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被哪个皇帝腰斩?

游戏攻略04

晁错被哪个皇帝腰斩?,第1张

晁错被哪个皇帝腰斩?
导读: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

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晁错是之一个出场的重要人物,也是之一个被冤杀的功臣。当时就有人认为他死得很冤。

晁错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景帝前元三年,为巩固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晁错上书《削藩策》,他被杀就是因为削藩。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的历史真实是被骗至刑场腰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晁错的死,是西汉初年的一大冤案。西汉这个王朝应该说冤案不少。比方说,晁错之前的韩信,韩信的死是一个冤案。晁错之后的窦婴,窦婴的死也是一个冤案。但是比较而言,晁错死得最冤。为什么呢?晁错是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而死的,而他的这个政治理想又是在他死后实现的,而且是正在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的时候,他被冤杀了,所以他死得特别冤。这个冤呢,也不是我们现在人看他是冤的,当时就有人说他冤。

当时有一个叫邓公的人就跟汉武帝说过,晁错死得太冤了。邓公是一个什么人呢?邓公当时的官职叫做“谒者仆射”。“谒者仆射”的级别叫做秩比千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相当于副部级。

吴楚之乱的时候,汉景帝派“谒者仆射”邓公到前线去打仗。当邓公从前线回来,向汉景帝汇报军情时,汉景帝就问了他一个问题,说这个晁错现在已经被朕杀了,吴楚两国应该退兵了吧?汉景帝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如果大家看过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就应该知道,所谓吴楚之乱,就是当时一个叫吴的王国,还有一个叫楚的王国,联合了另外五个王国发动叛乱。

我这里有一张当时的形势图(见右页):吴国在这儿,楚国在这儿,另外五个国家在这儿。吴王就牵头联合楚王,然后再联合其他五个国家,组成七国联军,浩浩荡荡地杀向京师。他们当时打出的口号叫做“诛晁错,清君侧”。什么叫做“清君侧”呢?就是皇帝身边有小人,要把他清理掉。小人是谁?晁错。所以汉景帝就说,既然你们的口号是“清君侧”,说我身边有小人,小人是晁错,依你们的意见我把晁错杀了,你们应该退兵了吧?邓公说,他们怎么可能会退兵呢?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吴王想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好容易逮着一个机会,你杀了晁错他就退兵了?这是不可能的。邓公还说了一句话。他说,反倒是我认为天底下的人都会因此把自己的嘴巴闭起来。汉景帝就问他,为什么呢?邓公说,陛下想一想,晁错是为什么死的?晁错主张削藩,也就是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中央政权,这是我们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但是,他的计划刚刚实行的时候,自己却被冤杀了,像这样以后还有人说话吗?还有人说真话吗?还有人愿意向朝廷提建议吗?汉景帝听了这个话以后呢,默然良久,呆了很长时间,然后叹了一口气说,朕也是后悔莫及呀!

那么现在看起来,汉景帝的后悔,我估计还是真的。为了表示这个汉景帝杀晁错是出于万不得已,我们看到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安排了一场汉景帝和晁错两个人喝酒话别的场面——这个情节在历史上恐怕是没有记载的。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晁错被杀的时候,他是不知道自己要被杀的。被杀的也不是晁错一个人,是他们全家。而且诛杀晁错是朝廷大臣正式打了报告的,牵头打这份报告的是三个人,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这个张欧的欧就是欧洲的欧,但是根据古书的记载,这个欧字应该念qu,应该叫张区。他们三个人是正式向汉景帝打了一份报告的,给晁错拟定的罪名也是很重的。

这三个人是什么人呢?我们要知道,汉代中央 *** 实行的制度叫做“三公九卿”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三个宰相和九个部长。“三公”中之一个是丞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第二个叫太尉,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是更高军事长官;第三个叫做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管监察,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兼监察部长——这“三公”合起来叫宰相。“九卿”就是九个部长,里面有几个是叫做尉的。刚才说的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这都是尉。尉是什么意思呢?尉就是军事长官。那个时候可能是军警不分,有的是军官,有的是警官,有的是军官兼警官。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那就要看他前面的那个字。比方说太尉,“太”是更高的意思,至高无上谓之“太”,太尉就是更高军事长官、三军总司令。“中”是什么意思呢?中,是宫廷的意思,也是中央的意思,京城的意思,所以中尉就是首都卫戍司令,同时也兼公安部长。廷尉是什么官职呢?“廷”就是朝廷的意思,廷尉是管刑法的,管刑事、侦查、判案子,所以廷尉就是司法部长兼更高法院院长。

那现在好了,一个 *** 总理、一个公安部长、一个司法部长,三个人联名弹劾晁错,这个分量可是很重的。拟定的罪名也很大,叫做“亡臣子礼,大逆无道”,所以当时拟定的处分是晁错腰斩。腰斩就是一刀从腰那儿切下去,是一种很残忍的刑法。腰斩以后人没有马上死,还会动,非常惨。这个刑法一直到雍正的时候才废掉。因为雍正皇帝杀了一个人,也是腰斩。那个人被腰斩成两段之后,在地上乱滚,一手蘸血,在地上连写了七个“惨”字才断气。雍正皇帝听闻此事后,觉得非常惨,即下诏废除了腰斩之刑。晁错是被腰斩的,另外他的父母、妻子、家人,凡是没有分家的,统统杀头,所以晁错的罪是判得非常重的。

我们现在读《汉书》,上面是这样记载的:“错当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当时这个报告打上去,汉景帝马上批了一个“可”字。而晁错的赴死,是晁错事前完全不知道的。司马迁在给晁错作传的时候,用的是这样一句话:“上令错衣朝衣斩东市。”从这个字面上看呢,我们觉得好像是汉景帝给了晁错一个面子,让他穿着上朝的衣服上刑场。实际上不是。如果我们读《汉书》,就会发现《汉书·爰盎晁错传》里写得很清楚,叫做“绐载行市”。这四个字是从哪里来的?从《史记》来的。《史记》里也写了这四个字,但司马迁并没有写在《袁盎晁错列传》里面。他写在哪儿呢?写在《吴王濞列传》里面。绐是什么意思呢?骗。也就是说当时这三个人打了一个报告给汉景帝,汉景帝批了“可”以后,马上就派中尉陈嘉,就是那个首都卫戍司令兼公安部长,驾了一辆马车,找到晁错,说皇上叫你去呢。晁错以为叫他开会呢,穿上朝服,兴冲冲地上了车。上车以后,就被一车拉到东市立即腰斩。我们现在不知道在杀晁错之前是否有人向他宣读了判决书。但是肯定有一条,就是没有给他自我辩护的机会,当然也没有给他请律师。所以晁错死得惨,死得冤,死得窝囊。

