以看见大量的对跳舞的指控材料和禁令”(帕特里奇《狂欢史》92 页)。教会的作法已超出纯净人们道德的范畴,实际上是打着教会和国家维护道德的旗号,反对人们正当生活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个时期禁欲与反禁欲的明争暗斗长期进行着。这些直接影响着中世纪欧洲的生活习俗、娱乐习俗。

(1)服饰习俗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服饰习俗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色,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统治时期,基督教对欧洲服饰影响巨大。由于基督教教义鄙视钱财,反对豪华,“中世纪下层民众的服装以简洁朴素为尚,妇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宝捐给教会,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素淡”(《古今中外服装珍闻趣事》)。

中世纪宗教统治下欧洲服装的颜色、式样都很单调,颜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样以拖地长袍为主。古罗马豪华的拖加袍被废弃了。

中世纪初期,欧洲人服装简朴,平民贵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纪男式服装有内衣外衣,衣式颇似我国古代的袍,但较紧身。裤长可将脚套进,裆短,裤带系于脐下。脚穿长筒或短筒袜,有时脚到腿都裹上布条。贵族及上层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长方形或圆形斗篷,斗篷固定于一肩,或系于胸前;劳动者上衣较短。法国查理大帝“只披法兰克人之衣服——用带束紧之麻布裤,用带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53 页)。冬天穿水獭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贵族腰间有宽大饰带,

用以束紧衣服和佩戴宝剑,平民不准佩剑;衣料以麻布,毛织物为主。东方丝绸价格昂贵,以等量黄金计价,只有少数贵族能穿。《罗兰之歌》(法)、《亚瑟王之死》(英)有所记述。服装的等级差别主要表现在衣服质地和产地不同,贵族穿细麻布,穿意大利产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贵重毛皮;

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织物。

女式服装为长至脚踝的紧身长衣,两袖长而窄,外面穿一件宽松长袍,袖短于长衣。长衣领口较宽大,领口衣袖衣缝可有各种装饰镶边。斗篷从头顶披下来。

10 世纪男服变得更为贴身合体。英国男子的紧身衣上半贴身合体,下半象长至膝部的衣裙,宽松而舒展。紧身衣为套头式。紧身衣外披一件斗篷,并用一个大饰针别在胸前。这时女式服装变得宽大,衣袖加肥加长,头发蒙在披巾里边,身体被斗篷蒙起来。她们的内衣很长,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盖。圆口衣袖,衣服装饰华丽,很受拜占庭的影响。她们的头发用一块面纱蒙起,其端点重于背后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纪宽松的衣服变得瘦窄,使身体曲线得以突出。并于身后系带,衣袖逐渐宽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纪出现了圆饼式头饰,它可以遮阳保护眼睛隔热,主要为十字军所戴。上衣流行前开襟式,将前襟分成两片。女式衣服为系带紧身衣,上衣紧贴身体,下面是宽大的衣裙,两部分之间用线缝起,两袖宽松拖长,其剪裁 *** 是上下衣分裁后缝合,与以前使用

一块大布不同。

13 世纪男女服装趋于一致,男服还有紧身衣及各式各样的外衣,圆饼头饰,帽式装饰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长筒袜、靴鞋。男子戴一顶中亚式小帽。这时护身外衣流行,适合旅行穿用,这种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边有缝,手臂可以伸出来活动。另外这时期流行封闭式马甲式外衣,上身如马甲,下面可长至膝下,这种无袖长衫,肩部向两侧延伸加长,就成帽式装饰衣袖了。13 世纪劳动者的长衫长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脚下有无跟鞋,裤子于脚跟处有一圆洞,以便穿脱。夏天穿宽敞麻裤,上身 *** ,

冬天穿短外衣和无袖套头衣。妇女穿长袍,中间有缝,可便于劳动,收获时裙子口袋可装农作物。当时禁止农民穿好料子及颜色华丽的衣服。

14、15 世纪后,欧洲服装开始有了变化。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往来,东方文明的影响,欧洲服饰发生了许多变化,贵族男女追逐时尚,贵族妇女争奇斗妍,男子不拘礼节;贵族与平民的服装有了更明显的不同;衣服式样变化,衣料品种增多。《巨人传》载中世纪衣料有绸缎、丝毛混纺、呢绒、大马士革呢、条呢、金线缎、各种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装、短装、衬衫、短披,女人有连衫长裙、晚礼服等。饰物有念珠、指环、链条、宝石、钻石、翡翠、珍珠、玛瑙等。服装力求摆脱古 *** 俗,追求时兴。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和纽扣装饰。

