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要介绍了舒伯特哪部作品的由来

游戏攻略03

故事主要介绍了舒伯特哪部作品的由来,第1张

故事主要介绍了舒伯特哪部作品的由来
导读: 1、故事主要介绍了舒伯特哪部作品的由来2、舒伯特的生活经历3、萨瓦利什的人物评价4、舒伯特盘点的对人影响更大的六大角色5、舒伯特的菩提树简介6、舒伯特歌剧《舒伯特摇篮曲》的故事怎么样?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德文:Franz S
  • 1、故事主要介绍了舒伯特哪部作品的由来
  • 2、舒伯特的生活经历
  • 3、萨瓦利什的人物评价
  • 4、舒伯特盘点的对人影响更大的六大角色
  • 5、舒伯特的菩提树简介
  • 6、舒伯特歌剧《舒伯特摇篮曲》的故事怎么样?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德文: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828年)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后人评价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 。

  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

  在十九世纪初的音乐名城维也纳,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音乐之星后,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音乐新星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之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之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所以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墓旁。

  舒伯特

  诞生在维也纳近郊赫田塔尔的一个平民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位学校教师,母亲和贝多芬的母亲一样是厨师。十一岁时他以出色的童声入教会寄宿学校学习。但是,寄宿学校的物质生活条件却十分恶劣。寒冬时,室内没有炉火导致穷苦的舒伯特又冻又饿。他曾给兄弟写信说:“我们常常想吃苹果,因为从粗劣的午餐到晚餐之间,足足间隔八个小时呢!”这时他已经尝试作曲。一直到1818年他辞去教师一职为止,这是他之一个创作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舒伯特首先在歌曲领域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歌曲半数是在这几年内写出来的。这个时期他也创作了一些交响曲,但这些作品还不够成熟。1818~1827年是舒伯特创作的中心时期。在这十年中,他除了继续写作歌曲外,还创作了声乐套曲、交响曲、室内曲、钢琴奏鸣曲等比较大型的作品。这一时期他的大型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风格。其中包括《b小调第八交响曲》(亦称《未完成交响曲》,1822)、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1824),钢琴五重奏《鳟鱼》、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等。舒伯特崇敬贝多芬,曾把创作的四首钢琴变奏曲题献给他。1827年3月19日,舒伯特举着火炬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

  如果说,贝多芬是西欧古典乐派的登峰造极者,那么舒伯特就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愚蠢的奥地利皇帝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不需要天才,我们只要忠于职守的奴仆。”像舒伯特这样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在维也纳的市民中已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了,但却因得不到官方的赏识而难于出版和演出。舒伯特在生前,甚至还没能听到过自己创作的交响曲的演出。1815年,他写出了不朽的名曲《魔王》,但是一直过了五年,出版商才勉强答应为他出版这首歌曲,其条件是不付给他稿费。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患伤寒,因没有钱医治,离开了人间。亲友们按照舒伯特临终时的嘱托,把他安葬在贝多芬墓的近旁。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字句:“死亡把丰富的宝藏,和更加美丽的希望埋葬在这里了。”在那白色大理石墓碑上,缪斯女神正给舒伯特的头象戴上桂冠,小天使向他敬献花蓝。他是十八、十九世纪以来之一个以优秀的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作曲家,人们称誉他为“歌曲之王”。

  生活经历

  早年生活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希田塔尔。他父亲弗朗茨·西奥多·弗洛瑞安(Franz Theodor Florian)是一个莫拉维亚农夫的儿子,是一个教区学校的校长。他的母亲伊利莎白·维兹(Elizabeth Vietz)在结婚前是一个女仆。舒伯特连他在内共有15名兄弟姊妹,不过这15人当中,有10名在出生后不久就病死。他们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将自己的音乐知识都传授给了儿子。

  舒伯特的作品

  从五岁开始,舒伯特就随父亲开始学习,六岁时开始进入学校上课,他的音乐的启蒙也从那时开始。父亲教导他小提琴的基础,当他七岁时,师从霍尔泽教堂的乐队长-- 迈克尔·霍尔泽,学习音乐。可是霍尔泽根本教不了他,要教的内容他早就会了。所以上课的内容变成了聊天,或者经常就是霍尔泽目瞪口呆地看着舒伯特,吃惊的 说不出话来。小舒伯特从一名学徒工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那个学徒工曾带他去临近的一个钢琴仓库,给他以比他贫穷的家庭所能给予的更好的乐器练习机会。他的早年教育更显不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那个年代,一个作曲家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在公众面前的出色的演奏家,那他成名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这样看来,他童年的音乐启蒙教育是不够他踏上音乐家之路的。