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给晁错拟定的罪名虽然很重,但这罪名不是晁错被杀的真实原因。那真实原因是什么呢?是他主张削藩。晁错非常坚决地主张削藩,而且一有机会就跟汉景帝说削藩了,削藩了——可以说,削藩这个事儿是晁错一手鼓捣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知道晁错是不是死得冤,就得把削藩这个事儿来交代一下;而要弄清楚削藩是怎么回事儿,我们就要大致地讲一下中国国家制度的演变。

秦汉时期,是中国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秦汉之前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呢?那个时候也有中国这个概念,但和我们现在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中国,不是一个概念。当时人们讲到的中国是什么呢?是中央之国,即当中的那个国。而中央这个国的周边呢,还有很多的国。我们现在中国的这块地方,当时叫做天下。当时的人认为,天底下也就这么大块地方,也就这么多人——天下这块地方要有一个领袖,这个领袖就是天的儿子,叫做“天子”,是这样一个概念。

在天下当中有很多的国,有同民族的,有不同民族的,最正中的这个地方叫中国。周边最远的少数民族,东边的叫夷,南边的叫蛮,西边的叫戎,北边的叫狄。另外还有一些华夏族的,包括很多国家,他们叫做什么呢?他们也叫做国,每个国都有自己的元首,这个元首叫做诸侯。那么天子和诸侯是个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秦以前的那个状况应该叫做国家联盟。他们共同拥戴一个天子,就是国家联盟的盟主,当时称为天下共主。但是,这个天下共主是名义上的。虽然周代就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我们要清楚,这个“莫非”是名义上的。天子呢,它名义上是所谓天的儿子,因此拥有了上天授予他的这块土地。然后他把这块土地分封下去,这个就叫做封建。封,是什么意思呢?封是划定疆域。封的办法,是国与国之间有个国境,由周天子派人在那里犁一条沟,把这个沟里边的土翻上来,在土上面种树,这个叫做封,就是说把这一片划给你了。建,是什么意思呢?建就是任命国君。不但给你封了一块土地,还给你指定一个国家元首,这个叫做建。“封”和“建”这两个合起来,就叫做封建。这个封建是可以再封建的,就是天子封建了诸侯国,诸侯得了这块领土以后,怎么办呢?他再封建——把他的土地再分下去。分给谁呢?分给大夫。那么大夫拥有的那块地方叫什么呢?叫做家。所以那个时候全部疆土是分成三个层次的治理机构,就是“天下”、“国”、“家”,“国”和“家”是分开的。这个制度就叫做封建制:一个天下,许多国家;一个天子,许多国君。

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就把这个封建制度给废除了,代之以郡县制。什么叫郡县制呢?就是原来诸侯的国,现在我把它改成郡;原来大夫的家,我把他改成县。郡管县,郡和县都直属中央 *** ,不再分封——也就是一个 *** 、一个 *** 、一个领袖、一个国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秦始皇实行这个制度大概有十几年之久。

秦始皇死了以后,秦王朝实际上就已经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汉王朝。 那么汉王朝建立以后,是实行周朝的封建制呢?还是实行秦朝的郡县制呢?这就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最后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个妥协的方式,走一个中间路线,也就是在中央周围,京畿地区,即首都周围这个地区,实行郡县制,就是秦朝的制度;在边远一点的地方呢,则实行周朝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国出去。这就是一个王朝两种制度,我们不妨称之为“一朝两制”。那么分封在京师周围的这些国家呢,就称做藩国。为什么叫做“藩”呢?“藩”是什么呢?藩就是篱笆、藩篱,意思就是说你们像篱笆一样在周围保卫中央,所以这些王侯都被称为“藩王”。他们回到自己的王国去,叫做“归藩”,也叫“之国”。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这些分封出去的王国是各自为政的,是有自己 *** 的,也是有自己财源的。

不过,汉高祖刘邦虽然实行“一朝两制”这样一个方案,他还是留了一手的——做了一个规定:只能封同姓王,不能封异姓王。就是说,只有我们姓刘的,作为皇帝你可以封他一个国王;不姓刘的,姓吕的或者姓别的什么,那你只能封一个侯。所以你看,汉代的贵族,王侯分界是很清楚的。王都是姓刘的,其他人只可以封侯,比如卫青、霍去病——你可以封非皇族的贵族为侯——刘邦就是留了这么一手。

后来刘邦去世,吕后执政,就破坏了这个规矩:她就封姓吕的做王,这在历史上被视为乱政。吕后死了以后,大臣们就起来商量说要把这个事摆平。那么请谁来摆平这事呢?找太尉周勃。因为周勃手上有军权。于是大家找到周勃,说周勃你来出面,把这个事情摆平吧!因为出头摆平了这件大事,所以周勃是一个大功臣。周勃是谁呢?周勃就是我们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看到的那位平定七国之乱的太尉周亚夫的父亲。 现在看起来,晁错提出削藩策有一个前提,就是吴王刘濞必反,就是“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还不如去削。吴王真的会造反吗?现在从史书上,我们查不到他存心造反的证据。后来七国之乱平定之后中央军在吴楚两国也没有找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有证据,只有那个邓公说了句“吴王为反数十年矣”,那也就是说“想当然了”——当然有一些蛛丝马迹,比方说吴王干了什么事呢?他干了这么两件事。因为他不是自己会铸钱嘛,他不是自己能产盐嘛,他不是很有钱嘛,于是他就把这笔钱抵了老百姓的赋税,就是他吴国的老百姓是不要上税的,这个上缴给中央 *** 的税收,我刘某人给你们缴了——这是叫收买人心。第二个证据是他专门收买亡命之徒,就是不管哪个地方犯了罪的人,你只管往吴国逃,逃去以后他都给收容下来。就像后来《水浒》里面的小旋风柴进似的,有一个大庄园,谁犯罪都可以躲我这儿来,官府不敢抓,那不就是要造反吗?吴王就干了这些事。