14 世纪男士的夹衣流行,夹衣两层,十分贴身,衣袖设计合理,可以自由活动手臂,便于全身活动。夹衣上有十几个扣子,夹衣衬里有细带可将瘦腿裤上端与之相连接;紧身外衣穿在夹衣之外,高领外衣兴起于14 世纪末;衣领将两耳覆盖,颈后衣领盖过后脑,下部裙衣拖至地面;这时期的斗篷用一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观为圆弧形,又长又宽。妇女服装主要是带袖紧外衣和无袖长衫。由一块布作成,领口宽,衣领偏低,这就是14 世纪欧洲妇女流行的袒领衫,领口有圆形、角形、方形,领口开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无袖、短袖的,臂膀 *** ,腰带提得很高。男女服装都讲究装饰。男裤与鞋连成一体,脚掌以皮革为底,脚下还穿无底长靴,靴上带有马刺。紧身男裤是两条裤管分开穿着,前后有长外衣遮挡。后来上衣越来越短变成夹克式外衣,15 世纪外衣更短,成为不能遮羞的服饰。妇女的袒领晚礼服与男人的短外衣服装遭到神父的反对。15 世纪宗教改革家杨胡斯指出“由于女人穿着脖颈大开特开的服装,所以任何一个人都能直接看到她们闪烁光辉的肌肤直至 *** 的半个 *** 。”(《羞耻心的文化史》施莱贝尔著三联书店)

男人服饰的变化也被人认为是不文雅。1390 年在召开宗教会议的康斯坦茨地方市议会颁布了告示:“仅穿短上衣出入舞会或上街的人要格外留意,要将身体前后遮盖好,不要露出耻部。”(《羞耻心文化史》83 页)告示发出不久短裤加长,并且与类似袜子的脚部的装饰缝在一起,后来又出现了用结实布料缝制的股袋,用以遮住耻部。

英国议院对于平民、普通骑士,穿的衣服与贵族穿着相同不能容忍,对于服饰上的追求 *** 也极力反对,爱德华四世时,英国下院提出了这样的文件:“不允许勋爵等级以下的任何骑士 或任何普通人,使用并穿戴任何大礼服、夹克衫、大氅。但衣着必足以下长度:当他直立时,衣着能遮盖住其 *** 和臀部。勋爵或任何更高一级的贵族,则不受此限制。”(布雷多克著《婚床》,三联书店)。

14 世纪时兴一种染色服装,上衣左边一种颜色,右边一种颜色,裤子左右腿各为一种颜色,全身上下左右分四部分分别染色。15 世纪初见习骑士的服装从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浅绿三色互相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红、黑、绿、紫几种颜色。裤、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裤子可以内侧为紫,外侧为黑。(引《世界风俗衣住篇》)。

中世纪衣服上绣的花纹以家徽为最常见。家徽本来是十字军东征识别敌我的记号,后来成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记号。14 世纪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风,妇女衣上多绣大型家徽图案,已婚妇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别绣在衣服左右。

15 世纪妇女服装向男装靠近,宽松的长衣腰间系带,外衣用宽大彩带束腰,上挂有短剑,头戴男士小罩帽,脚穿尖头鞋。

中世纪妇女发式及帽式。12 世纪妇女习惯地把头发梳在后面,扎两个辫子顺两颊垂下。13—14 世纪妇女以方形白麻布包头,在头顶打结,或在耳际用发夹别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纪头巾式样很多,有的与现代修女头巾相似,一直围到颈部以下。年轻姑娘可以在节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许的。15世纪在哥特式尖顶建筑的影响下,产生了相似的审美观的服饰,V 字领、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圆锥形,内部用铁丝或浆糊使其成型,尖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着薄纱(用高级麻布作),帽有圆环固定,前沿还可加天鹅绒。帽子价格昂贵。帽子有一个角的也有两个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纪的鞋种类很多,有皮、长统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带、腕带用皮革、麻羊毛织品 *** 。农民常穿木鞋。贵族穿尖头鞋,有时鞋尖极长,鞋尖长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规定为六英寸,绅士十二英寸、贵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贫民不准穿。

中世纪男子留长发,骑士都披长发。

神父一直穿黑色长袍戴风帽;但发式有变化。8 世纪开始为修士剃发,其仪式为“削发式”,希腊或东欧的削发式样是把头发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称为“圣保罗式”,罗马削发式样是在头上剃掉圆圆一片,四周仍留发,称为“圣彼得式”。修士剃发是代表对上帝的谦恭及献身的标志。