  1808年8月,他考进了皇家神学寄宿学校,并在皇家教堂童声合唱团里唱歌。在那里舒伯特开始接触了莫扎特的序曲和交响曲。正是大量不断地接触各种各样的曲谱,以及经常去歌剧院听歌剧,舒伯特开始为他的后来的音乐造诣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的天赋引起了当时顶级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注意,萨列里决定教授他作曲和音乐理论。舒伯特早期的室内乐很有特点,后来人们知道他家在周日和节假日经常演练弦乐四重奏,他的两个兄弟拉小提琴,他父亲大提琴,舒伯特自己拉中提琴。这正是他后来为之谱曲的业余合唱的雏形。

  他在寄宿学校后来的时光里,又陆续写了很多室内乐,几首歌曲,一些钢琴曲片断,一首Kyrie (D31)和Salve Regina (D27),一首风琴octet(D72/72a) - 据说是悼念他1812年去世的母亲。一首cantata (D110),words and music,for his father's name-day in 1813,和他的毕业作品 - 生命(life),他的之一首交响曲(D82)。

  谱写天鹅

  舒伯特的歌曲集《天鹅之歌》作于1828年,他死后的第2年,出版商哈斯林格冠以《天鹅之歌》的名称出版,以喻作曲家的不朽绝笔。《天鹅之歌》共14首歌曲,歌词都采用当时的青年诗人的作品:前7首为雷尔斯塔布(1799-1860)所作,后6首是当时还没有名气的海涅(1797-1856)的诗,最后一首是塞德尔(1804-1875)的作品。这些歌曲正是舒伯特最后一年未曾发表的歌曲其中一部份,舒伯特死后由出版商哈斯林格加以整理编辑而成。相传天鹅在临死前的哀啼格外凄美,后人於是将艺术家、音乐家、或是文学家生前最后的作品称为“天鹅之歌”。

  严格说来,《天鹅之歌》并不能称之为声乐套曲,毕竟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作品风格,再加上本曲是由出版商集结而成,没有前两部作品(《美丽的磨坊少女》以及《冬之旅》)单纯的情节主轴或是一气呵成的心情抒发。另一方面,关于舒伯特生前是否有意将瑞尔斯塔与海涅的诗 *** 发表,至今仍旧不得而知。

  作曲者舒伯特对不同的诗人一向有不同的作曲风格,前七首瑞尔斯塔较为宽广而抒情,可从中听到作曲者过去音乐手法的再现。诸如之一首《爱的讯息》,彷佛又听见了《美丽的磨坊少女》中的流水声;而在《春之渴望》中也可见到以快速三连音伴奏的早期手法。反之,海涅的诗本身就取材於真实生活的体验,舒伯特在晚期对海涅诗作的处理则是精简而具有戏剧性。后一首由赛德所作的《信鸽》,是舒伯特真正生前最后的作品,他以单一节奏贯穿全曲,气氛轻松而旋律优美,彷佛听见舒伯特离世前依旧沈醉于欢快的乐声中。l

  教师生涯

  在1813年底他离开了寄宿学校,同时为了避免服役便去了他父亲的学校作为底班的教师。此时他的父亲也与一位来自近郊 Gumpendorf 丝绸商人的女儿Anna Kleyenboeck再婚。其后的两年里年轻的舒伯特忍受着繁杂的工作,他倒也游刃有余。尤其是萨列里一直对他单独教授作曲。可以说萨列里是教他时间最 长也是对他最有影响的老师。因为萨列里是头一个将Biedermeier(指1815-1848)风格溶入维也纳教堂音乐的作曲家,所以舒伯特早期作品有 他老师的教堂音乐的特点就不足为奇了。另外萨列里用多种语言写了大量歌曲,这也对舒伯特早期大量出产歌曲给出了解释。他的之一部歌剧-- Des Teufels Lustschloss (D84) -- 和F大调之一部弥撒曲(D105) -- 都作于1814年,同年他还写了三部弦乐四重奏,之一首交响曲no2 in B-flat major (D125)和17首歌曲,其中包括经典的Der Taucher(D77/111) 和 Gretchen am Spinnrade (D118,published as Op2)。但这些和1815年的作品数量比,就逊色了。

  在1815年,尽管有教课的工作,还要找萨列里上课,以及生活的很多杂事,他的产量高得让人难以 置信。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125) 完成了,紧接着第三号D大调(D200)。他又写了两首弥萨曲,之一首仅用了六天。三首歌剧Der vierjährige Posten (D190),Fernando (D220) 和Claudine von Villabella (D239)-- 另外两首,Adrast (D137) 和 Die Freunde von Salamanka (D326),没有完成。另外还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四部奏鸣曲,及零散的钢琴曲,以及146 首歌曲。有些歌曲还很长。他光10月15日写了8首歌,10月19日7首。