但是,拿这些个事抓吴王谋反,实际上也是证据不足的。当然晁错也抓了藩王们的一些其他碴子。 比方说楚王——这个我们在电视剧里面也看到了——他去抓楚王,说楚王你在太后丧期内乱搞男女关系,罪大恶极,就这么着把楚王给抓起来了。说实在的,一个王爷搞了两个女人,恐怕只能算小节吧,也不能算是谋反的证据啊!另外还有胶西王,卖了官收了钱。卖官这个事是从秦始皇就开始的,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秦始皇可以卖官,我就不能卖官?这都不能算是太多的证据。

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站在后人的立场上,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晁错的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吴王刘濞不反,不等于他儿子不反;吴王刘濞今天不反,不等于他明天、后天不反。你看曹操没有反,曹操的儿子反了吧 ?还有明成祖朱棣,他也曾经是藩王,是燕王,封到北京了。朱元璋一死,朱元璋的孙子——因为他的皇太子已经先死了,由皇太孙朱允继位——建文帝一上台,朱棣就反了,打出的旗号刚好就是吴楚之乱的旗号——“清君侧”,就这么反了嘛。所以这个藩国太强大了,对于中央政权是个危害,这一点肯定是对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因为曹丕反了、朱棣反了,就证明刘濞是会反的,我们不能这样反推。但是应该说晁错这个提防是有他的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深谋远虑。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痛不如短痛,吃柿子也不能专拣软的捏——既然要削藩,既然要真正推行削藩的政策,确实应该拿吴国这个最强大的藩国开刀。就是说对吴王刘濞,我们不管他是反,还是不反,都要拿他开刀——这个冤大头他当定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何况吴王刘濞最后一听说要削他,他就跳起来,也从某种程度上反证了他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谋反的条件的。那么,在那样一个时代,你具备谋反的条件,是可以被视为谋反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说晁错对于巩固那样一种国家制度,对巩固汉代的中央政权,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

对于这个观点,实际上很多人是有共识的。晁错之前的贾谊是更先提出削藩的——贾谊向汉文帝提出削藩——没有被汉文帝采纳。汉文帝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条件,还不到这个时机,所以汉文帝接见贾谊的时候,就问一些神神鬼鬼的事情,不跟他谈政治。后来有诗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觉得这个事情他做不成。

另外,晁错的死都是因为袁盎,可袁盎他也是主张削藩的。所以你要说整个汉朝廷中只有晁错一个人明白时事,也不是事实,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问题在于晁错提出削藩的时候几乎遭到一片反对,挑头反对的是窦婴。窦婴是公开反对的,其他人是私下反对的;而到了最后提出来要诛杀晁错的时候,朝廷是一片喊杀,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面有三个原因:之一个原因在于汉王朝的治国理念。我们知道,一个统一的国家要有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秦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法家的学说,汉王朝武帝之前的国家形态是道家学说,汉武帝以后是儒家学说。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就是一个笃信黄老的人。窦太后有个规定,就是自己的儿子和窦家的人只准读老子,只准读老子的《道德经》,不准读别的。所以,这一些人都是道家派,只不过汉景帝的态度比较温和,窦太后的态度比较强硬。

有一次,汉景帝主持一个学术讨论会,讨论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汤武革命是否合法。什么叫汤武革命呢?“汤”就是商汤起兵打败夏桀,由商朝取代夏朝;“武”就是周武王起兵革命,由周朝取代商朝——会议主题是说这个事情对不对。道家说不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叫做黄生,就是一个姓黄的先生——黄先生,黄先生说,这个帽子再破也要戴在头上,鞋子再破也要穿在脚上——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夏桀再坏,殷纣王再无道,他也是君,所以汤武革命是造反。儒家的代表人物叫辕固,辕固反驳道,照你这么说,我们高皇帝取代秦王朝也是造反了?

这个事情就不好讲了。你如果赞成这个黄生,那意味着我大汉政权是来路不明;如果赞成辕固,那意味着我大汉王朝也可以被别的王朝取代。对这个汉景帝怎么表态呢?汉景帝说,好了,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懂味道。马肝是什么?马肝是有毒的,是不能吃的,所以我们还是喝排骨汤吧!汉景帝是比较温和的。窦太后就很厉害了,她就把辕固叫过来,说,你读读老子的书。辕固嘴巴一撇,什么老子的书,那是奴才的书!窦太后勃然大怒道,你怎么说本太后读的是奴才的书?那你到野猪圈里去,你跟野猪斗一斗,就把他扔野猪圈里头了。最后还是汉景帝塞给辕固一把好刀,辕固一刀把野猪杀了,才保住了一条性命。所以说,这个时候整个朝廷里的人的思想是倾向于道家的。