14、15 世纪欧洲的统治阶级追逐奢华和享乐,无视宗教戒律,在服装方面表现尤为显著。“无论贵人、贵妇,皆如儿童之喜着新衣,喜戴首饰。此为善奢侈浪费之时代,男子穿尖头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圆锥帽。此时人用三千头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奥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细珠以绣一首诗歌于襟袖之上。”(《中古及近代文化史》)

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人们对于服饰的正当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轻狂的行为,禁欲和反禁欲的斗争也表现在服装方面。人们按照美的标准不断地推进着服装的前进,直至文艺复兴,服装发展才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

拜占庭从远东经波斯运来丝绸衣料,或以丝线原料加工成薄绸,制成衣服。男式服装有紧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锁服饰做为装饰,衣长过膝,衣袖长短不一。腰间系有腰带。长身斗篷为正式庆典服装,斗篷前后镶有美丽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块有褶的长形布块,固定于双肩。

女式服装有斗篷,还有披肩(王室皇后专用)长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变而来。女外衣短至臀部,长至脚踝。户外服装是长斗篷,从头部垂落覆盖全身。贵族妇女服镶嵌金银宝石、珍珠玛瑙,劳动妇女穿无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从查士丁尼皇后的画像看,其服装华贵无比,身穿一盖住脚面的长衣,衣制下摆很宽,似裙状,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紧。腰间系各种丝带,衣服上装饰各种宝石,胸前挂着各种珍珠宝石饰物,头戴帽,帽上饰着各种宝石,耳环垂下。其服装式样有的为欧式,其丝织面料与宝石饰物产于东方。

(2)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中世纪前期的欧洲,封建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村人口增加了,广大的土地、河流、森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欧洲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_ 据阿萨勃里格斯的《英国社会史》说,公元600 年左右,萨克森人最常种植的谷物是大麦、燕麦和小麦,《瑞士》一书作者说:古代穷困的年代以燕麦、土豆类等食品为主食,喝牛奶但很少吃肉。《法兰克人史》谓:蛮族的饮料是用酒和蜜调和艾草作成的。作为欧洲饮食文化最突出的代表法国,在古代时烹调也是很原始的,法国高卢人最初的烹调就是烤制肉类,他们最喜欢吃的就是烤野猪。据说,他们用叉子把肉一块块地叉好,然后放在火上烤制、烤熟以后,加上蒜就可以吃了。这种作法很象我国新疆人的烤羊

肉串的 *** 。他们在烤吃猪肉时,还同时把烤野兔、烤鸡、烤鹅加在一起吃。饮食十分丰富。

高卢人在罗马帝国时代已走向文明,中世纪初,与法兰克人融合,建立法国,形成法兰西民族。以后法国的饮食文化和烹调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法国盛产小麦、水果和优质葡萄,两面临海,水产丰富,这些都为法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罗马高卢的饮食文化更为法国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法国到查理大帝时代,封建的庄园经济已经十分发展,吃的东西大为丰富。查理大帝约在公元800 年时发布了一道管理庄园的诏令。内容具体详实、面面俱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诏令是针对王室庄园而发的,除了其他意义外,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当时法国王室及各庄园的饮食概貌。当时饮食种类很多。从诏令上看,有:

饮料:葡萄酒、普通葡萄酒、莓果酒、熟酒、啤酒。

肉类:牛肉、小猪肉、羊肉、肥鸡、肥鹅、鱼肉。

奶类:牛奶、奶酪。

腌制类:火腿、腊肉、咸肉、咸鱼。

果品:苹果、梨、李子、山梨、栗子、扁桃、木瓜、榛子、无花果、樱

桃、葡萄、葡萄干。

蜜:蜜糖、自然蜜、蜜腊。

油:脂油、(猪油、牛油)、植物油。

调料:醋、芥末。

斋戒食品:蔬菜、鱼、干酪、植物油、蜂蜜、芥末、醋、黍米、稷、干

的和新鲜的青菜、萝卜和芜青、蜜腊。

面粉食品:面包。

所有这些食品都必须作到“颜色好看,品质优良,制备清洁”。当时的餐具是铜的、锡的、铁的和木制的杯碗。从以上餐具可知查理大帝时代没有使用叉子,是用手抓饭吃的。这时饮食的 *** *** 和饮食习惯已有很大改进。

①从单纯的烤制发展到多种烹调 *** 。

②能够 *** 腌制食物及腊肉、火腿。

③调料品种增多,菜肴滋味提高。

④有专门的厨房、面包房、酒作坊进行食品 *** 。

⑤制酒技术提高了。

⑥食品的质量、卫生、悦目都受到重视。

⑦葡萄酒啤酒为主要饮料。

欧洲人当时的主食是小麦制品,面包和通心面。瑞士的圣伽林修道院8纪以 *** “巴尼斯鲁纳提亚”新月形面包而闻名。1217 年圣诞节维也纳市民曾向奥波尔德公爵献上高级面粉制的新月面包。