  1814年12月舒伯特结识了诗人Johann Mayrhofer: 由于舒伯特的性格,他们的友谊很快发展至亲密无间。他俩的脾气不一样,舒伯特率直,开放,阳光,Mayrhofer忧郁,沉默寡言,将人生看作对人的忍耐力的考验。他们的友谊,对舒伯特后来的帮助是多方面。

  朋友的支援

  如果说1815年是舒伯特创作丰富的一年,那么1816年却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年。他为歌德的诗歌魔王谱曲,为好友Spaun惊叹不已。几周后,一个家境殷实的学生Franz von Schober,因为曾经在Spaun的家里听过舒伯特的歌曲,前来拜访。他提出让舒伯特辞去学校的差事,并资助他安心进行音乐创作。这个建议可谓雪中送炭。因为舒伯特刚刚申请卢布尔雅那宫廷乐师未果,正为压抑的教职闷闷不乐。他父亲很快同意了他的决定,很快在四月末他搬到了Schober家寄宿。舒伯特曾经为了补贴家用试图教授音乐,但很快放弃,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创作中。他后来说,"我整天都在写,每当我完成一部,马上开始下一部。"

  同一时期舒伯特的朋友圈子也不断扩大。Mayrhofer介绍他认识Johann Michael Vogl,著名的男中音,他为给舒伯特扩大影响经常在维也纳的沙龙演唱他谱的歌曲:Anselm Huttenbrenner和他的兄弟Joseph是舒伯特的忠实歌迷。出色的钢琴家Joseph von Gahy经常演奏他的奏鸣曲和幻想曲。音乐世家Sonnleithner一家,因为大儿子与舒伯特在皇家学院是同学,让舒伯特自由出入,而且为他举办音乐聚会,这种聚会很快被称为“舒伯特圈子(Schubertiaden)”。生计对于舒伯特来说也不是问题。毫无疑问,舒伯特当时一无所有,他辞掉了教职,却也没有演出收入。而且那时没有出版商对他的作品感兴趣。但是他的仗义朋友们经常无所求地接济他。有的给他提供住处,有的提供乐器。他们一起出去吃饭,碰上谁带钱谁就付钱。舒伯特是聚会的明星,但一贫如洗。据说他有十几个外号。最有特点的一个是“什么能耐?”,更通俗一些就是“他买单?”当一个新人被介绍给舒伯特认识时,他经常这样问。舒伯特的另一个外号是“小蘑菇”。因为他只有1米57,又是个小胖子。

  1820年标志着舒伯特风格走向成熟。未完成的清唱剧"Lazarus" (D689) 于2月动工,随后主要的还有“the 23rd Psalm” (D706),“灵魂之歌”(Gesang der Geister) (D705/714),“Quartettsatz” in C minor (D703)和“流浪者幻想曲”。而且对于他作曲生涯更有意义的是在那一年他的两部歌剧在Krntnerthor theatre上演:“孪生兄弟”(Die Zwilling *** ruder”)(D647)和“神奇的竖琴”(Die Zauberharfe) (D644)。尽管如此,他的大部分作品仍然局限于由Gundelhof的业余歌唱团演唱,这个歌唱团是早期他家的家庭四重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时的舒伯特向往着一份更体面的职位从而赢得更多的听众。无奈的是出版商都对他丝毫不感兴趣。直到他的朋友Vogl于1821年二月演唱了魔王,Anton Diabelli 才犹豫不决地同意印刷他的一些作品并付款,但合同很快被解除。舒伯特从那些出版社里得到的报酬是那样的可怜和微乎其微。这不是他朋友的错,只能说维也纳的听众不识才,而造成这个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些中间人,是他们把舒伯特隐藏在观众视线之外。

  事业上的挫折驱使舒伯特走近青楼女子,他希望这些思想简单的女子们可以使他压抑的心情得以解脱。不幸的是舒伯特1823年1月被感染梅毒,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当年秋天舒伯特入院治疗,有所好转,但次年年初他精神也受到重创,在一封信中他写到:“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可怜的人”。

  演艺经历

  1823 年舒伯特完成了之一个为Wilhelm Muller的诗歌创作的歌曲集“快乐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ullerin),D 795, 这部作品以及后来的“冬季之旅“(Winterreise) D 911,被广泛地认为是舒伯特歌曲作品的巅峰之作。

  1824年舒伯特写了壮丽的Octet in F (D803),"A Sketch for a Grand Symphony"; 当年夏天他重返eliezovce,在那里他被匈牙利的当地语言特色深深吸引,而写成了Divertissement a l'Hongroise (D818)和String Quartet in A minor (D804)。舒伯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伯爵夫人,他当时的学生Caroline Esterhazy。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这段罗曼史,在历史上都无从查证。

  前几年的事业的低潮在1825年终于有了转折。舒伯特的作品源源不断被出版,经济上的压力有所缓和。舒伯特当年夏天在上奥地利度过愉快的假期,被当 地人狂热追捧。正是在这次旅行中舒伯特创作了歌曲集"Songs from Sir Walter Scott",其中包含了著名的“Ellens dritter Gesang”,D839,也就是当代人们熟悉的“Ave Maria”。