那么,道家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呢?用老子的话说,叫“治大国者曰烹小鲜”。什么叫做小鲜呢?就是这个小鱼、小虾要怎么做呢?拿一个盘子,放一点油,不要多了,把小鱼、小虾放在里面,弄点小火慢慢烤,烤焦了以后翻个面再烤,烤到酥得骨头都能吃。如果是小鱼、小虾在锅里面,你就不能拿个锅铲不停地炒,否则最后会成什么了,会成渣子。所以,老子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做小鱼、小虾一样,你不要折腾,不要搞运动,你安静一点,安安静静地让它慢慢地往前走。所以说,削藩那是要削的,但不能像你晁错这样急哄哄的,你得一点一点来,慢慢地做。这是之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大家认为,这个吴楚之乱完全是晁错惹出来的祸。本来人家也没有造反嘛,人家都很规矩嘛,该缴的税也都缴了嘛,该做的事情他也做了嘛;惟一不合礼节的是吴王没有来朝见嘛。而吴王没有来朝见,那是有原因的。当年吴王的太子进京,和文帝的太子——后来的汉景帝——两个人下棋。两个孩子下着下着不知怎么一下火了,汉景帝拿起棋盘砸过去,结果把吴王的太子砸死了。把人砸死了以后呢,文帝就把吴王太子的尸体弄车给运到吴国去,说给拿回去埋葬。吴王就发脾气了,什么意思嘛,在那儿死的,为什么不能就地埋葬呢?非要给我送回来?他就又把尸体给送回去了。这么着两家就翻脸了。吴王说,我生病了,气病了,我再不上朝了。后来汉文帝也很后悔,就赐了吴王一个几杖,就是一个拐棍,还说,兄弟你既然年纪大了,就不必来了吧。本来没事了嘛,你现在要去削人家的地,惹得人家造反,那你要担当这个责任。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那就得归结到晁错的为人上了。晁错这一回为什么会招来一片喊杀呢?我认为,不但因为他这次犯了众怒,而且因为他平时就不得人心。这就牵涉到晁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晁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但是,同姓封王就可靠吗?现在看来,同姓封王也不大可靠。比方说吴王刘濞就靠不住吧,造反了嘛!吴王刘濞是什么人呢?是刘邦的侄子,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古人把排行叫做“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就是老二,叔就是老三,季就是老四。刘邦的哥哥叫刘仲,也就是刘二。这个刘二,他是个没用的。刘邦当时也封了一块地方给他,他守不住。但他儿子刘濞很能干,也很勇敢,会打仗。刚好当时吴楚那个地方刚刚收归中央,刘邦一想,吴楚这地方也不能不派个能干的人去管管。那好吧,刘濞你去吧,就把刘濞封做了吴王。

封完了以后,刘邦就后悔了。他说,刘濞这个人,我怎么看他有“反相”,这小子将来是要造反的。但是君无戏言,你封都封了,怎么能收回来呢?刘邦只好摸着刘濞的背说,孩子,五十年以后东南有人作乱,那不会是你吧?咱们天下姓刘的可都是骨肉啊,你可别干这个事!刘濞马上跪下来说,臣不敢。

事实证明,后来刘濞是造反了。但是刘濞造反到底是他存心要反的呢,还是叫晁错逼出来的呢?晁错的理论,是认为刘濞必反。因为我们知道,当时的藩国,它是独立王国,有独立 *** ,有自己的财税,有军队,有领土,有 *** ——是这么一个东西。你说它在这个中央 *** 的外面,说它能保卫中央,这个事情不大靠得住。何况像吴王刘濞,他处的地方是在现在江苏那一带,是鱼米之乡,富饶之国。《史记》上说“煎矿得钱,煮水得盐”。当时用的是铜钱,那个地方产铜——大家知道现在江南有个城市叫铜陵,就是出产铜的地方——吴王自己开铜矿,开了铜矿以后他就铸钱,把整个国家都变成一个印钞票的机器了,所以他有的是钱。另外,吴国地处海边,他可以晒盐。盐在当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商品,很赚钱的。尤其是边远的地方没有盐——人不吃盐是不能活的——盐可以卖大价钱。 所以说刘濞很富有。这样一个国家在中央王朝的外面,是很让人不放心的。所以,中央朝廷就要抑制它,而抑制的办法就是削减它的领地,不要让它这么大——今天切一点,明天再切一点,后天再切一点,一点一点把它的地方切小,这个就叫做削藩。

那我们想了,这个削藩,那些藩王们会愿意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他们不愿意。因为这是他们的既得利益,你说一个王侯他拥有这么多的既得利益,谁会心甘情愿地供奉出去?就是阿猫嘴巴里一条鱼、阿狗叼着一块骨头,你也夺它不走。一个国王的既得利益,你说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所以晁错提出削藩策以后,大家都不赞成,这个事情眼看搞不成了。汉景帝也很担心,就问晁错,你看这个事情弄下去他们是不是会造反?

晁错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你削他,他也是反;你不削他,他也反。如果你现在削,他反得快,马上就反,但是危害小;将来削,他反得是要晚一点,但是危害大。为什么呢?他越做越大了嘛!他越来越强大了嘛!你要趁他羽翼还没有丰满的时候把他掐死。等他羽翼丰满了,他还等着你打他?哪有这么好的事!晁错这句话说出之后,汉景帝就下了削藩的决心,这就惹出了吴楚之乱,又叫七国之乱。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5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6

律者,定分止争也。8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9

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10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11

地者,政之本也。13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14

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16

治大国若烹小鲜。1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7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9

政者,正也。20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21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24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 无所措手足。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27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8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29

立法而行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30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32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34

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35

杀盗人,非杀人也。36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37

王者之政莫急于贼盗。38

凡立公,所以弃私也。40

法者,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41

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分定而已矣。42

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44

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 45

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46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46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48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9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51

有治人,无治法。52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53

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之;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54

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55

法者,国之权衡也。57

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犯上制者,罪死不赦。58

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59

不以私害法,则治。61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61

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62

当杀而虽贵重,必杀之,是刑上究也。63

法败则国乱。63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64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66

国家必有文武,管治必有赏罚。67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68

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69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71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72

一民之轨,莫如法。74

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75

论其税赋以均贫富。77

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78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79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81

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82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83

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84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86

赏罚明则将威行。88

法正 *** 悫,罪当 *** 从。89

法信于民。89

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90

刺史守令杀人不待奏。

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93

法疏则罪漏,罪漏 *** 放佚而轻犯禁。94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94

刑一而正百,杀人而慎万。95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96

政令必行,宪禁必从,而国不治者,未尝有也。97

治国有两柄:一曰赏,二曰罚。98

设而不犯,犯而必诛。100

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101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102

准五服以制罪。103

自始及终,往而不穷,变动无常,周流四极,上下无方,不离于法律之中也。104

夫人君所与天下共者,法也。105

刑之为物,国之神器,君所自执,不可假人。107

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109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须务存宽简。110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之亲戚,便欲挠法邪?111