通心面,欧式面条, *** 技术于12 世纪产生,13 世纪杰诺阿写了一本烹饪书,记载了面条的烹饪法,14 世纪拿波里有制造面条的工厂。10 世纪以后欧洲人开始饮用白兰地和威士忌。10 世纪酿造威士忌的技术从 *** 传入欧洲。11 世纪意大利有了制造白兰地的技术。苏格兰和爱尔兰已能从大麦芽酿造的酒中蒸馏出威士忌。

基督教的斋戒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的食俗,由于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日子要斋戒,欧洲人形成吃鱼习惯。天主教14 世纪把星期天定为禁肉日,人们就改吃鱼,鲱鱼、鳕鱼等销量大增。腌和熏的技术越来越好。12 世纪以后冬季鲱鱼的产量是鱼类中更高的、鲱鱼是储备起来的冬季食物。人们在春季收获前主要吃鱼及豆子。

欧洲食物中调料是其特色,中世纪烹调用的调料是香草或药草。当时欧洲每年11 月 *** 腌肉腌鱼,为了消除鱼、肉中的腥臭味,人们要用调料。放入肉中的香辛味调料有薄荷叶、月桂树叶、鼠尾草、麝香草等。14 世纪《巴黎的家长》一书说蛋羹所需的调料香草有“薄荷花和艾菊,再加入薄荷叶、山艾叶、马吉兰叶、茴香、香菜、甜菜加上堇菜、 *** 、莴苣、并且要掺入一些姜粉”。

欧洲食俗事例一,13 世纪初英国庄园主孟福特家留下一份流水帐,帐单上表明孟福特一家以面包为主食,还有大量的肉、家禽肉、鱼,还有珍贵的松鸡和梭鱼。稻米是稀有食物,锁在安全的地方。

荷兰在日耳曼语中叫尼德兰,意为“低地之国”,因其国土有一半以上低于或几乎水平于海平面而得名水之国。

荷兰在1648年以前先后受到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的统治,1581年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荷兰共和国),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认其独立,并在17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曾被誉为海上马车夫。1815年成立王国,1848年确立君主立 *** 体。

扩展资料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东面与德国为邻,南接比利时。西、北濒临北海,地处莱茵河、马斯河和斯凯尔特河三角洲。位于东经3°21'至7°13'、北纬50°45'至53°52'之间。

荷兰国土总面积达41864平方千米。

除本土外,荷兰管辖着两个海外领地:阿鲁巴和安的列斯群岛,面积为980平方千米。

阿鲁巴(Aruba)是一个位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岛屿,位于南美洲国家委内瑞拉北方的委内瑞拉湾外海,距离巴拉瓜纳半岛(ParaguanaPeninsula)约25千米。1986年成为荷兰王国一个单独的政治实体,荷兰继续负责该岛的国防和对外事务。

荷属安的列斯群岛(TheNetherlandsAntilles)由加勒比海中相距800多千米的南北两组岛屿组成。2007年1月1日,库拉索岛和圣马丁岛成为单独的荷兰属国,剩下3岛组成“王国列岛”,地位待定。

-荷兰

西汉十二帝,孝文最称贤。

汉文帝刘桓是奠定强汉基础的一代明君,史书对于性格温和的他评价甚高,在他的本纪中常常见到诸如"以德服人"、"善人之治、"广恩博施"、"宽仁弘厚"一类的评价。这种评价比起唐宗汉武少了一份霸气,比起秦皇高祖又欠缺一丝狠绝,然而却格外凸显了其仁慈忠厚的一面。

汉文帝像

可是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朝堂之上,一个老实的皇帝是很难和周围狼子野心的臣子抗衡的。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上,稍有不慎就将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如果刘桓真的如表面一般,又怎能和经营良久的军功集团对抗。其实,只要我们了解了他初到长安继位时的表现,就会发现他远比看上去要强硬。

周勃欲同刘桓密语被宋昌喝止

得知刘桓已经前往长安准备继位,文武百官在周勃的率领下前往灞桥迎接他。双方见面后,首先进行了一番气氛融洽的寒暄,接下来刘桓上车打算继续前进,周勃却突然叫住了他:

太尉勃进曰:"原请间言。"

刘桓的心腹宋昌立刻大声喝止,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周勃的要求,吓得周勃不敢造次: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

周勃影视形象

周勃在灞桥迎接刘桓的小动作颇多,先是不肯和宋昌行见礼,接下来又要和未来的天子密语,种种举动似乎和《史记》中"勃为人木彊敦厚"的记载极其不符。

其实周勃想表达忠心也好,和刘桓提要求也好,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的他释放出了两个信号。