  从1826年到1828年舒伯特除了在1827年去过一次格拉茨,一直呆在维也纳。回忆这三年的时光,好像除了作曲外鲜有故事发生。1826年他把一部交响曲献给音乐家之友协会而拿到了报酬。在1828年春天他之一次也是一生仅有的一次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好评如潮。但他那些作品就象一部自传。“死亡与少女” (D810)写于1825-1826冬天,并于1826年1月25日首演。这年晚些时候“Rondeau brilliant”问世。

  1827年舒伯特完成歌曲集“冬天之旅” (D911),以及两首钢琴三重奏(B flat,D898; and E flat,D929)。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希田塔尔。他父亲弗朗茨·西奥多·弗洛瑞安(Franz Theodor Florian)是一个莫拉维亚农夫的儿子,是一个教区学校的校长。他的母亲伊利莎白·维兹(Elizabeth Vietz)在结婚前是一个女仆。舒伯特连他在内共有15名兄弟姊妹,不过这15人当中,有10名在出生后不久就病死。他们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将自己的音乐知识都传授给了儿子。

  

从五岁开始,舒伯特就随父亲开始学习,六岁时开始进入学校上课,他的音乐的启蒙也从那时开始。父亲教导他小提琴的基础,当他七岁时,师从霍尔泽教堂的乐队长-- 迈克尔·霍尔泽,学习音乐。可是霍尔泽根本教不了他,要教的内容他早就会了。所以上课的内容变成了聊天,或者经常就是霍尔泽目瞪口呆地看着舒伯特,吃惊的 说不出话来。小舒伯特从一名学徒工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那个学徒工曾带他去临近的一个钢琴仓库,给他以比他贫穷的家庭所能给予的更好的乐器练习机会。他的早年教育更显不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那个年代,一个作曲家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在公众面前的出色的演奏家,那他成名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这样看来,他童年的音乐启蒙教育是不够他踏上音乐家之路的。

1808年8月,他考进了皇家神学寄宿学校,并在皇家教堂童声合唱团里唱歌。在那里舒伯特开始接触了莫扎特的序曲和交响曲。正是大量不断地接触各种各样的曲谱,以及经常去歌剧院听歌剧,舒伯特开始为他的后来的音乐造诣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的天赋引起了当时顶级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注意,萨列里决定教授他作曲和音乐理论。舒伯特早期的室内乐很有特点,后来人们知道他家在周日和节假日经常演练弦乐四重奏,他的两个兄弟拉小提琴,他父亲大提琴,舒伯特自己拉中提琴。这正是他后来为之谱曲的业余合唱的雏形。

他在寄宿学校后来的时光里,又陆续写了很多室内乐,几首歌曲,一些钢琴曲片断,一首Kyrie (D31)和Salve Regina (D27),一首风琴octet(D72/72a) - 据说是悼念他1812年去世的母亲。一首cantata (D110),words and music,for his father's name-day in 1813,和他的毕业作品 - 生命(life),他的之一首交响曲(D82)。 在1813年底他离开了寄宿学校,同时为了避免服役便去了他父亲的学校作为底班的教师。此时他的父亲也与一位来自近郊 Gumpendorf 丝绸商人的女儿Anna Kleyenboeck再婚。其后的两年里年轻的舒伯特忍受着繁杂的工作,他倒也游刃有余。尤其是萨列里一直对他单独教授作曲。可以说萨列里是教他时间最 长也是对他最有影响的老师。因为萨列里是头一个将Biedermeier(指1815-1848)风格溶入维也纳教堂音乐的作曲家,所以舒伯特早期作品有 他老师的教堂音乐的特点就不足为奇了。另外萨列里用多种语言写了大量歌曲,这也对舒伯特早期大量出产歌曲给出了解释。他的之一部歌剧-- Des Teufels Lustschloss (D84) -- 和F大调之一部弥撒曲(D105) -- 都作于1814年,同年他还写了三部弦乐四重奏,之一首交响曲no2 in B-flat major (D125)和17首歌曲,其中包括经典的Der Taucher(D77/111) 和 Gretchen am Spinnrade (D118,published as Op2)。但这些和1815年的作品数量比,就逊色了。

在1815年,尽管有教课的工作,还要找萨列里上课,以及生活的很多杂事,他的产量高得让人难以 置信。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125) 完成了,紧接着第三号D大调(D200)。他又写了两首弥萨曲,之一首仅用了六天。三首歌剧Der vierjährige Posten (D190),Fernando (D220) 和Claudine von Villabella (D239)-- 另外两首,Adrast (D137) 和 Die Freunde von Salamanka (D326),没有完成。另外还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四部奏鸣曲,及零散的钢琴曲,以及146 首歌曲。有些歌曲还很长。他光10月15日写了8首歌,10月19日7首。