行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113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114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五刑之中,十恶尤切。117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119

当公法则不阿亲戚。119

石以砥焉,化纯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121

政不可宽,宽则人慢,刑不可急,急则人残。123

政包宽猛,法有弛张。124

赏务速而后有劝,罚务速而后有惩。126

负债出举,不得回利作本,并法生利。127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129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130

以变风俗,立法度为先。131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曰亦不足矣。132

法者天下之大公。133

勿私赏以格公议,勿私刑以亏国律。134

论治则曰治心,论事则曰守法。135

贵贱异法,则怨必生 。136

视民冤而不为言,知奸发而莫以告,上慢残下,可以为民父母哉!140

严刑峻法用之恰当,为爱中之劳;差之毫厘,为劳而无爱之毒。141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143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兴亡,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144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145

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147

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也。149

法制禁令,王者之所不废,而非所以为治也。其本在正人心,厚风俗而已。150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151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152

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153

善为政者,刑先于贵,后于贱;重于贵,轻于贱;密于贵,疏于贱;决于贵,假于贱。154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156

有例则置其律,例有新者则置其旧者。158

以价易出,约限回赎者,曰典。159

以仁服人,何人不服。161

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162

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163

讼也者,事势之所必趋,人情之所断不能免者也。164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165

法无不改,势无不识;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167

法苟不善,古先吾以斥之,法苟善,虽蛮豸百吾师之。168

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能遵行而后有法制,有法制而后有国家。169

太平之世不立刑。170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171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172

推源国家之所以不得不建,政令之所以不得不设,而归本于人类生存竞争之一大原则。173

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174

所谓宪法者,就是将政权分几部分,各司其事而独立。……宪法就是一个大机器,就是调和自由与统治底机器。177

*** 就是民主的政治。178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 *** , *** 才不敢松懈。179

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180

让人讲话,天不会塌。181

说到文明,法制要算一项。182

调动积极性是更大的民主。184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85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的改变而改变,不因***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86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187

民主和法制,这两方面都应该加强。188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能够行得通的。这件事情会在国际上引起很好的反应,而且为世界各国提供国家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范例。189

德国

皇帝拆不了的磨房

作者: 刘文基 发布时间:2008-01-13 12:11:37

德国历史上有一位“无能”皇帝,因拆除一座老百姓的破磨房而输了官司,被法庭判决将磨房恢复原状。如果这一切发生在当代社会,或许还可以理解,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它竟然发生在100多年前。这个“无能”的皇帝就是德意志帝国的开国皇帝威廉一世,功劳盖世、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还是他的手下。

1866年10月13日,威廉一世刚刚完成统一大业,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到波茨坦行宫去度假,举目远眺祖国的大好河山,但美中不足,前面的一座破磨房挡住了威廉一世的视线,严重影响了威廉一世的情绪。

的确,这座破磨房与皇帝的行宫格格不入。威廉一世决心拆了这座破磨房,既美化环境,又开阔视野。可是,让手下一打听,原来是私人产业。皇帝与手下都认为这不过是小事一桩,只不过需要履行个手续,便打发人去与磨房的主人协商,说你的磨房反正已经破烂不堪,又影响到皇帝的视线,不如卖几个钱让拆了算了。

让威廉一世及其臣民乃至于全世界都没有想到的是,那座破磨房的主人竟然一点儿也不买皇帝老儿的帐,斩钉截铁地说,这座破磨房虽然破烂不堪,但是我的祖先遗留下来的产业,绝对不能出卖,更不能拆除,掏钱买也不行。皇帝的手下们碰了一鼻子灰,垂头丧气,连气带骂地去向威廉一世做了汇报。

威廉一世听了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磨房主真是螳螂当车,自不量力。皇帝下令将那座破磨房立即拆除。皇帝手下三下五除二,不费吹灰之力,就将那座有碍观瞻的磨房拆除了。

磨房主人对此作出了一个让威廉一世及其臣民乃至于全世界都目瞪口呆的举动,破天荒地将皇帝老儿告上法庭,要求其将破磨房恢复原状,并且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

想想看,法院是皇帝设的,哪个法庭敢让皇帝当被告,哪个法官敢审皇帝的状子,更不用说判决皇帝承担责任了。没成想,德国还真有敢审皇帝的法官。这位法官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的破草房风进得雨进得,唯独皇帝进不得,认定皇帝拆除破磨房,违反了《帝国宪法》第79条第6款,属于滥用王权,判决皇帝将破磨房恢复原状,并且赔偿磨房主人的经济损失。

对于威廉一世来说,经济损失赔偿自然是小菜一碟,但是将破磨房恢复原状,却不啻是个丢人现眼的事情。但或许是想到了自己在建国立法时的承诺,想到了三权分立的体制,威廉一世接到法院的判决并没有大动肝火,而是乖乖地服从判决,将磨房恢复原状,并且如数赔偿了磨房主人的经济损失。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在威廉一世和磨房主人的后代之间又发生了新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磨房主的儿子因为家道中落,手头紧张,写信求助于威廉一世的儿子威廉二世,想把那座破磨房处理给他们,也为他们排除妨碍。对此,威廉二世丝毫没有趁火打劫,更没有落井下石,为父亲报仇雪恨,而是婉言谢绝,赠给对方3000马克,让他放心使用,为避免他不好意思,就说成是借款。威廉二世还以邻居的名义,认认真真地给对方回了一封信,让其把磨房作为民主法治的象征而永远保存。

谨以此文献给我更爱的 Allen Iverson

阿伦·埃泽尔·艾弗森,可能是篮球场上最矮的巨人,当他之一次踏上NBA赛场的地板时,他听到的不是鼓励,而是怀疑。每个人在打量他的身材后,都告诉他:“你最终的目标就是每场得10分和5次助攻,因为你只有1.83米,你永远无法主宰这里。”但这不是艾弗森的目标,篮球对于这个出身弗吉尼亚贫民窟的小矮子而言,不仅仅是摆脱一个阶级的手段,她代表了一个虔诚的黑人天主教徒的全部信仰和价值观。

