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

游戏攻略03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第1张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
导读: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有如来藏的不生不灭,善恶业的种子才能带至来生。众生也因为善业福德的累积而成佛。若一切皆空,众生无法成佛。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然而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

有如来藏的不生不灭,善恶业的种子才能带至来生。众生也因为善业福德的累积而成佛。若一切皆空,众生无法成佛。

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然而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寿时所必灭除之意根,皆是可灭之法。

唯独第八识如来藏心体是常住法,亦是出生五色根、意根、六尘、六识之心体,再借六根、六尘、六识辗转出生了万法。推寻五阴与万法之根源,实即第八识如来藏,故说第八识才是法界万法之实相心体。

扩展资料:

如来藏:

如来藏是成佛之道的根本。如来藏如果把蕴处界又生出来了,就叫作不空如来藏;所以,空、不空如来藏,其实同样是一个如来藏,是一体两面,如来藏出生了五蕴,出生了十二处、十八界,然后就有了六入,接着就有万法随后产生。

如来藏虽然名为识,但是并不了别六尘。佛地真如之神用,微妙广大,非诸等觉菩萨所能稍知;然而此一神妙难宣之广大功德早已含藏于因地真如阿赖耶识心体中,是故因地真如阿赖耶识心体本已有之。

欲得成就佛地真如所需之一切成佛种子,悉皆存于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中,皆属本有未发之功德,又因阿赖耶识心体恒常显示真实性与如如性,故名因地真如。

八识

前七识皆由第八识出生;前七识是生灭法;第八识是“不生不灭”法。

“八识田”“心田”都是指第八识“含藏业种”之义。“阿赖耶”一名,有“集藏”义。

第八识犹如一个容量无限大的硬盘,含藏无始劫以来一切善不善业种。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云:“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就是此义。

第八识无有“证自证分”,如刀不自割,不能知有我,本具“无我性”。因为第八识永不触六尘外境,故无觉受,无喜忧,无见闻觉知;如如不动,有情生天界还是下地狱他都是“持身”而已,因此,第八识无有“拣择性”,诽谤三宝之无间罪业种,他也是“忠实”地收藏。而第八识永不断灭,所藏业种就是:“假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若第八识不藏业种,或者第八识有断灭,有拣择;则因果错乱。

神识二字,未见于正法经论;恐为道家附会,比如西方之“灵魂”。以其体性来看,不是第六识就是第七识;若说为第七识,也是“言之未尽”,因真悟者才能了知第七识微妙运作,一切外道无能了知,只能在第六识境界内做活计。

自性,本性即是第八识,又名“诸法实相”“涅盘本际”“阿赖耶识”“庵摩罗识”“无垢识”“非心心”“如来藏”“涅磐”“真如”“如来”“法身”“实际”“唯心”“唯识”“唯我”“真心”“真我”“心”“识”“我”“法”等等几十种名称;除上面所述,《心经》及“六祖见性偈”也有具体论述;般若类经典多有论述,比如《金刚经》《圆觉经》《维摩诘经》等。

真心之触证,须是禅宗之“明心”净土之“实相念佛”。一切未悟之人,只能熏习,将此类知见,种于“八识心田”之中,未来一生,多生,一劫,多劫;必定成熟,可期明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阿赖耶是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藏,就是能藏一切。

阿赖耶也是大乘佛教术语,意译为“藏识”,为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一。

阿赖耶出自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

  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触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故称之为意,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第八识则是在前七识循环往复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习气、习惯,这些习气习惯潜 *** 心灵深处,不断地不觉察地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

  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之一眼识,实即视觉;第二耳识,实即听觉;第三鼻识,实即嗅觉;第四舌识,实即味觉;第五身识,实即触觉,此五识,通称“前五识”。第六意识,义近通常所说的心识。前五识,只能攀缘“了别”、色等外境,第六意识,则能缘虑内、外诸境。第七识,末那识,由它而有第六识,故第七识又是意“之”识;第七识在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第六识的思虑作用则时有中断。第七识依第八识而有,第七识所“缘”的也是第八识,第八识既是第七识的“所依”,又是第七识的“所缘”。

  “阿摩罗识”意译为“清净识”、“无垢识”,或称真如心、自性清净心、净菩提心(菩提即觉悟之意)、实相心、佛性等。梵语amala-vijn~a^na。即第九识。又作阿末罗识、庵摩罗识、唵摩罗识、庵摩罗识。意译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此识为真谛系之摄论宗所立。人心之本来面目乃远离迷惑而本自清净,故摄论宗认为转阿赖耶识之迷而回归觉悟之清净阶位,即阿摩罗识。

(原创)简体中文 终极 白话正常完整答案:

八识:

前五识:眼识:感知视觉的功能

耳识:感知听觉的功能

鼻识:感知嗅觉的功能

舌识:感知味觉的功能

身识:感知触觉的功能

第六识:意识:百搭的分析功能

前五识不能独力发生具体作用

如:眼识只能感觉光,但不能分别强弱和色差。

耳识只能感觉声,但不能分别赞声和咒骂。

鼻识嗵闻到气味,但分不出来红烧肉和大便。

~~~~

而当前五识中,有一某一识发生作用时,第六识意识,就会同时发 生分析作用。比如,有触感时,意识会分析是舒服还是疼痛。舌识起作用时,意识会比一个评价好吃不好吃。

第七识:末哪识 :是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认为自己是什么!活着认为肉身 是自己。死了认为意生身是自己。自私呀自恋!

第八识:阿赖耶识。他就象一个“数据库”

从内容上说它里里面所收藏的是有你累生累世的履历。

从功能上说它有收藏你所有作过的好事坏事伤事的功能。

从时间上说。你死啦,前七识先消失,他是作最后离开你的身体的。

你投胎啦,他是之一个来到的。别的七识的功能依它 而觉醒。

再说《圣斗士》那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看动画。

后来就很讨论。

理由一:灌输错识的知识。内容很非常,全世界各地的秒袭呀,没有原创精神。

理由二:宣传日本军事主义精神。什么雅典那女神啊。其实,说的就是他们军国主义所崇拜的天照女神。他们都是女神的武士。然后就是全世界的打仗。编造个正义的名义。 *** 死啦。

建义不要看了!

阿赖耶识,又称种子识、根本识,阿弥陀佛!我国各宗派说法[不完全列举](一)地论宗 以世亲之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常净识,视同于佛性如来藏。 (二)摄论宗 以无著之摄大乘论为主要根据,乃由真谛所译。主张如来藏缘起,阿赖耶识则为无常有漏法,乃一切烦恼之根本,并于前八识外加上阿摩罗识成为第九识,而以前八识为虚妄,九识为真实。然真谛亦参酌大乘起信论,而以阿赖耶识为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乃真妄和合之识,以第八识具有解性义为真,具有果报义为妄,故真谛之思想,乃融合真、妄二说而成。 (三)法相唯识宗 以成唯识论为主要根据。玄奘为新译唯识之代表,排斥如来藏缘起,主张阿赖耶缘起,并立五种种姓,说人、法二空。此种新论说,不仅使我国之唯识思想发生新的大转变, 亦影响日本之唯识思想。[入楞伽经卷二、卷七、决定藏论卷上、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中观论疏卷七本、大乘义章卷三末、华严孔目章卷一、唯识了义灯卷四本](参阅‘赖耶三相’6314、‘赖耶四分’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