1814年12月舒伯特结识了诗人Johann Mayrhofer: 由于舒伯特的性格,他们的友谊很快发展至亲密无间。他俩的脾气不一样,舒伯特率直,开放,阳光,Mayrhofer忧郁,沉默寡言,将人生看作对人的忍耐力的考验。他们的友谊,对舒伯特后来的帮助是多方面。 如果说1815年是舒伯特创作丰富的一年,那么1816年却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年。他为歌德的诗歌魔王谱曲,为好友Spaun惊叹不已。几周后,一个家境殷实的学生Franz von Schober,因为曾经在Spaun的家里听过舒伯特的歌曲,前来拜访。他提出让舒伯特辞去学校的差事,并资助他安心进行音乐创作。这个建议可谓雪中送炭。因为舒伯特刚刚申请卢布尔雅那宫廷乐师未果,正为压抑的教职闷闷不乐。他父亲很快同意了他的决定,很快在四月末他搬到了Schober家寄宿。舒伯特曾经为了补贴家用试图教授音乐,但很快放弃,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创作中。他后来说,我整天都在写,每当我完成一部,马上开始下一部。

同一时期舒伯特的朋友圈子也不断扩大。Mayrhofer介绍他认识Johann Michael Vogl,著名的男中音,他为给舒伯特扩大影响经常在维也纳的沙龙演唱他谱的歌曲:Anselm Huttenbrenner和他的兄弟Joseph是舒伯特的忠实歌迷。出色的钢琴家Joseph von Gahy经常演奏他的奏鸣曲和幻想曲。音乐世家Sonnleithner一家,因为大儿子与舒伯特在皇家学院是同学,让舒伯特自由出入,而且为他举办音乐聚会,这种聚会很快被称为“舒伯特圈子(Schubertiaden)”。生计对于舒伯特来说也不是问题。毫无疑问,舒伯特当时一无所有,他辞掉了教职,却也没有演出收入。而且那时没有出版商对他的作品感兴趣。但是他的仗义朋友们经常无所求地接济他。有的给他提供住处,有的提供乐器。他们一起出去吃饭,碰上谁带钱谁就付钱。舒伯特是聚会的明星,但一贫如洗。据说他有十几个外号。最有特点的一个是“什么能耐?”,更通俗一些就是“他买单?”当一个新人被介绍给舒伯特认识时,他经常这样问。舒伯特的另一个外号是“小蘑菇”。因为他只有1米57,又是个小胖子。

1820年标志着舒伯特风格走向成熟。未完成的清唱剧Lazarus (D689) 于2月动工,随后主要的还有“the 23rd Psalm” (D706),“灵魂之歌”(Gesang der Geister) (D705/714),“Quartettsatz” in C minor (D703)和“流浪者幻想曲”。而且对于他作曲生涯更有意义的是在那一年他的两部歌剧在Krntnerthor theatre上演:“孪生兄弟”(Die Zwilling *** ruder”)(D647)和“神奇的竖琴”(Die Zauberharfe) (D644)。尽管如此,他的大部分作品仍然局限于由Gundelhof的业余歌唱团演唱,这个歌唱团是早期他家的家庭四重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时的舒伯特向往着一份更体面的职位从而赢得更多的听众。无奈的是出版商都对他丝毫不感兴趣。直到他的朋友Vogl于1821年二月演唱了魔王,Anton Diabelli 才犹豫不决地同意印刷他的一些作品并付款,但合同很快被解除。舒伯特从那些出版社里得到的报酬是那样的可怜和微乎其微。这不是他朋友的错,只能说维也纳的听众不识才,而造成这个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些中间人,是他们把舒伯特隐藏在观众视线之外。

事业上的挫折驱使舒伯特走近青楼女子,他希望这些思想简单的女子们可以使他压抑的心情得以解脱。不幸的是舒伯特1823年1月被感染梅毒,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当年秋天舒伯特入院治疗,有所好转,但次年年初他精神也受到重创,在一封信中他写到:“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可怜的人”。 1823 年舒伯特完成了之一个为Wilhelm Muller的诗歌创作的歌曲集“快乐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ullerin),D 795, 这部作品以及后来的“冬季之旅“(Winterreise) D 911,被广泛地认为是舒伯特歌曲作品的巅峰之作。

1824年舒伯特写了壮丽的Octet in F (D803),A Sketch for a Grand Symphony; 当年夏天他重返eliezovce,在那里他被匈牙利的当地语言特色深深吸引,而写成了Divertissement a l'Hongroise (D818)和String Quartet in A minor (D804)。舒伯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伯爵夫人,他当时的学生Caroline Esterhazy。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这段罗曼史,在历史上都无从查证。