也许出身阶级不是影响一个人性格和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但对于像艾弗森这样的赤贫阶层而言,他们其实只有两个选择——反抗或死亡。

他的整个童年回忆仅仅是污水和母亲的微笑

跟很多美国黑人一样,艾弗森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他的母亲安妮在15岁时就生下了艾弗森,安妮从来没有结过婚,这意味着艾弗森和他的两个妹妹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过公平的社会待遇。艾弗森的生父在艾弗森的一生中没有过任何意义,他在艾弗森出世前一直居住在康涅狄格州,他没有为艾弗森的生活支付过一美分,直到今年他因谋杀自己的女友而入狱,他与艾弗森仅仅见过三次面。

艾弗森整个童年的回忆可能仅仅是污水和母亲的微笑,艾弗森当时居住在弗吉尼亚州汉普顿的排污管道上,排污管经常爆裂,使艾弗森一家被整个城市的污水完全淹没。污水退去后的恶臭可以在他家弥漫数周之久,这使得他的两个妹妹经常生病,安妮一天工作18个小时尚不能维持这个家庭的正常开销,他们经常因欠费而被停止水电供应,于是艾弗森生病的妹妹永远无法得到合理的治疗,他们一家要面临的不仅是温饱,而是最基本的生存可能,但安妮无时无刻不在用各种 *** 使这个家庭充满快乐和友爱,艾弗森多年以后评价自己母亲时说:“她做到了她能做到的一切!”

安妮的男友迈克尔·弗里曼是艾弗森实际意义上的父亲,他的一生有一半时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1991年的一次车祸使弗里曼失业了,为了维持这个近于崩溃的家庭,不顾一切的弗里曼开始贩毒,直到今天他仍然被关押在弗吉尼亚新港监狱——艾弗森在1993年曾在这个监狱里呆了4个月。没有人认为贩毒是可以宽恕的,但弗里曼在法庭上的陈词诉说了美国底层黑人的生活现状,“我没有买过卡迪拉克和钻石,我仅仅支付了我该付的账单。”这张账单肯定包括还没有开始用篮球挣钱的艾弗森。艾弗森始终为自己正在服刑的父亲感到骄傲,“他没有抢劫过任何人,他仅仅是竭尽全力地喂养他的家庭。你永远无 法想象他是多么热爱他的家,如果他从监狱出来发现这个家只剩他一个人,他会立刻杀死自己。”

艾弗森在1996年曾去监狱里看望弗里曼,当发现弗里曼的衣服和鞋已破烂不堪时,艾弗森立刻脱下自己的篮球鞋交给弗里曼。那一天,艾弗森光着脚走回家的之一件事就是抱着母亲大哭一场。

艾弗森在回忆自己童年时说:“回到家,没有电,没有食物,有时没有水,有时会有水,但绝不会有热水。房间永远散发着腐烂的味道,墙壁潮湿得发霉,但我不觉得那是地狱,只要看到母亲微笑着走过来,我相信天堂也不过如此。”——大多数NBA球员都和艾弗森的情况相似,对于他们而言,逃离底层的唯一筹码只有上帝赐予他们的篮球天赋。

感谢上帝、母亲和托尼,他们使艾弗森成为“答案”

安妮绝对是最早发现艾弗森篮球才华的人,她总在艾弗森企图退缩时说:“你必须为篮球付出一切,这是唯一能改变你生活现状的机会。”这句话在艾弗森以后的职业生涯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瘦弱的艾弗森在NBA面对所有壮汉时都告诉自己:“这家伙企图剥夺我现在拥有的一切,企图把我扔回那个建在排污管上的房子里。”这总使他带着怒火去战斗。

10岁时的艾弗森更享受的运动是美式足球,他甚至认为篮球有点“娘娘腔”,直到某天他放学回家,安妮把一双用半年积蓄换来的乔丹篮球鞋交给他,并告诉他:“今天你去打篮球。”当时的艾弗森觉得世界崩溃了,他嚎头大哭,但在母亲的坚持下,他来到篮球场,在那里他发现自己美式足球队的战友,渐渐地,他开始学会了享受这项新运动。

除了母亲和一个名叫托尼·克拉克的大孩子外,艾弗森从来没有偶像或榜样。克拉克比艾弗森大7岁,他总是不停地鼓励艾弗森:“ 你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在篮球场上你能击败任何对手。”当时的艾弗森非常喜欢逃课,而且经常溜到克拉克家找他一起游荡,但克拉克总在之一时间通知安妮把艾弗森接回学校,为此艾弗森还一度哭喊着咆哮他,“当时我觉得托尼太不够朋友了,”艾弗森后来回忆说,“不过现在我知道,只有他和母亲一直在关心我,他总是让我不要辜负了上帝给我的篮球才华,感谢上帝,我没有让托尼失望。”

在艾弗森15岁那年,克拉克被自己的女友谋杀了——在艾弗森当时的世界里,谋杀、毒品、抢劫和 *** 是生活的一部分。

入狱!他是种族歧视的牺牲品

艾弗森的生活里没有属于阳光的故事,特别是在拥有种族歧视“优良传统”的弗吉尼亚州。关于艾弗森在1993年入狱的经历,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全联盟对他的看法,当然也影响了他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那是1993年的情人节之夜,一大群黑人小孩拥着17岁的艾弗森到汉普顿保龄球馆,当时的艾弗森已是该市的名人,他刚刚作为圣地高中的四分卫带领校美式足球队夺得了弗吉尼亚高中冠军,同时他还带领校篮球队获得同样的荣誉。可以想象,一群来自贫民窟的黑小孩是多么以艾弗森为荣,他们在保龄球馆大声喧哗,在一些白人小孩多次劝阻无效的情况下,一场关于种族的战争已经无可避免了。

一个17岁的白人小女孩首先走到艾弗森身边对他说:“黑鬼,你对人种有什么看法?”艾弗森的朋友们迅速抓住这个女孩,然后一群白人小孩加入到混战中,有超过20人在这场激战中身负重伤。地 *** 院迅速对此案作出了判决:有4人总共被判入狱15年——这4人都是黑人!