首先,周勃要提醒刘桓,自己是匡扶刘氏的之一功臣,没有他的努力,你刘桓只能窝在代地喝西北风。

宋昌影视形象

其次,周勃意欲通过此举向天下人展示,自己并不畏惧天子,即使做出了严重的谮越行为,也不会遭到责罚,毕竟此时刘桓还只是代王而非天子。

然而周勃的小算盘,却被宋昌砸得稀碎,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发出惊天怒喝,令手握兵权的太尉也不得不屈膝下跪,痛快交出天子印,回复了人臣的本分。

这次立威很艺术,给周勃难堪和下马威的不是刘恒,伤人的话是宋昌说的,然而刘桓尊重周勃的态度和强硬立场,却也一览无遗。

未央宫前护卫引发出更深层的博弈

站在周勃的角度上,宋昌在灞桥的行为,是否伤了他的尊严呢?对于这个问题,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勃作为一个太尉,被传达皇帝思想的宋昌呵斥几句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不过,人老成精的周勃似乎并不打算轻易妥协,他在未央宫外做出了第二重布置:镇守皇宫的禁卫军(从吕产手中夺得),全被他换上了自己的心腹。刘桓在入未央宫时,一度被士兵阻拦,周勃"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刻调走了士兵,刘桓这才顺利入内。

未央宫

未央宫是天子居所,更是权力的象征,刘桓在成功进入未央宫后,下发了自己的之一道政令:

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

太史公行文严谨考究令人佩服,从"夕入"、"夜拜"两词,我们就可以看出刘桓的人事安排有多紧迫。

其实这个时候,禁军仍然以太尉周勃为准,其实除了禁军,天下兵马的掌控权都和刘桓无关,因此刘桓任命的宋昌和张武虽然身居要职,就是光杆司令。但是,刘桓必须要通过这一人事任命,态度强硬的提醒周勃乃至军中大佬,现在是你们交出兵权的时刻了。

刘桓是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

做完人事任命后,刘桓立刻大赦天下,宣布继位,这一举动也标志着围绕军权进行的博弈已然盖棺定论了(军派代表人物周勃在大赦前没有表示反对)。

按理说,新君已经顺利登基,诸吕之乱也顺利被平定,表面上的问题都已经被顺利解决,大汉的未来一片光明。然而,只要一件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军功集团便不会善罢甘休,这件事情就是如何对灭诸吕事件中的功臣论功行赏。

这时,刘桓体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他以三步走的方式做出了封赏。

陈平不封,吕祸难尽

首先,军功集团出力最多的三位大佬,陈平被恢复了左相,周勃被升到右相,灌婴被升到太尉,军功集团最看重的相权被收回,且军权也有极大的保障。

其次,出力更大的刘氏子弟,刘襄刘章刘兴居兄弟三人,都得到了巨大的物质赏赐(食邑、黄金),齐国分割出去的济南郡、琅琊郡也被悉数还给了刘襄。

最后,也是刘桓更高明的一步,他重赏了在灭诸吕事件中表现勇敢的符节纪通、典客刘揭(这两人在灭诸吕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周勃),而之前和吕氏一度走得近却又反水的郦寄、曹窋等人却只字不提。

通过这种封赏,群臣明白了两个道理。之一,刘桓没有刻意打压军功集团和刘氏集团中的某一个,而是以一种看似公正的方式,却暗地令两大集团形成相互制约的局势。第二,刘桓不是老好人,为了交好朝臣而胡乱封赏世家。

影视剧中的刘桓

初到长安的刘桓,看似春风得意马蹄疾,实则暗流涌动祸患生。虽然我们不能用阴谋论去推测未曾发生的可能,但是在此之前,军功集团已经杀了吕后钦点的接班人,还废了一个刘姓的废帝,再结合灞桥前周勃奇怪的举动,一个代地的诸侯王实在不是什么太大的威胁。

许多亲密战友可以同甘苦,却不能同享福,归根结底,利益分配是最难使所有人同时感到满意的工作。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军功集团和刘氏集团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白马之盟就是一张废纸,所以刘桓能不能在这张纸上署上自己的名字,和他的具体表现息息相关。

面对着一群虎狼之徒,初入长安的刘桓体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除了两个绝对心腹被任命为安保官员外(他一共带了六个心腹),其余的朝堂权力都被他还给了军功集团,不去触碰他们的奶酪。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刘桓的种种表现都在不经意间释放出强硬的信号,告诉心怀鬼胎者休得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