前几年的事业的低潮在1825年终于有了转折。舒伯特的作品源源不断被出版,经济上的压力有所缓和。舒伯特当年夏天在上奥地利度过愉快的假期,被当 地人狂热追捧。正是在这次旅行中舒伯特创作了歌曲集Songs from Sir Walter Scott,其中包含了著名的“Ellens dritter Gesang”,D839,也就是当代人们熟悉的“Ave Maria”。

从1826年到1828年舒伯特除了在1827年去过一次格拉茨,一直呆在维也纳。回忆这三年的时光,好像除了作曲外鲜有故事发生。1826年他把一部交响曲献给音乐家之友协会而拿到了报酬。在1828年春天他之一次也是一生仅有的一次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好评如潮。但他那些作品就象一部自传。“死亡与少女” (D810)写于1825-1826冬天,并于1826年1月25日首演。这年晚些时候“Rondeau brilliant”问世。

1827年舒伯特完成歌曲集“冬天之旅” (D911),以及两首钢琴三重奏(B flat,D898; and E flat,D929)。

萨瓦利什在歌剧指挥方面是一位著名的瓦格纳权威,当年他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出色地指挥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但与伊索尔德》。

人们注意到,萨瓦利什在指挥瓦格纳的歌剧时,能够以他那理智而又冷峻的态度,将瓦格纳作品中的深刻的内含和奇特的精神世界完好地体现出来;这种特性,在他以后所陆续指挥的《汤豪塞》、《漂泊的荷兰人》等歌剧中,都有着十分显著的体现。

萨瓦利什在交响乐作品的指挥方面有着更加广阔的范围和领地,但其中最为拿手的还是要数德奥体系作曲家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对于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交响曲,有着极其富有特色的出色演释,对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的作品,他则具有更加令人折服的理解能力,无论是对早期的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还是较晚期的布鲁克纳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他都有着非常深邃的理解和拿手的诠释处理,这其中又尤以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更具说服力。

他在指挥舒伯特的交响曲时,能够将其中所特有的歌唱性因素,极为贴切而自然地表现出来,使人们能够从中感觉到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的某些特色在交响曲中的隐约体现。而他在指挥舒曼的作品时,又能够将作品中细腻的旋律勾划、柔美的和声进行以及带有浓郁诗意的浪漫主义情调尽情地体现出来,这样的功力的确是一般人所很难具备的。 萨瓦利什指挥录制的唱片数量很多,他曾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录制了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全集,指挥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录制过舒伯特的第五、八交响曲及舒曼的之一、四交响曲,此外还有包括贝多芬的第四、五、六、七交响曲、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和门德尔松的“意大利”交响曲等作品。而在歌剧唱片方面,他则录制过包括《汤豪塞》和《漂泊的荷兰人》在内的一系列精彩的瓦格纳的歌剧作品。

萨瓦利什也和许多其他指挥大师一样,是一位身兼指挥家和钢琴家身分的双料艺术大师,作为钢琴家,他早在青年时代就显露出了很高的才华,而且在音乐学校上学时还曾主修过这门专业。

1949年,他曾与小提琴家塞茨一起荣获过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的二重奏一等奖,并且还曾为包括H·普雷在内的众多的一流歌唱家们担任过钢琴伴奏,更值得一提的是,萨瓦利什还经常在音乐会中作为钢琴独奏家和指挥家,同时演奏和指挥过许多莫扎特及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充分显示出了他那多才多艺的艺术风格。 萨瓦利什是20世纪中最活跃的著名指挥家之一,在人们的心中,他是一位谦逊和蔼、永不知疲倦的艺术家,他那对艺术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的严肃态度和认真精神,都与“指挥帝王”卡拉扬十分相似,因此有人便非常钦佩地将他称为“卡拉扬精神的后继者”,这种赞誉对于一位艺术上取得高度成就的指挥家来说,应该说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更高评价了吧。

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

。舒伯是世界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领域更具权威性的人物,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生涯发展研究者,为世界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领域做出了“无与伦比的、不朽贡献”,被誉为“超级思想家”。

《菩提树》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一首歌曲。由于这首作品的旋律优美动听,情感表达细腻,因此它成为舒伯特创作的大量艺术歌曲中更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菩提树》的篇幅不长,但是舒伯特在创作中注入了严密的逻辑思维。无论是歌曲的旋律、调性、结构、和声以及钢琴伴奏都严密地融合为一体。分析和学习《菩提树》创作的逻辑思维,能对舒伯特高超的创作手法有所了解,对学习作曲以及演唱和欣赏这首作品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舒伯特在这首作品中的创作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旋律、调性、结构融为一体