法院认定艾弗森带头滋事被判入狱5年,检查官在起诉状上称“艾弗森用一把椅子猛击一个小女孩的头部”。但让我们来看看真相吧:有超过20个白种证人称看见艾弗森用椅子砸人,但他们对那把作为凶器的椅子的形容有10种之多;保龄球馆录像带的群殴场面里没有艾弗森的身影;有8个证人承认他们在那群黑人小孩里只认识艾弗森,而且他们认为所有黑人都长得差不多;负责审理此案的法官是一个受伤白人小孩的家庭密友;检查官在起诉书中仅仅描述了黑人小孩如何粗野,只字未提那个“黑鬼”的称呼。

直到现在,艾弗森仍然坚持自己是清白的,“我会用椅子砸女孩?他们完全可以编得更聪明些,我当然会用椅子砸人,但只会砸那些我认为应该砸的男人。”更高法院在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的呼吁下,艾弗森仅入狱了4个月便获得假释。

现在没有人知道那个情人节之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所有人都带着一种似是而非的态度认为艾弗森有罪,没有人想过一个黑人是否在该案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曾在艾弗森假释后参加的篮球夏令营中执教过他的鲍伯·威廉姆斯说:“艾弗森只是非常骄傲,这一点让很多人不舒服。他是个很有信念的人,为了自己的某种原则可以不顾一切,但他绝不是个罪犯。”

除了篮球,他根本没有任何选择

多年以后,艾弗森在回忆自己这段监狱生活时,感触最深的是:对于他这样出身底层的黑人,反抗是生存的唯一机会。每个来到新港监狱的新人都有一个特别的“加盟仪式”——一堆犯人围着他,往他身上扔各种各样的粪便。艾弗森并没有像很多新犯人那样失声尖叫或痛哭流涕,他眼睛里没有犹豫和畏缩,从此以后无论艾弗森面对多么强大的对手,他的眼睛里除了愤怒没有别的。

艾弗森的那群在街头认识的朋友在他服刑期间无私地帮助了他的家庭,使安妮能顺利地度过这段可能是她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这也就是艾弗森为什么直到现在还依然和那群被认为是“社会垃圾”的人相交甚密的根本原因。“看看他们,我就相信这世界上还有忠诚和友谊。”现在已是亿万富翁的艾弗森钱包里总是备有一两万美元,以随时交给那些向他伸手的朋友,“答案”的外号其实根本不来自于篮球,艾弗森也许能回答篮球场上的答案,但他回答最多的还是关于朋友们的“问题”。

艾弗森的声名使他在高中毕业选择大学时并没有太多空间,尽管Nike训练营非常器重他,但老实说,很多名校都压根儿没考虑过刚刚从监狱出来的艾弗森。当然也有特立独行的人,艾弗森获得Nike训练营的MVP后,乔治城大学助理教练埃迪·梅伊斯立刻说:“只要艾弗森不再进监狱,我们肯定要他!”梅伊斯当年选择了阿朗佐·莫宁,在患肾病前,他是NBA更优秀的中锋之一。

不得不提及乔治城大学的主帅约翰·汤普森,他像父亲一样对待艾弗森,在安妮主动找到汤普森问他愿不愿意给艾弗森一个机会时,汤普森说:“OK!我需要的只是篮球。”在乔治城大学,艾弗森的篮球信仰一度有过动摇,他走到汤普森的面前问:“约翰,你觉得我能成为美式足球明星吗?”汤普森像看着疯子一样盯着艾弗森一言不发,艾弗森后来回忆:“我想当时他肯定认为我疯了,他的眼神告诉我,除了篮球,我根本没有任何选择。”

在乔治城大学度过两年后,艾弗森终于可以摆脱他出身的那个阶级了,1996年选秀大会,76人在之一顺位选择了艾弗森。他并没有像很多新秀状元那样激动,也许早在10年甚至更早以前,他就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他相信自己的生活不会永远只是毒品和廉价 *** ,他为篮球付出了一切,现在,到了篮球给他回报的时候了。

关于艾弗森的误区

就像你永远不能仅仅依靠道听途说来判断一个人一样,你唯一能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而不是自己的耳朵,而且,也许眼睛也会欺骗你。——这是你评判艾弗森时必须牢记的一件事。

艾弗森吸毒——绝对误解!他连 *** 都没有碰过。

艾弗森歧视同性恋——绝对误解!他在《40Bars》里说唱的东西不表示他没有尊重同性恋者,以艾弗森命名的基金会里有一笔款专门用来帮助同性恋者避免被歧视。

艾弗森很孤独——也许。但他的孤独仅仅是在球场上。

艾弗森绝对不是你所能崇拜的偶像或学习的楷模,实际上,他从来没有试图成为人们的导师,他只是一个在生存边缘苦苦挣扎而且最后获得成功的斗士,跟你所见到的任何一个普通美国黑人完全一样。

一个典型的美国式故事,拥有好莱坞**的大部分元素:天赋异禀但出身贫寒的年轻人,在社会的边缘苦苦挣扎,但凭借不屈不挠的努力和一点点运气,赢得了金钱和荣誉,最终抱得美人归。这并不是一部二流**的脚本,阿伦·艾弗森给我们演绎了一个完整的美国童话,他的经历绝不是一个楷模或英雄的成长史,但他至少使我们相信:只要肯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一场开创历史的比赛 一个即将创立的王朝

当詹姆斯把篮筐扣得咣咣作响,全联盟都听到了金戈铁马的声音。

勒布朗·詹姆斯又一次拿下了37分7篮板6助攻4抢断3封盖这样的数据,只是这一次胜利以后,他已经把站在了这个联盟的巅峰。

因为克利夫兰骑士队这一天的对手,是波士顿凯尔特人,是卫冕冠军、是在上赛季季后赛淘汰他们的人、是联盟公认的最强者。

詹姆斯很清楚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之一,就必须击败所有对手;要想成为最强者,就必须击败原来的最强者。面对穿着绿衫的那把标尺,詹姆斯通过这一战,丈量出了自己的长短——毋庸讳言,他们已经是联盟的最强者,没有之一。