  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歌词全部选自诗人缪勒所写的诗歌,《菩提树》是其中的一段。这首诗歌有四段。之一段:—个流浪汉来到一口古井旁,望着一棵生长在井边的菩提树,回忆起童年在树下度过的欢乐时光。第二段:望着菩提树,流浪汉对今日贫困潦倒的流浪生活发出感叹。第三段:凛冽的北风刮落了流浪汉的帽子,也打断了流浪汉的回忆。第四段:虽然外出流浪多年,流浪汉常常听见菩提树的召唤,并且期盼菩提树能带给他平安。

  舒伯特根据歌词中的之一人称“流浪汉”的形象创作了一个乐段“A”,这段音乐旋律简单而动听,带有伤感的情绪。它是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前两句用的是“完全重复”的作曲手法,后两句用的是“不完全重复”的作曲手法。之一句和第三句之间还形成了“倒影”关系,可见舒伯特的旋律线条设计是非常细腻的。由于创作手法的简练,所以“A”段的旋律极其容易记忆。

  在完成了“流浪汉形象”的“A”以后,舒伯特根据歌词的内容把汉流浪的状态又作了具体的区分。流浪汉在回忆美好时光时,用色彩明亮的大调性。流浪汉回到痛苦的现实时,用色彩暗淡的小调性。因此又产生了另外一个乐段“A1”,这个乐段是把“A”的旋律完全不动地移到同名小调,这使得旋律色彩突然变得暗淡。由此可见舒伯特在写作“A”的旋律时已经根据歌词描写的内容,对音乐的发展趋向有着严密的构思。

  乐段“B”是一个调性不稳定的乐段,歌词描写的内容是:凛冽的北风刮落了流浪汉的帽子。这个乐段也是全曲的“黄金分割点”,因此舒伯特用了调性游离的手法来写作,使得这个乐段的调性极不稳定。从e小调的V级 *** 开始,随后作阻碍进行到达Ⅵ级C大 *** 。最后通过“强制”手段使这个乐段落在“C大调”上。再通过“C大调”的“导音”到达“E大调”。

  可以说在构思旋律的同时舒伯特完成了对全曲结构的构思。《菩提树》的结构为:引子钢琴演奏→A→A1→B→间奏→A→尾声(钢琴演奏)。

  二、和声、复调、伴奏融为一体

  《菩提树》的钢琴伴奏是整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和声的语言、复调思维以及钢琴织体都显示出与整首之间的融合性。

  舒伯特写作这首作品的和声思维是把复杂的 *** 交给前奏和间奏,声乐部分的和声单纯而简单。因此形成了简单与复杂相互交替,声乐与和声关系紧密的和声风格。“引子”是从E大调出发的,到了第四小节开始转为升c小调。第五小节的和声为升c小调的Ⅰ→Ⅶ→Ⅰ→Ⅶ→Ⅰ→离调到Ⅳ级的Ⅶ43。第六小节的和声为升c小调的Ⅳ→离调到Ⅳ级的Ⅴ46→Ⅳ→Ⅳ2→Ⅱ→Ⅳ43。第七节的和声为E大调的V7→I64→V。这三小节的和声中含有离调到升c小调Ⅳ级的变 *** ,而且钢琴伴奏每半拍就换一个 *** ,和声的节奏很密,舒伯特此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进入到第七小节E大调的动力。在这首作品中的“B”与再现的“A”之间有一个间奏,这个间奏上低音声部是“B持续音”,在这个音的上方和声流动地进行着。第三小节的和声为E大调的b3Ⅳ6→Ⅰ64一Ⅱ6→离调到Ⅱ级的V43一Ⅱ6→Ⅰ6。第四小节的和声为E大调的Ⅱ6→DD6→V→b5Ⅱ64→V→Ⅰ64。第五小节的和声为E大调的V级 *** 。在这个间奏中舒伯特同样也用了离调 *** ,但是这和“引子”中使用离调 *** 的目的是有区别的。这里是在E大调的“属持续音”背景上所作的声部流动,强调了E大调的属音,淡化了和声的功能性。

  《菩提树》的钢琴伴奏中还“隐伏”着一些复调的因素。舒伯特的复调思维与和声思维是交织在一起的,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A”的歌唱声部和钢琴伴奏的低音声部中可以发现两个声部之间就有着对比复调的因素。另外“A1”的钢琴伴奏部分是“ *** 外音”式的分解 *** 琶音,这些琶音已经被“装饰”成一根独立的旋律线条了,和歌唱声部之间也有着复调的因素。

  《菩提树》的钢琴伴奏织体线条流畅,构思精细而且与歌唱声部结合紧密,层层推进。在“引子”部分舒伯特用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刻画了北风凛冽、雪花纷飞的景象。“A”的伴奏用的是“柱式 *** ”的织体,描写了流浪汉在深情地回忆。“A1”的伴奏是“ *** 外音”式的分解 *** 琶音,刻画了思绪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流浪汉漂泊不定的生活。“B”的伴奏音型和“引子”部分是相同的,这里描写的是呼啸的北风吹着流浪汉的脸,吹落了他的帽子。再现的“A”伴奏织体与“A1”相同,但是钢琴的低音加强了“主音”到“属音”的功能进行,和声的力度有所加强。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舒伯特创作时对作品的构思是极其严谨的,有着高度严密的逻辑性。从《菩提树》这首作品的旋律、结构、调性、和声、复调以及钢琴伴奏的紧密关系中都得以体现。这首作品的篇幅不长,但是留给我们的学习空间是很大的。认真仔细地分析这首作品对今天我们的艺术歌曲创作是很有启发和帮助的。

舒伯特歌剧作品欣赏

只要提到“歌王”舒伯特,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他曾经写过的歌剧。事实上,在舒伯特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他已经完成了大约九部歌剧,而在这仅有的九部歌剧中,真正上演过的寥寥无几。人们印象最深的是舒伯特的歌剧,《费斯布拉斯》。这是因为阿巴多成功挖掘了它们。

舒伯特肖像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舒伯特的歌剧,说舒伯特的歌剧不能走红,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剧本的挑剔,最重要的是他所有的歌剧剧本都不是很好,他创作歌剧的写作 *** 和传统的有很大差距,但事实绝对不是这样。正是由于舒伯特庸俗的写作 *** ,使他的歌剧更富戏剧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舒伯特的歌剧作品可以说是冷门的一部。他的歌剧作品并没有被世人接受和认可,但只要看过舒伯特歌剧的人都会清楚,他的歌剧可以说是彻底抛弃了辉煌和辉煌。他的戏曲创作更大的特点就是精致唯美。他把自己的思想高度融入到自己的歌剧中。

后来,尽管库尔特在评论舒伯特的歌剧时指出,他的大部分歌剧缺乏对戏剧情节的驾驭能力,但舒伯特歌剧中的情感体验仍然能给读者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深刻而丰富的情感描写是他的歌剧的主要特点。

舒伯特摇篮曲的故事怎么样?

舒伯特作为奥地利一位伟大的作曲家,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很多作品,像故事一样,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在,我们熟悉的摇篮曲中也有故事。它们看起来很美,但只是希望。

舒伯特肖像

舒伯特摇篮曲的故事开始于舒伯特19岁的时候。那时,舒伯特的生活还很艰难。一天晚上,舒伯特在街上闲逛,希望自己足够幸运,能遇到一个熟人或者能给他一顿饭吃的人。然而,在街上徘徊了很久,他所希望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舒伯特受不了饥饿的感觉。

矛盾又饥饿的舒伯特走进了一家豪华的餐厅。他在一张桌子旁坐下,看见桌子上放着一份旧报纸。无事可做的舒伯特翻起了报纸。他看到上面有一首小诗,引起了他的注意。舒伯特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景象,舒伯特的艺术灵感也被激发了出来。他很快就用自己对这首小诗的感受创作了一首艺术歌曲。这是

写完之后,舒伯特把他的即兴摇篮曲给了他的老板。老板显然对音乐了解不够,但他知道这首歌很美,他给了舒伯特一顿。这是舒伯特摇篮曲的故事。尽管身处恶劣的环境,舒伯特仍对美充满期待,为美丽的孩子和深爱他们的母亲们作曲。摇篮曲很快传播开来,但舒伯特却让我们的世界陷入贫困。

音乐家舒伯特肖像赏析

弗朗兹舒伯特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19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家的度假胜地,——。被誉为德国歌曲之王的舒伯特创作了《魔王》、《鳟鱼》等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作品。舒伯特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许多作品都歌颂了当时人民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舒伯特肖像

和所有著名的一样,舒伯特的肖像也流传了下来。相传舒伯特的一位朋友为他画了一幅画,颇具传奇色彩。画面中的舒伯特就像一个大自然的孩子,一尘不染的纯净,无忧无虑的唱着自己喜欢的歌。然而,另一位朋友说,这幅舒伯特的画像并不是真正的舒伯特。舒伯特温文尔雅,粗鲁无礼,偶尔放荡不羁,但为人诚恳,善于交际。

奥地利的舒伯特故居里,有一幅舒伯特的画像,是约瑟夫淀粉画的素描。这幅画里有安斯林胡登巴瑞那和约翰兰格。画中三个人特别亲密,约翰兰格的手搭在舒伯特的肩膀上。舒伯特穿着最普通的衣服,目光炯炯,眼神平静,嘴角带着微微的微笑,说明舒伯特此时的心情应该很好。

在最常见的舒伯特肖像中,舒伯特穿着正式,也戴着眼镜,手里拿着一支笔,好像在创作,身后还有一架钢琴。这幅画就像舒伯特的日常生活,记录了这位天才音乐家平日里的创作生活。