这个赛季的克利夫兰球迷是幸福的,无与伦比的极致幸福,因为骑士队已经在主场拿下了疯狂的19连胜,而每场比赛他们都至少赢4分——这概念就是:骑士队在出场从来不曾给过对手扳平比分或者绝杀的机会。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上一个实现如此壮举的,是42年前的费城76人队,而这42年间NBA先后经历过威利斯·里德和沃尔特·弗雷泽的尼克斯,经历过哈弗里切克的凯尔特人,经历过贾巴尔的湖人、里克·巴里的勇士、比尔·沃顿的开拓者……当然,还有我们更加熟悉的拉里·伯德的凯尔特人、魔术师的湖人、乔丹的公牛、邓肯的马刺、奥尼尔的湖人……却从没有人实现过如此的壮举。

42年前,汉纳姆的76人拥有张伯伦,42年后,詹姆斯的骑士拥有勒布朗……对于克利夫兰这样一座缺少光荣、从来没有一支球队能捧得四大体育联盟冠军的城市来说,拥有一个能和张伯伦相提并论的统治者是何其幸运——1967年,费城76人夺得了总冠军奖杯。

2008的NBA并不像是一个王朝诞生的年份——因为凯尔特人和湖人两大豪门实在是太像只需的守护者,他们经常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一把一把的连胜,在东西部联盟笑傲群雄,并且霸占着各大 *** 公司夺冠赔率的前两名,球迷们也幻想着80年代NBA华彩之章的重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但有人建立秩序,便会有人破坏,这种概念和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是一样的:勒马看着完颜氏的金人和赵姓的宋人从黄河流域打到长江上下,然后再以秋风扫落叶之姿席卷掉那些看似强横的势力。对于对战了百年的那两族人而言,他们几曾想过自己会有如此没落的一天。

奥拉朱旺只有在乔丹退役的两年浮上水面冒了下泡,虽然不至于被遭受鄙视,却也很难称得上一代天骄,因为毛主席老人家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像赵匡胤这种陈桥上披件黄被单出来、欺负三岁小孩不会打仗的人肯定是不行的,好了,我已经第二次鄙视宋政权了,老赵对不起啊,但是你们一家子实在不争气。

说这些废话,无非是要证明下,想称王称霸是必须要达成战无不胜的境界的,人家乔丹6次总决赛5个对手,哪个不是虎狼之师,当年东部的活塞、尼克斯、步行者,哪个不是一方豪强——最后呢?还不是四野宾服,什么乔丹法则都无非是伟大的证明工具而已。

而詹姆斯带着没有大Z的骑士横扫掉凯尔特人,并且在攻守两端完全统治了皮尔斯后,凯尔特人和湖人都会随时有可能成为伟大的注脚。在昨天的比赛结束后,美国权威体育媒体《体育画报》的网站特地在头条登出了“骑士凯尔特人大战启示录”,而之一条启示是:MVP归属不再有任何悬念。

在这个拥有全盛科比和新贵保罗的时代,你看呢?

公元12世纪,成吉思汗铁骑以无敌状态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世界历史上国土最广袤的帝国自此开始王霸之路。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出自英国的一位首相威廉·皮特。皮特用它来形容财产权对穷苦人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原文是这样的:

“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

866年10月13日,威廉一世刚刚完成统一大业,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到波茨坦行宫去度假,举目远眺祖国的大好河山,但美中不足,前面的一座破磨房挡住了威廉一世的视线,严重影响了威廉一世的情绪。

的确,这座破磨房与皇帝的行宫格格不入。威廉一世决心拆了这座破磨房,既美化环境,又开阔视野。可是,让手下一打听,原来是私人产业。皇帝与手下都认为这不过是小事一桩,只不过需要履行个手续,便打发人去与磨房的主人协商,说你的磨房反正已经破烂不堪,又影响到皇帝的视线,不如卖几个钱让拆了算了。

让威廉一世及其臣民乃至于全世界都没有想到的是,那座破磨房的主人竟然一点儿也不买皇帝老儿的帐,斩钉截铁地说,这座破磨房虽然破烂不堪,但是我的祖先遗留下来的产业,绝对不能出卖,更不能拆除,掏钱买也不行。皇帝的手下们碰了一鼻子灰,垂头丧气,连气带骂地去向威廉一世做了汇报。

威廉一世听了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磨房主真是螳螂当车,自不量力。皇帝下令将那座破磨房立即拆除。皇帝手下三下五除二,不费吹灰之力,就将那座有碍观瞻的磨房拆除了。

磨房主人对此作出了一个让威廉一世及其臣民乃至于全世界都目瞪口呆的举动,破天荒地将皇帝老儿告上法庭,要求其将破磨房恢复原状,并且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

想想看,法院是皇帝设的,哪个法庭敢让皇帝当被告,哪个法官敢审皇帝的状子,更不用说判决皇帝承担责任了。没成想,德国还真有敢审皇帝的法官。这位法官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的破草房风进得雨进得,唯独皇帝进不得,认定皇帝拆除破磨房,违反了《帝国宪法》第79条第6款,属于滥用王权,判决皇帝将破磨房恢复原状,并且赔偿磨房主人的经济损失。

对于威廉一世来说,经济损失赔偿自然是小菜一碟,但是将破磨房恢复原状,却不啻是个丢人现眼的事情。但或许是想到了自己在建国立法时的承诺,想到了三权分立的体制,威廉一世接到法院的判决并没有大动肝火,而是乖乖地服从判决,将磨房恢复原状,并且如数赔偿了磨房主人的经济损失。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在威廉一世和磨房主人的后代之间又发生了新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磨房主的儿子因为家道中落,手头紧张,写信求助于威廉一世的儿子威廉二世,想把那座破磨房处理给他们,也为他们排除妨碍。对此,威廉二世丝毫没有趁火打劫,更没有落井下石,为父亲报仇雪恨,而是婉言谢绝,赠给对方3000马克,让他放心使用,为避免他不好意思,就说成是借款。威廉二世还以邻居的名义,认认真真地给对方回了一封信,让其把磨房作为民主法治的象征而永远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